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抗战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述略 |
何学德
|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2
|
语言符号性别歧视之形态学视野 |
何学德
苏爱琼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0 |
0 |
|
3
|
文化 |
冯亚琳
|
《德语人文研究》
|
2015 |
1
|
|
4
|
漫谈变译的忠实性——从普京的就职演说谈起 |
朱达秋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4 |
0 |
|
5
|
体认传播观: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一个核心概念 |
林克勤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3
|
|
6
|
文学与文化记忆的交会 |
冯亚琳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7
|
自我觉醒与形象重构:中国文化域外分层传播的向度解析 |
林克勤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9
|
|
8
|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 |
张法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9
|
日本文化记忆场研究之发轫 |
姚继中
聂宁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10
|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
姚继中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11
|
文化记忆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大帝形象 |
朱达秋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2
|
像中的迷失和恐惧:德里罗的《白噪音》 |
姜小卫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3
|
“漫游”与“迁徙”——歌德《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文化空间关联 |
冯亚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4
|
翻译社会学视域下的《人间失格》译介研究 |
杨伟
|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
2024 |
0 |
|
15
|
论日本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演进路径 |
姚继中
宋媛媛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6
|
沉默与言说:库切小说《福》与后殖民批判 |
姜小卫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7
|
芸芸众生,天地人间——歌德《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
冯亚琳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8
|
歌德小说《维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文化记忆的展演与重构 |
冯亚琳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9
|
西方思想史视阈下的精神交往 |
林克勤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20
|
《序曲》的崇高与秀美——华兹华斯的女性主义解读 |
胡鹏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6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