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河南省某监测点178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母婴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李军 韦亚名 +7 位作者 杨凯朝 张肖肖 史鲁斌 豆巧华 郭永豪 姬艳芳 杜冰会 张延炀 《现代疾病预防控制》 2024年第8期567-571,共5页
目的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ep 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血清学监测(PVST),评价其母婴阻断效果;为免疫失败的易感儿童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以降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风险。方法2021... 目的开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ep 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血清学监测(PVST),评价其母婴阻断效果;为免疫失败的易感儿童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以降低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风险。方法2021年,在周口市淮阳区国家PVST监测点,以HBs Ag阳性母亲及其所产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1~2个月,采集静脉血开展HBs 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并对HBs Ag阴性且抗-HBs阴性的易感儿童进行乙肝疫苗的再次免疫。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8例HBs Ag阳性母亲所产的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及时接种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均为100.0%;阻断成功174例,成功率97.8%。发现易感儿童36例,对其再次进行免疫,其中18例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全部产生了保护性抗体;18例未采集血清标本,其中7例完成了全程免疫,11例未完成。HBs Ag单阳性组和HBs Ag、HBe Ag双阳性组的母婴阻断成功率分别为99.2%和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母亲不同分娩年龄、文化程度、肝炎病程、分娩方式,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7、0.07、2.67、0.35,P均>0.05);儿童不同性别、胎龄、体重、胎次,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69、0.48、0.00、1.10,P均>0.05)。结论对HBs 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实施Hep B和HBIG联合免疫且开展抗体水平监测可及时发现易感儿童,进行再次免疫可提高阻断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母婴阻断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16—2020年河南省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监测结果
2
作者 蒋甜甜 纪鹏慧 +5 位作者 贺志权 张雅兰 邓艳 李莉 李素华 陈伟奇 《现代疾病预防控制》 2024年第3期169-172,202,共5页
目的分析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变化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0年,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收集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监测点调查对象的粪样检测虫卵,3~<10岁儿... 目的分析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变化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0年,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收集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监测点调查对象的粪样检测虫卵,3~<10岁儿童检测蛲虫感染情况,采集土样检测钩蚴和蛔虫卵。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感染率。结果2016—2020年淮阳区累计监测调查5032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22%,均为轻度感染。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职业等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29、1.240、2.161、2.660,P均>0.05)。共检测土样125份,蛔虫卵阳性率为2.40%,未发现有钩蚴及其他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共检测3~<10岁儿童1046人,蛲虫卵阳性率为4.21%。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3.20%和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6,P<0.05)。2016—2020年不同年度间儿童蛲虫感染率为0.00%~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59,P<0.05);感染年龄集中在4~<8岁(75.56%),幼托儿童感染率最高,为5.19%,不同年龄儿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80,P>0.05)。结论河南省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感染率已经连续多年在1%以下,达到国家土源性线虫传播控制标准,但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后续应加强对儿童蛲虫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源性线虫 感染 国家监测点 河南省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怀灵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2024-2026,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周口市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病例组(肝纤维化程度F0期39例,F1+F2期44例,F3+F4期25例),选取同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周口市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病例组(肝纤维化程度F0期39例,F1+F2期44例,F3+F4期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CD4^(+)、CD8^(+)和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等免疫功能指标,比较两组血清层黏连蛋白(LN)、四型胶原(Ⅳ-C)以及透明质酸酶(HA)等肝纤维化指标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CD4^(+)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CD8^(+)和Treg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血清LN、Ⅳ-C、H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3+F4期患者CD4^(+)细胞百分比低于F0和F1+F2期,CD8^(+)和Treg细胞百分比高于上述两组患者,F1+F2期患者CD4^(+)细胞百分比低于F0期,CD8^(+)和Treg细胞百分比高于F0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CD4^(+)细胞百分比与LN、Ⅳ-C和HA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CD8^(+)和Treg细胞百分比与LN、Ⅳ-C和HA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存在异常,CD4^(+)、CD8^(+)和Treg等T细胞亚群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免疫功能 相关性
下载PDF
中西药合用治疗小儿间日疟对疟原虫转阴时间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
作者 沈大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8期1573-1575,共3页
目的:观察乌梅丸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及伯氨喹方案治疗小儿间日疟的效果。方法: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均予以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及伯氨喹,观察组加用乌梅丸治疗。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间日疟原虫转阴时间... 目的:观察乌梅丸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及伯氨喹方案治疗小儿间日疟的效果。方法: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均予以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及伯氨喹,观察组加用乌梅丸治疗。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间日疟原虫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5+、CD3+CD4+、CD3+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梅丸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及伯氨喹方案治疗小儿间日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 小儿 中西药合用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2079-2081,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周口市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医院就诊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 目的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周口市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医院就诊的108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服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肝功能、肝纤维化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Ⅳ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以及透明质酸酶(HA)水平低于对照组,CD4^(+)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D8^(+)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缓解肝纤维化,促进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复方鳖甲软肝片 肝功能 肝纤维化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及肾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刘文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5期2817-2819,共3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周口市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医院)收治的1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服...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周口市淮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医院)收治的1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氨氯地平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缬沙坦胶囊,每次80~160 mg,每日1次,均连续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和平均舒张压(DBP)以及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等肾功能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白天、夜间的平均SBP和DBP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夜间血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平均血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UN和Cr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血清BUN和C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70%和3.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够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有效减轻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缬沙坦 夜间 血压 肾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