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冠心病患者应激血糖和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的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鲁琳 任平香 +2 位作者 于大勇 卢新 赵建玲 《中国医药》 2014年第8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 比较重症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激状态下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CU和心内科住院的553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应激血糖和年龄.按照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心... 目的 比较重症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激状态下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CU和心内科住院的553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应激血糖和年龄.按照诊断将患者分为急性心力衰竭(AHF)组(10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22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06例).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4组重症冠心病患者应激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的差异.结果 NSTEM组与UAP组的应激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mmol/L比(8±4)mmoL/L,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HF组:(14 ±7)mmol/L,STEMI组:(10±5)mmol/L,UAP组:(8±4) mmol/L,均P<0.05];STEMI组与NSTEMI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6) mg/L比(31±17) mg/L,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HF组:(40±23) mg/L,UAP组:(27±12) mg/L,均P<0.05];STEMI组与UAP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13)岁比(64±13)岁,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HF组:(74±11)岁,NSTEMI组:(69±11)岁,均P<0.05].结论 在重症急性冠心病组中AHF组的应激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及年龄最高,且由UAP组到AHF组呈现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高敏C反应蛋白 年龄 冠心病
下载PDF
不同年龄重症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应激性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鲁琳 任平香 +2 位作者 于大勇 卢新 赵建玲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428-429,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应激性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入选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ICU及CCU住院的重症冠心病患者514例,其中男性284例,女性2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应激性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入选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ICU及CCU住院的重症冠心病患者514例,其中男性284例,女性230例,年龄24-91岁,平均年龄(67.65±12.68)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60岁,n=134);B组(60-69岁,n=132);C组(70-80岁,n=154);D组(≥80岁,n=94)。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s-CRP、全血血糖和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与A组[(7.10±22.67)mg/L]比较,B组[(15.56±35.23)mg/L]、C组[(19.57±37.97)mg/L]、D组[(29.29±44.43)mg/L]hs-CRP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8.67±4.13)mmol/L]比较,B组[(9.26±5.93)mmol/L]、C组[(10.84±6.05)mmol/L]血糖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血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重症冠心病患者入院时hs-CRP和应激性血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应激 冠心病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XC趋化因子1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素静 宋晴 +3 位作者 郝秋艳 林莹 杨晓芹 刘斌 《中国医药》 2014年第11期1599-1601,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XC趋化因子16、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4例)和有斑块组(96例),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将有斑块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XC趋化因子16、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24例)和有斑块组(96例),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将有斑块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51例).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分别为(2.5±1.0) μg/L比(1.7±0.8) μg/L,(5.3±2.4) mg/L比(3.7±1.9) mg/L,均P<0.01].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分别为(3.0±1.0) μg/L比(2.0±0.7) μg/L,(6.0 ±2.4) mg/L比(4.3 ±2.0)mg/L,均P<0.01].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P=0.000,95%置信区间为0.709 ~0.886;高敏C反应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P=0.001,95%置信区间为0.598 ~0.807,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高敏C反应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 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高敏C反应蛋白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XC趋化因子受体16 高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重症冠心病患者应激高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鲁琳 任平香 +2 位作者 于大勇 卢新 赵建玲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7期167-16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危重冠心病患者的应激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危重冠心病患者的应激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按照诊断不同分为AHF、AMI、NSTEMI、ACS 4组,比较入院时AHF、AMI、NSTEMI、ACS 4组患者血糖水... 目的比较不同危重冠心病患者的应激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危重冠心病患者的应激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按照诊断不同分为AHF、AMI、NSTEMI、ACS 4组,比较入院时AHF、AMI、NSTEMI、ACS 4组患者血糖水平的差异性,比较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性。按照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再将AHF、AMI、NSTEMI、ACS患者分为A组(HbA1c<6.5%)、B组(HbA1c≥6.5%),比较A组、B组的应激血糖水平。结果 AHF、AMI、NSTEMI、ACS 4组患者的应激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F=15.156,P<0.01),AHF的应激血糖水平最高。AHF、AMI、NSTEMI、ACS 4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137,P>0.05)。A组、B组间比较AHF、AMI、NSTEMI患者应激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间比较ACS患者应激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HF、AMI、NSTEMI、ACS 4组患者间以AHF的应激血糖水平最高,但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致。AHF、AMI、NSTEMI、ACS患者中B组较A组的应激血糖水平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冠心病 应激 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5
作者 张媛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29-32,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严重威胁到患者受到生命,需要临床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治疗,故提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方法,并分析其效果。方法 研究期间的分析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选取90例纳入2021年8月开展的治疗研...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严重威胁到患者受到生命,需要临床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治疗,故提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方法,并分析其效果。方法 研究期间的分析对象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选取90例纳入2021年8月开展的治疗研究中,研究闭环时间为2022年8月。在对所选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以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治疗为主,按照实验开展的要求,将所选患者儿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聚集)+丁苯酞软胶囊和常规治疗两种干预手段,分别作用于研究组和参照组。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并分析是否发生改善;对患者的(EPCs)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发生改变;记录两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BI指数)生活自理能力,观察是否发生改善;对治疗后的有效率进行分析和了解。结果 将患者的血脂指标作为重要分析项目,治疗前两组数据分析无明显的可比性,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参照组略微逊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EPCs数量及迁移能力作为治疗前后的分析项目,治疗前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改善效果两组均比治疗前好,但存在明显优势的为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丁苯软胶囊进行治疗后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例数41例,占比91.11%,与常规治疗的参照组相比组间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 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一般,在此基础上同时使用丁苯酞胶囊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作用,并促进后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对临床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有较高的借鉴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 脑血管病 丁苯酞软胶囊 效果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宋晴 高彩霞 +3 位作者 周齐 张源伟 吴柳萍 张晋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为加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3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及145例对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建...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为加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3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及145例对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发病概率预测模型并利用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评价。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TG及TC等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6,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吸烟、糖尿病、TG、T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概率模型评价效果较好,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后循环急性梗死部位与头晕及眩晕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卢新 张媛媛 +6 位作者 任平香 于大勇 刘海芳 王茜 徐媛 田雪 姜树军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1年第2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各部位急性梗死头晕、眩晕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122例经颅脑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确定为后循环急性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巴拉尼协会头晕、眩晕定义提取症状。采用χ^(2)检验观察各个梗死... 目的探讨后循环各部位急性梗死头晕、眩晕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122例经颅脑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确定为后循环急性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巴拉尼协会头晕、眩晕定义提取症状。采用χ^(2)检验观察各个梗死部位情况以及头晕、眩晕发生率。结果122例后循环急性梗死患者中,75例发生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小脑梗死8例,均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中脑梗死伴头晕1例;单纯单侧延髓梗死8例,6例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丘脑梗死12例,6例有头晕;单纯单侧脑桥梗死57例,28例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枕叶或颞叶梗死6例,头晕4例;多个部位梗死30例,22例有头晕或眩晕。单纯单侧脑桥梗死患者出现头晕、眩晕情况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96,P=0.033);其他各部位梗死患者之间头晕、眩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74,P=0.137);单纯单侧脑桥梗死中,脑桥旁正中梗死出现头晕、眩晕的概率与其他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3,P=0.000)。结论后循环急性梗死部位以单纯单侧脑桥区域发生率最高,但梗死后头晕或眩晕发生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急性梗死 头晕 眩晕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张媛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85-88,共4页
为达成研究目的,将以对照研究的形式探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实施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两个小组的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均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其中一个小组命名为对照组,于某院中随机选取36例已经被确诊为缺血性脑血... 为达成研究目的,将以对照研究的形式探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实施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两个小组的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均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其中一个小组命名为对照组,于某院中随机选取36例已经被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参与实验,治疗期间每次用药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另一组为观察组,需于同期再次选取36例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每次用药40mg阿托伐他汀钙片,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Hcy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在治疗后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也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能够达到不错的疗效,并且应首选大剂量用药,进而更加有效地达到促进血脂代谢、降低脑血管风险事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托伐他汀钙片 血脂 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