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倩 隋美娟 周晋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88-892,共5页
自亚砷酸(ATO)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以来,并且它显著地提高了APL的完全缓解率(CR)、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等。临床上常见有ATO单药、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ATO/ATRA联合化疗药物治疗APL患者,均取得了... 自亚砷酸(ATO)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以来,并且它显著地提高了APL的完全缓解率(CR)、无病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率(OS)等。临床上常见有ATO单药、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ATO/ATRA联合化疗药物治疗APL患者,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与此同时,其长期毒副作用包括对各个脏器的损伤、继发第二肿瘤,对胎儿有无致畸性等也一直被学者们关注。本文就上述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亚砷酸 长期疗效 毒副作用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期与缓解期MTHFR mRNA表达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汤海蒂 叶向梅 杨宝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研究MTHFR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期及缓解期表达差异。方法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69例,其中急性期183例,缓解期86例,采集骨髓血2 mL,通过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MTHFR 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 目的研究MTHFR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期及缓解期表达差异。方法选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69例,其中急性期183例,缓解期86例,采集骨髓血2 mL,通过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MTHFR 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期MTHF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 MTHFR基因高表达可能是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的发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表达 甲基化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韩卓男 禹程远 +1 位作者 梁慧(综述) 解汝娟(审校)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21年第5期958-960,F0003,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是一种晚期炎症介质,可通过炎症细胞的主动分泌或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由胞核进入胞外介导炎症反应。近年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B1是一种肾脏炎症的促进因子和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急性肾损伤、慢性...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是一种晚期炎症介质,可通过炎症细胞的主动分泌或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由胞核进入胞外介导炎症反应。近年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B1是一种肾脏炎症的促进因子和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迁移率族蛋白Bl与肾脏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亚砷酸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金波 杨昆鹏 周晋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4-647,共4页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有10%左右的患者复发或对亚砷酸耐药,而其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常常为谷胱甘肽及其酶系统、ABC跨膜转运蛋白、凋亡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与相关信...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有10%左右的患者复发或对亚砷酸耐药,而其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常常为谷胱甘肽及其酶系统、ABC跨膜转运蛋白、凋亡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与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及PML-RARa基因的突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分别对上述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亚砷酸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荧光原位杂交异常结果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佟菲 王丹 +1 位作者 蔡华枫 宋鹏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临床遗传学诊断的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采用RB1(13q14.1)、D13S25(13q14.3)、p53(17p13.1)、ATM(11q22.3)及CSP12...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临床遗传学诊断的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采用RB1(13q14.1)、D13S25(13q14.3)、p53(17p13.1)、ATM(11q22.3)及CSP12三体五组探针中68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检测的68例异常样本中,1种探针异常为60例(88.24%);2种探针结果异常为6例(8.82%),其中RB1和p53双阳性2例(2.94%),D13S25和ATM双阳性4例(5.88%);2种以上探针结果异常2例(2.94%)。经χ~2检验与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16,P<0.01)。FISH检测结果与Binet分期具有相关性(P=0.038),与Rain分期没有相关性(P=0.358)。通过不同探针的异常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均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结论 FISH在CLL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立的应用价值,是常规细胞遗传学有力的补充,并且根据各基因异常的特点在辅助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评价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常规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