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一阶线性应变软化理论的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亚烽 陈国庆 +2 位作者 严明 赵聪 马金根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0-188,共9页
在持续降雨或开挖卸荷作用下,土体的强度指标会发生劣化,但现今采用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大多直接将其视为一个常数。为接近真实的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基于瑞典条分法以及一阶线性应变软化机制,提出了一种边坡渐进破坏分析新方法,推导出应变... 在持续降雨或开挖卸荷作用下,土体的强度指标会发生劣化,但现今采用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大多直接将其视为一个常数。为接近真实的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基于瑞典条分法以及一阶线性应变软化机制,提出了一种边坡渐进破坏分析新方法,推导出应变软化型边坡极限平衡表达式,并获得了各破坏进度下边坡的安全系数。通过对模拟算例进行分析,证明了条分-软化法的可靠性,且计算结果表明渐进破坏过程中安全系数不仅取决于边坡的破坏方式与强度参数,还与岩土体的软化模量密切相关。同时,通过与滑坡实际案例的对比验算,证实其强度指标存在不同的衰减系数,即黏聚力的衰减系数大于摩擦角。从理论到应用,最终获得的条分-软化法,不仅考虑了岩土体的强度劣化效应以及滑动面的渐进发展,还能有效地服务于实际工程背景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可以为滑坡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分析 应变软化理论 瑞典条分法 渐进破坏
下载PDF
基于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的高位崩塌早期识别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梁京涛 铁永波 +1 位作者 赵聪 张肃 《中国地质调查》 2020年第5期107-113,共7页
高位崩塌具有地面高差大、突发性强等特点,难以对其做出准确的预警预报,因此开展高位崩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依靠人工对高位崩塌进行实地调查难度大、效率低,容易存在调查盲区,现有调查技术手段难以有效获取岩体结构面产状、... 高位崩塌具有地面高差大、突发性强等特点,难以对其做出准确的预警预报,因此开展高位崩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依靠人工对高位崩塌进行实地调查难度大、效率低,容易存在调查盲区,现有调查技术手段难以有效获取岩体结构面产状、节理组合特征和裂隙几何特征等关键参数。为此,将贴近摄影测量高分辨率和“多角度”探测技术优势应用于高位崩塌早期识别,并以康定县郭达山高位崩塌为例,总结归纳了该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可为地质灾害调查和高位崩塌早期识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识别岩体亚厘米级裂缝,尤其适用于高位崩塌调查和早期识别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在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基础上,基于空间解析几何理论,应用“三点法”能够有效获取岩体单体结构面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近摄影测量 高位崩塌 早期识别 结构面
下载PDF
四川雷波县重点耕地区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时章亮 金立新 +4 位作者 廖超 包雨函 刘晓波 邓欢 徐克全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3-1260,共8页
硒是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影响土壤中硒含量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地区差异性明显。本文以四川省雷波县谷米乡等地为研究区域,讨论了该区表层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结... 硒是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影响土壤中硒含量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地区差异性明显。本文以四川省雷波县谷米乡等地为研究区域,讨论了该区表层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土壤硒含量水平并不高,主要集中在0.226×10^-6附近,但部分地区也存在富硒土壤。土壤中硒含量与有机质及亲硫重元素镉、汞、铅、砷、锌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H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在不同酸碱性、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的土壤中,两者差异性明显。调查区的土壤中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老地层的志留系、奥陶系黑色页岩和碳酸盐岩区域更容易富硒,而较新的地层三叠系砂岩地区硒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 四川雷波
下载PDF
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高山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以金沙江上游典型堵江滑坡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文 王猛 +5 位作者 朱赛楠 余天彬 黄细超 宋班 江煜 孙渝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1年第5期29-39,共11页
金沙江上游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受金沙江断裂带的影响,斜坡完整性差、岩体支离破碎,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根据遥感影像上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的色调、平面形态、变形标志、微地貌等特征,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在金沙江... 金沙江上游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受金沙江断裂带的影响,斜坡完整性差、岩体支离破碎,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根据遥感影像上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的色调、平面形态、变形标志、微地貌等特征,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在金沙江流域直门达—石鼓段共识别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其中大型40处、特大型47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具有明显的链式特征,大致可划为滑坡-堵江灾害链、崩塌-滑坡-堵江灾害链、滑坡-泥石流-堵江灾害链等3种类型,分别以色拉滑坡、汪布顶滑坡、探戈滑坡为例,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对其变形特征、链式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地理位置上看,金沙江断裂带明显控制了金沙江干流直门达—石鼓段的平面展布,新构造运动在断裂带各段活动周期、强度存在差异性,中段和南段活动性较强、应变积累更快,地震作用可能相对频繁,为巴塘以南的金沙江两岸有利斜坡区发生堵江滑坡提供了有利的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 金沙江 堵江 滑坡 地质灾害链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中综合地质剖面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波 雷传扬 +4 位作者 刘兆鑫 范敏 王兴强 叶凡忠 张堃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综合地质剖面是三维地质建模重要的数据源,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运用综合地质剖面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详细介绍了综合地质剖面构建需要准备的地质资料、剖面的部署原则和构建方法,并解决了剖面构建过... 综合地质剖面是三维地质建模重要的数据源,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运用综合地质剖面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详细介绍了综合地质剖面构建需要准备的地质资料、剖面的部署原则和构建方法,并解决了剖面构建过程中遇到的同时代、同层位的不同地层之间的连接问题。实践表明,通过综合地质剖面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人员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刻画复杂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情况,有效实现复杂地质体交互式半自动建模,提高三维地质建模的效率和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质剖面 三维地质建模 剖面构建 地质问题处理 成都市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和先验知识约束的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雷传扬 刘兆鑫 +7 位作者 文辉 范敏 蒋华标 王波 马国玺 谢海洋 陶海江 郝金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3-1411,共19页
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直观的展现地下地质情况,对传统地矿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规划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模型的构建,笔者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和地质先验知识约束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成都市为例,基于MapGIS1... 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直观的展现地下地质情况,对传统地矿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规划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模型的构建,笔者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和地质先验知识约束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成都市为例,基于MapGIS10.0软件三维地学建模模块,在DEM数据、数字地质图、综合地质剖面图、钻孔数据、物探解译数据、构造纲要图等多源数据,以及地质体展布形态、产状和厚度变化,断层性质、延伸方向、产状变化、对地质体的错切,褶皱类型、形态特征、两翼产状变化等地质先验知识的共同约束下,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笔者等详细介绍了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数据源的准备、建模流程与方法、模型的构建与可靠性分析。认为采用分块建模技术可有效降低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构建的难度,提高建模效率,实现模型的无痕拼接,且易于后期模型的修改完善。本次基于多源数据和地质先验知识约束,采用分块建模技术首次构建了成都市三维地质模型。笔者等通过地质先验知识(地质规律)和静态数据(可视化和抽稀钻孔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其中抽稀钻孔数据分析采用未参与建模的真实钻孔对三维地质模型中地质体埋深和分层厚度进行误差计算,获得地质体埋深误差均值为33.15 m,分层厚度误差均值21.37 m,认为模型的可靠性较高,可为成都市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地质先验知识 复杂地质体 分块建模 三维地质建模
下载PDF
地质大数据建库存量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雷传扬 王静 +2 位作者 谢海洋 王波 范敏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0年第4期70-80,共11页
为进一步发挥地质大数据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提高地质工作的社会效益,实现地质大数据的精准服务和社会共享,加快地质大数据库建设步伐。以成都市地质大数据建库工作中存量地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研究对象,... 为进一步发挥地质大数据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提高地质工作的社会效益,实现地质大数据的精准服务和社会共享,加快地质大数据库建设步伐。以成都市地质大数据建库工作中存量地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研究对象,简述了成都市存量地质资料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成都市地质大数据建库对资料格式的要求,以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统一性和简明性为原则将不同时期、不同介质、不同格式分散存储的存量地质资料进行了有效收集和标准化整理。总结了一套存量地质资料整理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存量地质资料整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成都市地质大数据建库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也为成都市地质大数据社会化服务与共享奠定了庞大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资料 资料整理 地质大数据 建库 成都市
下载PDF
多源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应用中的问题探讨——以西南山区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梁京涛 赵聪 马志刚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2年第4期92-101,共10页
在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工作中,基于InSAR、光学遥感、机载LiDAR等多源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基于多个项目实践,总结了多源遥感技术在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领域的适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应... 在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工作中,基于InSAR、光学遥感、机载LiDAR等多源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基于多个项目实践,总结了多源遥感技术在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领域的适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主要认识如下:①InSAR对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效果受植被覆盖程度、地形条件和数据源类型的制约;广域InSAR应用中,需注意数据处理关键参数的取舍问题,尽快建立InSAR识别效果的野外判定方法,统一地表形变区“变形程度”和地质灾害InSAR识别效果的评价标准;②地质灾害光学遥感早期识别适用于“斜坡区域具有明显变形特征”、“历史斜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和潜在泥石流沟”这3种类型,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工作任务要求,选取适合的数据源,注意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分析,不挑战“微变形”探测短板;③相比较InSAR和光学遥感,机载LiDAR在高密度植被覆盖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优势明显,在具体应用中,建议激光点云密度不少于30~50处/m^(2);④贴近摄影测量技术适用于高位崩塌(危岩体)早期识别,该技术属于光学遥感范畴,识别效果同样受植被覆盖程度影响,在具体应用中应设置合理探测距离,其具体数值需根据危岩壁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建议不小于30 m;⑤提出了“多源遥感技术手段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工作部署多层次布置”“注重交叉学科应用及解译人员综合培养”“尽快开展地质灾害信息化获取能力建设”等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INSAR LIDAR 贴近摄影 遥感 早期识别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碎裂岩质边坡锚墩式主动网加固机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晓彦 肖典 +2 位作者 罗改 罗天成 吴兵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川藏铁路沿线岩体受地质构造、风化作用以及酸雨作用的影响,广泛发育有深厚的碎裂带,工程开挖常形成长大碎裂岩质边坡。该类边坡除坡面碎块石的崩落外,还存在整体失稳风险,常规主动网难以有效加固。基于此,提出锚墩式主动网新型组合结构... 川藏铁路沿线岩体受地质构造、风化作用以及酸雨作用的影响,广泛发育有深厚的碎裂带,工程开挖常形成长大碎裂岩质边坡。该类边坡除坡面碎块石的崩落外,还存在整体失稳风险,常规主动网难以有效加固。基于此,提出锚墩式主动网新型组合结构,以预应力锚索代替主动网中的短锚杆,约束碎裂岩质边坡坡面岩块位移的同时进行边坡的深层加固。设计了1︰10大比例尺室内模型试验,探究强降雨条件下锚墩式主动网在碎裂岩质边坡加固中的应力-应变特征,探索其协同受力机理及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强降雨条件下,锚墩式主动网组合结构可协同受力,且主动网受力对预应力锚索的工作状态有显著影响,会形成明显的二次张拉,设计时应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岩质边坡 锚墩式主动网 新型组合结构 加固机理 模型试验
下载PDF
藏北阿翁错地区中基性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板内伸展构造作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建亮 尹显科 +4 位作者 王波 刘文 雷传扬 李威 张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6-1371,共16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该缝合带南部的北冈底斯地区发育有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岩浆岩,其岩石成因与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该缝合带南部的北冈底斯地区发育有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岩浆岩,其岩石成因与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的中基性脉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广泛发育的脉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以及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区辉绿岩脉以低硅(SiO2=50.03%~51.13%)、低铝(Al2O3=15.52%~16.03%)、低钛(TiO2=1.22%~1.31%)、富镁(MgO=9.19%~10.37%)、富钠(Na2O=3.10%~3.58%,Na2O/K2O=1.73~1.87)为特征;闪长岩脉以相对高硅(SiO2=55.58%~56.22%)、低镁(MgO=4.69%~4.64%)、低钛(TiO2=1.01%~1.06%)、高铝(Al2O3=17.74%~18.72%)、富钠(Na2O=1.55%~5.03%,Na2O/K2O=1.81~3.61)为特征,属于钠质低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二者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均表现为右倾型,具弱的Eu负异常,重稀土元素总体上变化不大。微量元素上均表现出以富集R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LREE)元素,亏损Nb、Ta、Ti高场强元素(HFSE)为特征。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闪长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9.2±1.2)Ma,辉绿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8.4±2.9)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向晚白垩世过渡期间,其岩浆源区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的混染,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铁镁矿物和斜长石的结晶分离作用。构造环境分析显示研究区中基性岩脉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下,其产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板片断离导致的软流圈上涌,诱发岛弧和岛弧后方的地幔岩浆发生补充性对流循环而形成的伸展构造背景有关。表明研究区至少在99.2 Ma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已经完成,由早期构造挤压环境转向晚期构造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性岩脉 伸展构造 班-怒缝合带 地质调查工程 阿翁错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阿翁错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证据 被引量:9
11
作者 尹滔 李威 +3 位作者 尹显科 张伟 袁华云 裴亚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5-1115,共11页
对拉萨地块北部阿翁错地区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龄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花岗闪长岩U-Pb年龄为(114.4±1.9)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典型镁安山岩/闪长岩(MA)... 对拉萨地块北部阿翁错地区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龄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花岗闪长岩U-Pb年龄为(114.4±1.9)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典型镁安山岩/闪长岩(MA)的地球化学特征,所有样品均具有较高Mg#值(45.42~54.29),低的TFeO*/MgO值(1.58~2.26);所有样品都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研究表明,阿翁错花岗闪长岩是班公湖—怒江洋壳在俯冲消减背景下,由俯冲洋壳脱水熔融产生的溶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作用的产物,为晚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 镁安山岩/闪长岩 俯冲消减 锆石U-PB测年 地质调查工程 拉萨地块 西藏
下载PDF
四川冕宁南河马厂村稀土尾矿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建议 被引量:8
12
作者 付小方 侯立玮 +3 位作者 袁蔺平 蒲跃华 郝雪峰 潘蒙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2-282,共11页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经前人地质勘查和系统研究,查明了原生轻稀土矿资源储量,总结了成矿控矿地质条件,建立了稀土成矿的三层楼模式,重新预测了资源潜力,获得重要成果。另一方面,矿山在近30年的采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弃渣,沿南河马厂...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经前人地质勘查和系统研究,查明了原生轻稀土矿资源储量,总结了成矿控矿地质条件,建立了稀土成矿的三层楼模式,重新预测了资源潜力,获得重要成果。另一方面,矿山在近30年的采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弃渣,沿南河马厂村两岸广泛堆积。针对尾矿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赋存状态、有多大资源量、能否再次综合回收利用等问题,2013年对其进行了综合调查评价,查明了尾矿中稀土元素和共(伴)生元素的特征及稀土氧化物的资源量。研究表明:尾矿中的稀土氧化物(REO)含量为0.8%~1.02%,稀土氧化物资源量已达中型规模,与之伴生的重晶石(BaSO_4)、天青石(SrSO_4)和Ga,Mn,Mo,Pb等元素具综合回收价值;尾矿中的稀土矿物分布粒级主要为+300目,主体为氟碳铈矿,-300目粒级的稀土矿物在铁锰胶体中呈吸附状态。通过试验证明,重选-磁选和湿法(硫酸)浸出工艺简易可行。流经水域受污染河段稀土资源流失严重,水样Pb含量为303~2809μg·L^(-1),属于严重超标。本研究可为硬岩型稀土尾矿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坪 马厂村 稀土尾矿 赋存状态 资源量 南河污染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遥感的采空塌陷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显华 魏鹏 +3 位作者 吕军 韩磊 石浩林 刘智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矿山开发导致的采空塌陷会造成土壤、植被、水资源损毁;随着国家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有效识别、监控采空塌陷区显得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Sentinel-1 SAR雷达影像,采用Stacking InSAR地面沉降信息提取和光学影像采空... 矿山开发导致的采空塌陷会造成土壤、植被、水资源损毁;随着国家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有效识别、监控采空塌陷区显得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Sentinel-1 SAR雷达影像,采用Stacking InSAR地面沉降信息提取和光学影像采空塌陷人机交互解译方式,分别对甘肃白银某煤矿区采空塌陷实施了识别、监测;综合对比分析了各自技术特点,并探讨在生态修复工程部署中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Stacking InSAR雷达监测技术能更好反映监测期内形变信息,对于浅部、中部、深部煤层的采空塌陷区均能有效识别;②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则对浅部、中部煤层的采空塌陷区能较好识别,能更为精准识别损毁土地情况,对目前塌陷形变已停止、历史上形成的采空塌陷区及损毁土地情况有很好的识别能力;③综合InSAR雷达监测技术和高分辨率光学影像遥感识别方法,能全面获取各阶段采空塌陷形变及损毁土地情况,可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塌陷 高分辨率光学影像 Stacking InSAR Sentinel-1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冰崩隐患遥感调查及链式结构研究——以西藏自治区藏东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文 王猛 +4 位作者 宋班 余天彬 黄细超 江煜 孙渝江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西藏自治区藏东南地区冰川广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失稳现象凸显,冰崩隐患的光学遥感调查对该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根据遥感影像上冰崩隐患的色调、形态、纹理、阴影等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开展研究区冰崩隐患的遥感解... 西藏自治区藏东南地区冰川广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失稳现象凸显,冰崩隐患的光学遥感调查对该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根据遥感影像上冰崩隐患的色调、形态、纹理、阴影等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开展研究区冰崩隐患的遥感解译。在藏东南地区共解译出冰崩隐患232处,其中大型47处,特大型147处,巨型38处,结合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出4个集中分布区、2个集中分布带。研究区冰崩隐患具有明显的链式特征,根据冰崩隐患与其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之间的时空关系,将藏东南冰崩灾害链分为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链、冰崩-碎屑流-堰塞湖-洪水灾害链、冰崩-碎屑流灾害链等3种类型,分别以米堆沟、尖母普曲、则隆弄沟为例,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对其动态变化特征、链式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藏东南地区冰崩灾害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 冰崩隐患 灾害链 藏东南
下载PDF
川南兴文僰王山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段嘉欣 梁斌 +2 位作者 李忠惠 徐志强 王玉婷 《四川环境》 2020年第4期129-135,共7页
以四川南部宜宾市兴文僰王山富硒酸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累积指数、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来源及贡献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除Cd外,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值,说明该地区重金属Cd污... 以四川南部宜宾市兴文僰王山富硒酸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累积指数、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来源及贡献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除Cd外,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值,说明该地区重金属Cd污染风险较高。地质累积指数表明,土壤中Cr和Ni几乎没有污染,As、Cu、Zn、Pb、Hg为无污染~轻度污染,Cd属于中度~强度污染。绝对因子得分-多元回归(APCS-MLR)估算表明,Cd来源较为多样性,主要来源于自然母质和土壤酸化等地球化学反应,分别占25.0%、29.37%,其次大气降尘、农业耕作方式分别贡献了22.22%、2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重金属 污染源解析 川南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找矿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韬 付小方 +1 位作者 杨荣 范俊波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6-324,共9页
在四川甲基卡矿田新发现了超大型X03号锂矿化伟晶岩脉,在勘探过程中,首次使用探地雷达探测甲基卡矿田浅层地质结构。通过分析对比探地雷达模拟实验数据、实测探地雷达剖面、钻孔数据和便携式取样钻数据,发现探地雷达图像能有效反映矿田... 在四川甲基卡矿田新发现了超大型X03号锂矿化伟晶岩脉,在勘探过程中,首次使用探地雷达探测甲基卡矿田浅层地质结构。通过分析对比探地雷达模拟实验数据、实测探地雷达剖面、钻孔数据和便携式取样钻数据,发现探地雷达图像能有效反映矿田第四系浮土覆盖区浅层地质结构。本次研究还鉴别了酸性岩脉体或转石与第四系浮土、片岩等围岩之间界面的探地雷达信号特征,并利用探地雷达对X03号矿脉等隐伏脉体进行了揭盖,获得了矿脉浅部结构构造信息。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并证明探地雷达勘探稀有金属矿脉是有效的,能够代替槽探,实现绿色勘探和快速找矿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矿化伟晶岩矿脉 探地雷达 隐伏矿脉 浅层地质构造 绿色勘探 甲基卡矿田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雷传扬 刘兆鑫 +3 位作者 王波 范敏 谢海洋 尹显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年第11期22-27,89,共7页
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是地质工作成果和价值的体现,对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政府监管"缺位"、共享服务意识淡薄、共享服务标准体系不完善、共享服务体系基础薄弱、数据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 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是地质工作成果和价值的体现,对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政府监管"缺位"、共享服务意识淡薄、共享服务标准体系不完善、共享服务体系基础薄弱、数据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共享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等障碍因素影响,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工作进展缓慢。为了紧跟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步伐,促进地质行业转型升级,必须有序推进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工作。目前经济、技术和可操作性等已能够完全满足地质大数据共享工作的要求。有序推进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1)明确地质大数据资源的产权归属;(2)完善政策法规,构建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保障机制;(3)强化政府对地质大数据资源配置和共享监管的力度;(4)树立共享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5)大力营造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的社会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地质大数据 共享服务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技术的红层滑坡识别与监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庆芳 郑志军 +3 位作者 董继红 余天彬 刘文 黄细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红层滑坡具有分布广泛、隐蔽性强、突发性高、识别难度大等特点,采用多源时序InSAR技术和光学遥感技术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并以郑家房子滑坡为典型点开展时序监测分析,以揭示其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时序InSAR... 红层滑坡具有分布广泛、隐蔽性强、突发性高、识别难度大等特点,采用多源时序InSAR技术和光学遥感技术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并以郑家房子滑坡为典型点开展时序监测分析,以揭示其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时序InSAR技术共识别出9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ALOS-2数据的识别效果优于Sentinel-1数据;InSAR监测显示郑家房子滑坡变形具有周期性,变形区间与汛期重合,最大形变速率为-40 mm/a,最大变形量为134 mm。结合现场调查分析,该滑坡在强降雨等诱发因素下可能发生大规模失稳,直接威胁坡体居民区和村道,建议在雨季加强持续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滑坡 时序InSAR技术 光学遥感技术 早期识别 形变监测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强震区震后10年泥石流活动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聪 梁京涛 +2 位作者 谢忠胜 佘涛 张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227,共6页
为研究汶川8级地震震后10年内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变状况,选取极重灾区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遥感解译以及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10年泥石流发育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研究汶川8级地震震后10年内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变状况,选取极重灾区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遥感解译以及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10年泥石流发育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石坎河流域沿主河道分布了众多支沟,每年雨季石坎河流域泥石流暴发呈现明显的群发性。在震后10年间,石坎河流域内崩滑堆积体数量及面积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但残余物源方量仍较高,泥石流仍具有发生频率高、冲出量大、破坏性强的特点。②汶川震区的高密度物源发育特征导致区内部分洪水沟或常年流水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以及某些处于停歇期的老泥石流沟重新复活,进入发展期。③受地形坡度以及汛期影响,地震所形成的崩塌、滑坡物源,在震后10年间大量进入沟道,转变为沟道堆积物,或以泥石流堆积物的形式沿主沟堆积。④在工程约束条件下,部分泥石流沟的启动物源分布位置以及物源类型发生较大改变,泥石流形成机制和运移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⑤震区泥石流在主沟与主河交汇处形成大量泥石流扇形堆积,进入主河堆积体进一步抬升河床,给主河两岸或沟口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影响该区域地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汶川地震 地震灾区 石坎河流域 遥感调查
下载PDF
基于成都市地质大数据的城市地质资料标准化探索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敏 钟华介 +3 位作者 仇开莉 刘兆鑫 雷传扬 王波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2期370-373,378,共5页
对城市地质资料有效管理和综合应用,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推动城市数字化、信息化转型,是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地质资料标准化是实施地质资料统一管理,挖掘地质资料价值,提高可利用程度... 对城市地质资料有效管理和综合应用,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推动城市数字化、信息化转型,是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地质资料标准化是实施地质资料统一管理,挖掘地质资料价值,提高可利用程度,推进资料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也是实现资料信息化管理和综合应用服务关键。本文结合城市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趋势,分析了进行城市地质资料标准化处理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了成都市城市地质资料标准化处理的基本原则要求、方法、流程等内容,分析了其应用服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大数据 地质资料 标准化处理 信息化管理 应用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