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量:24
1
作者 林学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9-215,共7页
人类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用地下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转折。和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泛、水质良好、变化稳定、便于利用、不容易受污染等优点,因此它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本身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地... 人类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用地下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转折。和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泛、水质良好、变化稳定、便于利用、不容易受污染等优点,因此它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本身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地质营力、信息载体、生态环境因子和灾害因子。因此开展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规律的研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工程技术、布局设计和实施等水文地质研究是一门关系到人类生活、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重要学科。笔者着重论述了“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是和人类社会的诞生、繁衍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科学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该学科已从原来的基础学科逐渐向应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因此,今后在加强水文地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十分重视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和面向市场应用的研究。最后,从世界面临严重缺水和水污染的现实、科学发展的必然和国际学术组织和学者对地下水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人才市场对该学科人才需求等方面指出,21世纪“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十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下载PDF
不同降水丰枯遭遇条件下滹沱河地下水库人工补给效果 被引量:8
2
作者 杜尙海 苏小四 吕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0-1097,共8页
针对石家庄市利用南水北调水和当地雨洪水作为补给水源建设滹沱河地下水库过程中存在受水区和水源区具有不同年际变化特征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南水北调水源区汉江流域和受水区石家庄市降水丰枯遭遇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和多维联合分... 针对石家庄市利用南水北调水和当地雨洪水作为补给水源建设滹沱河地下水库过程中存在受水区和水源区具有不同年际变化特征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南水北调水源区汉江流域和受水区石家庄市降水丰枯遭遇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和多维联合分布概率计算方法计算滹沱河地下水库的模糊加权补给水量,并应用数值法模拟各种丰枯遭遇条件下地下水库的人工补给效果。结果表明:不同丰枯遭遇条件下的补给水量为(4.64~8.72)×108m3/a,其中模糊加权补给量为6.66×108m3/a;人工补给可使地下水位多年平均回升1.47~3.45m/a;滹沱河地下水库的有效蓄水率为80%~90%,且人工补给的增大会引发侧向流出量增加,有效蓄水率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 地下水 水库 人工补给 丰枯遭遇 模糊数学 有效蓄水率
下载PDF
硝基苯在含水层中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文静 林学钰 苏小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6-349,共4页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影响硝基苯在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并采用解析解方法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水平。研究表明,硝基苯在淤泥介质中的吸附能力大于砂砾介质,其在淤泥介质中的阻滞系数为2.22,在砂砾介质中的阻滞系数为1.74。根...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影响硝基苯在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并采用解析解方法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水平。研究表明,硝基苯在淤泥介质中的吸附能力大于砂砾介质,其在淤泥介质中的阻滞系数为2.22,在砂砾介质中的阻滞系数为1.74。根据一级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出,硝基苯在淤泥介质中的自然衰减总速率常数为0.063 5/h,在砂砾介质中的自然衰减总速率常数为0.0059/h。而且,不论是在淤泥介质还是在砂砾介质中,生物降解作用均是硝基苯迁移转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水平占硝基苯自然衰减能力的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 含水层 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地下热流系统及其开发工程配置--以河南省开封市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学钰 王心义 廖资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3-919,共7页
河南省开封地区在地下300~1600m松散沉积物内,广泛分布低温(25~67℃)地下热水。根据区内50眼地热井(井深440~1580m)资料,可分为6个亚热储层,并设计了各亚热储层的合理开发工程配置方案,以改进目前仅按用水需要的地热井布局... 河南省开封地区在地下300~1600m松散沉积物内,广泛分布低温(25~67℃)地下热水。根据区内50眼地热井(井深440~1580m)资料,可分为6个亚热储层,并设计了各亚热储层的合理开发工程配置方案,以改进目前仅按用水需要的地热井布局。按照该设计方案,可使现状地热井的单井出水量平均增幅达到500600m^3/d(80m设计降深,除最深部亚热储层为14m^3/d外);现有49眼地热井的总出水量可由目前的43224.0m^3/d增加到设计开发工程配置方案下的150744.0m^3/d(110眼井)。通过模拟预报,研究区内地下热流系统在20a开采期内,其水温变化很小,可以保证稳定、持续开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地下热流系统 开发工程配置 开封地区
下载PDF
迭代法在现代地下水年龄估算中的应用——以银川平原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苏小四 董维红 林学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36,共4页
为克服应用氚同位素方法确定现代地下水年龄过程中存在的,需确定地下水系统输入项的历史背景浓度问题,本文根据地下水同位素数学物理方程,以全混模型为例,利用不同时期地下水同位素的测试结果,通过数学迭代运算,推导出计算现代地下水年... 为克服应用氚同位素方法确定现代地下水年龄过程中存在的,需确定地下水系统输入项的历史背景浓度问题,本文根据地下水同位素数学物理方程,以全混模型为例,利用不同时期地下水同位素的测试结果,通过数学迭代运算,推导出计算现代地下水年龄的计算公式。该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地下水系统输入项氚背景浓度恢复时间序列较长的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地下水的定年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方法应用到银川平原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的周转时间为3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地下水年龄 氚同位素 迭代法
下载PDF
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53
6
作者 苏小四 林学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35,共7页
根据2000年丰水期和2001年枯水期银川平原地下水、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特点。研究结果发现,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具有不同的水循环模式。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地下水为当地雨水补给。冲洪积... 根据2000年丰水期和2001年枯水期银川平原地下水、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特点。研究结果发现,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具有不同的水循环模式。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地下水为当地雨水补给。冲洪积和河湖积平原中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黄河灌溉水,潜水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而且沿地下水流方向,潜水蒸发作用逐渐增强;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承压水地下水水位漏斗区中,承压水δ18O和3H浓度较高的现象反映有潜水向承压水的越流排泄。银川平原中浅层地下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其更新时间为30年;14C的证据表明该区承压水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其年龄大于2000年。潜水的更新能力明显大于深层承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平原 地下水 同位素 可更新能力 循环模式 承压水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地热系统 被引量:10
7
作者 尹立河 侯光才 +3 位作者 张茂省 王永和 陶正平 李清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8,共5页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获取的地温资料,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形成的地质条件,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描述了不同埋深的地温场的特征和地热梯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圈定了地下热水的分布区,利用最新的地下水资...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获取的地温资料,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形成的地质条件,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描述了不同埋深的地温场的特征和地热梯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圈定了地下热水的分布区,利用最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概略计算了盆地的地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地热系统 地温场 地热梯度
下载PDF
地下水亚硝酸盐污染风险分析——以沈阳冲洪积扇农业灌区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党江艳 张玉玲 李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8,23,共5页
为验证亚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的风险评价方法,针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引起的地下水亚硝酸盐污染问题,以沈阳冲洪积扇区为例,进行亚硝酸盐污染地下水风险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的因子分析法,对包气带岩性样品的X衍射结果以及相应的有机质、亚... 为验证亚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的风险评价方法,针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引起的地下水亚硝酸盐污染问题,以沈阳冲洪积扇区为例,进行亚硝酸盐污染地下水风险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的因子分析法,对包气带岩性样品的X衍射结果以及相应的有机质、亚硝酸盐含量等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土壤中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氮肥。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DRASTIC模型的不足,结合研究区实际特征提出地下水脆弱性DRSICLN模型。基于GIS软件,确定沈阳冲洪积扇区地下水亚硝酸盐污染风险的3个等级,并结合地下水中NO2-N等值线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RSICLN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 地下水 污染风险 因子分析 DRSICLN
下载PDF
硝基苯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规律及其转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文静 林学钰 +2 位作者 苏小四 张兰英 孙立波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9,共5页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讨在河流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条件下,硝基苯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规律及其转化机理。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从进水口至出水口的各取样点依次出现硝基苯浓度峰值,并且随着硝基苯迁移路径的延长其浓度峰值相应变小。硝基...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讨在河流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条件下,硝基苯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规律及其转化机理。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从进水口至出水口的各取样点依次出现硝基苯浓度峰值,并且随着硝基苯迁移路径的延长其浓度峰值相应变小。硝基苯的浓度峰值在含水介质中的持续时间并不很长,但由于硝基苯解吸附作用的存在,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拖尾现象。转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吸附与生物降解作用是影响硝基苯在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淤泥介质对硝基苯的吸附能力要明显大于砂砾介质,淤泥介质中的微生物对硝基苯的吸附影响较大,而砂砾介质中的微生物对硝基苯的吸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 含水层 迁移规律 转化机理
下载PDF
地球物理测井在大型盆地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勘查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光才 杨友运 +2 位作者 李清 王晓勇 尹立河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2,共6页
介绍了利用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划分含水层,解释含水层岩性、泥质含量、孔隙度和计算地下水矿化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内,选用436眼时期相近、仪器型号类似、资料质量较高的地球物理测井数据,采用forward软件详... 介绍了利用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划分含水层,解释含水层岩性、泥质含量、孔隙度和计算地下水矿化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内,选用436眼时期相近、仪器型号类似、资料质量较高的地球物理测井数据,采用forward软件详细解译了每口单井的曲线特征,重点研究了自然电位(SP)、自然伽玛(GR)、声波(AC)和感应电阻率曲线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测井参数与地质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获得了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矿化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地球物理测井 含水层划分 地下水矿化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浅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金淼 王璜 杨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470-5473,共4页
[目的]评价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易污性。[方法]针对传统的DRASTIC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模型中专家打分及赋权重主观性强等局限性,利用过程数学模拟、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改进,并将改进模型应用于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目的]评价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易污性。[方法]针对传统的DRASTIC地下水易污性评价模型中专家打分及赋权重主观性强等局限性,利用过程数学模拟、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改进,并将改进模型应用于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同时,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强度及其形成原因,并对该地区地下水保护提出了建议。[结果]采用改进的DRASTIC方法评价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浅层地下水的易污性,评价结果客观、可信;农药化肥的使用是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强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建议居民尽量较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包气带厚度、岩性、蒸发作用等水文地质因素导致低洼的湖泊地区地下水易污性较强,建议居民在开采饮用水时尽量远离湖泊,或开采较深层的地下水。[结论]该研究为区域浅层地下水易污性的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污性评价 过程数学模拟 空间分析 主成分分析 DRASTIC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 被引量:90
12
作者 侯光才 林学钰 +2 位作者 苏小四 王晓勇 刘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398,共8页
地下水系统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也是区域地下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和含水介质空间展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区域地下水动力场、水文地球化学场和深井Packer系统所获得的... 地下水系统研究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也是区域地下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和含水介质空间展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区域地下水动力场、水文地球化学场和深井Packer系统所获得的不同深度的水位数据以及同位素资料,将白垩系地下水流系统概括为局部水流系统、中间水流系统和区域地下水流系统3种类型。以盆地中部的白于山地表分水岭为界,划分为南北2个地下水亚系统和5个分支系统,其中南部黄土高原地下水亚系统为典型的自流水盆地,而北部沙漠高原地下水亚系统则具有潜水盆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自流水盆地 含水层系统 地下水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