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退火算法机理研究 被引量:136
1
作者 陈华根 吴健生 +1 位作者 王家林 陈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2-805,共4页
从机理上分析了采用Metropolis概率接受准则的重要性 ,认为按照该准则可以使模型跳出局部极小值 ,避免了落入局部极小点的可能 ,然后在退火计划的控制下模拟退火算法 ,最终可以找到最优解 ;深入分析了算法的退火计划和模型扰动 ,以及两... 从机理上分析了采用Metropolis概率接受准则的重要性 ,认为按照该准则可以使模型跳出局部极小值 ,避免了落入局部极小点的可能 ,然后在退火计划的控制下模拟退火算法 ,最终可以找到最优解 ;深入分析了算法的退火计划和模型扰动 ,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的技巧 ,认为算法本身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 ;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退火算法 效率 最优 退火计划
下载PDF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中国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被引量:121
2
作者 刘东生 施雅风 +13 位作者 王汝建 赵泉鸿 翦如湣 成鑫荣 汪品先 王苏民 袁宝印 吴新智 邱占祥 徐钦琦 黄万波 黄慰文 安芷生 鹿化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8-128,共21页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 随着新技术方法的不断引入和地层学多元划分理论的提出,除了传统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又开拓了地貌地层、磁性地层、土壤地层、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新的分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需要,促使我们去探索第四纪地层,特别是陆相地层新的划分方案。本文作者在各自对不同的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中,都或多或少参照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尝试,自然就产生了以氧同位素阶段为参照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设想。我们“抛砖引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MIS地层表,只求“有”,尚不能求“准”,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推进我国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对第四纪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地层 同位素地层 地层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3
3
作者 宋海斌 耿建华 +4 位作者 WANG How-King 张文生 方银霞 郝天珧 江为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87-695,共9页
利用地震、测井与地温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可能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 ,在东沙海域地震剖面上出现似海底反射层、弱振幅带等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标志 ,在声波测井曲线上呈现高速、速度倒转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 利用地震、测井与地温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可能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 ,在东沙海域地震剖面上出现似海底反射层、弱振幅带等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标志 ,在声波测井曲线上呈现高速、速度倒转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特征 .似海底反射层的深度与 1 1 44站位 ,及平均地温梯度资料得出的稳定带厚度较吻合 .1 1 44站位与 1 1 48站位似海底反射层距海底较深 ,分别为 6 5 4m与 475m .在 1 1 44站位附近 ,弱振幅带的顶界可能代表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顶界 ,约在 45 0m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似海底反射层 弱振幅带 声波测井 温压条件 地温资料 海底沉积物
下载PDF
藻类勃发——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被引量:104
4
作者 刘传联 徐金鲤 汪品先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7-210,T006,共5页
浮游藻类是重要的湖相生油母质,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为例,详细研究了其中藻类(主要是颗石藻和沟鞭藻)化石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与现代水体中藻类生产和沉积作用的比较,探讨了生油湖泊中藻类生产和沉积方式及其对油... 浮游藻类是重要的湖相生油母质,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为例,详细研究了其中藻类(主要是颗石藻和沟鞭藻)化石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与现代水体中藻类生产和沉积作用的比较,探讨了生油湖泊中藻类生产和沉积方式及其对油源岩形成所起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藻类勃发现象在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中相当普遍,而且贯穿于各类油源岩的形成过程,这类快速事件性沉积是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勃发现象 湖相油源岩 湖相生油母质 形成机制 沉积
下载PDF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87
5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1 位作者 李徐生 王爱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2-406,共5页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而且硅酸盐矿物如斜长石也明显风化,脱Ca、Na过程显著,而钾长石的风化很弱,脱K不明显。下蜀土与西北黄土的原始沉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下蜀土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可能受长江下游地区较强的季风性气候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黄土 长江 碳酸盐矿物 硅酸盐矿物 季风性气候
下载PDF
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 被引量:101
6
作者 邵磊 李献华 +4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韦刚健 庞雄 刘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a、28.5Ma、25Ma、23.5Ma和16Ma以及10Ma、8Ma和3Ma沉积物成分存在明显的突变或不连续面。特别是在晚渐新世沉积物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并伴有沉积间断和滑塌作用,代表着南海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大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对我国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众多陆相盆地由断陷型转为坳陷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构造 深海沉积 地球化学 渐新世
下载PDF
济阳坳陷深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72
7
作者 蔡进功 谢忠怀 +1 位作者 田芳 王文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8,共5页
济阳坳陷深层发育的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及冲积扇相砂岩 ,是以填隙物微孔隙和粒间孔为主的低孔低渗、中孔低渗型储层。从总体上讲 ,压实作用使粒间孔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三角洲相砂岩抗压实作用强 ,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 ;石英次生... 济阳坳陷深层发育的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及冲积扇相砂岩 ,是以填隙物微孔隙和粒间孔为主的低孔低渗、中孔低渗型储层。从总体上讲 ,压实作用使粒间孔隙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三角洲相砂岩抗压实作用强 ,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 ;石英次生加大、绿泥石和高岭石的充填、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等的胶结使粒间孔隙减少 ,溶解作用可以随深度的增加产生大量有机酸 ,在喷出岩屑中形成大量的岩屑溶蚀孔 ,利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次生孔隙和微孔隙成为深部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晚成岩A亚期有机酸大量排出 ,形成长石和岩屑等溶蚀孔 ,使溶蚀孔、粒间孔和微孔隙并存 ;B亚期有机酸与CH4、CO2 并存 ,绿泥石占据了孔隙 ,阻止了碳酸盐的沉淀 ,使微孔隙和溶蚀孔得以保存 ;C亚期有机酸减少 ,CH4、CO2 增加 ,利于构造、成岩裂缝形成 ,保存大量微孔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济阳坳陷 深层砂岩 沉积相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演化模式
下载PDF
南海陆坡高速堆积体的物质来源 被引量:75
8
作者 邵磊 李献华 +2 位作者 韦刚健 刘颖 房殿勇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28-833,共6页
自1.05 Ma以来, 发育于东沙群岛东南侧的沉积堆积体沉积速率高达49 cm/ka. 尽管在不同时期其沉积速率略有改变, 陆源物质中的稀土等元素含量则基本保持一致, 表明本地区沉积物源区在不同时期没有大的改变. 在La-Th-Sc以及Th-Sc-Zr/10构... 自1.05 Ma以来, 发育于东沙群岛东南侧的沉积堆积体沉积速率高达49 cm/ka. 尽管在不同时期其沉积速率略有改变, 陆源物质中的稀土等元素含量则基本保持一致, 表明本地区沉积物源区在不同时期没有大的改变. 在La-Th-Sc以及Th-Sc-Zr/10构造环境分析图中, 本区样品均落入大陆岛弧的范畴, 与台湾样品相重合, 而与以火山岛弧物质来源为特征的南海深海表层样品及代表珠江来源的冰后期沉积物样品明显不同, 表明其和台湾西南部样品在物质来源上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证据表明, 构成南海北部陆坡高沉积速率堆积体的陆源物质应当来自东北方向, 包括台湾, 极有可能由源自台湾方向的河流经澎湖水道搬运进南海, 揭示了南海北部深海沉积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海洋沉积 沉积地球化学 南海 大洋钻探 沉积堆积体 沉积速率
原文传递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 被引量:70
9
作者 汪品先 赵泉鸿 +7 位作者 翦知湣 成鑫荣 黄维 田军 王吉良 李前裕 李保华 苏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06-2215,共10页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在此基础上,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展示出0.1,0.4和2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三千万年 深海记录 大洋钻探184航次 深海地层剖面 气候周期演变 同位素连续剖面 岩石物理剖面
原文传递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被引量:77
10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2 位作者 伊海生 刘志飞 李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8-1130,T0002,共14页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由根带到锋带表现为:高角度叠瓦逆冲构造、褶皱—逆冲构造和中低角度叠瓦逆冲构造,逆冲推覆运动方向由南西向北东,并在推覆构造带北侧发育新生代沱沱河前陆盆地。同构造岩浆侵入体同位素年代学和前陆盆地沉积充填序列演化表明,推覆构造形成时限为67.1~23.8Ma。推覆构造形成演化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其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动力学体制,并造成唐古拉山地区地壳在始新世—渐新世的强烈缩短、增厚和唐古拉山脉的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前陆盆地
下载PDF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被引量:61
11
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17 位作者 赵泉鸿 李前裕 王汝建 刘志飞 吴国瑄 邵磊 王吉良 黄宝琦 房殿勇 田军 李建如 李献华 韦刚健 孙湘君 罗运利 苏新 茅绍智 陈木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28-2239,共12页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深海相渐新统,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深海沉积 东亚季风 海盆演变
原文传递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71
12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共18页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 8Ma与约 3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新生代 大陆形变 边缘海 气候演变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现代礁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 被引量:69
13
作者 王国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7-54,共8页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的背景上 ,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组成的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形成混合沉积的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的水动力...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的背景上 ,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组成的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形成混合沉积的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的水动力和干湿交替的气候 ,此外 ,海平面的相对波动也会造成积极的影响。混合沉积方式有随机式、相变式和随机—相变式 3种。混合沉积体通常是多种混合方式交替、叠加而成的沉积复合体。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相模式是从岸礁—堡礁相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根据其沉积相和沉积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5种混合沉积 :①礁基混积岩和礁格架混积岩 ;②礁坪砂砾屑混积岩 ;③礁后海滩—沙堤砾砂屑混合沉积 ;④礁后湖砂屑混合沉积 ;⑤礁前 (礁翼 )浅海砂屑混合沉积。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的鉴别标志是珊瑚骨屑和岩屑各占 10 %~ 50 % ,其它生物碎屑不计。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混合沉积实例 ,该研究结果可为全面研究现代南海沉积学和比较沉积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部大陆架 混合沉积作用 混合沉积 沉积相模式
下载PDF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输沙量的减少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被引量:55
14
作者 李从先 杨守业 +1 位作者 范代读 赵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5-500,共6页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 ,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 ,出库泥沙量减少 ,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 ,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 ,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 ,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 ,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 ,出库泥沙量减少 ,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 ,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 ,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 ,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 ,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 2 .0× 10 8~ 2 .5× 10 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 1.84× 10 8~ 2 .2 8× 10 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 ,然而与近 5 0年的观测 (4.33× 10 8t/a)相差甚远 ,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三峡大坝 输沙量 中国人口
下载PDF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被引量:48
15
作者 汪品先 田军 成鑫荣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93-799,共7页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 对南沙海区水深2772 m的ODP1143井上部105.08 m岩芯进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 取得MIS 1~86期即2.25 Ma以来的历史, 时间分辨率约2 ka, 为迄今所知的最好记录之一. 氧同位素曲线详细展示了更新世的冰期旋回, 由早期的40 ka周期为主, 向晚期100 ka周期为主的"转型", 证明两者之间有一个长达近300 ka的过渡期, "中更新世革命"并非一次简单的突变. 而且在100 ka的冰期旋回中, 低纬区热带表层水的变化在先, 高纬区冰盖的反应在后. 对比表明, 北半球冰盖增大、冰期延长的原因不在冰盖本身, 而在北半球高纬区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氧同位素分析 气候转型 地层 南沙海区
原文传递
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的相关性与生油古湖泊类型 被引量:57
16
作者 刘传联 赵泉鸿 汪品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3-367,共5页
对山东东营盆地和南海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层中的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前者δ18O多为负值、δ13C基本为正值,两者之间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大于0.8而后者δ18O和δ13C均为负值,两者不相关。通过与现代湖泊碳酸... 对山东东营盆地和南海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层中的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前者δ18O多为负值、δ13C基本为正值,两者之间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大于0.8而后者δ18O和δ13C均为负值,两者不相关。通过与现代湖泊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特征的比较,得出东营盆地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为封闭型咸水或半咸水湖,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为开放型淡水湖。这一结论与两盆地生油层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证据相一致,说明利用湖相碳酸盐氧、碳同位素的特征及其相关性可以判断生油古湖泊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相关性 湖相碳酸盐 古湖泊 氧同位素 生油层 东营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140~85Ma热窿伸展作用——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51
17
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1 位作者 马昌前 PW.Reiners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25-937,共13页
区域热年代和差异冷却特性表明,140~85Ma大别造山带进入热窿伸展作用时期,由此引发基底广泛熔融、北淮阳剧烈火山喷溢以及合肥盆地断陷等过程.这次热窿事件包括强热伸展阶段(140~105Ma)和晚期衰退阶段(105~85Ma).在强热伸展阶段... 区域热年代和差异冷却特性表明,140~85Ma大别造山带进入热窿伸展作用时期,由此引发基底广泛熔融、北淮阳剧烈火山喷溢以及合肥盆地断陷等过程.这次热窿事件包括强热伸展阶段(140~105Ma)和晚期衰退阶段(105~85Ma).在强热伸展阶段,热窿区集中在大别/红安地块,并以大别地块热窿作用最为强烈,某种意义上可将红安地块视为大别热窿翼部.大别热窿构造包括麻城-岳西热轴、穹核组合及其外围翼部,热轴平行造山带延向展布,北淮阳与高压/超高压(HP/UHP)岩石构成下滑翼部,岳西、罗田热窿核分别占据麻城-岳西热轴东、西两端,它们最终成型时代不一致、热窿伸展进程伴随着大别强热中心沿着麻城-岳西热轴迁移摆动,如果将热窿事件与造山带根部拆沉相联系,这种拆沉作用应以间歇性、迁移性、规模性与区域差异性为特征.在伸展衰退阶段(105~85Ma),大别造山带仍显现穹状热窿布局,但其伸展强度、岩浆活动显著减弱.解析热窿伸展作用,对于认识大别HP/UHP岩折返模型、“南北大别界限”以及造山过程机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热年代学 冷却特性 伸展热窿 热窿伸展作用 高压/超高压岩石 伸展强度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层序类型 被引量:57
18
作者 王强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51,共13页
据渤海湾西岸、长江三角洲地区钻孔资料,确定在构造沉降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见两类层序。超过0.10Ma周期的大洪泛事件,分别发生在约2.60、0.8、0.5(?)和0.15Ma前后,相当于层序地层的水进体系域,在天津北部平原系华北盆... 据渤海湾西岸、长江三角洲地区钻孔资料,确定在构造沉降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见两类层序。超过0.10Ma周期的大洪泛事件,分别发生在约2.60、0.8、0.5(?)和0.15Ma前后,相当于层序地层的水进体系域,在天津北部平原系华北盆地北边缘山体周期性隆升,在长江一线是附近低山丘陵周期性隆升的表现,反映沿海平原环境变化对西部构造-气候旋回的响应。MIS5以来沿海出现受全球海面变化控制的3期10ka级海侵,结合海域研究可以确定MIS1期间出现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沿海平原10ka开始的全新世沉积为高位体系域,7~10ka基底泥炭作为最大海进面,在下切河谷内可见14C测年早于10ka的泥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类型 第四纪 中国东部沿海平原
下载PDF
南海北坡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记录:洋流搬运与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46
19
作者 刘志飞 A.Trentesaux +1 位作者 S.C.Clemens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南海北部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学分析表明,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在冰期时增高,而蒙脱石含量在间冰期时增高.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和蒙脱石丰度变化可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在万年时间尺度上,间冰期盛行的西南... 南海北部ODP1146站第四纪粘土矿物学分析表明,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在冰期时增高,而蒙脱石含量在间冰期时增高.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和蒙脱石丰度变化可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在万年时间尺度上,间冰期盛行的西南表层洋流将更多的蒙脱石由南部和东部向北搬运,表现为加强的夏季风;冰期盛行的逆时针表层洋流将大量伊利石和绿泥石由台湾以及流经吕宋海峡的长江物源搬运至南海北坡,表现为强盛的冬季风.就10万年时间尺度而言,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率与沉积速率的对应关系,指示2000~1200和400-0 ka期间南海北部盛行冬季风,而1200-400ka期间表现为加强的夏季风.夏季风演化的强弱与北半球夏季目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表明东亚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坡 ODP1146站 第四纪 洋流搬运 粘土矿物 沉积速率 东亚季风 海洋沉积 演化机制
原文传递
鲁南沙质海岸的侵蚀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1
20
作者 庄振业 印萍 +1 位作者 吴建政 庄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21,共7页
近数十年来 ,鲁南海岸持续侵蚀 ,与 2 0世纪 6 0年代相比 ,该段岸线平均蚀退率 1m /a左右 ,海滩沙侵蚀量约 2 0 .79× 10 4m3/a。其中 ,近 2 8年陆源输沙平均减少 6 .47× 10 4m3/a,人为前滨采沙 8.9× 10 4m3/a,海平面上... 近数十年来 ,鲁南海岸持续侵蚀 ,与 2 0世纪 6 0年代相比 ,该段岸线平均蚀退率 1m /a左右 ,海滩沙侵蚀量约 2 0 .79× 10 4m3/a。其中 ,近 2 8年陆源输沙平均减少 6 .47× 10 4m3/a,人为前滨采沙 8.9× 10 4m3/a,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滩侵蚀量约为 1.6 7× 10 4m3/a,该三因素影响力度之比为 4∶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蚀退 海滩沙 海岸 侵蚀量 山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