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擦用卡培他滨化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斌 《世界复合医学》 2017年第4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擦用卡培他滨化疗的效果,为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擦用卡培他滨化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擦用卡培他滨化疗的效果,为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擦用卡培他滨化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并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卡培他滨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情况进行观察和总结,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7.78%,疾病控制率为77.78%相比于对照组的42.22%和68.8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控制率明显更高,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口腔黏膜、外周神经毒性等,观察组患者发生例数分别为2例、2例、2例、2例、2例,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为4例、4例、6例、6例、5例,发生率为55.56%,2组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与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擦用卡培他滨化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治愈率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术后复发转移胃癌 卡培他滨 化疗的效果分析
下载PDF
转移性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对化疗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伟 马德亮 +6 位作者 李燕 周冲 段卫明 练炼 陈凯 毛一香 陶敏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889-1893,共5页
目的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是指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本研究拟探讨CTC检测在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10-01-2010-06-30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 目的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是指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本研究拟探讨CTC检测在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10-01-2010-06-30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36例MBC患者,患者每3个化疗周期做一次CT检查,参照实体瘤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评价病情。评价当天采集7.5 mL外周血,应用膜滤过(isolation by size of epithelial tumor cells,ISET)结合激光扫描细胞术(laser scanning cytometry,LSC)检测CTC,CTC水平以肿瘤细胞检出数/7.5mL血表示。结果 136例MBC患者共完成341次CTC检测,其中262个(76.83%)血标本可检测到CTC,平均检出CTC数量为(6.73±4.92)个/7.5 mL样本。136例MBC患者治疗后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43例(31.62%),稳定39例(28.67%),无效进展54例(39.71%)。患者病程中CTC数目的改变,与病情的转归显著相关,r=0.514 83,P〈0.01;化疗后CTC数目不变或下降的病例,预后较好,化疗后CTC数目上升的病例预后差。治疗前的CTC水平与疾病转归无明显相关性,χ^23.62,P=0.082 15。结论 CTC检测可用于MBC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转移性乳腺癌 疗效评价 预后
原文传递
用膜滤过联合激光扫描细胞仪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循环肿瘤细胞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燕 陶敏 +6 位作者 马德亮 李艳 陆海林 荣枫 蔡蔚 宁志强 刘海燕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48,I0006,共5页
目的建立用膜滤过分离肿瘤细胞技术(ISET)联合激光扫描细胞仪(LSC)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方法。方法将不同数量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分别混入健康血标本中,用ISET联合LSC自动扫描分析,以建立稳定的检测方法,同时验证该方法肿瘤... 目的建立用膜滤过分离肿瘤细胞技术(ISET)联合激光扫描细胞仪(LSC)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方法。方法将不同数量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分别混入健康血标本中,用ISET联合LSC自动扫描分析,以建立稳定的检测方法,同时验证该方法肿瘤细胞回收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建立了用ISET(用8μm孔径的聚碳酸酯滤膜)联合LSC,并用CK8抗体、CD45抗体分别作为肿瘤上皮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标记来检测CTC的方法;该方法肿瘤细胞回收率为(10.34±1.15)%,在混入60~600000个肿瘤细胞范围内回收率保持稳定(P>0.05);达到可检测到1ml血中一个肿瘤细胞的敏感性,相同条件下空白对照组均未检出肿瘤细胞。结论用ISET联合LSC检测恶性肿瘤患者CTC方法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有望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扫描细胞仪 膜滤过分离肿瘤细胞技术 循环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治疗老年Ⅳ期肺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蔡蔚 蒋磊 +1 位作者 孙静平 陈斌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采用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49例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化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d1;卡铂AUC=5静滴,d1,21天... 目的探讨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采用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49例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化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d1;卡铂AUC=5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并随访远期疗效,对相关指标的疗效进行分层分析,记录毒副反应。结果 48例患者可评价疗效,获PR11例,SD20例,PD17例,有效率(RR)为22.9%,疾病控制率(DCR)为64.6%;4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5个月(95%CI:5.7~7.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3个月(95%CI:10.6~11.9个月);将年龄、性别、ECOG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以及有无骨转移、恶性胸腔积液、脑转移共8个指标分层,其中ECOG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分层间RR、PFS或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的主要毒副反应为1~2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无1例需降低剂量强度或出现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化疗方案的临床获益显著且安全性高,是一线治疗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老年 培美曲塞 卡铂 化学治疗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燕 陶敏 刘海燕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8-362,共5页
0引言 肿瘤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首要原因。乳腺癌患者循环血中的微转移经常规病理检查和影像检查如X线、CT等均难以发现。
关键词 乳腺癌 微转移 循环肿瘤细胞
下载PDF
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0例临床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姚丽君 陆程洁 +1 位作者 周丽 陈斌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2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冻干粉针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药顺铂胸腔灌注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香菇多糖...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冻干粉针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药顺铂胸腔灌注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香菇多糖冻干粉针(天地欣)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连续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3.33%和93.33%比70.00%和86.67%,P<0.05);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3.33%比63.33%,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相对于单药顺铂胸腔灌注治疗,香菇多糖联合顺铂胸腔灌注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多糖 顺铂 恶性胸腔积液 生存质量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药物化疗后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中华 陆海林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19期1422-1423,共2页
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药物化疗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化疗前采集80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XPD Lys751Gln基因多态性分型,观察不同分型中铂类药物化疗前... 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铂类药物化疗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化疗前采集80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XPD Lys751Gln基因多态性分型,观察不同分型中铂类药物化疗前后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2例(2.5%)携带Gln/Gln纯合基因,50例(62.5%)携带Lys/Lys纯合基因,28例(35.0%)携带Lys/Gln杂合基因。各种XPD基因型化疗后肌酐水平、化疗后肌酐水平增加绝对值、化疗后肌酐水平增加相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PD Lys751Gln基因分型与铂类药物化疗后肾功能下降无明显相关性,不能预测铂类药物化疗后肾功能下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 基因多态性 肾功能
原文传递
化学治疗方案或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刘中华 陆海林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第3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化学治疗联合唑来膦酸方案或单用化学治疗方案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学治疗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化学治... 目的探讨化学治疗联合唑来膦酸方案或单用化学治疗方案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学治疗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化学治疗,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是否缓解骨痛并检测Ca2+浓度、碱性磷酸酶(AK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骨痛缓解情况对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31,P<0.05);两组活动能力治疗后改善情况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9.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7,P<0.05);对照组患者27例,Ca2+治疗前为(2.71±0.24)mmol/L,治疗后为(2.53±0.21)mmol/L;AKP治疗前为(110.2±31.26)U/L,治疗后为(80.5±20.35)U/L;研究组患者27例,Ca2+治疗前为(2.69±0.19)mmol/L,治疗后为(1.54±0.16)mmol/L; AKP治疗前为(111.3±31.39)U/L,治疗后为(65.3±19.52)U/L。两组Ca2+浓度、AKP水平的对比,治疗后两组Ca2+浓度、AK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89,16.594,P<0.05)。结论肺癌骨转移治疗中,使用唑来膦酸联合化学治疗方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血液中Ca2+浓度、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化学治疗 肺癌骨转移 疗效
下载PDF
老年系统性血管炎患者sCD146、sVCAM-1及TNF-α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蔡蔚 蒋磊 +2 位作者 孙静平 陈斌 陆海林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8-480,共3页
目的动态检测老年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浆可溶性CD146(sCD146)、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其在老年系统性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系统性血管... 目的动态检测老年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浆可溶性CD146(sCD146)、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探讨其在老年系统性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系统性血管炎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浆中sCD146、sVCAM-1及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系统性血管炎患者的病程、年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补体(CH50)、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sCD146、sVCAM-1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sCD146及sVCAM-1水平均显著降低,治疗好转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水平在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sCD146及sVCAM-1水平与年龄、sCr及ANC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sCD146及sVCAM-1可作为系统性血管炎临床诊断的标志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系统性血管炎 血浆可溶性CD146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