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街道空间宜步行性的精细化测度与导控——基于虚拟现实与可穿戴生理传感器的循证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志敏 黄鎔 +2 位作者 黄莹 陈筝 叶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75,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下半场",日益提升的空间品质需求对街道空间宜步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传统的城市更新与设计手法已难以满足人本尺度的精准设计与导控需求,亟须立足于公众感知的精准更新与介入。以广州新、旧城区2...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下半场",日益提升的空间品质需求对街道空间宜步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传统的城市更新与设计手法已难以满足人本尺度的精准设计与导控需求,亟须立足于公众感知的精准更新与介入。以广州新、旧城区2类典型街道为案例,立足新技术开展具身循证型的精准分析。一方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陈述性偏好法,从主观视角计算各类街道空间特征要素的宜步行性效用水平。另一方面,结合生理传感器技术从客观视角开展建成环境评估,形成对主观视角结论的补充。基于上述两方面,系统性地构建街道空间界面要素与宜步行性的关联性模型,为街道空间的宜步行性提升提供人本尺度的精细化支持,探索数据支持下的人本视角街道设计精准化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设计 虚拟现实 生理传感器 街道空间品质 定量化测度
下载PDF
新城市科学支持下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综合评价——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0
2
作者 狄迪 蒋映红 +1 位作者 叶丹 叶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5-12,共8页
新城市科学的涌现为开展大规模和精细化的空间量化分析提供了基础。已有的关于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或主观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虽有学者采用新数据和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但测度维度相对单一,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街道空间品质... 新城市科学的涌现为开展大规模和精细化的空间量化分析提供了基础。已有的关于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或主观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虽有学者采用新数据和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但测度维度相对单一,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街道空间品质。基于此,文章结合相关经典理论,在新数据和新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维度、分指标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综合评价框架,该评价框架兼顾街道形态特征以及使用人群的感知与行为特征,通过可视化分析判定街道类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分类别的对街道进行打分和精细化评价,对不同街道之间的品质进行比较,并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和共识认知比较进行评价效能检测。最后,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对该评价框架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加以验证,希望能够为精准化的街道空间更新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市科学 街道空间品质 定量评价 上海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基于水鸟栖息地保育的城市滨水生境网络构建与优化策略:以昆山市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汪洁琼 李心蕊 +1 位作者 王敏 葛俊雯 《风景园林》 2021年第6期76-81,共6页
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评判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从水鸟栖息地、滨水生境网络、生物多样性支持服务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规划的新思路与途径。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爬梳... 城市生物多样性作为评判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益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从水鸟栖息地、滨水生境网络、生物多样性支持服务提升的角度切入,探讨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规划的新思路与途径。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爬梳与野外调研,归纳并识别建成环境中影响水鸟生存的关键因素,构建昆山市滨水水鸟栖息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对现状滨水生境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空间制图,构建昆山滨水生境网络并提出水鸟栖息地营造要点。研究提出以水鸟为指示物种的滨水生境网络构建的三大要点:1)识别生境源地,并加强对重要生境源地的保育;2)利用连通度高、水面率高的适宜空间构建滨水生境廊道;3)增加“踏脚石”战略点,完善中心城区水鸟栖息生境功能性连通。旨在为建成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以生境网络为依托构建辩证的人–水–鸟的健康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自然系统 生物多样性 水生境 生态系统服务 网络构建
下载PDF
基于Delft3D污染物扩散模拟的城市湖泊景观水体三维形态循证设计 被引量:10
4
作者 汪洁琼 陈奕 +1 位作者 毛永青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49,共6页
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浅水湖泊面临景观水体污染物易于富集、难于扩散、水质较难保障的现实困境,阐述了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水体污染物扩散模拟与循证设计,提出地形作为水体形态的骨架对水动力条件的形成、湖泊水环境的改善起到关键性作用... 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浅水湖泊面临景观水体污染物易于富集、难于扩散、水质较难保障的现实困境,阐述了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水体污染物扩散模拟与循证设计,提出地形作为水体形态的骨架对水动力条件的形成、湖泊水环境的改善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常熟市琴湖为例,基于湖岸线、湖底地形、岛屿、堤坝等要素,提出2种平面形态和6种三维形态,通过Delft3D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三维形态下的流场特征,并输入实测数据得到20天后湖泊水深平均流速与污染物总氮(TN)扩散模拟结果.研究发现:1)湖泊岸线与湖底地形变化通过流场影响污染物扩散;2)曲折度较大的岸线应尽量安排在水流的主方向上;3)岛屿设计应体量适宜、与岸线距离合适;4)长堤割裂湖体形态时,建议堤坝下部设置连通管道.研究有助于筛选对水质保持有利的设计方案,也可为城市湖泊景观水体的循证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湖泊 景观水体 三维形态 Delft3D 污染物扩散模拟 水生态
下载PDF
桥下空间城市更新与空间重构——以上海市苏州河中环节点桥下空间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1 位作者 潘晶 潘凯临 《住宅科技》 2021年第10期8-12,共5页
桥下空间作为一类典型的高密度城区困难立地,由于其权责归属与管理机制较为复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高密度城区桥下空间的城市更新需要综合性优化策略的介入,构建桥下绿色基础设施"低""线"... 桥下空间作为一类典型的高密度城区困难立地,由于其权责归属与管理机制较为复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高密度城区桥下空间的城市更新需要综合性优化策略的介入,构建桥下绿色基础设施"低""线""公""园"四个维度的概念框架,即以"低"影响开发为途径的生态基底锚固、以"线"性空间为脉络的情景主题塑造、以"公"民共享为核心的场地活力激发、以"园"城交融为目的的空间关联组织。通过对典型案例上海市长宁区苏州河中环节点的深入剖析,阐述低效利用的高密度城区桥下空间如何逐步转变为绿色基础设施,总结规划桥下空间更新与重构的3条优化策略,旨在为其他城市高密度城区的桥下空间更新提供思路与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桥下空间 绿色基础设施 低线公园 苏州河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与机器学习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指征分析框架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星汉 于瀚婷 +1 位作者 熊若璟 叶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1,共9页
【目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一直以来难以被量化测度,空间句法的兴起使得相关研究向定量化发展,但既有研究与经典理论的融合度仍显不够,且空间特征分析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有必要提出一套系统的空间指征分析框架,以支持对古典园林空间的量... 【目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一直以来难以被量化测度,空间句法的兴起使得相关研究向定量化发展,但既有研究与经典理论的融合度仍显不够,且空间特征分析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有必要提出一套系统的空间指征分析框架,以支持对古典园林空间的量化测度。【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研究的经典理论进行归纳,使用DepthmapX对园林空间的可视层、可行层模型的各项视域分析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叠加分析对空间指征进行测度,借助DBSCAN算法实现对各空间指征聚类特征的识别。以留园、拙政园为例进行分析,并开展感知试验以验证其科学性。【结果】提出了兼顾人本感知和可测度的5项空间指征:渗透性、曲折度、可视性、可达性和差异度。空间指征的分析框架得到了案例研究与感知试验的支持。【结论】搭建了一套可操作、易推广的能够系统地提取、刻画并解释古典园林空间特色的指征分析框架,实现了量化分析工具和经典理论的深度融合,探索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量化研究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量化研究 空间指征 空间句法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空间转化路径探索--天府中央商务区城园耦合城市设计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匡晓明 陈君 +2 位作者 石邢 徐进 叶沁妍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5-66,92,共13页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在深度探索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中的生态价值提升与转化是实现城市整体价值最优的重要方法。对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认知,不仅要关注其在承载支持、产品供给、环境调节等方面的自...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在深度探索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中的生态价值提升与转化是实现城市整体价值最优的重要方法。对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认知,不仅要关注其在承载支持、产品供给、环境调节等方面的自然生态本底价值,更要关注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生态空间价值的外溢与转化。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尤其是外致价值的最大化,要对城园空间关系进行优化配置。论文基于价值转化原理,探讨自然生态本底价值提升和生态空间外致价值转化两个方面的实现路径,提出城园耦合城市设计方法,并以成都天府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做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空间外致价值 城园耦合 天府中央商务区
下载PDF
表面流人工湿地Delft3D水动力数值模拟与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洁琼 王蓉蓉 +1 位作者 宋昊洋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5,共6页
表面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但当前其设计过程中存在水体净化效能与空间形态营造较难兼顾的技术瓶颈。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以江苏省太仓市某人工湿地净化工程中的表流湿地为例... 表面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但当前其设计过程中存在水体净化效能与空间形态营造较难兼顾的技术瓶颈。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以江苏省太仓市某人工湿地净化工程中的表流湿地为例,利用Delft3D软件,通过模拟表流湿地12个方案中“岛屿”微地形或挡墙等不同要素组合下的水力效率(λ)和流速“死区”分布,分析不同方案的整体净化效能高低与内部水动力异质性特征,从而得到影响表流湿地水力特征与水体净化效能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表流湿地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为表流湿地的设计提供循证依据。通过数字赋能有助于提高表流湿地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湿地 表流湿地 Delft3D 数值模拟 空间形态 水力效率
下载PDF
诗画艺术视角下的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王蓉蓉 汪洁琼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5期223-225,共3页
传统山水画、山水诗与园林三者互相渗透,共同追求意境含蕴。文章借助《辋川集》《辋川图》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使用互文性比较手法,以诗文为引,结合画景进行解构分析,比较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在空间结构、语汇构成与时空共鸣三... 传统山水画、山水诗与园林三者互相渗透,共同追求意境含蕴。文章借助《辋川集》《辋川图》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使用互文性比较手法,以诗文为引,结合画景进行解构分析,比较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在空间结构、语汇构成与时空共鸣三方面的异同,厘清背后原因,分析提取传统园林偏爱的空间节奏线索和诗境要素语汇、发掘游园情感共鸣与各要素组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园林诗画意境营造方法,并对现代景观设计意境表达有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诗画艺术 意境营造 辋川别业 明拙政园
下载PDF
实验班“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综合性城市设计”课程教师钮心毅访谈 被引量:2
10
作者 钮心毅 《建筑创作》 2017年第3期240-242,共3页
建筑创作(以下简称AC):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的教学体系中,城市设计澡程的设置具有怎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钮心毅(以下简称钮):这门课全称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综合性城市设计》,是实验班教学体系中唯一的一门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创作(以下简称AC):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的教学体系中,城市设计澡程的设置具有怎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钮心毅(以下简称钮):这门课全称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综合性城市设计》,是实验班教学体系中唯一的一门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对实验班同学来讲,这门课是规划专业知识、技能的集中学习。这门课以城市设计为主,还包含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这门课是让学生建立起从城市全局出发,建立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的概念,掌握城市设计如何通过控规进行落实。无论学生今后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有可能从事城市设计实践,也会接触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规划管理、城市开发角度出发的城市设计教学是一个适宜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 设计课程 实验班 教师 教学体系 城市开发 复合型人才
下载PDF
实验班“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师董楠楠访谈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楠楠 《建筑创作》 2017年第3期243-246,共4页
建筑创作(以下简称AC):在建筑系创新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的教学体系里,景观设计课程具有怎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董楠捕(以下简称麓):尽管从教学时序来讲景观设计课程是学生离开实验班前的最后一个设计作业(因为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回... 建筑创作(以下简称AC):在建筑系创新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的教学体系里,景观设计课程具有怎样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董楠捕(以下简称麓):尽管从教学时序来讲景观设计课程是学生离开实验班前的最后一个设计作业(因为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回到各自的专业后再完成的),但是却要考虑不同背景的专业学生交叉性的发展需求,因此具有复合性的培养目标。简单来讲,我将这种同时具有交叉性和入门性的双重定位目标称为Y型教学目标:一方面,通过景观设计课程为实验班学生提供交叉专业的设计能力培养可能,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未来发展方向不进入景观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继续景观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一个景观设计入门启蒙的课程,为其后续进入本专业的学习提供准备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课程 实验班 教师 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 双重定位 复合型人才
下载PDF
苏锡常都市圈人口要素流动特征与空间治理策略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垚 朱美琳 +1 位作者 孟晓东 钮心毅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3,共7页
都市圈是一种通过尺度重组推动要素流动的区域空间治理工具。文章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长三角地区城际人员要素流动,分析苏锡常都市圈内外城际人员要素流动呈现的空间特征,发现苏锡常都市圈的人员要素流动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尺度,具有流... 都市圈是一种通过尺度重组推动要素流动的区域空间治理工具。文章使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长三角地区城际人员要素流动,分析苏锡常都市圈内外城际人员要素流动呈现的空间特征,发现苏锡常都市圈的人员要素流动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尺度,具有流动空间特征,与城市间产业分工、休闲娱乐等设施的空间分布有关。针对人员要素流动呈现的新特征,未来苏锡常都市圈的空间治理策略应以要素流动为导向,重构空间组织模式;模糊传统圈层结构,打造“流动的苏锡常”;减少行政边界束缚,构建网络功能单元;破除区域制度壁垒,提升协同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尺度重组 流动空间 人员要素 空间治理
下载PDF
区域“脊柱”太浦河:基于原型设计的国土空间规划补充途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雨婷 克里斯蒂安·诺尔夫 +2 位作者 董楠楠 戴代新 张斗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4期114-125,共12页
201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加强该区域城市间的协作,但目前开放空间的保护与规划途径以定量评价为主,依然沿用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导则。太浦河流经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区域绿心,目前主要发挥工程功能... 201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加强该区域城市间的协作,但目前开放空间的保护与规划途径以定量评价为主,依然沿用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导则。太浦河流经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区域绿心,目前主要发挥工程功能。本设计研究项目提出将太浦河升级为串联公民生活的轴线,制定新的区域发展框架,并使其串联沿线多样化的开放空间、生态系统和历史水乡古镇。项目采用了跨尺度的“地情-原型”方法,整合样本图绘、类型学研究和实验场地的原型设计探索,并将其贯穿于各个尺度,以评估如何将原型设计策略归纳为系统性的规划导则,并在区域尺度进行统一实施。本文总结的这种原型设计途径为中国自上而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了适当补充,以更好地应对愈加复杂的场地条件和更大尺度的空间规划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设计研究 景观特征 景观基础设施 国土空间规划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 江南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