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血压监测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波 龚敏珠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680-682,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血压特点及其与CAG结果的关系。方法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患者558例中,有CAG适应证者345例(观察组),无CAG适应证213例(对照组)。观察组中,CAG阳性183例(CAG阳性组),CAG阴性162例(CAG阴性组)。比较四组A...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血压特点及其与CAG结果的关系。方法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患者558例中,有CAG适应证者345例(观察组),无CAG适应证213例(对照组)。观察组中,CAG阳性183例(CAG阳性组),CAG阴性162例(CAG阴性组)。比较四组ABPM结果。ABPM指标:(1)24-h白昼、夜间和清晨收缩压和舒张压;(2)昼夜节律;(3)血压变异系数。结果除24-h平均舒张压和白昼平均舒张压外,观察组其他ABPM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CAG阳性组与CAG阴性组的ABPM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阳性组与CAG阴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百分率和24-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CAG阳性组与CAG阴性组的昼夜节律与血压变异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无CAG适应证患者比较,有CAG适应证患者的ABPM值明显增高,但与造影结果是否阳性无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冠状动脉造影
原文传递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0
2
作者 林青 刘宝宏 +2 位作者 吴献豪 李治民 张烨蓓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732-733,737,共3页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90例,男性39例,女性5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90例,男性39例,女性5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方式加服胺碘酮;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并检测心电图,记录心率和QT离散度。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V、LVEF、LVESD和LVEDD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LVESD和LVEDD降低,而SV及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6个月治疗,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和心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显著,并且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心力衰竭 心率失常 碘酮片
下载PDF
洛汀新联合螺内酯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BNP、CRP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林青 刘宝宏 +2 位作者 李治民 张烨蓓 袁方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36-438,442,共4页
目的观察洛汀新联合螺内酯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7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7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5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 目的观察洛汀新联合螺内酯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7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7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5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2.12±10.94)岁。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联合组(49例)及单药组(48例)。联合组给予洛汀新联合螺内酯治疗,单药组仅给予洛汀新治疗,治疗周期为1年。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BNP和CRP情况。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BNP、CRP、LVEDD以及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单药组治疗1年后比较,联合组BNP、CRP、LVEDD以及LVEF均改善更明显,[(946.28±329.14)ng/ml vs.(349.17±123.96)ng/ml]、[(6.38±2.17)μg/ml vs.(3.41±2.10)μg/ml]、[(60.12±4.22)mm vs.(56.21±3.27)mm]、[(38.27±3.19)%vs.(43.21±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明显高于单药组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汀新联合螺内酯治疗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BNP、CRP水平以及心功能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汀新 螺内酯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心功能 BNP CRP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3例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 2014年第12期1768-1771,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测定 昼夜节律 动态血压 夜间血压下降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