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潘峰 郭夏青 +1 位作者 沈江宜 苏志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2-1217,I0016,共7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大黄素保护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方法:将2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0)、模型组(n=70)和大黄素组(n=70)。模型组和大...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大黄素保护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方法:将2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0)、模型组(n=70)和大黄素组(n=70)。模型组和大黄素组大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黄素组大鼠在建模前30 min给予大黄素腹腔注射。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皮质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梗死灶;大黄素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t=8.331,t=3.538,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降低(t=9.507,P<0.05),缺血侧脑组织皮质细胞凋亡率降低(t=57.593,P<0.05),缺血侧脑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Bax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4.088,t=4.463,t=10.659,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5.035,P<0.05)。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发挥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保护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德生 贺昕 +4 位作者 丰宏林 赵庆杰 张艳 李鹤 王文忠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施行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神经肽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 目的观察施行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神经肽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水肿和欧洲脑卒中评分变化值的差别。同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共18例患者(各9例)的血浆内皮素、神经肽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结果(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脑水肿量变化值及欧洲脑卒中评分变化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两组之间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局部亚低温脑保护结合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水肿量,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2)亚低温治疗对血浆神经肽Y水平有一定影响,而对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则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治疗 脑出血 临床观察 对比研究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段淑荣 付松滨 +4 位作者 王春燕 王潇然 王德生 戚基萍 王海涛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①解剖39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自出血灶边缘向外1~3 cm 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进行取材,出血灶对...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①解剖39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自出血灶边缘向外1~3 cm 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进行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②采用HE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出血灶周围 MMP-9与 ICAM-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 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脑出血2 h 后出血灶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即有 MMP-9的表达[(1.2±0.8)个/高倍视野],5~10 h 后血肿周围 MMP-9阳性微血管数明显增高[(4.1±0.8)个/高倍视野],45~48 h 达到高峰[(10.6±1.4)个/高倍视野],96~120 h 后逐渐减弱[(5.0±1.1)个/高倍视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0~408 h 接近零表达。对照组没有 MMP-9表达。②脑出血后2 h 出血灶周围血管和神经细胞即有 ICAM-1的表达[(2.1±0.3)个/高倍视野],17~24 h 血肿周围 ICAM-1阳性微血管数开始明显增加[(6.0±1.1)个/高倍视野],72 h 达到高峰[(11.1±0.9)个/高倍视野],168~312 h 后逐渐减弱[(4.1±0.6)个/高倍视野],仍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侧脑实质内可见少量阳性神经细胞及 ICAM-1阳性微血管。③MMP-9和 ICAM-1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 MMP-9及 ICAM-1的表达增加,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可能有促进作用;MMP-9与 ICAM-1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脑水肿 明胶酶B 胞间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脑干梗死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洋 王德生 +1 位作者 汤颖 温世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9期5772-5774,5777,共4页
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它与恶性肿瘤、心脏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及习惯的改变,致使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群逐年增加。其中脑干因其特... 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它与恶性肿瘤、心脏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及习惯的改变,致使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群逐年增加。其中脑干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成为维持生命活动和意识状态的重要枢纽,因此脑干梗死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重点、难点,如何对脑干梗死进行简单有效的诊断、治疗,并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使其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降至最低,成为研究热点。近年随着影像学的进展,脑干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但经典的脑干梗死症状并不多见,不典型症状的增多,导致临床误诊、漏诊增加。因此,了解脑干的解剖基础及发病机制,可以更好的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脑囊虫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德生 王晔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5-406,共2页
关键词 脑囊虫病 神经影像学诊断 猪带绦虫 囊尾蚴
原文传递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IL-2与IL-8的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琳 王文昭 王德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87-389,共3页
目的 研究IL - 2与IL - 8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免疫学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自牛脑提取的髓鞘碱性蛋白 (MBP)加福氏完全佐剂 (CFA)免疫豚鼠 ,建立EAE模型。采用生物活性测定法检测了EAE模型的IL - 2水平 ,采用双抗体夹... 目的 研究IL - 2与IL - 8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免疫学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自牛脑提取的髓鞘碱性蛋白 (MBP)加福氏完全佐剂 (CFA)免疫豚鼠 ,建立EAE模型。采用生物活性测定法检测了EAE模型的IL - 2水平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了EAE模型的IL - 8水平。结果 EAE组的IL - 2与IL - 8水平分别为194 2 1± 97 88U/ml、6 35± 0 2 9ng/ml,EAE组的IL - 2与IL - 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与P <0 0 5 )。结论 IL- 2与IL - 8在EAE免疫学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与了免疫病理形成 ,验证了细胞因子 (CK)是EAE致病的重要分子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多发性硬化 (MS)的发病机理及寻求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压反应性脑脊髓炎 IL-2 IL-8 EAE
下载PDF
肥大性橄榄核变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何超明 汤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5-576,共2页
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又称下橄榄核肥大(inferior olivary hypertrophy,IOH),是Guillian-Mollaret解剖三角病变所致的跨突触神经元变性,头部磁共振呈特征性下橄榄核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 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又称下橄榄核肥大(inferior olivary hypertrophy,IOH),是Guillian-Mollaret解剖三角病变所致的跨突触神经元变性,头部磁共振呈特征性下橄榄核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改变,下橄榄核体积常增大,临床上以腭肌震颤(symptomatic patal tremor, SPT)、眼震为特征性表现。HOD较为少见,多被临床医生所忽视,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变性 下橄榄核 肥大性 临床医生 头部磁共振 解剖三角 T2WI 信号改变
下载PDF
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彭超 汤颖 李国忠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8-680,共3页
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又称脑内金属离子沉积性神经变性病1型,即通常所称的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或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 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antothenate kinase 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PKAN),又称脑内金属离子沉积性神经变性病1型,即通常所称的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或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变性病 相关性 分子机制 临床特征 激酶 泛酸 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 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
原文传递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红艳 戴亚美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中运动神经元病变性疾病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2003-03/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病变患者40例,其中14例为多发性硬化,6例为吉兰-巴雷综合征,6例颈椎病,6例运动神经元... 目的: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神经系统疾病中运动神经元病变性疾病的评估意义。方法:选择2003-03/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病变患者40例,其中14例为多发性硬化,6例为吉兰-巴雷综合征,6例颈椎病,6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3例锥体外系病,3例癔病。所有患者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刺激部位分别选择接受肌肉对侧的手区及同侧的C6,7棘突旁、Erb点、肘部正中神经处,分析时间选择刺激后100ms,带通范围选择20~2000Hz。磁刺激输出量周围神经选择最大输出的70%,中枢输出的80%。每人每刺激点至少重复2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科电生理实验室制定的100例正常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中10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枢传导时间延长,皮质刺激点接收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弥散。②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5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异常,4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表现Erb点,肘部刺激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低,皮质刺激点及颈部刺激未引出波形。③6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均出现异常。④6例运动神经元病3例出现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2例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枢性运动传导时间延长。⑥3例锥体外系及3例癔病瘫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未见异常。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以用于评估多种运动神经元病变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以便早期发现中枢及周围运动神经传导是否正常。通过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揭示临床及亚临床的上运动神经元改变,尤其适用于发现中枢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多发性硬化亚临床改变,起到支持辅助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经系统疾病 诱发电位 运动 磁疗法
下载PDF
人脑梗死后细胞周期蛋白D1及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
10
作者 戚基萍 王丹丹 +3 位作者 王德生 顾云鹤 刘涛 周敏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2-403,共2页
对人脑梗死周围组织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观察,探讨人脑梗死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机制。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增殖核抗原 脑梗死 死后 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周围组织 CELL
原文传递
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及护理措施
11
作者 吕秀英 臧玉志 于宏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06年第5期25-27,共3页
目的:了解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情况,分析影响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住院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从六个方面20条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的需求受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医疗付款方... 目的:了解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情况,分析影响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住院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从六个方面20条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的需求受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医疗付款方式,婚姻状况,健康状态及患病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结论:在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提供护理服务要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满足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并注意需求的个性化,从而帮助脑血管病患者适应疾病过程,促进康复,确保良好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 住院病人 卫生需求
原文传递
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111
12
作者 张薇 范宇威 +1 位作者 高静 张黎明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4年第6期699-703,共5页
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第3位的原因。脑卒中造成的死亡和残疾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行... 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第3位的原因。脑卒中造成的死亡和残疾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脑卒中的病死率从1990至2000年以来逐渐增加,从21世纪初开始逐渐下降,这可能与有效控制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和急性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过去的30年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理差异和血管危险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中国脑卒中的患病率和亚型。文中就中国脑卒中的决定因素以及潜在方向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流行病学 调查
原文传递
S100B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珊珊 范宇威 +2 位作者 高静 穆卫卫 张黎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16期3197-3200,共4页
S100B蛋白是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钙结合蛋白,在生理浓度下,S100B蛋白具有旁分泌或自分泌神经营养作用,高浓度时则具有神经毒害作用。脑脊液、血液、尿液、唾液、羊水等体液中S100B蛋白水平的升高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生物学指标... S100B蛋白是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钙结合蛋白,在生理浓度下,S100B蛋白具有旁分泌或自分泌神经营养作用,高浓度时则具有神经毒害作用。脑脊液、血液、尿液、唾液、羊水等体液中S100B蛋白水平的升高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生物学指标,如急性脑损伤、围产期脑损伤、脑肿瘤、神经系统炎症性或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等。S100B蛋白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指标,也可作为疾病治疗的靶向目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S100B蛋白主要由受损细胞渗漏,还是病理生理条件下分泌的S100B蛋白造成了细胞损伤。本文就S100B蛋白在神经科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及新进展做一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B蛋白 生物学指标 炎症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及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白冰 代大伟 张黎明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年第5期568-573,585,共7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抗凝
原文传递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维纳 尹昌浩 毕胜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点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18例SC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8例病人平均年龄为57.54±13.48岁。损伤脊髓后索者18例(72%)。血清维生素B12测定检查16例,其中维生素B12降低9例。18例...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点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18例SC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8例病人平均年龄为57.54±13.48岁。损伤脊髓后索者18例(72%)。血清维生素B12测定检查16例,其中维生素B12降低9例。18例应用维生素B12肌注,2例基本痊愈,13例好转。结论SCD除可累及脊髓后索,侧索中锥体束外,还可累及侧索中脊髓丘脑束。维生素B12缺乏是SCD的主要病因。应用维生素B12是治疗SCD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下载PDF
颅内灌注减低对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懿红 李国忠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68,共2页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1]。直到2004年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组(EPSS)才将缺血性进展性卒中定义为从发病到发病7 d内神经功能明显恶化的缺血性卒中[2]。诊断标准为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的意识、
关键词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 预测价值 颅内灌注 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 缺血性卒中 EPSS 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药物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鲍宇 李国忠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1期2059-2061,共3页
急性脑梗死是公认的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疾病。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具有出血、神经毒性、过敏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安全性,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局限性。该文就国内部分常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是公认的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疾病。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具有出血、神经毒性、过敏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安全性,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局限性。该文就国内部分常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热点新型溶栓药物(孟替普酶、替奈普酶、去氨普酶、纳豆激酶等)的安全性进行总结,并展望溶栓药物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药物 急性脑梗死 溶栓 安全性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所森 李国忠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1期3932-3934,共3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外界因素、遗传因素及自身内环境的异常都与颅内AS的形成相关,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包括年龄、代谢综合征和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在导致颅内AS形成的过程中危险程度各有不同。...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外界因素、遗传因素及自身内环境的异常都与颅内AS的形成相关,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包括年龄、代谢综合征和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在导致颅内AS形成的过程中危险程度各有不同。在由AS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是最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一些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抗AS过程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性别 代谢综合征 血脂 药物治疗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染料木黄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秀 张黎明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3期2328-2330,共3页
研究调查表明,染料木黄酮(Gen)对肿瘤、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疾病均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随着对Gen的生物学作用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Gen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激活,降低胆固醇、低密... 研究调查表明,染料木黄酮(Gen)对肿瘤、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疾病均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随着对Gen的生物学作用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Gen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激活,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抗氧化作用,以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血管壁炎性反应,进而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该文就Ge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对其临床价值、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黄酮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