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被引量:118
1
作者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3-29,共7页
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 地方性知识是指各民族的民间传统知识,其使用范围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的科学研究虽然也会接触到地方性知识,但是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则不然,它不仅高度关注各民族的各种地方性知识,而且致力于发掘、整理和利用地方性知识去开展生态维护。这样的研究取向容易引起世人的误解与责难,也因此造成了地方性知识保护与利用的困难。为此,文章列举我国各民族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知识事例,说明它们在生态维护中的特殊价值,借以重申生态人类学关注地方性知识的深层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人类学 地方性知识 普同性知识 生态维护 生态价值
下载PDF
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9
2
作者 罗康隆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51,共8页
 人类生存环境的多样化,从本质上规约了各民族的生计方式很难整齐划一。形形色色的生计方式表明人类对不同资源的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利用。这种差异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正是人类所期待的。生态环境不能产生生计方式,只能稳定生计方...  人类生存环境的多样化,从本质上规约了各民族的生计方式很难整齐划一。形形色色的生计方式表明人类对不同资源的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利用。这种差异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正是人类所期待的。生态环境不能产生生计方式,只能稳定生计方式。社会环境对民族生计方式的形成更具影响力,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互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方式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文化适应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和复原——以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量:31
3
作者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2-66,84,共6页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要适应所处的社会背景。前人对文化的社会适应缺乏关注,正是无法解释目前生态危机频发的原因。为此,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和彝族在近500年间的文化变迁为例,通过文化政治分析,去揭示这三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形、扭曲和缺失,力图弄清文化的社会适应原则,希望从中找到复原和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最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生态适应 社会适应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述略 被引量:27
4
作者 罗康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6-40,共5页
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的对社会关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该学科聚焦于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今天所面对的资源危机,是由复杂的... 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的对社会关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该学科聚焦于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今天所面对的资源危机,是由复杂的经济、社会、人口、制度和政治条件造成的,地球资源的稀缺界限取决于人类的文化,稀缺是一个文化概念。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多样性,需要人类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模塑出人类生计方式多样性,人类生计方式的多样性也必然会创造出利用资源的多元化途径来。因此,生态人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它肩负的使命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生态环境 生态人类学 多样性
下载PDF
论文化适应 被引量:21
5
作者 罗康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7-73,共7页
"文化适应"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从生物学引入到文化人类学中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文化适应"的理解,导致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偏差,甚至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学... "文化适应"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从生物学引入到文化人类学中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文化适应"的理解,导致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偏差,甚至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学科,本文通过文化适应本质的分析,提出了文化的特殊进化与文化适应度的关系,建立起了民族文化与生境适应的"文化适应"体系,提出了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特殊进化 文化适应度 生物适应
下载PDF
“土流并治”:土司制度推行中的常态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庭硕 李银艳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9-100,共12页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推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用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各级、各类土官,如土司、土职、土弁等。在土司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朝廷又多次执行"改土归流",以至于此前有的学者将...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推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用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各级、各类土官,如土司、土职、土弁等。在土司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朝廷又多次执行"改土归流",以至于此前有的学者将土官与流官视为截然两分的行政机构,甚至将土司视为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化外"酋邦。然而,仔细排比元、明、清三代史志的相关资料后却不难发现,即令是在执行土司制度的地区,朝廷任命的流官始终在土司衙门中任职。土司被"改土归流"后,其后裔还可以在当地充任各级土职,与流官一道治理当地各少数民族,有的土司甚至还能以土司的身份因功受奖,未经科举考试而直接充任高级流官。这些事实的客观存在足以表明,土司与流官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都是朝廷职官制度中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仅可以并存,还可以互换,而且还能够相互制衡、互为补充,因而"土流并治"理当是土司制度推行中的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土官 流官 土流并治
原文传递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曾辉 杨文英 《作物研究》 2011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油茶业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产业,当前发展过程中正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油茶生产的劳动力紧缺;油茶生产分散,品牌少;油茶产业性质不明,缺乏政策优惠;油茶生产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等。因而,要推动我国油茶业的发展,要积极实施农业补贴,... 油茶业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产业,当前发展过程中正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油茶生产的劳动力紧缺;油茶生产分散,品牌少;油茶产业性质不明,缺乏政策优惠;油茶生产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等。因而,要推动我国油茶业的发展,要积极实施农业补贴,引导油茶业发展;注重科技改进,提升油茶品质;生态化发展油茶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产业发展 油茶 农业补贴
下载PDF
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文化自觉——以一个苗族社区为例 被引量:25
8
作者 罗康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2,共6页
社区营造在台湾是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的自我发展的社会运动。这场社区营造包括"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在营造新的社会、新的文化、新的人方面意义深远。苗族P村落的田野调查显示,苗族社区的营造,就其实质而言... 社区营造在台湾是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的自我发展的社会运动。这场社区营造包括"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在营造新的社会、新的文化、新的人方面意义深远。苗族P村落的田野调查显示,苗族社区的营造,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乡村权威的建构与文化自觉的过程。苗族地区的社区营造活动在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的五个面向时,还需要增加两个维度——"史"(乡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神"(乡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体系)。这样的苗族社区营造才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营造 台湾地区 苗族 权威 文化自觉
下载PDF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合显 罗康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05-1313,共9页
由农牧民创造并维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深入认识这些因素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可为乡村产业... 由农牧民创造并维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深入认识这些因素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可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可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二,充分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集中体现在传统品种和知识技术的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利用,生态产品和现代社会消费群体的有效对接。其三,创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创新主要包括:创新消费对象,明确目标消费者的界定;创新服务功能,强化生态维护的价值;创新服务内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创新服务空间,推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手段,发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国家政策充分结合的优势。总之,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创新,时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可选择不同途径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产业发展 保护、利用与创新
下载PDF
植物与文化:人类历史的又一种解读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正在于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人类社会要得以维持,必须要确保其成员有充分的食物保障,而且食物的来源主要得仰仗于植物。这将意味着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以人类社会的演化为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正在于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人类社会要得以维持,必须要确保其成员有充分的食物保障,而且食物的来源主要得仰仗于植物。这将意味着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以人类社会的演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如果无视植物与文化的制衡互动关系,那么社会演进的动力及作用机制就无从得到合理的解释。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文本史料主要关注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精英阶层的活动,既不关注建构相关社会所依托的文化,更不会特意记载与相关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植物。这正是对文本史料的解读难以深入和切中要害的关键所在,但如果借助年鉴学派所倡导的社会要素的演进具有非等速性这一原则,确认与特定社会和文化密切关联的植物,其物种的延续具有无可比拟的长时段性,那么只需从文本史料中提取与相关植物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即令传承至今的文本史料没有正面提及植物与文化,其社会演化的动因和机制也可以得到复原,历史科学的研究也可以因此而做到另辟蹊径,取得意外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民族文化 史料解读
下载PDF
论外来物种引入之生态后果与初衷的背离——以“改土归流”后贵州麻山地区生态退变史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庭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35-40,共6页
清雍正"改土归流"前,贵州麻山地区属于"生界",改土归流过程中才着手在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设置行政机构,对当地的苗族居民实施有效的直接统治。清廷出于确保税源和施惠于民的考虑,先后向这一地区引进多种外来农作物... 清雍正"改土归流"前,贵州麻山地区属于"生界",改土归流过程中才着手在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设置行政机构,对当地的苗族居民实施有效的直接统治。清廷出于确保税源和施惠于民的考虑,先后向这一地区引进多种外来农作物,并由此引发了当地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巨变。这些政策执行之初,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引进的外来作物与当地特有的自然与生态背景不相兼容,以至于随着这些外来物种种植规模的扩大,对当地自然与生态结构的脆弱环节构成直接冲击,经长期积累后,到了民国后期,终于以大面积"石漠化"生态灾变形式暴露出来。分析这200余年间的历史过程,集中表现为决策的初衷与其导致的生态后果相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改土归流 生态后果
下载PDF
生态维护之文化剖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庭硕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68,共13页
本文以乌江中上游、清水江流域、麻山石漠化山区三个地区的民族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证明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进而指出生态维护的内容分为泛化生态维护和具体生态维护... 本文以乌江中上游、清水江流域、麻山石漠化山区三个地区的民族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证明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进而指出生态维护的内容分为泛化生态维护和具体生态维护两个方面,二者内容和对策理当有别。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或凭借文化要素嫁接建构起来的族内文化要素制衡,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维护 文化制衡 文化要素嫁接
原文传递
侗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庭硕 杨成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3,共3页
今天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与汉族地区更是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了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 今天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与汉族地区更是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了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致使侗族传统文化在对所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文化 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生态维护
下载PDF
“原生态文化”疏证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原生态文化"这一提法本身是一个缩写形式。既然是一个缩写,单就字面理解,会引起歧义和纷争本来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关键是要澄清它的内涵而不必追各方的是非得失。原生态文化本身是指本土的生态文化,而不是其它。之所... "原生态文化"这一提法本身是一个缩写形式。既然是一个缩写,单就字面理解,会引起歧义和纷争本来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关键是要澄清它的内涵而不必追各方的是非得失。原生态文化本身是指本土的生态文化,而不是其它。之所以要强化对本土生态文化的研究,是因为原生态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即使到了今天,他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特别在生态维护和生态建设上面。不仅在今天,即使在未来,也需要发掘、利用这一知识和经验的宝库。影响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其中,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力最为持久,而且又是相关民族赖于生存和延续的根基,因而,凡属适应于所处生态环境的要素及其结构部分,自然是该民族文化的"内核",也就是"生态文化"。至于相关民族的特殊历史过程和跨民族文化传播导致的影响,虽然也会在相关民族文化中留下明显的轨迹,但在研究"原生态文化"时,仅是作辅助内容去加以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自然与生态系统:文化变迁
下载PDF
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创新利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合显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1,130,共8页
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曾经创造过许多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受阻,并不说明它们没有使用价值,也不说明它们技术系统落后,而是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导致的结果。研究表明,历史上一度消失的农业文... 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曾经创造过许多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受阻,并不说明它们没有使用价值,也不说明它们技术系统落后,而是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导致的结果。研究表明,历史上一度消失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探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并对它们进行创新利用,对我国当下的生态建设、精准扶贫和粮食安全都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当代价值 创新利用
原文传递
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罗康隆 杨庭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5-1031,共7页
农业遗产必然是适应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经历过超长时段积淀的产物,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强的稳态延续能力,其演化、变迁的速度极为缓慢,变幅也不会太大。这就使得不管是哪种农业遗产,无一不具有古今通用,甚... 农业遗产必然是适应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经历过超长时段积淀的产物,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强的稳态延续能力,其演化、变迁的速度极为缓慢,变幅也不会太大。这就使得不管是哪种农业遗产,无一不具有古今通用,甚至可以沿用至未来的禀赋,因而各民族的农业遗产即使处在快速巨变的今天,其应用价值依然有效。对农业遗产而言,关键是发掘、传承、利用和推广,并立足于其固有的自然与生态适应禀赋去有选择的推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使之能服务于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这就使得农业遗产与其它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迥然不同,光实施保护还远远不够,推动农业遗产实现其特殊价值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非物质文化 特殊价值 中国
原文传递
“改土归流”:土司家族政治命运的转型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庭硕 杨曾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85,共10页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对土司制度而言,实行"改土归流"仅仅意味着用人制度的转型,因而及时和适度地实施"改土归流",恰好是整个封建王朝官僚体制有效和灵活运转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政治命运 用人制度
原文传递
生计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罗康隆 杨曾辉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9,108-109,共7页
长期以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出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耦合。其生计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举措及文化策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真正的生态保护在于,选用最适用的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为... 长期以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社区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出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耦合。其生计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举措及文化策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真正的生态保护在于,选用最适用的文化对特定生态系统施加影响,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资源配置 生态环境保护 黄岗侗族社区
原文传递
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理论述略 被引量:17
19
作者 石群勇 《社科纵横》 2008年第10期140-141,共2页
朱利安.斯图尔德是美国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环境与生态联系起来创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认为文化生态学是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对于人类学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朱利安.斯图尔德是美国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环境与生态联系起来创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认为文化生态学是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对于人类学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略述了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观点:即明确提出文化的多线进化理论;全面阐释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文化整合水平"的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图尔德 多线进化 文化生态学 文化整合水平
下载PDF
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信仰及原因剖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陆群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8-92,共5页
苗族信仰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基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自然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展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逐步消失了 ,而苗族的万物有灵却基本完整地延续到了今天 ,这成为当代苗族宗教... 苗族信仰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基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自然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所共有的宗教信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展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万物有灵信仰逐步消失了 ,而苗族的万物有灵却基本完整地延续到了今天 ,这成为当代苗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了解了这点 ,对于认识苗族信仰与其它宗教信仰的差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至今 万物有灵 苗族信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