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景园林美感探究——景的人境感应机制与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1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共9页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三方面展开,构建景...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三方面展开,构建景的“人-境互动”模型,剖析景作为风景园林美感的源头、成因、机制作用,揭示景的“人-境互动”流变机制。为此,分析论述了景与园、与意境的关系,提出“经”的概念。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学非生命美学与风景园林生命美学的根本差别及因偏离了基于生命美学的风景园林美学分析评价的基本方向性误导,主张以风景园林的过程动态感受主导风景园林美感评价,指出流变性这一风景园林美感美学的内在属性,提出以“景流”作为评价风景园林美感的准则和标准,并为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奠定基础。具体成果如下:1)提出了“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雏形;2)发展中国传统八景理论,提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结合的“3类八景”24位元素及其8条风景园林美感规划设计的流变线索;3)基于美感流变理论,构建了由回路、景境、景阻、景势、景流组成的“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美感 风景园林美感流变性 人-境感应 八景 景感流变 景境回路设计
下载PDF
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 被引量:93
2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5,共6页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 依据人居文明发展线索,阐明公园城市作为人居文明发展历史的必然性。从中国数千年人居环境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科学中寻找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从所创立的人居环境认识论展开,提出公园城市人居环境认识论的生命观、时空观、分析与综合观;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给出了公园城市的9项综合目标与价值评价标准ECH9,论证了公园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框架与国家发展战略5个统筹的同构关系,指出了实现公园城市提升多重城市"三力"的可能性。探讨建设公园城市的方法路径,倡导城、人、境、业的"三位一体"结构与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种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的公园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文明 人居环境科学 风景园林学 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 方法论
下载PDF
上海城市开敞空间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基础调查研究 被引量:64
3
作者 刘滨谊 张德顺 +1 位作者 张琳 匡纬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22,共6页
作为“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的基础实验工作,以寻找风、湿、热等小气候要素与开敞空间布局间的关联特性为研究目的,以夏热冬冷地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以1000~100000m2为研究尺度,对广场、滨水... 作为“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的基础实验工作,以寻找风、湿、热等小气候要素与开敞空间布局间的关联特性为研究目的,以夏热冬冷地区上海市为研究对象,以1000~100000m2为研究尺度,对广场、滨水带和街道的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及太阳辐射等小气候要素进行了实测。分析测试数据,研究广场空间平面布局及竖向、滨水带空间断面形式、街道空间形态与小气候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进一步提出以调节改善小气候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小气候要素 基础调查 广场 滨水带 街道
下载PDF
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 被引量:51
4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从学科角度认识风景园林及其学科的三大作用与价值。论述学科知识领域组成,回顾现代学科专业实践,论证了风景园林学科特有的交叉、跨界、协同性及其总体发展趋势。指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导向及其与现行"单一性"学科体... 从学科角度认识风景园林及其学科的三大作用与价值。论述学科知识领域组成,回顾现代学科专业实践,论证了风景园林学科特有的交叉、跨界、协同性及其总体发展趋势。指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导向及其与现行"单一性"学科体制大环境的矛盾。提出了基于交叉、跨界、协同的风景园林学科综合性发展体系设想,及其学科核心理论。从风景园林师必备的当代人类9种生产性知识讨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素质导向。面向新时期"绿色发展""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四大人居环境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实现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和教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学科建设 专业教育 学科交叉 学科跨界 学科协同
下载PDF
视觉景观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5
作者 唐真 刘滨谊 《风景园林》 2015年第9期113-120,共8页
从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发与应用3方面,阐述了国内外视觉景观评估研究的进展、难题及初步的解决设想。在2个对立学派的基础上形成视觉景观质量评估。基于专家的评估认为视觉景观质量是其自身物质特性的内在表现。基于公众的评估认为景观... 从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发与应用3方面,阐述了国内外视觉景观评估研究的进展、难题及初步的解决设想。在2个对立学派的基础上形成视觉景观质量评估。基于专家的评估认为视觉景观质量是其自身物质特性的内在表现。基于公众的评估认为景观美是客体或视觉媒介和观察者的相互作用。3D可视化、遥感、视觉模型、GIS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视觉景观评估中。当前,不论宏观还是微观的视觉评估,都朝着多感官体验、多尺度多角度模拟、用户评估简便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视觉景观研究始终面临难题,包括理论与方法的难题、技术的局限性问题。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设想,进行理论创新以及从技术角度进一步增强环境模拟真实度、加强用户参与性。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将现存环境的影像与被数字可视化的未来变化影像相叠合,如同现场体验一般,从而提供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这将为景观评估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学 视觉景观评估 风景感知 景观可视化 多感官体验 公众参与
下载PDF
城市街道小气候舒适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35
6
作者 刘滨谊 彭旭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7-62,共6页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街道 舒适性评价 小气候
下载PDF
上海国歌广场热舒适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滨谊 魏冬雪 李凌舒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1,共7页
主要讨论上海国歌广场夏秋冬三季物理环境及广场使用者的热感知和偏好。现场进行小气候实测和问卷调查,21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8份。研究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形式评价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采用预测平均投票(PMV)、生理等效温度... 主要讨论上海国歌广场夏秋冬三季物理环境及广场使用者的热感知和偏好。现场进行小气候实测和问卷调查,21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8份。研究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形式评价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采用预测平均投票(PMV)、生理等效温度(PET)和标准有效温度(SET*)3个指标。结果表明:1)广场夏季热舒适问题相较秋冬两季更为突出;夏季,80%受访者期望空气温度降低、风速升高;秋冬两季,近半数的人希望温度升高、风速降低、太阳辐射增强;夏季,居民太阳辐射偏好与空气温度值呈显著负相关;秋冬两季,居民风速偏好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太阳辐射呈负相关;2)预测PMV不适合评估上海广场户外热舒适;使用P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6.2℃,热舒适范围为7~25℃;使用SET*计算的热中性温度为17.1℃,热舒适范围为10~24℃。本研究成果可为风景园林师优化上海高密度环境下的户外热环境提供评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广场 户外热舒适 热感觉 上海国歌广场
下载PDF
上海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冬季微气候感受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梅欹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7,共6页
住区风景园林空间是城市人群出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使用者对微气候的感受直接影响其空间使用的频次和整体体验。以3个上海中心城区的住宅小区为实验对象,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在广场、滨水、亭廊和庭园4类风景园林空间内进行了为期9天... 住区风景园林空间是城市人群出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使用者对微气候的感受直接影响其空间使用的频次和整体体验。以3个上海中心城区的住宅小区为实验对象,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在广场、滨水、亭廊和庭园4类风景园林空间内进行了为期9天的冬季测试。研究运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进行风景园林空间人体感受的量化计算,对人体在微气候(即热、风、湿因子)环境内的理论感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因子是影响冬季人体感受的最关键因子,其中微气候子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人体舒适感受的根源。各实验空间中,广场区的理论体感最佳,亭廊区其次,这2类空间共有的微气候特征为:太阳辐射强、空气温度高、相对湿度较低、风力微弱且不持续。实验证明大面积开敞硬地形成的热量场、匀质的立面围合形式和开敞的顶面可满足上海冬季体感舒适要求。结论中对风景园林空间顶面、立面、底面的建议可作为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冬季微气候适宜性设计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微气候 住区 人体感受 生理等效温度 上海
下载PDF
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 被引量:31
9
作者 刘滨谊 《风景园林》 2022年第9期12-17,共6页
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 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感知 景观感应 视觉评价 体系化 风景园林美学
下载PDF
基于游客和居民不同视角的江南古镇景观地域特征感知研究——以同里古镇为例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琳 杨珂 +1 位作者 刘滨谊 刘苏燕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6,共7页
江南古镇是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古镇景观的地域特征价值是实现其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以地域景观保护较好、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同里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研... 江南古镇是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古镇景观的地域特征价值是实现其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以地域景观保护较好、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同里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研、照片识别、深度访谈和游览路径跟踪等方式,分别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同里古镇景观地域特征的感知度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对古镇物质景观的地域性(如建筑、街巷、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地域性(生产生活、文化风俗、地方美食)感知度都较高。但同时,居民和游客对古镇景观地域特征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旅游的发展使同里古镇的景观空间和地域特征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古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不足,导致古镇景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全面展现和有效传播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居民日常生活与游客观光活动双向交织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古镇景观地域特征保护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古镇 居民与游客 地域特征 景观感受
下载PDF
基于数据实测与CFD模拟的住区风环境景观适应性策略--以同济大学彰武路宿舍区为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滨谊 司润泽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28,共5页
以改善提升住区风环境质量为目标。通过同济大学彰武路宿舍区的风环境数据实测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提出适应风环境的绿地布局优化策略。根据住区规划布局,选取涡流区、迎风区、风影区、角流区、穿流区5处典型点位... 以改善提升住区风环境质量为目标。通过同济大学彰武路宿舍区的风环境数据实测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提出适应风环境的绿地布局优化策略。根据住区规划布局,选取涡流区、迎风区、风影区、角流区、穿流区5处典型点位,记录距地1.5m处的平均风速、瞬时风速、风向等指标。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住区近地风环境开展无植栽状态下的数值模拟,并与实测数据做比较,探讨景观布局对住区近地风环境的影响幅度。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绿地布局优化策略,运用CFD软件进行模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住区 风环境 CFD 适应性 绿地布局
下载PDF
基于游客行为偏好的传统村落景观情境感知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琳 张佳琪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96,共5页
围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寻找景观情境感知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为主线,将景观感受旅游行为的主体与景观环境组织的客体相结合,基于景观感受行为理论,以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为研... 围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寻找景观情境感知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为主线,将景观感受旅游行为的主体与景观环境组织的客体相结合,基于景观感受行为理论,以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以游客的全游性/小空间性行为偏好、体验性/参与性行为偏好,以及重游性/推荐性行为偏好为线索,对传统村落景观情境的完整度、交互度和印象度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和评价,探讨了景观情境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村落 游客行为 景观情境 感知价值
下载PDF
中国“风景”观溯源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滨谊 赵彦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6-50,共5页
研究中国"风景"(Feng Jing)观起源,从字形、辞源、内涵、本质、功能等方面切入,发掘"风""景""景风""风景"的产生演化,发现中国"风景"观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综合认识,自始... 研究中国"风景"(Feng Jing)观起源,从字形、辞源、内涵、本质、功能等方面切入,发掘"风""景""景风""风景"的产生演化,发现中国"风景"观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综合认识,自始至终探究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人居环境生存到渐成习俗的文化结构意旨符号,其产生源自对"风"(Feng)和"景"(Jing)2种自然要素的科学认知,在经历了由"生命理想""政治理想"到"审美理想"3个逐级递进的目标阶段后逐步融为一体。中国古人以"风""景""风景"3类符号为载体,将宇宙(天)、地球(地)、生物(人)三者联为一体而综合思考,这种对于万物的综合世界观是中国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的思想基因和优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观
下载PDF
上海创智天地广场热舒适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1
14
作者 魏冬雪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2,共8页
主要通过上海创智天地广场夏秋冬三季小气候实测与问卷调查,探讨广场空间形态、热环境和使用者心理感知之间的关系,10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0份。结果表明:1)SVF与广场热环境关系紧密,夏季需要更小的SVF,冬季需要更大的SVF;2)热中性与热... 主要通过上海创智天地广场夏秋冬三季小气候实测与问卷调查,探讨广场空间形态、热环境和使用者心理感知之间的关系,10个测试日共获得问卷870份。结果表明:1)SVF与广场热环境关系紧密,夏季需要更小的SVF,冬季需要更大的SVF;2)热中性与热舒适范围随季节发生变化,热感觉、热舒适与空气温度、PET显著相关,就相关系数而言,热感觉更高;3)人们的热感觉和热认知较为一致的是广场夏季热环境更为严峻;4)空间开阔是人们在秋冬两季来广场的主要原因,它影响了人们对广场各区的热认知;5)创智广场的热中性范围低于国歌广场,空间形态与行为活动的耦合可能影响了人们的热中性范围。本研究成果可为上海高密度环境广场热环境设计及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广场 小气候 热感知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公园城市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验证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滨谊 陈威 +1 位作者 刘珂秀 杨轶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13,共8页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境、业、城、制”五元素的理想及其哲学观为线索,分析了公园城市理想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其作为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根据缘由。以淄博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实践验证,依据城市现有条件反馈调整,提...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境、业、城、制”五元素的理想及其哲学观为线索,分析了公园城市理想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其作为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根据缘由。以淄博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实践验证,依据城市现有条件反馈调整,提出构建包含5项评价基准、15项评价标准、45项评价指标的公园城市评价体系。从城市现状研判、公园城市规划目标量化对标到规划方案编制依据,再到公园城市建设实施的责任传导落实,贯穿于创建公园城市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发挥了引领、推动、管控公园城市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城市 人居环境 价值观 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
下载PDF
风景园林的时间思维及其教育培养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共3页
围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的"时间思维"培养,阐述了时间性、时间思维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时间思维承前启后的延续性和先见之明的前瞻性,讨论了现代社会因时间感丧失、缺乏时间思维导致的规划建设问题。探讨了风景园... 围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的"时间思维"培养,阐述了时间性、时间思维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时间思维承前启后的延续性和先见之明的前瞻性,讨论了现代社会因时间感丧失、缺乏时间思维导致的规划建设问题。探讨了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基本作用和关键,包括建立风景园林的时间观,培养学生风景园林时间思维的想象力和专业素质,基于自然的时间线索,以自然进程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树立风景园林价值观,提出"自然时间理性"作为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关键。提出了基于"时间线索"的基础教学和规划课程,包括:自然、人文、规划设计三大时间线索,以及规划原理课程、规划课、毕业设计3类规划教学课程清单。最后,提出了风景园林的"时空思维"概念以及"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教育齐头并进规划设计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教育 风景园林时间思维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时间性
下载PDF
城市积极老龄化的探索——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社区花园对上海社区养老的启示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静 刘滨谊 沈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4,共6页
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分析和归纳了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城市社区花园应对老龄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区花园对中国的适用性。针对上海已经出现社区花园的背景,研究了适合上海养老模式的“积极老龄化”创新路径,提... 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分析和归纳了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城市社区花园应对老龄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区花园对中国的适用性。针对上海已经出现社区花园的背景,研究了适合上海养老模式的“积极老龄化”创新路径,提出上海可以在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整合生产性景观和园艺疗法,先期营造中等规模、开放式布局和场地活力高的社区花园。同时指出未来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才能使社区养老做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积极老龄化 社区养老 城市农业 社区花园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机理的江南水网空间形态重构 被引量:19
18
作者 汪洁琼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8-73,共6页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针对日益退化的江南水网,提出其空间形态的重构应当以高效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的思想,将人居环境背景中的水与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空间形态进行互动分析,提炼出双棋盘及滨湖2种典型的江南水网...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针对日益退化的江南水网,提出其空间形态的重构应当以高效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的思想,将人居环境背景中的水与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空间形态进行互动分析,提炼出双棋盘及滨湖2种典型的江南水网传统空间形态模式,并阐述其在现代城市化消解过程中,径流调节、雨洪调节和水体自净三大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日渐式微。通过对十二大生态因子的研究,构建GIS水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模型(GEEMo W),以上海临港新城为基地展开研究,阐述水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与江南水网空间形态变化之间的机理,归纳出对江南水网进行重构的四大规划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学 生态系统服务 江南水网 空间形态 GIS模型
下载PDF
“极端化”与“集和化”——人居环境发展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14,共10页
围绕人居环境生命体的存在与生长,思考其支撑关系和发展的动力,发现存在着“极端化”与“集和化”2种思想路线,指出近现代人居环境发展不尽人意的根源是“极端化”。溯源中国传统风景观,指出“集和化”为主导的人居环境本体观、世界观... 围绕人居环境生命体的存在与生长,思考其支撑关系和发展的动力,发现存在着“极端化”与“集和化”2种思想路线,指出近现代人居环境发展不尽人意的根源是“极端化”。溯源中国传统风景观,指出“集和化”为主导的人居环境本体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发展之路,阐释了“集和化”对于未来世界人居发展的意义。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5个统筹、人居环境发展的“3+2”结构,以及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框架为例,阐述了从“极端化”走向“集和化”,从二元论走向二元论与三元论结合的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建构新千年“集和化”哲学体系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 “极端化” “集和化” 集和化城市 二元论 三元论
下载PDF
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化构建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13,共8页
围绕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构建,倡导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化思想,寻找学科发展规律,构建反映学科发展目标、路径和领域的体系化框架。从学科体系哲学、目标价值、认知思维、知识领域综合交叉,以及地方性与全球化等方面展开,提出将"三... 围绕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构建,倡导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化思想,寻找学科发展规律,构建反映学科发展目标、路径和领域的体系化框架。从学科体系哲学、目标价值、认知思维、知识领域综合交叉,以及地方性与全球化等方面展开,提出将"三元耦合"×"二元互动"×"主客合一"的中国3!发展观哲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基础框架,论述了"主客合一""集和化"发展的学科体系目标价值追求;探讨了风景、园林、景观三基石"三位一体""耦合互赢"的积极关系及其在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由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为主导的风景园林与多学科领域和专业知识交叉综合的观点,指出了可能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结构;提出了借助体系实现学科地方性与全球化沟通交流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 学科体系 学科哲学 学科认知 学科目标与价值观 学科知识领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