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霞 邢悦 +4 位作者 张芸 吕粟 郭建 何俐 龚其勇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1-554,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梗死灶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与梗死灶体积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探讨DT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3d内行3.0T常规磁共振(MRI)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和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的部分各向... 目的研究梗死灶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与梗死灶体积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探讨DT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3d内行3.0T常规磁共振(MRI)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和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梗死灶体积,并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患者梗死侧FA值较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降低(P=0.002)。梗死侧FA值和FA值下降百分比随发病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r值分别为-0.273及-0.818,P值分别为0.446和0.004)。梗死侧脑组织FA值降低百分比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无相关性(r=-0.554,P=0.097)。梗死灶体积和NIHSS评分存在正相关(r=0.843,P=0.002)。纤维束成像可见:梗死灶处纤维束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直径变细,数量减少,部分纤维束中断。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FA值降低百分比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可用于反映脑梗死的病程,DTT可直观显示纤维束走行及与病灶之间的关系,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家族性和散发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的脑结构差异 被引量:5
2
作者 吕粟 黄晓琦 +5 位作者 欧阳络 邓伟 唐鹤涵 蒋莉君 李涛 龚启勇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应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方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比较家族性和散发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的脑结构差异。方法纳入家族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其父母8例;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其父母12例。同时纳入20... 目的应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方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比较家族性和散发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的脑结构差异。方法纳入家族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其父母8例;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其父母12例。同时纳入20例正常对照。采用优化的VBM方法处理高分辨T1加权图像,最后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及两组患者父母之间的脑灰质密度的差别。结果与散发性患者相比,家族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丘脑的灰质密度均有降低。家族性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双侧丘脑、右侧海马旁回、左侧海马及左侧颞上回灰质密度较散发性患者父母降低。与正常对照相比,家族性及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岛、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左侧苍白球、右侧小脑及左侧额叶直回的灰质密度降低。两组患者的父母组中,只有家族性患者父母的一些脑区(包括右侧丘脑)的灰质密度较正常对照降低。结论家族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双侧丘脑灰质密度较散发性患者显著降低,为以往研究中发现的家族性和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学的差异提供了脑结构的神经影像学证据。同时,家族性患者父母双侧丘脑的灰质密度较散发性患者父母也有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说明两组患者丘脑结构的差异与遗传有较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家族史 大脑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抑郁症的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烽烽 王维娜 +1 位作者 龚启勇 月强 《四川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958-963,共6页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临床上以持续而普遍的悲伤、内疚和无价值感为特征,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3. 5亿人深受该疾病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到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尽管经过了几十年...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临床上以持续而普遍的悲伤、内疚和无价值感为特征,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3. 5亿人深受该疾病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到203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能完全地被大家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波谱 神经生化代谢产物
下载PDF
甲苯噻嗪通过抑制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电流产生镇痛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烽烽 黎磊 +2 位作者 陈向东 周诚 廖大清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探讨甲苯噻嗪(xylazine,Xyl)通过抑制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HCN)电流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对HCN亚型通道1(HCN1)基因敲除小鼠(HCN1-/-)及HCN1野生型小鼠(HCN1... 目的探讨甲苯噻嗪(xylazine,Xyl)通过抑制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HCN)电流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方法对HCN亚型通道1(HCN1)基因敲除小鼠(HCN1-/-)及HCN1野生型小鼠(HCN1+/+)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Xyl(10、20、30和40mg/kg),通过进行机械痛觉测试及甩尾试验方法检测Xyl的镇痛效果,计算出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percent maximum possible effect,%MPE);HEK 293细胞转染HCN1质粒和HCN亚型通道2(HCN2)质粒,分为对照组及不同浓度Xyl(12.5、25、50和100μmol/L)实验组,利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表达HCN1和HCN2离子通道的HEK 293细胞超极化激活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urrents,Ih),计算Xyl对Ih的抑制率。结果HCN1+/+小鼠和HCN1-/-小鼠注射Xyl后对机械痛觉刺激和热辐射刺激反应的%MPE均为随着Xyl质量浓度增加而加大,当Xyl质量浓度为30mg/kg及40mg/kg时,HCN1-/-小鼠机械痛觉刺激测试的%MPE为(62.06±14.72)%和(69.92±16.09)%;甩尾试验%MPE为(52.50±1.97)%和(64.74±6.34)%。HCN1+/+小鼠机械痛觉刺激测试的%MPE为(75.47±8.06)%和(86.35±11.31)%;甩尾试验%MPE为(57.83±4.82)%和(74.98±9.35)%,等量Xyl对HCN1+/+小鼠与HCN1-/-小鼠的镇痛作用(机械痛觉刺激和甩尾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细胞膜片钳试验结果显示,Xyl对HCN1及HCN2离子通道电流均产生了抑制作用,Xyl(12.5~100μmol/L)对HCN1的Ih的抑制率为(24.62±23.62)%~(62.40±15.48)%;HCN1的半数激活电压(V1/2)为:(-79.58±1.56)mV~(-98.95±3.57)mV。Xyl对HCN2的Ih的抑制率为(29.19±17.82)%~(80.02±6.64)%;HCN2的V1/2为:(-102.17±1.36)mV~(-117.48±2.38)mV。结论 Xyl对HCN1+/+小鼠的镇痛效果比HCN1-/-小鼠更好。Xyl可能是通过抑制HCN离子通道电流,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噻嗪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 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镇痛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发展综述 被引量:33
5
作者 高家红 雷皓 +5 位作者 陈群 杜一平 梁栋 卓彦 龚启勇 周欣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85-1295,共11页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临床医学诊断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影像学工具之一,具有无损无创、软组织对比度高、成像参数和对比度众多、图像信息丰富等特点.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在仪器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临床医学诊断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影像学工具之一,具有无损无创、软组织对比度高、成像参数和对比度众多、图像信息丰富等特点.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在仪器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超高场强、超快速和超灵敏磁共振成像等一批尖端成像技术正在走向临床,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诊疗一体化等其他先进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应用研究方面,磁共振成像在肿瘤分子影像、脑功能成像、脑连接组研究等方面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介了磁共振成像发展历史及基本原理,梳理了磁共振成像仪器技术、方法学和应用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我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发展思路和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场强 压缩感知 人工智能 诊疗一体化 脑科学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MR脑结构成像技术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 被引量:30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 龚启勇 吕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0-176,共7页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不清,缺乏客观的指标用于诊断和预测。前期影像学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精神分裂症脑影像客观生物学标记,让临床医师直观地观察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微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检查配置、工作流程...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不清,缺乏客观的指标用于诊断和预测。前期影像学研究揭示了一系列精神分裂症脑影像客观生物学标记,让临床医师直观地观察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微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检查配置、工作流程的规范,制定对精神分裂症MR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的操作规范。本指南依据国内外从事精神分裂症MR脑影像检查的主要机构的数据和经验,对MR脑结构成像技术的具体流程给予详尽的指导,力争实现在精神放射影像领域里有规范化操作的标准可循,以提高精神放射影像学标准化和规范化应用的水平,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的MRI检查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安全、有效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尹圆圆 李飞 +2 位作者 龙镜亦 陈嵩 何姝姝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0-355,共6页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目前,TMD患者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无...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目前,TMD患者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无伤害性的活体脑功能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性疾病的研究中。本文通过对TMD相关脑功能改变的任务态和静息态fMRI研究进行综述,从神经影像学的角度探讨TMD疼痛患者所存在的疼痛异常感知和调节的神经机制,并总结咬合板治疗对TMD患者脑部的影响,以期为TM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颍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疼痛 磁共振成像 大脑
原文传递
基于精神影像和人工智能的抑郁症客观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也婷 陈桃林 +6 位作者 何度 董再全 程勃超 王淞 汤万杰 况伟宏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79-899,共21页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上造成首要危害且病因和病理机制最为复杂的精神疾病之一,寻找抑郁症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一直是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被认为是目前...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上造成首要危害且病因和病理机制最为复杂的精神疾病之一,寻找抑郁症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一直是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进展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然而,当前基于精神影像学的潜在抑郁症客观生物学标志物还未得到一致结论 .本文从精神影像学和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角度,首次从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三大临床实践环节对抑郁症辅助诊疗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我们发现:a.具有诊断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扣带回、顶下缘角回、脑岛、丘脑以及海马等;b.具有预防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中央后回、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颞中回等;c.具有预测治疗反应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扣带回、顶下缘角回、额中回、枕中回、枕下回、舌回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中心协作和数据变换提高样本量,同时将多元化的非影像学数据应用于数据挖掘,这将有利于提高人工智能模型的辅助分类能力,为探寻抑郁症的精神影像学客观生物学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证据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成像 精神影像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难治性抑郁症神经影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彭薇 贾志云 龚启勇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4-798,共5页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其中约30%的患者对标准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明显缓解,这种情况被称为难治性抑郁症,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神经影像技术可无创探究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被逐渐应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其中约30%的患者对标准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明显缓解,这种情况被称为难治性抑郁症,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神经影像技术可无创探究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被逐渐应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并发现额叶-边缘系统重要脑区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本文就难治性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难治性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思路及客观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额叶-边缘系统 脑结构 脑功能 脑代谢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脑结构MR数据采集、质控和分析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 李飞 +3 位作者 孙怀强 幸浩洋 吕粟 龚启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38-742,共5页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着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贫困率高而治疗率低的严峻现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异质性大,病程进展的演变方式多变,且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一。因此,揭示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生物...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着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贫困率高而治疗率低的严峻现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异质性大,病程进展的演变方式多变,且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一。因此,揭示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实现早期精准干预,是当前全球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 数据采集 脑结构 MR 专家 质控 药物治疗反应 生物学标志物
原文传递
难治性抑郁症非药物治疗新方法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彭薇 龚启勇 贾志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0-542,546,共4页
抑郁症是负担最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抑郁症患病人数约为3.2亿,已成为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自杀。抗抑郁药物能显著消除抑郁症状,从而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方案;但其中仍有... 抑郁症是负担最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抑郁症患病人数约为3.2亿,已成为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自杀。抗抑郁药物能显著消除抑郁症状,从而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方案;但其中仍有约30%的患者经过规范化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称为难治性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患者生活质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电惊厥疗法 经颅磁刺激 深部脑刺激法 磁共振成像 综述
下载PDF
敬畏的心理模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小红 童薇 +6 位作者 陈桃林 吴冬梅 张蕾 陈正举 方晓义 龚启勇 唐小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0-530,共11页
敬畏是由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事物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具有自我超越性。敬畏的心理学研究近期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敬畏的本质或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清楚。针对“敬畏的心理过程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我们通过文献综述,在厘... 敬畏是由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事物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具有自我超越性。敬畏的心理学研究近期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敬畏的本质或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清楚。针对“敬畏的心理过程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我们通过文献综述,在厘清敬畏的概念演变、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拟提出敬畏的心理模型,尝试阐述敬畏的心理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我们认为敬畏心理涉及预期评估、结果评价和自我超越等认知过程,并且包含浩大感、顺应需求两大核心特征,以及内部与外部、积极与消极两大主要维度。未来亟需在敬畏测量工具的研发、敬畏相关理论的验证及不同文化群体间敬畏行为的比较分析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浩大感 顺应需求 认知评估 自我超越情绪 神经机制
下载PDF
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羽珊 程勃超 贾志云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7期593-596,共4页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其病理及生理发病机制不明,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发病机制不明。而随着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影像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探讨精神障碍的神经发病机制。在这篇综述...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其病理及生理发病机制不明,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发病机制不明。而随着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影像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探讨精神障碍的神经发病机制。在这篇综述中综合了产后抑郁症的脑代谢、脑功能及结构的研究结果,为产后抑郁的早期诊断,干预其发生及发展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思路和客观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产后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
下载PDF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脑皮层厚度改变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廖怡 曲海波 +5 位作者 蔡晓唐 宁刚 蒋月薪 伏川 陈锡建 孙怀强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基于脑表面分析(surface based analysis,SBA)方法分析磁共振脑结构图像,探究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脑皮层厚度改变及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0名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4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集MR...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基于脑表面分析(surface based analysis,SBA)方法分析磁共振脑结构图像,探究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脑皮层厚度改变及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0名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4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集MRI三维T_1加权图像,采用Free Surfer软件进行分析,得到两组皮层厚度有差异的脑区,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的左侧中央后回、岛叶、缘上回、额下回三角部、岛盖、颞中回、额中回喙部、顶上小叶、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上回、额中回尾部、岛叶、枕外侧回的皮层厚度较对照组减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额上回的皮层厚度与威斯康辛卡片测试的持续错误数分数呈负相关(r=-0.517)。左侧额中回喙部的皮层厚度与STROOP测试的错误分数呈负相关(r=-0.46)。左侧岛叶的皮层厚度与耶鲁综合抽动症状量表的总分呈负相关(r=-0.45)。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存在执行功能受损,尤其是抑制性控制受损;左侧岛叶皮层厚度与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儿童 磁共振 皮层厚度 执行功能
下载PDF
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静息态默认网络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武瑞芝 张俊然 +5 位作者 邱昌建 孟雅婧 朱鸿儒 龚启勇 黄晓琦 张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7-400,共4页
目的研究经历同源创伤后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脑静息状态默认网络,探索PTSD的发病机制。方法 17例地震PTSD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分别以左、右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行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并进行组间... 目的研究经历同源创伤后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脑静息状态默认网络,探索PTSD的发病机制。方法 17例地震PTSD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分别以左、右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行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TSD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减低的区域包括左额上回、右梭状回,而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包括右楔前叶及右侧颞上回和右侧颞中回。结论 PTS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异常,默认网络异常可能是PTSD的神经病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大脑 默认网络 静息态 地震
原文传递
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脑白质纤维改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念 吕粟 +1 位作者 肖媛 唐碧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85,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改变的特征性差异。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采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27例病程超过5年未治疗、20例利培酮单药及17例氯氮平单药治疗超过5年的稳定期慢...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改变的特征性差异。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采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27例病程超过5年未治疗、20例利培酮单药及17例氯氮平单药治疗超过5年的稳定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通过FSL软件提取4组被试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对4组间的FA和MD值采用协方差分析,采用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氯氮平治疗组的FA值降低,MD值增加(P<0.05);利培酮治疗组除左钩状束、双弓状束之外(P>0.05),其余17条纤维束的FA值降低(P<0.05),而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利培酮治疗组除右上纵束、左弓状束之外(P>0.05),其余18条纤维束的FA值升高,双皮质脊髓束、双扣带回-海马通路、双下额枕束、左丘脑前辐射、左扣带-扣带通路、左下纵束、左上纵束、右钩状束、胼胝体膝部的压部和膝部的MD值降低(P<0.05);氯氮平治疗组的FA和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氯氮平治疗组相比,利培酮治疗组双丘脑前辐射、双下额枕束、双下纵束、左皮质脊髓束、左钩状束、右弓状束、右扣带回-海马通路、胼胝体压部和膝部的FA值升高;双下额枕束、双钩状束、左下纵束、右扣带回-海马通路的MD值降低(P<0.05)。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FA值呈负相关,与MD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氯氮平治疗比利培酮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示出更严重、更广泛的白质微结构损伤,提示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脑白质特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氯氮平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弥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精神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7
17
作者 汤翔嵘 王晓刚 +4 位作者 陈桃林 张淼辰 郑重 罗跃嘉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7-1176,共20页
寻找客观标记物是精神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期融合了循证医学的神经电生理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取得一致共识.本文全面总结和归纳了结合以元分析(meta-... 寻找客观标记物是精神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期融合了循证医学的神经电生理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取得一致共识.本文全面总结和归纳了结合以元分析(meta-analysis)为代表的循证医学方法和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为代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的精神障碍相关脑电研究成果,将事件相关电位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成分,并结合定量EEG分析,从感知加工、认知控制、情绪反应和社会认知等不同认知过程出发,系统分析和评述了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异常情况.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各种感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缺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认知控制缺陷,焦虑和强迫障碍患者则存在早期的认知控制缺陷,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则存在早期的感知加工和社会认知缺陷.此外,反映注意资源分配和认知加工速度的P300异常特征跨越了多个诊断类型,这表明该脑电成分可能反映了精神障碍的一般性认知缺陷.未来研究可利用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探寻精神疾病的神经电生理客观标记物,并融合先进的多模态精神影像技术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进一步增强精神障碍生物标记物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循证医学 元分析 事件相关电位 定量脑电图 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钟娇 贾志云 +1 位作者 黄晓琦 龚启勇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4-838,共5页
抑郁症比普通人群有更高的自杀率,如何预防抑郁症自杀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抑郁症自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神经内分泌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抑郁症... 抑郁症比普通人群有更高的自杀率,如何预防抑郁症自杀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抑郁症自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神经内分泌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预防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 自杀预防 神经生物学
原文传递
积极开展精神分裂症的MR脑影像研究,促进精神影像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飞 黄晓琦 吕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29-730,共2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超过640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主诉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超过640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主诉及精神科医师的经验。然而,部分患者存在隐瞒病情、描述症状不准确的情况,采用临床量表进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应用 脑影像 影像学 MR 数据显示 精神科医师
原文传递
抑郁症灰白质表面积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牟静平 成财 +6 位作者 梅兰 邱丽华 龙治良 胡心宇 刁显明 陈洪亮 龚启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6,37,共7页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获得全脑各区域的灰、白质表面面积图像,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并提取四组间灰、白质表面面积的性别差异脑区,行post-hoc检验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将男女性MDD性别差异脑区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性别差异主结果显示双侧额上回、颞中回及左侧额中回喙部、枕外侧回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差异,且双侧颞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岛叶、右侧额叶三角部、眶额内侧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白质表面面积及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喙部、中央前回、颞下回、梭状回、前缘扣带回、枕外侧回、顶下小叶灰质表面面积存在差异(P<0.01,Bonforroni校正)。进一步post-hoc两两比较发现以上脑区女性MDD组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小于男性MDD组(P<0.01,Bonforroni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男性MDD组右侧额中回喙部(r=-0.398,P=0.049)及梭状回(r=-0.440,P=0.028)灰质表面面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颞中回灰质表面面积与男性MDD病程呈负相关(r=-0.419,P=0.037)。结论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差异脑区并不完全重叠,这些差异脑区可能与男女性MDD患者临床表现和发病率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性别差异 磁共振成像 灰白质 表面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