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428
1
作者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2,共4页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三全育人"实现的必然选择。文章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系列专业课程...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三全育人"实现的必然选择。文章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研究案例,分享了吉林大学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程 价值意蕴 顶层设计 隐性教育
下载PDF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0
2
作者 姜泽华 白艳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3-56,共4页
产业结构升级不同于产业升级,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国民经济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社... 产业结构升级不同于产业升级,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国民经济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禀赋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导向,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保障,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进步
下载PDF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 被引量:135
3
作者 娄淑华 马超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104,共9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聚焦全国高校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准确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厘清其难点问题、找准其着力方向,...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聚焦全国高校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准确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厘清其难点问题、找准其着力方向,成为发挥好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立德树人
下载PDF
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 被引量:116
4
作者 董慧 杜君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74,共5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不同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不同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自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兼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课程思政要求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防止生拉硬扯,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课程思政的共识与经验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高校与教师持续探索和长期积累。解决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应在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贴近课程思政实际、优化课程思政环境、打通课程思政的区位、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难点 立德树人
原文传递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 被引量:98
5
作者 赵海月 赫曦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7,共6页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超越了前人对空间性质的争论,认为空间是社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的过程。列斐伏尔对空间的认识论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进行三元辩...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超越了前人对空间性质的争论,认为空间是社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的过程。列斐伏尔对空间的认识论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进行三元辩证法的解析,阐述了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由于自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崩溃,进而探讨建立一个差异性的空间———社会主义。列斐伏尔以空间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三元辩证法 空间认识论 差异性空间
原文传递
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 被引量:78
6
作者 李桂花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科技 人文精神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文化价值观念
原文传递
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 被引量:87
7
作者 韩喜平 孙贺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0,共4页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工程。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维度综合定位美丽乡村建设,扭转和克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把...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工程。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维度综合定位美丽乡村建设,扭转和克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逻辑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转换。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走内生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
原文传递
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被引量:84
8
作者 韩喜平 郝婧智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6,共8页
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与各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甄选紧密相关,相较于资本逻辑下对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禁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确立、发展从目标旨趣、发展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展示出了"新"意,丰富了现代化... 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进与各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甄选紧密相关,相较于资本逻辑下对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禁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确立、发展从目标旨趣、发展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展示出了"新"意,丰富了现代化理念与实践,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形态200余年的垄断,实现了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人类的自由解放,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等多种角度,不仅实现了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而且以共同富裕、两个文明、绿色发展、和平道路等根本特质,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类文明形态 社会主义文明 共同富裕
原文传递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72
9
作者 韩喜平 蔄荔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0-84,共5页
粮食生产具有特殊性和弱质性,对农业生产实行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选择,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从2002年起开始试点,政府改收购保护价为粮食直接补贴,无论是利用理论模型还是看实际运行,此项政策都收到了预期效果,并仍... 粮食生产具有特殊性和弱质性,对农业生产实行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选择,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从2002年起开始试点,政府改收购保护价为粮食直接补贴,无论是利用理论模型还是看实际运行,此项政策都收到了预期效果,并仍有潜在收益,应该进一步坚持。当然,这项政策潜能充分发挥需要从改进补贴方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等多方面加以配套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直补 价格支持 粮食产量 农民收入
下载PDF
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53
10
作者 高清海 孙利天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5期9-16,共8页
马克思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现实和人本身 ,把包括哲学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做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 ,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有效性 ,完成了对传统哲学观的颠倒。但由于自然态度思维的诱惑、人的形而上学本能和革命... 马克思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现实和人本身 ,把包括哲学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做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 ,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有效性 ,完成了对传统哲学观的颠倒。但由于自然态度思维的诱惑、人的形而上学本能和革命实践对理论确定性的要求等 ,人们常常对马克思的学说做形而上学的补写 ,把马克思颠倒了的哲学观又重新颠倒了回来 ,造成了对马克思学说的种种误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转变 ,并未超出马克思的理论视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哲学 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观 马克思 自然态度 现代西方哲学 意识形式 理解 变革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被引量:73
11
作者 韩喜平 金运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110-111,共7页
健全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对于破解农户"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问题,从农村金融供给二元结构出发,基于信用担保制度的正式与非正式研究视角,在厘清信... 健全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对于破解农户"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问题,从农村金融供给二元结构出发,基于信用担保制度的正式与非正式研究视角,在厘清信用担保形式的内涵和边界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结构,四种层次,n类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认为当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的核心是担保形式的创新,下一阶段的突破点是抵押担保深化和信用资源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信用担保 担保体系 信用体系 担保形式
原文传递
自治、法治与德治: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72
12
作者 陈松友 卢亮亮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乡村治理始终是贯穿于三农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以及中国乡土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自治、法治与德治作为乡村治理探索的成功经验,是亿万乡村农民首创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乡村共同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乡村治理始终是贯穿于三农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以及中国乡土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自治、法治与德治作为乡村治理探索的成功经验,是亿万乡村农民首创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乡村共同体提升精神、谋求善治、追求发展的诉求和愿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而三者的“最优融合发展”体现的是乡村治理进程中所坚持的传统与现实、坚守与创新、差异与选择,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体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是,坚持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坚持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引导社会协同性力量的广泛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乡村治理 治理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
原文传递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 被引量:71
13
作者 陈秉公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4,共5页
一般而论,大学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这反映了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应遵循五个“教学规律”,即“生活逻辑与... 一般而论,大学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这反映了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应遵循五个“教学规律”,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应依次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知识境界”、“理论境界”、“艺术境界”、“人格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的“两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规律 教学境界
下载PDF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 被引量:70
14
作者 韩喜平 肖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34,共4页
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首先需要认清两者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能体现哪些要求、能够达成哪些"共识"以及应该避免产生哪些认识误区。要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工作... 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首先需要认清两者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能体现哪些要求、能够达成哪些"共识"以及应该避免产生哪些认识误区。要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工作交给思政课,其他专业课程需要肩负起相应的育人职责、发挥育人功能。要注重并充分发挥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能陷入"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等同起来"的误区。同时,要增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思政课教师不能固守学科的界限,应加强与各个不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实效,推动协同育人成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思政课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教师 育人目标 教学方法
原文传递
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 被引量:43
15
作者 孙正聿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6-104,共9页
本体论旨在寻求“何以可能”的根据 ;寻求“什么”何以可能 ,构成特定的本体论。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的三重内涵 :把本体论定位为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 ,实现了本体论理论内容的变革 ;把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 本体论旨在寻求“何以可能”的根据 ;寻求“什么”何以可能 ,构成特定的本体论。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的三重内涵 :把本体论定位为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 ,实现了本体论理论内容的变革 ;把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诉诸对人的历史活动的理解 ,实现了以唯物史观为依托的理论基础的变革 ;把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寻求诉诸“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实现了本体论与“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革命 马克思 本体论 人的解放 辩证法
原文传递
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54
16
作者 李响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9-129,共11页
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要实现经济属性,更要实现教育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选择。目前,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从不同维度看仍存在着诸多... 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要实现经济属性,更要实现教育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选择。目前,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从不同维度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旅游者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红色景区传播展览手段陈旧、服务待加强、发展同质化及资源融合能力差,政府及相关部门资金投入和法律规范不完善、地区间政策扶持力度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待改善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景区要加强“互联网+”思维、提升基础服务能力、探寻差异化红旅景区及促进各旅游资源融和发展;政府要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红旅相关法律规范、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改善红旅人才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
下载PDF
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意义、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53
17
作者 毛长青 许鹤瀛 韩喜平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7-143,共7页
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是党中央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两个大局",贯彻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种业发展虽已取得积极成效,但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推进种... 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是党中央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两个大局",贯彻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种业发展虽已取得积极成效,但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未来必须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突破性品种选育、种业龙头企业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种业振兴行动 乡村振兴 种质资源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被引量:47
18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当代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9,F0002,F0003,共12页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原文传递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考察 被引量:50
19
作者 陈延秋 金晓彤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4期105-111,共7页
本文基于全国198个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三个维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中是否参加过培训、培训次数、拥有的技能数以及技术等级四个... 本文基于全国198个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三个维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中是否参加过培训、培训次数、拥有的技能数以及技术等级四个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而学历水平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社会资本中的外地同学亲戚数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数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当地同学亲戚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心理资本中城市归属感、本地人态度、对城市同龄人看法三个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来变化的预期及生活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育要切合其市民化发展的需要,增加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引导,促进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心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化意愿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心理资本
下载PDF
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的协同机制构建——基于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0
20
作者 常青 韩喜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101,共8页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重视整体性、全局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全国12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状调研发现,在教师层面上,高校教师能够理性认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要重视整体性、全局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全国12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状调研发现,在教师层面上,高校教师能够理性认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期待更好地落实。在学生层面上,高校学生接受、认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反映了对协同推进的要求。高校要着力从三个维度构建协同机制,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即实现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运行的主体协同,实现立德树人内涵要求全面贯通的内容协同,实现立德树人有效推进的合力共为的方法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师德师风 协同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