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土壤微塑料残留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26
1
作者
安菁
刘欢语
+2 位作者
郑艳
程俊
宋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113,共7页
【目的】探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对农业可持续至关重要。【方法】利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粒径为<15μm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颗粒,设置了4个微塑料添加浓度梯度处理,包括对照CK、T1...
【目的】探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对农业可持续至关重要。【方法】利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粒径为<15μm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颗粒,设置了4个微塑料添加浓度梯度处理,包括对照CK、T1(0.54 g/kg)、T2(1.62 g/kg)和T3(2.70 g/kg),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残留微塑料(mPVC)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色素、根系活力、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大豆出苗后第7和14天,中高浓度(T2and T3,1.62~2.70 g/kg)微塑料残留土壤显著降低了大豆幼苗的叶面积、株高和根鲜重;出苗后第21 d,各处理大豆叶面积、株高、根鲜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高浓度(T3,2.70 g/kg)mPVC显著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随生长时间延长,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但微塑料胁迫激发了大豆自身的抗氧化体系,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从而降低了MDA含量。【结论】土壤微塑料残留量较低时,随生育时期延长,大豆可通过自身抗氧化系统减小胁迫影响;残留量较高时,则植株叶面积、株高和根系活力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大豆
根系活力
光合色素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
16
2
作者
毛璐
宋春
+3 位作者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02-1510,共9页
栽培模式及施肥管理对作物吸收利用土壤磷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探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根系交互作用下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以及不施肥(CK...
栽培模式及施肥管理对作物吸收利用土壤磷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探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根系交互作用下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以及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和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及吸磷量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以期为优化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肥水平下,套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施磷显著提高了单作玉米籽粒产量,而对套作玉米籽粒产量影响不大。无论施肥与否,套作大豆秸秆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单作大豆。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套作模式下单株作物地上部磷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玉米成熟期,CK、NK处理下套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玉米高54.2%和71.8%;大豆始花期,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单作大豆高19.8%。大豆成熟期,NK、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大豆高23.8%和108.0%。无论是单作还是套作模式,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在3个施肥处理下均低于非根际土壤。CK和N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分别是套作玉米的1.19倍和1.22倍;NP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Fe-P含量是套作玉米的1.21倍。在CK、NK和NPK施肥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1.12倍、1.30倍和1.25倍,单作大豆非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22倍、1.30倍和1.06倍。CK、NK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壤Fe-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47倍和1.12倍。研究得出结论,低磷条件下,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更有利于作物对土壤Al-P、Fe-P的活化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玉米
大豆
根际
生物量
土壤无机磷组分
磷素有效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
14
3
作者
赵伟
宋春
+5 位作者
周攀
王嘉雨
徐锋
叶芳
王小春
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5-1214,共10页
为充分发挥间套作种植体系磷素高效利用优势、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3种施磷(P_2O_5)水平(CP:168 kg·hm^(-2);RP_1:135 kg·hm^(-2);RP_2:101 kg·hm^(-2))与3个施磷深度(D_1:集中施在距离地面5 cm处;D_2:...
为充分发挥间套作种植体系磷素高效利用优势、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3种施磷(P_2O_5)水平(CP:168 kg·hm^(-2);RP_1:135 kg·hm^(-2);RP_2:101 kg·hm^(-2))与3个施磷深度(D_1:集中施在距离地面5 cm处;D_2:集中施在距离地面15 cm处;D_3:于距离地面5、15 cm处各施一半)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磷吸附-解吸特征,以期为优化西南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磷处理(P_0)相比,各施磷处理显著增加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相同施肥深度下,处理RP_1与CP相比,作物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吸磷量,因此RP_1处理的磷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CP处理.相同施磷量下,不同施磷深度间比较,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以D_2处理最高.依据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可知,当施磷深度为D_2、施磷量为RP_1时,土壤对磷的固持能力最强,在降低磷素流失上表现出较强优势.因此,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和加大磷肥施用深度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率,减少土壤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施磷深度
玉米-大豆套作
磷素利用率
吸附-解吸
原文传递
羊粪-玉米秸秆高温堆肥优化配比研究
被引量:
11
4
作者
宋春
徐锋
+3 位作者
赵伟
叶芳
王齐利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添加量对羊粪好氧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寻求羊粪高温堆肥时与玉米秸秆的最佳配比。【方法】将羊粪和玉米秸秆按体积比10∶0、8∶2、6∶4、4∶6和2∶8设置5个堆肥处理,通过测定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堆肥过程中温...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添加量对羊粪好氧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寻求羊粪高温堆肥时与玉米秸秆的最佳配比。【方法】将羊粪和玉米秸秆按体积比10∶0、8∶2、6∶4、4∶6和2∶8设置5个堆肥处理,通过测定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堆肥过程中温度、pH、养分含量和发芽指数的变化情况,判断各处理堆肥的腐熟速度及预期肥效。【结果】相比纯羊粪,添加玉米秸秆的处理缩短了堆肥进入高温发酵期的时间,延长了高温期的持续时间。堆肥结束时,体积比6∶4的羊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有机质含量较堆肥初期下降33.47%,速效N含量较初期下降14.15%,在所有处理中降幅均为最小;相反,全N含量较初期提升19.97%,全P含量提升8.07%,速效P含量提升31.16%,全K含量提升24.81%,速效K含量提升25.44%,在所有处理中升幅均为最大。将种子发芽指数>80%作为堆肥腐熟的评价标准,羊粪和玉米秸秆体积比为6∶4堆肥的发芽指数最先达到80%,腐熟时间为27 d,比纯羊粪堆肥腐熟时间减少1/2。【结论】添加玉米秸秆可以加快羊粪进入高温发酵期的速度,加快堆肥腐熟的进程。实际应用中,建议羊粪与玉米秸秆按体积比6∶4进行堆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玉米秸秆
高温堆肥
腐熟速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
被引量:
6
5
作者
宋春
毛璐
+3 位作者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6-230,238,共6页
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了根系不分隔与分隔2种处理方式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植株吸磷量。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根际土壤水溶性磷、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Cl-P和残留磷7种磷素形态,力...
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了根系不分隔与分隔2种处理方式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植株吸磷量。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根际土壤水溶性磷、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Cl-P和残留磷7种磷素形态,力图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不隔根处理比隔根处理高12.6%,大豆籽粒产量在隔根与不隔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隔根处理与隔根处理下,玉米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57.1%和54.7%,大豆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127%和98.3%。磷素分组结果显示,与隔根处理相比,不隔根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成熟期和大豆成熟期水溶性磷含量、玉米灌浆期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和成熟期R8NaHCO3-Po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成熟期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NaHCO3-Po含量及分枝期V12和成熟期R8NaHCO3-Pi含量;显著提高了玉米灌浆期NaOH-Po含量、大豆分枝期V4 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12 NaOH-Pi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灌浆期和成熟期NaOH-Pi含量、大豆分枝期V12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4NaOH-Pi含量。除大豆分枝期V12外,玉米和大豆各生育时期根际土HCl-P和残留磷均表现为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无论隔根与否,随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根际土NaOH-Po、NaOH-Pi、HCl-P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残留磷呈升高趋势;大豆根际土NaOH-Po含量略有升高,NaOH-Pi、HCl-P含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残留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根际土壤
磷组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玉米与大豆栽培模式的能值效益分析
被引量:
6
6
作者
徐敏
宋春
+4 位作者
陈宇亮
张腾
徐锋
赵伟
杨文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67-2675,共9页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2∶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1)、1∶1玉米-大豆传统套作(M/S2)、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4种栽培模式下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环境负载率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等...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2∶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1)、1∶1玉米-大豆传统套作(M/S2)、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4种栽培模式下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环境负载率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为优化农田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下能值投入表现为M/S2>M/S1>M>S,工业辅助能以肥料为主,可更新有机能以人工投入为主,能值产出表现为M/S1>M/S2>S>M;与玉米相比,大豆具有能值产出高、能值投入低、环境负载率小、可持续发展程度高等特点;经济效益表现为M/S1、M/S2、M显著高于S;可通过降低化肥投入,特别是磷、钾肥,减少耕作次数或深度,适当提高大豆密度,降低玉米种植密度,降低环境负载率,提高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优化M/S1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玉米-大豆套作模式
输入
产出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5
7
作者
宋春
徐敏
+3 位作者
赵伟
徐锋
张腾
杨文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89,95,共6页
研究了四川西南部丘陵紫色土区玉米地、油菜地、水稻田、枇杷园地、柏树林地、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仁寿县东南部为土样采集区,测定了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土壤磷吸附参数以及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
研究了四川西南部丘陵紫色土区玉米地、油菜地、水稻田、枇杷园地、柏树林地、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仁寿县东南部为土样采集区,测定了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土壤磷吸附参数以及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溶性磷、速效磷、全磷含量以水稻田最低,枇杷园地最高。油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全磷、水溶性磷/全磷、水溶性磷/速效磷均高于玉米地。磷流失风险表现为水稻田<油菜地<玉米地<柏树林地<撂荒地<枇杷园地。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有效Fe、Mn、Cu、Zn、Mg与Fe-P、Ca-P 2个无机磷组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管理上,建议减少枇杷园地的磷肥施用量,以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耕作方式上可采用水旱轮作以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紫色土
无机磷组分
吸附参数
微量元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被引量:
4
8
作者
肖霞
毛璐
+3 位作者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磷
竞争
互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壤微塑料残留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26
1
作者
安菁
刘欢语
郑艳
程俊
宋春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
农
学
院
出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113,共7页
基金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81062606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1726)。
文摘
【目的】探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对农业可持续至关重要。【方法】利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粒径为<15μm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颗粒,设置了4个微塑料添加浓度梯度处理,包括对照CK、T1(0.54 g/kg)、T2(1.62 g/kg)和T3(2.70 g/kg),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残留微塑料(mPVC)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色素、根系活力、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大豆出苗后第7和14天,中高浓度(T2and T3,1.62~2.70 g/kg)微塑料残留土壤显著降低了大豆幼苗的叶面积、株高和根鲜重;出苗后第21 d,各处理大豆叶面积、株高、根鲜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高浓度(T3,2.70 g/kg)mPVC显著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随生长时间延长,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但微塑料胁迫激发了大豆自身的抗氧化体系,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从而降低了MDA含量。【结论】土壤微塑料残留量较低时,随生育时期延长,大豆可通过自身抗氧化系统减小胁迫影响;残留量较高时,则植株叶面积、株高和根系活力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关键词
微塑料
大豆
根系活力
光合色素
抗氧化能力
Keywords
microplastics
soybean
root vitality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antioxidant ability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
16
2
作者
毛璐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资源
学
院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农业
部西南作物生理
生态
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02-151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169)资助~~
文摘
栽培模式及施肥管理对作物吸收利用土壤磷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为探明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根系交互作用下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以及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和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及吸磷量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以期为优化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肥水平下,套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施磷显著提高了单作玉米籽粒产量,而对套作玉米籽粒产量影响不大。无论施肥与否,套作大豆秸秆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单作大豆。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套作模式下单株作物地上部磷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玉米成熟期,CK、NK处理下套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玉米高54.2%和71.8%;大豆始花期,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单作大豆高19.8%。大豆成熟期,NK、NPK处理下套作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单作大豆高23.8%和108.0%。无论是单作还是套作模式,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在3个施肥处理下均低于非根际土壤。CK和N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Al-P含量分别是套作玉米的1.19倍和1.22倍;NPK处理下单作玉米根际土壤Fe-P含量是套作玉米的1.21倍。在CK、NK和NPK施肥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1.12倍、1.30倍和1.25倍,单作大豆非根际土Al-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22倍、1.30倍和1.06倍。CK、NK处理下单作大豆根际土壤Fe-P含量分别是套作大豆的1.47倍和1.12倍。研究得出结论,低磷条件下,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更有利于作物对土壤Al-P、Fe-P的活化吸收。
关键词
套作
玉米
大豆
根际
生物量
土壤无机磷组分
磷素有效性
Keywords
Relay intercropping
Maize
Soybean
Rhizosphere
Biomass
Soil in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分类号
S153.61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
14
3
作者
赵伟
宋春
周攀
王嘉雨
徐锋
叶芳
王小春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农业
部西南作物生理
生态
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5-1214,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6YFD030010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169
+1 种基金
31771726)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017SZ0028)资助~~
文摘
为充分发挥间套作种植体系磷素高效利用优势、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3种施磷(P_2O_5)水平(CP:168 kg·hm^(-2);RP_1:135 kg·hm^(-2);RP_2:101 kg·hm^(-2))与3个施磷深度(D_1:集中施在距离地面5 cm处;D_2:集中施在距离地面15 cm处;D_3:于距离地面5、15 cm处各施一半)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磷吸附-解吸特征,以期为优化西南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磷处理(P_0)相比,各施磷处理显著增加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相同施肥深度下,处理RP_1与CP相比,作物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吸磷量,因此RP_1处理的磷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CP处理.相同施磷量下,不同施磷深度间比较,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以D_2处理最高.依据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可知,当施磷深度为D_2、施磷量为RP_1时,土壤对磷的固持能力最强,在降低磷素流失上表现出较强优势.因此,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和加大磷肥施用深度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率,减少土壤磷流失.
关键词
施磷量
施磷深度
玉米-大豆套作
磷素利用率
吸附-解吸
Keywords
P application rate
P application depth
maize-soybean relay intercropping
P useefficiency
adsorption-desorption.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1
原文传递
题名
羊粪-玉米秸秆高温堆肥优化配比研究
被引量:
11
4
作者
宋春
徐锋
赵伟
叶芳
王齐利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农业
部西南作物生理
生态
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4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1726)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017SZ0028)
文摘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添加量对羊粪好氧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寻求羊粪高温堆肥时与玉米秸秆的最佳配比。【方法】将羊粪和玉米秸秆按体积比10∶0、8∶2、6∶4、4∶6和2∶8设置5个堆肥处理,通过测定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堆肥过程中温度、pH、养分含量和发芽指数的变化情况,判断各处理堆肥的腐熟速度及预期肥效。【结果】相比纯羊粪,添加玉米秸秆的处理缩短了堆肥进入高温发酵期的时间,延长了高温期的持续时间。堆肥结束时,体积比6∶4的羊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有机质含量较堆肥初期下降33.47%,速效N含量较初期下降14.15%,在所有处理中降幅均为最小;相反,全N含量较初期提升19.97%,全P含量提升8.07%,速效P含量提升31.16%,全K含量提升24.81%,速效K含量提升25.44%,在所有处理中升幅均为最大。将种子发芽指数>80%作为堆肥腐熟的评价标准,羊粪和玉米秸秆体积比为6∶4堆肥的发芽指数最先达到80%,腐熟时间为27 d,比纯羊粪堆肥腐熟时间减少1/2。【结论】添加玉米秸秆可以加快羊粪进入高温发酵期的速度,加快堆肥腐熟的进程。实际应用中,建议羊粪与玉米秸秆按体积比6∶4进行堆肥。
关键词
羊粪
玉米秸秆
高温堆肥
腐熟速度
Keywords
sheep manure
maize straw
high temperature composting
decomposition rate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
被引量:
6
5
作者
宋春
毛璐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农业
部西南作物生理
生态
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6-230,23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169)
文摘
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了根系不分隔与分隔2种处理方式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植株吸磷量。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测定根际土壤水溶性磷、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Cl-P和残留磷7种磷素形态,力图阐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不隔根处理比隔根处理高12.6%,大豆籽粒产量在隔根与不隔根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隔根处理与隔根处理下,玉米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57.1%和54.7%,大豆对磷肥的回收率分别为127%和98.3%。磷素分组结果显示,与隔根处理相比,不隔根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成熟期和大豆成熟期水溶性磷含量、玉米灌浆期NaHCO3-Po和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和成熟期R8NaHCO3-Po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成熟期NaHCO3-Pi含量、大豆分枝期V4NaHCO3-Po含量及分枝期V12和成熟期R8NaHCO3-Pi含量;显著提高了玉米灌浆期NaOH-Po含量、大豆分枝期V4 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12 NaOH-Pi含量,显著降低了玉米灌浆期和成熟期NaOH-Pi含量、大豆分枝期V12NaOH-Po含量及分枝期V4NaOH-Pi含量。除大豆分枝期V12外,玉米和大豆各生育时期根际土HCl-P和残留磷均表现为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无论隔根与否,随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根际土NaOH-Po、NaOH-Pi、HCl-P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残留磷呈升高趋势;大豆根际土NaOH-Po含量略有升高,NaOH-Pi、HCl-P含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残留磷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根际土壤
磷组分
Keywords
maize
soybean
rhizosphere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分类号
S15 [农业科学—土壤学]
S34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玉米与大豆栽培模式的能值效益分析
被引量:
6
6
作者
徐敏
宋春
陈宇亮
张腾
徐锋
赵伟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农业
部西南作物生理
生态
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67-267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169)资助
文摘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研究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2∶2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1)、1∶1玉米-大豆传统套作(M/S2)、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4种栽培模式下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环境负载率及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为优化农田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下能值投入表现为M/S2>M/S1>M>S,工业辅助能以肥料为主,可更新有机能以人工投入为主,能值产出表现为M/S1>M/S2>S>M;与玉米相比,大豆具有能值产出高、能值投入低、环境负载率小、可持续发展程度高等特点;经济效益表现为M/S1、M/S2、M显著高于S;可通过降低化肥投入,特别是磷、钾肥,减少耕作次数或深度,适当提高大豆密度,降低玉米种植密度,降低环境负载率,提高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优化M/S1栽培模式。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玉米-大豆套作模式
输入
产出
Keywords
emergy analysis
maize-soybean planting pattern
input
output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65.1
原文传递
题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5
7
作者
宋春
徐敏
赵伟
徐锋
张腾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农业
部西南作物生理
生态
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89,95,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169)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2ZA126)
文摘
研究了四川西南部丘陵紫色土区玉米地、油菜地、水稻田、枇杷园地、柏树林地、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仁寿县东南部为土样采集区,测定了土壤无机磷素组分、土壤磷吸附参数以及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溶性磷、速效磷、全磷含量以水稻田最低,枇杷园地最高。油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全磷、水溶性磷/全磷、水溶性磷/速效磷均高于玉米地。磷流失风险表现为水稻田<油菜地<玉米地<柏树林地<撂荒地<枇杷园地。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有效Fe、Mn、Cu、Zn、Mg与Fe-P、Ca-P 2个无机磷组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管理上,建议减少枇杷园地的磷肥施用量,以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耕作方式上可采用水旱轮作以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紫色土
无机磷组分
吸附参数
微量元素
Keywords
land use
purple soil
in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adsorption parameter
trace elements
分类号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被引量:
4
8
作者
肖霞
毛璐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杨文钰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环境学
院
生态环境
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
农业
部西南作物生理
生态
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出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169)
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26020)
文摘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磷
竞争
互惠
Keywords
maize
soybean
relay intercropping
phosphorus
competition
facilitation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44.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土壤微塑料残留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安菁
刘欢语
郑艳
程俊
宋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栽培模式及施肥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毛璐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赵伟
宋春
周攀
王嘉雨
徐锋
叶芳
王小春
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4
原文传递
4
羊粪-玉米秸秆高温堆肥优化配比研究
宋春
徐锋
赵伟
叶芳
王齐利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根际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
宋春
毛璐
徐敏
雍太文
王小春
杨文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不同玉米与大豆栽培模式的能值效益分析
徐敏
宋春
陈宇亮
张腾
徐锋
赵伟
杨文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6
原文传递
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宋春
徐敏
赵伟
徐锋
张腾
杨文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肖霞
毛璐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