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0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及内蒙古地区青铜—铁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及健康状况的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刘武 张全超 +1 位作者 吴秀杰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53,共22页
对从新疆、内蒙古和内地7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居民牙齿磨耗、牙齿疾病、牙齿生前脱落及咀嚼肌发育情况进行的观察和对比发现生活在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和内蒙古居民牙齿平均磨耗与内地新石器时代居民大体接近。在磨耗方式上,新疆和内... 对从新疆、内蒙古和内地7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居民牙齿磨耗、牙齿疾病、牙齿生前脱落及咀嚼肌发育情况进行的观察和对比发现生活在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和内蒙古居民牙齿平均磨耗与内地新石器时代居民大体接近。在磨耗方式上,新疆和内蒙古居民呈现出一些可能反映其生活或行为方式的特殊磨耗。龋齿病和牙齿生前脱落的出现率在边疆和内地居民具有明显的差别,表现为内地居民龋齿发病率高,而边疆居民牙齿生前脱落更普遍。另外,新疆和内蒙古居民上下颌骨出现有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作者认为生活在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和内蒙古居民与同时期,甚至时代更早的内地居民相比,食物更为粗糙坚硬、含颗粒成分高;出现在新疆和内蒙古居民牙齿的局部或特殊磨耗、牙齿生前脱落、颌骨骨质隆起等现象说明边疆地区的居民生活环境比较恶劣,经常需要用牙齿啃咬坚硬的物品,或将牙齿作为工具使用。此外,龋齿病出现率的明显差别说明边疆居民谷物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摄入比例较内地居民为低。本文的发现进一步提示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和内蒙古地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狩猎—采集仍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比重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 食物构成 考古学 体质人类学 新疆 内蒙古 磨耗方式 青铜—铁器时代
下载PDF
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 被引量:54
2
作者 王立新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3-270,共28页
本文所说的辽西区,依照张忠培先生的界定,“是指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们的支流地区”。区内以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为界,可分为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区... 本文所说的辽西区,依照张忠培先生的界定,“是指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们的支流地区”。区内以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为界,可分为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区 文化格局 夏家店文化 历史文化遗址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 被引量:46
3
作者 杨建华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84,共30页
In the Spring-and-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North China went through remarkable changes in material culture,economic type,social formation and ethnographic aspect and entered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which... In the Spring-and-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North China went through remarkable changes in material culture,economic type,social formation and ethnographic aspect and entered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which brought about the North Chinese cultural zone with rather identical cultural character.Were the main ethnic groups in this cultural zone concerned with the "Rong," "Di" and "Hu" recorded in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s? What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them? How wa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Rong and Di by the Hu reflected in material culture? The present paper try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an integrated study of related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literal evidence.On the basis of a typ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northern bronzes and related objects,the available cultural rem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The first type is represented by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Di people in Zhongshan Princedom,which include inner and outer stone coffins,gold-wire-coiled earrings,tiger plaques,ornamented-guard swords and knives,bronze fu cauldrons,and swing-chained pots with cord-net design.The royal mausoleums yielded standing-animal-shaped bronze vessels.These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mainly in Yuanping,Hunyuan,the Sanggan River valley in northern Hebei,northern Shaanxi to the west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Guanzhong region,and show a tendency to constant eastward migration.The second type embraces the Eastern Zhou remains discovered in Inner Mongolia,Ningxia and Gansu.They are roughly the same in date and show still clearer identity:The tombs contain commonly animal victims and four classes of funeral objects,i.e.horse-and-chariot trappings,tools and weapons,personal ornaments and pottery vessels.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coverage suggests that their owners must have been members of the "Hu" mentioned in literal records.The two types of remains are varied chronologically and reflect distinct difference in material culture,ethnographic aspect and economic life.If we link their localities res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文化遗存 东周时期 戎狄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展阶段 物质文化 经济类型
原文传递
郑州西山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陈全家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5-418,i0017-i0020,共38页
目次 一动物骨骼出土简况 五 从兽骨遗存看风俗习惯 二 种属鉴定与描述 六 从动物遗存看生业模式 三 动物骨骼表面痕迹分析 七 从动物群看当时的生态环境 四 骨、角、蚌器制作的工艺流程 河南郑州西山遗址经国家文... 目次 一动物骨骼出土简况 五 从兽骨遗存看风俗习惯 二 种属鉴定与描述 六 从动物遗存看生业模式 三 动物骨骼表面痕迹分析 七 从动物群看当时的生态环境 四 骨、角、蚌器制作的工艺流程 河南郑州西山遗址经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自1993年至1996年连续四年的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三期,也有少量西周时期遗存。从出土的文化遗存分析,除了发现大量陶、石、骨、蚌器外,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存 遗址 西山 国家文物局 新石器时代 风俗习惯 种属鉴定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吉林延边珲春北山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全家 张乐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吉林珲春市北山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发现。该地点位于图们江的冲积盆地内,石制品发现于其黄色亚粘土层内和地表。石制品共52件,包括砸击石核、锤击石片、石叶和工具(使用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和矛形器);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86 5%。根据... 吉林珲春市北山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发现。该地点位于图们江的冲积盆地内,石制品发现于其黄色亚粘土层内和地表。石制品共52件,包括砸击石核、锤击石片、石叶和工具(使用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和矛形器);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86 5%。根据第四纪地层堆积年代推断,石器地点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偏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珲春市 旧石器晚期 黑曜岩 石制品
下载PDF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6,共8页
本文对辽宁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牙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初步探讨了龋病和牙周病的罹患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显示 :(1)龋病的罹患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 ,而牙周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 (2 )龋病的罹患率与年龄变化具有... 本文对辽宁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牙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初步探讨了龋病和牙周病的罹患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显示 :(1)龋病的罹患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 ,而牙周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 (2 )龋病的罹患率与年龄变化具有一定关系 ,而牙周病的罹患率则与年龄变化关系密切。此外 ,对多生牙、先天缺额牙、融合牙、错位牙、第三臼齿的阻生情况也分别作了记录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票喇嘛洞 三燕文化 墓地 人骨 牙病 龋齿 牙周病
下载PDF
延边地区和龙石人沟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全家 王春雪 +1 位作者 方启 赵海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6-114,共9页
2004年5月初,在对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的调查中,在山坡台地的黄色亚黏土和含黄色砂质土的角砾层内获得40件黑曜岩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和使用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等工具。遗址可能属于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 2004年5月初,在对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的调查中,在山坡台地的黄色亚黏土和含黄色砂质土的角砾层内获得40件黑曜岩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和使用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等工具。遗址可能属于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人沟 石叶石核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西周墓中“毁兵”葬俗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31
8
作者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9,共13页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西周墓出土的大量残戈是方相氏用其“殴墓”所致,待仪式结束后,“所用方相及戈盾,皆殉于墓,永为死者护卫”。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带有“毁兵”葬俗的墓葬被发掘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俗 西周 考古学 20世纪30年代 青铜兵器 河南浚县 考古工作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朱泓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古组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沟子西区墓地 颅骨 北亚蒙古人种
下载PDF
玉柄形器名“瓒”说——辅证内史亳同与《尚书·顾命》“同瑁”问题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李小燕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53,共20页
玉柄形器是夏至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具有某种宗教祭祀色彩的重要礼器。根据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学资料,玉柄形器应定名为"瓒",它是三代祼祭用玉之一,将鬯酒灌注于玉瓒美食,贡献给祖先神灵歆享,应是祼祭的核心内... 玉柄形器是夏至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具有某种宗教祭祀色彩的重要礼器。根据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学资料,玉柄形器应定名为"瓒",它是三代祼祭用玉之一,将鬯酒灌注于玉瓒美食,贡献给祖先神灵歆享,应是祼祭的核心内容,也是"祼"字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柄形器 裸礼 内史亳同
下载PDF
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被引量:29
11
作者 齐东方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5,共20页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北朝至唐代塑像、壁画中频频出现,通常由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用具,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其图像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胡人”与“骆驼载货”的组...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北朝至唐代塑像、壁画中频频出现,通常由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用具,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其图像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胡人”与“骆驼载货”的组合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的交流、信仰观念的传播、不同的文明的碰撞融合,蕴育出了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唐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符号 观念 特色 组合 交流 融合 文化 载货 商品 地区
原文传递
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以早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王立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7-55,共9页
In a series of changes brought about owing to great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material culture with stable structure generally lags behind the occurrence of political events themselves in terms... In a series of changes brought about owing to great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material culture with stable structure generally lags behind the occurrence of political events themselves in terms of time.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early-Shang culture and Erlitou cultu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was a period of cultural upheaval and reorganization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either culture. The causes in the depth must have been the mig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various groups of ancient peopl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resulting from the large-scale alliances and annexations in those times. The Erlitou culture as the culture of the Xia-state-people in the Xia Dynasty and the early-Shang culture as the culture of the Shang-state-people in the early Shang Dynasty were undoubtedly formed later tha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respective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形成 滞后性 早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
原文传递
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研究的重要发现——201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考古发掘的收获与启示 被引量:27
13
作者 段天璟 成璟瑭 曹建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1,共4页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2010年发掘获得的资料显示,魏家窝铺遗存不仅保留着以筒形罐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还接受了来自燕山以南地区的后冈一期文化...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2010年发掘获得的资料显示,魏家窝铺遗存不仅保留着以筒形罐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还接受了来自燕山以南地区的后冈一期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影响。魏家窝铺2010年的发掘揭示出了一个环壕聚落的扩张和兴衰历程,属红山文化的首次发现。魏家窝铺聚落布局既有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征,也可以看到华渭文化区环壕聚落的区域中心单元的影子。2010年发现的房址内部结构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相关问题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家窝铺遗址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环壕聚落
原文传递
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赵宾福 薛振华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2,共22页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来看,红山文化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年,结束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在这前后历时约1500年的时间跨度里,红山文化本身到底应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学术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来看,红山文化的起始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年,结束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在这前后历时约1500年的时间跨度里,红山文化本身到底应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学术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以年代先后为序,可将以往观点归纳总结如下。1985年,郭大顺、马沙从当时新发现的各遗址材料间的差别出发,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分期及地方类型划分,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术界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发展 陶器 红山文化 考古发现 起始年代 时间跨度 归纳总结 类型划分
原文传递
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AⅢ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26
15
作者 霍东峰 周冰 +6 位作者 梁建军 李玉彬 石晓轩 冯楠 王立新 魏东 肖晓鸣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4,共22页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约2公里的一处沙岗上,西南距安广镇约7公里,东北距月亮泡约5公里(图一)。
关键词 吉林大安市 后套木嘎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汉书二期文化
原文传递
探索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史前文明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哈民忙哈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与学术意义 被引量:26
16
作者 朱永刚 吉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86,共5页
哈民忙哈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中清理出的因失火坍塌的房址、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和极为震撼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遗骸... 哈民忙哈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中清理出的因失火坍塌的房址、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和极为震撼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遗骸殉难场所,证明该遗址是遭突发事件废弃的,而凝固历史瞬间所展示的原生状态,为聚落复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哈民忙哈遗址遗存的文化面貌独特,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据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可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的发现,在空间上填补了以往区域考古工作的空白,在时间上充实和完善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聚落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民忙哈遗址 房址 聚落 新石器文化
原文传递
2002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立新 塔拉 +3 位作者 张亚强 陈全家 李法军 朱永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9,共14页
Jinggouzi site lies in the northern bank of the upper Xilamulun River in Chifeng city Tombs i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In May 2002,31 tombs of the western group and a lot of buria... Jinggouzi site lies in the northern bank of the upper Xilamulun River in Chifeng city Tombs i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In May 2002,31 tombs of the western group and a lot of burial articles were discovered and also the custom of burring the hourse,cow and goat (or sheep)with the dead However,most of the discovered tombs had been disturbed The initial excavation shows that these tombs can date back to the period of the later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which possibly represent a new archaeolog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沟子遗址 墓葬形制 随葬品 扰墓现象 夏家店上层文化
下载PDF
吉林和龙柳洞2004年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全家 王春雪 +2 位作者 方启 胡钰 赵海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8-219,共12页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93.66%。遗址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洞 细石器 黑曜岩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小河西文化初论 被引量:25
19
作者 索秀芬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河西 遗址 发掘 考古研究 遗存 考古学 年代 文化 行文 学术研讨会
下载PDF
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晓琨 魏坚 +2 位作者 陈全家 汤卓炜 王春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2,共18页
2000—2001年间,金斯太洞穴遗址先后经历了两次发掘,面积约80m2,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洞穴地层堆积厚达6m以上,可划分为8层。第3层以下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遗址经过14C测年,旧石器层... 2000—2001年间,金斯太洞穴遗址先后经历了两次发掘,面积约80m2,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洞穴地层堆积厚达6m以上,可划分为8层。第3层以下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遗址经过14C测年,旧石器层位年代为距今3.6万年至1.8万左右,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至晚期之末。通过对石、骨制品和部分动物化石的分析可知,这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上属于小石器工业,中文化层阶段出现了勒瓦娄哇技术,上文化层阶段出现了细石叶工业,并占主体地位,与小石器工业并行发展。该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北方主工业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以及细石叶工业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斯太洞穴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勒瓦娄哇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