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5岁以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沃洪云 康成为 +1 位作者 詹蕾 蒲小兵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总结年龄>35岁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3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诊治的年龄>35岁发病的H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LD患者临床症状,分为混合型(n=13)、肝型(n=12)和脑型(n=5... 目的总结年龄>35岁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3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诊治的年龄>35岁发病的H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LD患者临床症状,分为混合型(n=13)、肝型(n=12)和脑型(n=5)。收集病例的性别、临床表现、确诊年龄、确诊距首发症状时间、家族史等信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尿铜、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0例HLD患者中,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46.13±5.88)岁,角膜K-F环阳性者占43.33%,肝硬化患者高达66.67%。三组间球蛋白、白球比、A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93、4.513、4.424、5.029、5.248、4.942,P值均<0.05)。结论35岁以后确诊HLD的患者男性居多,以混合型和肝型为主,肝脏和凝血功能情况较差,对于该年龄段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及肝硬化,应尽早筛查血清铜蓝蛋白、尿铜等指标,并进行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成年人
下载PDF
14例首发/伴发骨关节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成为 沃洪云 +2 位作者 董长超 晏兆魁 蒲小兵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14-2817,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DL)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形疾病[1],主要发生在5~35岁的人群中,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患病率比西方国家高。该病可导致铜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DL)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形疾病[1],主要发生在5~35岁的人群中,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患病率比西方国家高。该病可导致铜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震颤等神经精神表现;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等肝脏损害;其他系统损害如肾脏、骨关节、心肌等方面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骨关节炎 青少年
下载PDF
合并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骨质疏松症62例患者骨代谢及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康成为 刘雷 +3 位作者 蒲小兵 谭钢 董长超 晏兆魁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86,92,共6页
目的分析骨转换标志物血清1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和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在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亚甲减)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作为判断该类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及脆性骨折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方法选... 目的分析骨转换标志物血清1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和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在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亚甲减)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作为判断该类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及脆性骨折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症合并亚甲减患者62例(骨松甲减组),以及同期收治的单纯骨质疏松症伴骨痛患者65例(骨松骨痛组),并纳入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6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间骨代谢标志物,如血钙、血磷、血镁、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骨密度、T值、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素以及骨转换标志物血清PINP及β-CTX浓度水平。结果骨松甲减组、骨松骨痛组及正常对照组骨代谢及骨转换标志物中血钙、血磷、血镁、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5羟维生素D、骨密度、T值、β-CTX及PI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松甲减组PINP、β-CTX水平降低,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不能依靠骨转换标志物作为骨松甲减组骨质疏松程度的判断指标及预测骨折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骨密度 骨转换标志物 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血清1型胶原羧基端肽
原文传递
开放性手部骨折Ⅰ期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细菌学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康成为 蒲小兵 +4 位作者 董长超 谭钢 晏兆魁 吴立雪 刘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42-1144,共3页
[目的]分析开放性手部骨折Ⅰ期内固定术后感染细菌学特点及伤口修复方法。[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8月,对18例开放性手部骨折Ⅰ期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取出内固定装置并清创,行带蒂旋髂浅动脉腹股沟皮瓣修复缺损区。[结果] 18例伤口,1... [目的]分析开放性手部骨折Ⅰ期内固定术后感染细菌学特点及伤口修复方法。[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8月,对18例开放性手部骨折Ⅰ期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取出内固定装置并清创,行带蒂旋髂浅动脉腹股沟皮瓣修复缺损区。[结果] 18例伤口,11例为革兰氏阳性菌,7例为革兰氏阴性菌。经取出内固定装置后感染得到控制,6例缺损面积较大未能直接缝合,使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愈合良好,随访1年感染无复发,骨折愈合。[结论]内固定材料细菌生物膜形成,建议早期取出内固定装置,如伤口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可考虑使用带蒂旋髂浅动脉腹股沟皮瓣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伤口感染 细菌学特点 负压引流 带蒂皮瓣
原文传递
益生菌影响骨质疏松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谭钢 徐静 +3 位作者 康成为 蒲小兵 康鹏德 董长超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536-539,共4页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种。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某些代谢性疾病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所诱发[1]。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种。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某些代谢性疾病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所诱发[1]。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为36%,其中男23%,女49%[2]。人体和极大多数动物的胃肠道内定植着种类和数量繁多的肠道菌群,在肠道菌群中,有一类对机体代谢极其重要的微生物就是益生菌。益生菌主要具备营养作用、提高防御能力、延缓衰老、抑肿瘤、调节骨代谢等作用。因此,益生菌对于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较多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影响骨代谢,从而导致或改善骨质疏松,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现对其与骨质疏松相互关系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肠道菌群 益生菌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