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黄素诱导番茄幼苗抗白粉菌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裴冬丽 丁锦平 +2 位作者 张庆琛 王良元 李成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4,共4页
研究了2mmol/L核黄素诱导感病番茄品种Moneymaker对白粉菌(Oidium neolycopersici)的抗性及相关生理反应:叶片H2O2积累、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 研究了2mmol/L核黄素诱导感病番茄品种Moneymaker对白粉菌(Oidium neolycopersici)的抗性及相关生理反应:叶片H2O2积累、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核黄素诱导后番茄MM对O.ne-olycopersici的抗性增强,诱发了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番茄叶片内MDA的含量、O2-产生速率、PAL,POD活性均高于核黄素未处理,其变化趋势与抗病番茄品种G1.1560与白粉菌组成的非亲和组合相似.结果表明,H2O2的积累、膜脂过氧化、O2-,PAL和POD在核黄素诱导感病番茄对白粉菌的抗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番茄 白粉菌 诱导抗性 防御反应
下载PDF
番茄抗白粉病必需基因ShGSTU1原核表达条件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裴冬丽 张红岩 +2 位作者 李萌 段自磊 李成伟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207,共6页
采用RT-PCR技术从番茄中扩增谷光甘肽转移酶基因ShGSTU1,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hGSTU1和pET32a-ShGSTU1,并对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主要对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及诱导剂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 采用RT-PCR技术从番茄中扩增谷光甘肽转移酶基因ShGSTU1,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hGSTU1和pET32a-ShGSTU1,并对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主要对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及诱导剂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在表达载体pET28a中的最佳表达条件为1mmol/L IPTG,37℃诱导4h;在表达载体pET32a中的最佳表达条件为1mmol/L IPTG,30℃诱导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光甘肽转移酶 白粉病 番茄 原核表达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番茄幼苗叶片SOD、POD和PAL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裴冬丽 张红岩 +2 位作者 张贺 陈瑞 李成伟 《吉林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83-86,共4页
以4个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番茄幼苗叶片中SOD、POD和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番茄品种干旱胁迫处理后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SOD活性显著增加,于48 h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整个过程中处理组活性均显著... 以4个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番茄幼苗叶片中SOD、POD和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番茄品种干旱胁迫处理后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SOD活性显著增加,于48 h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整个过程中处理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D活性迅速增加,于24 h达到最大,其中雅致的增幅最大,处理组为对照组的4.13倍,随后活性快速下降,于48 h达到一个低值后,活性又有所回升,整个过程中处理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雅致、Moneymaker处理组PAL活性先升后降,而菜都五号和超级908处理组PAL活性呈缓慢上升,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由SOD、POD和PAL活性分别得到的4个番茄品种的胁迫系数高低顺序一致,由高到低依次是雅致、Moneymaker、菜都五号、超级908,说明雅致响应积极,具有相对较强的清除活性氧和修复损伤、适应胁迫环境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干旱胁迫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原文传递
药用植物麦冬土壤中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 被引量:5
4
作者 裴冬丽 张红岩 +1 位作者 刘苗 李成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61-63,91,共4页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法从麦冬植被土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52株,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为指示细菌,采用平板涂抹法筛选出17株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其中抑菌效果较好的放线菌是F13、F25、F50号菌株,其抑菌圈直径在15~20 mm之间... 采用平板稀释分离法从麦冬植被土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52株,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为指示细菌,采用平板涂抹法筛选出17株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其中抑菌效果较好的放线菌是F13、F25、F50号菌株,其抑菌圈直径在15~20 mm之间,占分离得到放线菌总数的5.77%,F13号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0 mm;采用平板对峙法进一步测定了F13、F25和F50菌株对棉花黄萎菌、番茄早疫菌和玉米串珠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F13对黄萎菌的抑菌效果较强,抑菌率为56.7%,F25对串珠镰刀菌的抑菌效果较强,抑菌率为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土壤 拮抗放线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性的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裴冬丽 张红岩 +1 位作者 韩汝豪 李成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9期2116-2119,共4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银杏(Ginkgo biloba)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25株内生真菌,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5株被鉴定为链孢霉菌属、4株为酵母属、4株为曲霉属,3株为毛霉属、3株为青霉属,2株为根霉属,1株为简梗孢霉属,3株分离菌株不产孢...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银杏(Ginkgo biloba)健康组织中分离得到25株内生真菌,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5株被鉴定为链孢霉菌属、4株为酵母属、4株为曲霉属,3株为毛霉属、3株为青霉属,2株为根霉属,1株为简梗孢霉属,3株分离菌株不产孢子。测定25株内生真菌对3种受试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共筛选得到11株至少对一种指示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显微分析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鉴定 银杏(Ginkgo biloba) 内生真菌 抑菌性
下载PDF
白粉寄生孢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防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师杨 乔琳 李成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7,共4页
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是寄生在白粉菌上的一种重寄生菌,作为白粉菌的生防因子,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从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形态、分类、寄主范围、最佳生长条件、分离鉴定以及生防效果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 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是寄生在白粉菌上的一种重寄生菌,作为白粉菌的生防因子,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从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形态、分类、寄主范围、最佳生长条件、分离鉴定以及生防效果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目前白粉寄生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并对白粉寄生孢的生防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寄生菌 白粉寄生孢 生物防治 应用前景
下载PDF
外源亚精胺对盐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光合性能和抗氧化代谢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杜红阳 胡春红 刘怀攀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为了探讨亚精胺提高大豆幼苗抗盐性的内在机理,以郑豆30为材料,采用沙培法,研究了在100 mmol·L^(-1)盐胁迫下,不同浓度(0.1,0.5,1.0和1.5 mmol·L^(-1))的亚精胺对大豆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 为了探讨亚精胺提高大豆幼苗抗盐性的内在机理,以郑豆30为材料,采用沙培法,研究了在100 mmol·L^(-1)盐胁迫下,不同浓度(0.1,0.5,1.0和1.5 mmol·L^(-1))的亚精胺对大豆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相对干物质增长速率(RDMIR)、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和光合参数(Pn、Ci、Tr和Gs)下降,相对电解质渗透率(RELR)、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_2·)、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但经过不同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后,大豆幼苗叶片RELR、O^-_2·、H_2O_2和MDA含量下降,而RDMIR、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参数却上升,且以0.5 mmol·L^(-1)的Spd处理效果最显著。这些结果表明亚精胺能通过提高大豆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而降低幼苗叶片的O^-_2·产生速率、H_2O_2和MDA含量,通过提高光合相关参数指标提高幼苗叶片的光合效率,从而减轻盐胁迫的伤害,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精胺 盐胁迫 大豆幼苗 光合性能 抗氧化
下载PDF
小麦胚中不同形态多胺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耐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杜红阳 刘骨挺 +1 位作者 杨青华 刘怀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24-1232,共9页
为解析发育籽粒胚中不同种类和不同形态多胺在小麦耐旱机制中的作用,以强抗旱性的洛麦22和弱抗旱性的豫麦48为材料,于小麦花后第10天施以根际自然干旱、喷施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研究不同类型多胺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耐旱相关生... 为解析发育籽粒胚中不同种类和不同形态多胺在小麦耐旱机制中的作用,以强抗旱性的洛麦22和弱抗旱性的豫麦48为材料,于小麦花后第10天施以根际自然干旱、喷施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研究不同类型多胺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耐旱相关生理指标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干旱胁迫处理10天内,2个品种籽粒胚中游离态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以及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多胺(ASCC-PA)含量均上升,尤其是豫麦48的游离态Put一直表现为急剧升高趋势。干旱处理前期两品种籽粒中游离态Spd和Spm的上升幅度没有明显差异,处理后期洛麦22中Spd和Spm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豫麦48;两品种胚中的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腐胺(AISCC-Put)含量前期均较低,到后期洛麦22的AISCC-Put含量上升明显。外源Spd和Spm处理后,不仅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后期豫麦48胚的游离态Spd和Spm的含量,并且提高了旗叶相对含水量和籽粒相对干物质增长速率,降低了旗叶相对质膜透性,抗旱性得到改善。MGBG处理强烈抑制了洛麦22胚中游离态Put向Spd和Spm转化,也明显降低小麦的抗旱性。外施菲咯啉显著抑制了干旱胁迫所诱导的AISCC-Put增加,同时也降低了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上述结果暗示花后胚中游离态Put向游离态Spd、Spm和AISCC-Put的顺利转化可以提高小麦抗干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小麦籽粒胚 多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