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研究——以到成都就医的藏族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君 李彦 《藏学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197-209,284,共14页
本文从学者、伴医者和政府管理者等多重视角,对目前藏族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到中心城市治病就医过程中的适应问题进行调研,发现以治病就医为目的的藏族流动人口在中心城市所遇到的问题,除了可以想见的语言沟通、疾病理解的问题,... 本文从学者、伴医者和政府管理者等多重视角,对目前藏族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到中心城市治病就医过程中的适应问题进行调研,发现以治病就医为目的的藏族流动人口在中心城市所遇到的问题,除了可以想见的语言沟通、疾病理解的问题,以及与其他患者一样会遇到的医患互信等问题外,藏族特殊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也会对在中心城市就医的流动人口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地域、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传统宗教信仰观念和行为等都影响着藏族就医者在城市的适应性。同时,医疗本身的跨文化性也决定了藏族就医者的适应难度。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西藏昌都元代绘画遗存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兼论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的传播线路 被引量:2
2
作者 熊文彬 廖旸 泽巴多吉 《形象史学》 2021年第2期219-241,共23页
2019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支持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及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西藏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八宿县和察雅县的元代寺院绘画遗存进行了调查。... 2019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支持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及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西藏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八宿县和察雅县的元代寺院绘画遗存进行了调查。鉴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昌都市唐代和清代遗存比较关注,而对于宋、元、明时期的遗存缺乏认识;同时鉴于印度波罗风格对中国藏传艺术在唐、元之间的重要影响,而这一风格在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传播路线一直不清,昌都市现存相关绘画对于填补该地区元代遗存的缺失和弥补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传播的重要缺环,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藏昌都 传播路线 波罗风格 历史文化学院 文物保护 中国藏学
原文传递
青海玉树新现宋元时期的波罗风格元素绘画遗存及其意义管窥 被引量:2
3
作者 熊文彬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68,F0002,F0003,共7页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新发现的波罗风格元素绘画遗存主要为壁画,其中囊谦县香达镇多昌村邦达社的达宁日青寺遗址出土壁画、称多县拉布乡拉达村的弥底普石窟壁画和杂多县昂赛乡的吉日沟石窟古塔壁画等三处壁画比较典型。这些遗存的发现...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新发现的波罗风格元素绘画遗存主要为壁画,其中囊谦县香达镇多昌村邦达社的达宁日青寺遗址出土壁画、称多县拉布乡拉达村的弥底普石窟壁画和杂多县昂赛乡的吉日沟石窟古塔壁画等三处壁画比较典型。这些遗存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西藏和内地之间波罗风格元素绘画传播的重要缺环,同时也为此时期西藏通往内地的干道及其作用提供了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玉树 宋元时期 波罗风格 绘画遗存
下载PDF
图像与文本:西藏当雄县羊八井寺早期壁画遗存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熊文彬 李凯 卢素文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6,109,共11页
建于1503-1512年的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寺旧殿内转经道的早期壁画,系西藏重要艺术流派曼塘派和钦孜派早期的重要遗存之一。文本和图像的研究表明,这些壁画出自两派的创建者及其早期传人之手,它们对于厘清和重构这两个画派的早期艺术面貌... 建于1503-1512年的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寺旧殿内转经道的早期壁画,系西藏重要艺术流派曼塘派和钦孜派早期的重要遗存之一。文本和图像的研究表明,这些壁画出自两派的创建者及其早期传人之手,它们对于厘清和重构这两个画派的早期艺术面貌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八井寺 旧殿 壁画 曼塘派 钦孜派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壁画中的克什米尔风格 被引量:5
5
作者 熊文彬 《藏学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56-171,316,共17页
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是古格艺术或古格画派重要的风格渊源之一,学术界虽然对其不乏研究,但对其在古格王朝不同时期艺术中的发展及其特点和地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本文以西藏阿里现存古格王朝时期的主要壁画遗迹为主,按学术界分期,对克... 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是古格艺术或古格画派重要的风格渊源之一,学术界虽然对其不乏研究,但对其在古格王朝不同时期艺术中的发展及其特点和地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本文以西藏阿里现存古格王朝时期的主要壁画遗迹为主,按学术界分期,对克什米尔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壁画中的题材和风格及其特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格王国 佛教艺术 古格王朝 东嘎石窟 克什米尔风格 供养人像 装饰纹样 托林寺 西藏阿里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十七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伟大变革:云南丽江博物馆藏十世噶玛巴活佛的《十六罗汉》唐卡组画 被引量:3
6
作者 熊文彬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24,共6页
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是西藏17世纪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世大宝法王、著名艺术家。云南丽江博物馆珍藏的《十六罗汉》唐卡组画,为其现存绘画中为数不多题写有明确作者和纪年题记的杰作之一。此套组画在继承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充... 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是西藏17世纪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世大宝法王、著名艺术家。云南丽江博物馆珍藏的《十六罗汉》唐卡组画,为其现存绘画中为数不多题写有明确作者和纪年题记的杰作之一。此套组画在继承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汉地艺术的构图、色彩、技法和创作理念,对藏传佛教传统唐卡进行了伟大的创新,被誉为"汉式唐卡"。其中,前景、中景、远景的构图丰富了传统唐卡的叙述方式;没骨法等水墨技法与线条结合、兼工带写的造型语言改变了传统绘画单线平涂的造型模式,丰富了唐卡的造型语言和技法;佛性的表现让位于人性的表现则使日益程式化、逐步僵化的藏传佛教传统艺术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闪耀出人文主义的强烈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世噶玛巴 十六罗汉 唐卡 创新
原文传递
西藏吉隆县青嘎石窟寺3号窟壁画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熊文彬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56,109,共10页
位于西藏吉隆县杂龙村的青嘎寺是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石窟群,其中的3号窟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壁画和题记。初步研究表明,该石窟壁画由当地普通信众集资绘制,题材融嚼举派和格鲁派于一体,风格受到西藏腹地曼塘(sman thang )画派的影响,系格鲁... 位于西藏吉隆县杂龙村的青嘎寺是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石窟群,其中的3号窟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壁画和题记。初步研究表明,该石窟壁画由当地普通信众集资绘制,题材融嚼举派和格鲁派于一体,风格受到西藏腹地曼塘(sman thang )画派的影响,系格鲁派明末清初在吉隆县传播的重要遗迹之一,这一石窟群遗迹对研究格鲁派在西藏的传播与其他教派的融合、西藏普通信众对于藏传佛教的信仰以及地方基层职官“十户长”等,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嘎石窟 明末清初 壁画 题材 风格
原文传递
梦想与出路:藏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以一个木里藏族村落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蒋庆华 《藏学学刊》 2008年第1期68-77,197,共11页
本文以一个木里藏族村落为例,采用人类学方法调查了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历史、方式与内容,分析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及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以此来探讨藏东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认为在藏东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着理论与实... 本文以一个木里藏族村落为例,采用人类学方法调查了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历史、方式与内容,分析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及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以此来探讨藏东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认为在藏东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提出要让居民(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经营与管理,让居民(社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 木里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社区参与
原文传递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回顾与展望
9
作者 徐君 《藏学学刊》 2008年第1期164-174,202,共12页
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20世纪90年代就是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生态移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并围绕着内蒙古等地的生态移民工程而形成一个热点。近几年,随着三江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 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20世纪90年代就是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生态移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并围绕着内蒙古等地的生态移民工程而形成一个热点。近几年,随着三江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开展,生态移民问题也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国内生态移民研究尤其是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回顾和总结,以期找到更好的研究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三江源 研究回顾
原文传递
困境与超越:木里学校教育发展困境研究
10
作者 张永国 《藏学学刊》 2008年第1期78-88,197,共12页
本文对木里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查,揭示出木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环境制约学校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因素相交织造成了木里学校教育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学校教育
原文传递
移民搬迁与社会重构:基于一个藏地村落的实地调查
11
作者 徐刚强 徐君 尹婷 《藏学学刊》 2008年第1期119-131,199-200,共15页
近年来,西藏开展了大量的搬迁安置工作,为此也形成了很多新兴社区。而这些新兴社区要走向和谐之路,必将经历社会重构的种种抉择。西藏其奴村九组是一个因大骨节病搬迁的新兴村落。由于特殊的背景,其社区重构的过程将更加缓慢。本文试图... 近年来,西藏开展了大量的搬迁安置工作,为此也形成了很多新兴社区。而这些新兴社区要走向和谐之路,必将经历社会重构的种种抉择。西藏其奴村九组是一个因大骨节病搬迁的新兴村落。由于特殊的背景,其社区重构的过程将更加缓慢。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奴九组的实地考察,探讨一个新兴社区在重建秩序、恢复经济和融入当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重构 搬迁 秩序 经济 文化
原文传递
荒漠清灯苦行僧——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发掘所见僧侣生活
12
作者 霍巍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共7页
敦煌石窟是集佛教信众朝拜、修行、生活、丧葬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石窟群,过去人们主要关注其中绘制壁画、彩塑佛像的礼佛窟,而对于其他门类的石窟知之甚少。敦煌北区石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揭示出鲜为人知的佛教僧侣与信众们的修... 敦煌石窟是集佛教信众朝拜、修行、生活、丧葬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石窟群,过去人们主要关注其中绘制壁画、彩塑佛像的礼佛窟,而对于其他门类的石窟知之甚少。敦煌北区石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揭示出鲜为人知的佛教僧侣与信众们的修行生活以及死后依窟而葬的习俗,真实地再现了唐宋以来敦煌佛教社会的若干历史片断。本文重点对其中禅窟、僧房窟、瘗窟等三种类型石窟的考古发掘情况及其反映出的僧侣生活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考古 道教考古 敦煌莫高窟 石窟艺术 印刷术
原文传递
中国藏传美术研究的拓荒者——金维诺先生对藏传美术研究的贡献
13
作者 熊文彬 谢继胜 《形象史学》 2019年第1期12-17,共6页
今天,无论是中国的美术界、考古学界,还是历史学界都深刻意识到,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藏区,新疆、内蒙古,西北、东北各地以及内地丰富的古代藏传美术遗存,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构建中国美术史和研究统一... 今天,无论是中国的美术界、考古学界,还是历史学界都深刻意识到,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藏区,新疆、内蒙古,西北、东北各地以及内地丰富的古代藏传美术遗存,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构建中国美术史和研究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维诺 美术史研究 美术研究 拓荒者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札达县象泉河流域发现的两座佛教石窟 被引量:5
14
作者 霍巍 李永宪 更堆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3-69,共7页
1994年,我们在对阿里地区札达县札不让乡境内与古格故城隔河相望的象泉河南岸地区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三处残存有壁画的石窟地点,这一发现曾在西藏西部东嘎、皮央石窟调查简报中有所提及,但当时尚未作进一步的整理与研究。
关键词 西藏 阿里札达县 象泉河流域 佛教石窟 中国 文物考古 形制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东嘎佛寺殿堂遗址的考古发掘 被引量:1
15
作者 霍巍 张长虹 +6 位作者 李永宪 李林辉 姚军 谭斌 扎西顿珠 罗泽云 张蕊侠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4-49,共16页
1999年7~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西藏阿里札达县境内的东嘎佛寺殿堂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对遗址现存地面佛寺殿堂的年代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其中一处殿... 1999年7~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西藏阿里札达县境内的东嘎佛寺殿堂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对遗址现存地面佛寺殿堂的年代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其中一处殿堂遗址出土了大量彩绘泥塑残件,是迄今在西藏酉部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数量最大的一批佛教泥塑艺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阿里札达县 东嘎佛寺殿堂遗址 中国 文物考古 建筑遗址 清理工作 出土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