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孙海波
王庆钰
+3 位作者
李景文
王洪玉
王英
田佩占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3-238,共6页
转化能力性状是重要的产量能力性状之一。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对212和191个共403个大豆品系的转化能力性状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在育种中利用和选择方法。两年分别进行了7个和6个试验,每个试验供试材料的主要生育期类型及其变幅都不相...
转化能力性状是重要的产量能力性状之一。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对212和191个共403个大豆品系的转化能力性状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在育种中利用和选择方法。两年分别进行了7个和6个试验,每个试验供试材料的主要生育期类型及其变幅都不相同。结果表明:在2005年正常年份测定转化能力性状是准确的,而在2007年不正常年份所测定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在正常年份,从中晚熟到早熟4个熟组的平均转化能力依次提高。在不良年份,转化能力受抑制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不同熟期组间转化能力的顺位也发生异常变化。在正常年份,品种间的收获重、籽粒重、表观收获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小,而茎重的变异幅度却较大;籽粒重、表观收获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小,而茎重的变异幅度却较大。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则有相反趋势。由于取材不同,生育期和转化能力性状间相关性有很大差异。不同试验的籽粒重与粒茎比的相关系数差异很大,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准的不到50%。实际收获指数与粒茎比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粒茎比或表观收获指数作指标就可以有效地选择实际收获指数。同等成熟期材料的粒茎比变异幅度明显,在不同成熟期的材料中都可以获得高转化能力材料。筛选出一批高转化能力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物质
转化能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改变普通大豆生物学特性提高产量的研究Ⅳ.高产品种的选育
被引量:
1
2
作者
田佩占
金晓飞
+3 位作者
孙海波
王庆钰
李景文
王英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3,共4页
对中国扁茎大豆进行了8年产量试验,评价其产量表现和稳产性以及确定其在生产中直接利用的可能性;对中国扁茎与普通大豆品种的10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后代观察和选择,以确定抗倒伏性和扁茎性状的遗传方式及选择方法;对后代品系和育成品种进...
对中国扁茎大豆进行了8年产量试验,评价其产量表现和稳产性以及确定其在生产中直接利用的可能性;对中国扁茎与普通大豆品种的10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后代观察和选择,以确定抗倒伏性和扁茎性状的遗传方式及选择方法;对后代品系和育成品种进行了产量试验,以确定中国扁茎大豆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中国扁茎大豆的产量为1 830~2 296 kg/hm2,仅为对照品种九农21的76%~79%,在5~9月份降水量多于430 mm以上地区不宜推广种植。只要普通大豆亲本秆强抗倒伏,后代就可以出现抗倒伏有所提高又具有高丰产性能的植株材料,但抗倒伏性难以达到目标。但选用晚熟且抗倒伏的引17作亲本与中国扁茎大豆杂交,后代中出现了大量抗倒伏性符合育种目标要求且丰产的材料。连续选择扁茎株的效果很明显,可获得比中国扁茎更为稳定的扁茎系统。已有2个品种通过审定.新品系平安1020在雨量少、日照很充足、有灌溉的条件下,获得了5 802 kg/hm2的高产。98-4032、00-6023和01-5171新品系的平均产量都超过对照品种,并具有较好的稳产性。获得了一批抗倒伏性强且高产的后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扁茎大豆
普通大豆品种
生物学特性
产量选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豆结荚习性的本质是茎上下端粗细的差异
3
作者
田佩占
孙海波
+2 位作者
王庆钰
李景文
王英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10,共3页
利用同一杂交组合F5代的4对主茎上下端粗细差异不同的等位基因系进行了6年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和较干旱年份,主茎上下端粗细差异较大的偏无限的亚有限型等位基因系的平均产量较高,而在多雨年份则相反。供试6年的平均产量,差异...
利用同一杂交组合F5代的4对主茎上下端粗细差异不同的等位基因系进行了6年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和较干旱年份,主茎上下端粗细差异较大的偏无限的亚有限型等位基因系的平均产量较高,而在多雨年份则相反。供试6年的平均产量,差异大的类型比差异小的类型高3.5%,t测验表明两组平均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准,产量的变动指数小5个百分点。茎两端粗细差异较大的等位基因系对试验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大豆植株上下端粗细的相对差异是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更为本质的区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结荚习性
本质区别
茎直径
差异
原文传递
题名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孙海波
王庆钰
李景文
王洪玉
王英
田佩占
机构
吉林省
平安
农业
科学院
大豆
研究所
吉林
大学植物
科学
学院
出处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3-238,共6页
文摘
转化能力性状是重要的产量能力性状之一。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对212和191个共403个大豆品系的转化能力性状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其在育种中利用和选择方法。两年分别进行了7个和6个试验,每个试验供试材料的主要生育期类型及其变幅都不相同。结果表明:在2005年正常年份测定转化能力性状是准确的,而在2007年不正常年份所测定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在正常年份,从中晚熟到早熟4个熟组的平均转化能力依次提高。在不良年份,转化能力受抑制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不同熟期组间转化能力的顺位也发生异常变化。在正常年份,品种间的收获重、籽粒重、表观收获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小,而茎重的变异幅度却较大;籽粒重、表观收获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小,而茎重的变异幅度却较大。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则有相反趋势。由于取材不同,生育期和转化能力性状间相关性有很大差异。不同试验的籽粒重与粒茎比的相关系数差异很大,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准的不到50%。实际收获指数与粒茎比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粒茎比或表观收获指数作指标就可以有效地选择实际收获指数。同等成熟期材料的粒茎比变异幅度明显,在不同成熟期的材料中都可以获得高转化能力材料。筛选出一批高转化能力的种质。
关键词
大豆
干物质
转化能力
Keywords
Soybean
Dry matter
Transformation ability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改变普通大豆生物学特性提高产量的研究Ⅳ.高产品种的选育
被引量:
1
2
作者
田佩占
金晓飞
孙海波
王庆钰
李景文
王英
机构
吉林省
平安
农业
科学院
大豆
研究所
吉林
大学植物
科学
学院
吉林省
农作物新品种引育中心
出处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3,共4页
文摘
对中国扁茎大豆进行了8年产量试验,评价其产量表现和稳产性以及确定其在生产中直接利用的可能性;对中国扁茎与普通大豆品种的10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后代观察和选择,以确定抗倒伏性和扁茎性状的遗传方式及选择方法;对后代品系和育成品种进行了产量试验,以确定中国扁茎大豆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中国扁茎大豆的产量为1 830~2 296 kg/hm2,仅为对照品种九农21的76%~79%,在5~9月份降水量多于430 mm以上地区不宜推广种植。只要普通大豆亲本秆强抗倒伏,后代就可以出现抗倒伏有所提高又具有高丰产性能的植株材料,但抗倒伏性难以达到目标。但选用晚熟且抗倒伏的引17作亲本与中国扁茎大豆杂交,后代中出现了大量抗倒伏性符合育种目标要求且丰产的材料。连续选择扁茎株的效果很明显,可获得比中国扁茎更为稳定的扁茎系统。已有2个品种通过审定.新品系平安1020在雨量少、日照很充足、有灌溉的条件下,获得了5 802 kg/hm2的高产。98-4032、00-6023和01-5171新品系的平均产量都超过对照品种,并具有较好的稳产性。获得了一批抗倒伏性强且高产的后代材料。
关键词
中国扁茎大豆
普通大豆品种
生物学特性
产量选择
Keywords
Haricot soybean of China
Common soybean variety
Biological character
Yield selection
分类号
S565.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豆结荚习性的本质是茎上下端粗细的差异
3
作者
田佩占
孙海波
王庆钰
李景文
王英
机构
吉林省
平安
农业
科学院
大豆
研究所
吉林
大学植物
科学
学院
出处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10,共3页
文摘
利用同一杂交组合F5代的4对主茎上下端粗细差异不同的等位基因系进行了6年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和较干旱年份,主茎上下端粗细差异较大的偏无限的亚有限型等位基因系的平均产量较高,而在多雨年份则相反。供试6年的平均产量,差异大的类型比差异小的类型高3.5%,t测验表明两组平均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准,产量的变动指数小5个百分点。茎两端粗细差异较大的等位基因系对试验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大豆植株上下端粗细的相对差异是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更为本质的区别因素。
关键词
大豆
结荚习性
本质区别
茎直径
差异
Keywords
Soybean
Pod-bearing habit
Essential differentiation
Stem diameter
Difference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豆干物质转化能力性状研究
孙海波
王庆钰
李景文
王洪玉
王英
田佩占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改变普通大豆生物学特性提高产量的研究Ⅳ.高产品种的选育
田佩占
金晓飞
孙海波
王庆钰
李景文
王英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豆结荚习性的本质是茎上下端粗细的差异
田佩占
孙海波
王庆钰
李景文
王英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