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述略
1
作者 何学德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7-78,共2页
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译者对外国文学做了大量的译介,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译者和作家们仍然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翻译了大量的国外文学,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抗战时期 中国传统文学 述略 抗日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 20世纪 译者
下载PDF
语言符号性别歧视之形态学视野
2
作者 何学德 苏爱琼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3期138-139,共2页
女性主义认为语言具有性别歧视,因此揭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客观属性的反映,同时构成语言的语言符号又具有能指与所指的客观对应关系,因此语言符号的性别差异是社会... 女性主义认为语言具有性别歧视,因此揭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客观属性的反映,同时构成语言的语言符号又具有能指与所指的客观对应关系,因此语言符号的性别差异是社会客观自然属性差异的表现。作者从形态学角度对语言符号的性别歧视进行解构,认为语言符号在性别上不存在歧视,而是一个非对称的符号系统的社会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符号 性别歧视 性别差异 形态学视野
原文传递
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冯亚琳 《德语人文研究》 2015年第2期51-60,共10页
正如不能把"文化学"简单理解为学科概念、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研究纲领"那样,文化也不仅仅是后者的研究对象,而是其基础与前提。换言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文化学所代表的范式转换与人们对文化的理解的变化密切... 正如不能把"文化学"简单理解为学科概念、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研究纲领"那样,文化也不仅仅是后者的研究对象,而是其基础与前提。换言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文化学所代表的范式转换与人们对文化的理解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三个阶段梳理和考察了德国自18世纪以来有关文化的理论思考,具体探究这一概念在过去两百多年里的发展脉络与走向,挖掘其外延和内涵上的延展和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标准论 文化批评 编码 文本
原文传递
漫谈变译的忠实性——从普京的就职演说谈起
4
作者 朱达秋 《中国俄语教学》 2014年第3期21-24,共4页
在现代通讯时代,为了及时传达国外信息,变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编译、摘译、缩译、译述、译介等变译形式几乎随处可见。既然是变译,译者就有权利根据读者的需要对原文进行变通处理,有权利凸显原文中的某些内容,也有权利忽略原文中... 在现代通讯时代,为了及时传达国外信息,变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编译、摘译、缩译、译述、译介等变译形式几乎随处可见。既然是变译,译者就有权利根据读者的需要对原文进行变通处理,有权利凸显原文中的某些内容,也有权利忽略原文中的某些信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采用何种变通形式,都应遵循起码的规则,仍然需要一定的标准.变体译文的信息忠实,变体译文的效果忠实等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否则,可能导致对原文的歪曲,甚至以讹传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译 信息 效果 忠实
下载PDF
体认传播观: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一个核心概念 被引量:13
5
作者 林克勤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69,共6页
透明传播观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众传播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播的自发性、互动性、平等性日渐突出,人际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主流,媒介融合形成趋势。文章以体认哲学为理论框架,深入研讨后大众传播背景下传播观念... 透明传播观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众传播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播的自发性、互动性、平等性日渐突出,人际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主流,媒介融合形成趋势。文章以体认哲学为理论框架,深入研讨后大众传播背景下传播观念的嬗变,指出了体认传播观是对透明传播观的传承和延续,又强调了对其的超越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传播观 透明传播观 后大众传播时代
下载PDF
文学与文化记忆的交会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亚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4,共7页
文学是文化记忆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以机构化、经典化为基础的文学的记忆不同,以虚构为特征的文学作品所演示的回忆形式更加丰富,也更具活力。它能够运用修辞和叙述策略连接不同的时间层面,使时空交错;它能够联系回忆者... 文学是文化记忆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以机构化、经典化为基础的文学的记忆不同,以虚构为特征的文学作品所演示的回忆形式更加丰富,也更具活力。它能够运用修辞和叙述策略连接不同的时间层面,使时空交错;它能够联系回忆者和被回忆者的主体心理感受,使之产生交替,还能够通过不同的聚焦形式确定回忆的重点;它"允许"回忆偏离事实,既展现过去,也能对其做出评价和修正,从而将回忆的重构作用发挥到极限。厘清这些充满张力的关系,不仅能够拓宽文化记忆研究的领域,也能为文学研究找到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化记忆 交会
下载PDF
自我觉醒与形象重构:中国文化域外分层传播的向度解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林克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15,共6页
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是全球化时代的大趋势,在这一进程中主体自觉是文化走出去的前提,而国家形象的塑造则是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之一。在这双重的视阈下,面向国际语境的中国文化分层传播应从三个向度展开,即一是向西方知识界输出中国传... 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是全球化时代的大趋势,在这一进程中主体自觉是文化走出去的前提,而国家形象的塑造则是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之一。在这双重的视阈下,面向国际语境的中国文化分层传播应从三个向度展开,即一是向西方知识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向普通公众介绍中国大众文化;三是与西方政界进行政治文化交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场上构建多元文化生态,形成东西方文明的格局互补、交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形象重构 分层传播 对外传播
下载PDF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法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本文对比较美学国内外的现状作了现象上的描述,联系比较美学的内在理路,分析了中国比较美学何以呈现为现在势态的原因,指出了中国比较美学的局限,从全球比较美学的语境谈了中国比较美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比较美学 中西比较 全球化 突破意识
下载PDF
日本文化记忆场研究之发轫 被引量:6
9
作者 姚继中 聂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9,共7页
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化记忆场,是民族文化与记忆主体之间的最为直接的连接,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民族文化记忆、记忆主体的意识形态产生着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在具体的文化记忆场限定下的文化记忆更切近文化核心,可以说是探讨日本文化的... 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化记忆场,是民族文化与记忆主体之间的最为直接的连接,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民族文化记忆、记忆主体的意识形态产生着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在具体的文化记忆场限定下的文化记忆更切近文化核心,可以说是探讨日本文化的核心以及日本文化的本质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对记忆与历史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文化记忆场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具体而言,从"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三个方面对日本文化记忆场的择选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就日本文化记忆场展开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记忆场 日本文化 研究范畴
下载PDF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姚继中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 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为命题,以《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试图从以下四方面:(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2)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与风险性,(3)《源氏物语》和歌翻译的困境,(4)丰子恺、林文月、姚继中所译紫式部原创和歌实际验证,论述《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以期带动学术界能够潜心对外国文学名著展开认真的翻译验证研究,从而丰富空洞的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氏物语 翻译 验证 紫式部 和歌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大帝形象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达秋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在俄罗斯人的集体记忆中彼得大帝及其改革的形象十分矛盾,反差极大。在集体记忆的背景下,俄罗斯文学文本又以个体记忆的形式为俄罗斯集体记忆中的彼得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引起持久而悠远的历史回声。在描写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文学... 在俄罗斯人的集体记忆中彼得大帝及其改革的形象十分矛盾,反差极大。在集体记忆的背景下,俄罗斯文学文本又以个体记忆的形式为俄罗斯集体记忆中的彼得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引起持久而悠远的历史回声。在描写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文学文本中最为突出的是普希金关于彼得大帝的系列作品、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反基督:彼得与阿列克赛》和阿·托尔斯泰的《彼得一世》。从文化记忆角度看这些作品中重构的彼得形象具有内涵各异的当下选择性,还具有渊源不同的互文性,更具有指向明确的价值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俄罗斯 文学 彼得大帝 选择性 重构
原文传递
像中的迷失和恐惧:德里罗的《白噪音》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小卫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德里罗对当代美国社会影像—消费文化形式、超真实仿像世界的描写在《白噪音》中达到了极致。论文从美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贝克尔对德里罗创作的影响切入,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中所表现的诸多后现代主题:死亡恐惧、后现代家庭、工业技... 德里罗对当代美国社会影像—消费文化形式、超真实仿像世界的描写在《白噪音》中达到了极致。论文从美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贝克尔对德里罗创作的影响切入,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中所表现的诸多后现代主题:死亡恐惧、后现代家庭、工业技术酿就的灾难、对影像—消费文化的批判、对于信息过载的景观社会的抨击等。德里罗巧妙地把严肃的文化批判主题与他自身对死亡阴郁而严肃的沉思以及小说人物惶恐焦虑、忧郁不安的后现代性体验交融在一起,表现了后现代主体性建构的含混、不确定以及自我认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音》死亡恐惧 影像—消费文化 仿像 后现代性体验
下载PDF
“漫游”与“迁徙”——歌德《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文化空间关联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亚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 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原文传递
翻译社会学视域下的《人间失格》译介研究
14
作者 杨伟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近年来不断刷新中国翻译出版界的各种纪录,并演变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本文从翻译社会学的视域出发,在回顾《人间失格》于中国的译介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触角伸向文本外的各种因素,结合近...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近年来不断刷新中国翻译出版界的各种纪录,并演变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本文从翻译社会学的视域出发,在回顾《人间失格》于中国的译介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触角伸向文本外的各种因素,结合近年来“丧”文化风靡一时的背景,探讨了《人间失格》作为文化产品在翻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认为是出版商、译者和读者的“共谋”制造了《人间失格》的狂欢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失格 丧文化 文化产品 生产与流通 共谋关系
原文传递
论日本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演进路径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继中 宋媛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26,共6页
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问题,早已是学界公认的既定事实。然而,学界的公认并不等于我们对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发生机制、以及两者之间自律与他律了然透彻。本文试图以日本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两方面的问题:... 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问题,早已是学界公认的既定事实。然而,学界的公认并不等于我们对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发生机制、以及两者之间自律与他律了然透彻。本文试图以日本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论述日本文化记忆场的文化传承机制;二是论述文化传承机制反作用于文化记忆场的信息载荷。通过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互补机制的研究,力求在日本文化研究方面力拓新视角、新认知、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记忆场 传承 双向演进
下载PDF
沉默与言说:库切小说《福》与后殖民批判 被引量:4
16
作者 姜小卫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5,共8页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相互阐释,论文力图阐明《福》的主旨在于:面对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们,那些在知识-权力话语场域被褫夺了言说权力的他者,那些在现代性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中遭受伤害的沉默者,面对礼拜五们残损的身体和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和心理创伤,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和作家如何才能承担起政治和伦理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福》他者 沉默 言说与叙事
下载PDF
芸芸众生,天地人间——歌德《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亚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与张力: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既平行对应,却又相互对立。更为重要的是,人对自身和自身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源自于他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文章认为:在老年... 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与张力: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既平行对应,却又相互对立。更为重要的是,人对自身和自身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源自于他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文章认为:在老年歌德那里,人及其命运和追求虽然依旧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但这种关注却被纳入了一个极其宏大的自然秩序和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对应 对立
下载PDF
歌德小说《维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文化记忆的展演与重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亚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30,共9页
在"现代"萌动的19世纪初期,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回忆过往的需求,这一点也体现在歌德的老年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本文借助文化记忆理论视角,讨论该小说对传统的展演与重构。分析表明,无论是"圣·约瑟... 在"现代"萌动的19世纪初期,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回忆过往的需求,这一点也体现在歌德的老年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本文借助文化记忆理论视角,讨论该小说对传统的展演与重构。分析表明,无论是"圣·约瑟夫第二"对基督教记忆图像述行式的模仿,"叔父"对"历史遗物"的储存与归档,还是"教育省"对文化传统按需所取的重新编码和利用,都是文学从"当下"出发对文化记忆的言说。这些传统关联以演示为叙述模式,却不再具有构建延续性和集体同一性的功能,反而不断反衬出所指的移位和传统的断裂。作为一部社会转型时期的小说,《漫游时代》在展示文化记忆重构可能性的同时,字里行间却也表达了对传统功能化趋势的不安和疑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文化记忆 展演 重构 功能化
原文传递
西方思想史视阈下的精神交往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克勤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0,共7页
"交往"一词源于马克思,是对德文"Verkehr"的直译。马克思本人并未对其进行解释,按有关学者的解读,马克思意指下的人类交往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本文基于西方思想史的理论视阈,糅合哲学、认知科学、... "交往"一词源于马克思,是对德文"Verkehr"的直译。马克思本人并未对其进行解释,按有关学者的解读,马克思意指下的人类交往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本文基于西方思想史的理论视阈,糅合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现象学等研究范式以人类精神交往的方式、内涵、过程及效果等为对象展开初步探索,力图寻求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交往的图式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交往 西方思想史 主体间性 生活世界
下载PDF
《序曲》的崇高与秀美——华兹华斯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鹏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5期79-86,共8页
自然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重要灵感和主题,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序曲》是评论界公认的华氏最重要的作品,记述了其自我心灵与人生历程。本文拟从《序曲》的文本细读入手,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华兹华斯对同时代主流的埃德... 自然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重要灵感和主题,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序曲》是评论界公认的华氏最重要的作品,记述了其自我心灵与人生历程。本文拟从《序曲》的文本细读入手,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华兹华斯对同时代主流的埃德蒙·伯克美学观点的契合与背离,指出其对自然的女性定义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华兹华斯式的超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曲》 崇高 秀美 女性主义 自我超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