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比较视野下中国模式之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漆思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45,共7页
在全球比较视野下,深入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经验,既是完善中国自身发展模式的需要,也是探索人类和谐发展道路的需要。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之道,市场经济的协调治理之道,循序渐进的稳健改革之道,中国模式的和... 在全球比较视野下,深入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经验,既是完善中国自身发展模式的需要,也是探索人类和谐发展道路的需要。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之道,市场经济的协调治理之道,循序渐进的稳健改革之道,中国模式的和谐治理之道,成为当代中国经验中蕴涵的中国治道。以中国人自己的眼光来提升中国经验与中国治道,对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 中国治道
下载PDF
商品分析开篇对《资本论》的理论意义
2
作者 韩志伟 陈俊昆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6期32-33,共2页
为什么《资本论》只能以商品为开端范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部分写道:“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 为什么《资本论》只能以商品为开端范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部分写道:“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 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资产阶级 社会发展阶段 各个阶段 《资本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商品 理论意义
原文传递
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 被引量:30
3
作者 贺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22,127,共7页
为人的尊严和幸福进行论证和申辩,这是哲学不可推卸的使命。近年来在我国,人的"尊严"和"幸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 幸福生活 人的尊严 哲学
原文传递
再论分配正义——答段忠桥教授 被引量:18
4
作者 姚大志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105,129,共7页
我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一文(下引仅注页码),表达了关于分配正义问题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分配正义的原则。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如下:首先,一种分配只有得到弱势群体的同意,它才能... 我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一文(下引仅注页码),表达了关于分配正义问题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分配正义的原则。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如下:首先,一种分配只有得到弱势群体的同意,它才能是正义的;其次,分配正义的原则应该把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其成员的福利;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教授 弱势群体 《哲学研究》 正义问题 论证逻辑
原文传递
功利主义的问题:真正的和所谓的 被引量:11
5
作者 R.B.布兰特 晋运锋(译)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85,共13页
功利主义哲学在当代哲学和实践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规则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哲学中最古老也最有吸引力的形式。规则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被道德准则所允许的,这种道德准则对行为者所处的社会来说是最优的。虽然这种规则功利... 功利主义哲学在当代哲学和实践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规则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哲学中最古老也最有吸引力的形式。规则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被道德准则所允许的,这种道德准则对行为者所处的社会来说是最优的。虽然这种规则功利主义可能会在确定如何接受一种道德规范、功利本身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它的道德规范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什么样的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难题,但是,这并不能驳倒规则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可以基于其自身的理论资源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一种合理的道德规范,并且可以为经济平等和惩罚正义等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 行为 规则 功利 平等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自由三部曲” 被引量:9
6
作者 白刚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34,170,共6页
作为终生都在为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之子",马克思对"自由"及其实现有着相互关联的"三部曲"。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追求的是摆脱"宗教神权"统治的抽象的"精神自由",即通过"... 作为终生都在为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之子",马克思对"自由"及其实现有着相互关联的"三部曲"。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追求的是摆脱"宗教神权"统治的抽象的"精神自由",即通过"服务哲学"来唤醒"自我意识"而实现的"哲学自由"。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追求的是摆脱"封建王权"统治的具体的"新闻出版自由",也即通过"出版立法"来保障政治权利而实现的"政治自由"。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通过解剖、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认识到追求自由仅仅摆脱"神权"和"王权"的统治是不够的,还必须彻底摆脱"资本"这一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统治的人之"个性自由",也即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而重建"个人所有制",从而实现人之个性全面发展的"最高级自由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由 精神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 个性自由
原文传递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被引量:8
7
作者 葛宇宁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2,共5页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解放 幸福观 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也论分配正义——兼评姚大志教授和段忠桥教授关于正义之争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立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28,共7页
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哲学研究趋势)还是现实生活(国家和社会要求“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普照),“正义”在当前中国都的确是一个关键词。如何诊断、理解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学者和... 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哲学研究趋势)还是现实生活(国家和社会要求“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普照),“正义”在当前中国都的确是一个关键词。如何诊断、理解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学者和思想家关注的焦点。姚大志教授和段忠桥教授在近四年时间里关于分配正义的争论无疑是该背景下的重要事件:一方面,其争论对于正义问题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其争论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也是学界理解正义问题的主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姚大志 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正义问题 公平正义 现实生活 哲学研究
原文传递
高清海类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福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0-177,223,共9页
作为当代中国最富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高清海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持续而深入地加以研究。从高清海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类哲学是他哲学思考最后抵达的目的地。高清海类哲学富有'个性'的哲学创造,首先来自于现实中的&#... 作为当代中国最富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高清海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持续而深入地加以研究。从高清海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类哲学是他哲学思考最后抵达的目的地。高清海类哲学富有'个性'的哲学创造,首先来自于现实中的'问题',其次来自于中西方哲学的历史及其传统。类哲学所决心面向的事情是人,而这一事情本身所内在要求的方法是生命辩证法,因而类哲学既是人的类理论,又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生命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海 类哲学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
原文传递
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实践智慧和学说体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正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源于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但只有“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并“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能真实地掌握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对于辩证法的最大误解,就是把思想的内容和形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哲... 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源于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但只有“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并“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能真实地掌握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对于辩证法的最大误解,就是把思想的内容和形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割裂开了,把辩证法变成了没有思想内容、概念规定、理论内涵的纯粹的“工具”或“方法”。辩证法的实践智慧,不仅是如何看待和对待“人生”的智慧,也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历史”的智慧,还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智慧。把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升华为学理化、体系化的概念系统就是辩证法的理论或学说。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辩证法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需要学习和研究学理化、体系化的辩证法理论。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就要在总结辩证法史的基础上,创建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当代中国辩证法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生活基础 理论思维 实践智慧 学说体系
下载PDF
从异化劳动批判到反劳动的文化想象——评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激进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雄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最为激进,其核心论点是重视马克思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贬抑其后期的《资本论》,并最终使反资本主义从马克思所规划的一项现实运动过程倒退为某种纯粹的... 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最为激进,其核心论点是重视马克思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贬抑其后期的《资本论》,并最终使反资本主义从马克思所规划的一项现实运动过程倒退为某种纯粹的乌托邦想象。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无疑严重曲解了马克思的本意,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持续反思却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理论效应。在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相对沉寂的今天,就马尔库塞的解读作出必要的回应和辩驳,将有助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异化劳动 文化想象
原文传递
消费社会视觉文化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伟斌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5-78,共4页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文字的压制等也构成了当代社会图像视觉化的重要特质。大量的形象符号已俨然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并业已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复制。当代视觉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一时代大潮是历史无法阻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视觉文化 消费社会时代 后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哲学如何创造概念
13
作者 孙利天 刘绍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6,5,共10页
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哲学是概念的认识方式,它用概念之网把握世界、把握思想中的时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学科”[1]205,哲学的事业就是创造概念。那么,哲学如何用概念把握世界、哲学如何创造概念,就成为哲学的... 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哲学是概念的认识方式,它用概念之网把握世界、把握思想中的时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学科”[1]205,哲学的事业就是创造概念。那么,哲学如何用概念把握世界、哲学如何创造概念,就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探索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理论,已是当代中国哲学自觉的使命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当代中国哲学 哲学理论 德勒兹 现代文明 概念把握 历史自信
原文传递
高清海哲学思想中“类”和“种”的术语英译研究
14
作者 韩志伟 祝晓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2,236,共10页
高清海在融贯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类”和“种”这对概念,必然在源流上集众家之长,但本质上又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基于中国人的视角,用汉语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考和... 高清海在融贯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类”和“种”这对概念,必然在源流上集众家之长,但本质上又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基于中国人的视角,用汉语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考和对策。这种内在的复杂性给英译造成了困难和混乱,所以,有必要尽早确立起这对关键术语规范而合理的译文,以避免在对外传播中造成进一步误解。基于此,把“类”和“种”相关的概念分别翻译为基于speciesizing和speciesized构成的词语,这一英译策略既立足于高清海哲学本身,又能结合术语翻译和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力图在再造语言本义和重现思想张力的前提下,让高清海哲学思想以英语的形式彰显活力,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海 术语翻译 主谓关系
原文传递
不被治理的艺术:作为生命政治学批判的启蒙
15
作者 王庆丰 谭新凤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0,共9页
表面上看来,福柯把康德的启蒙观念从启蒙推进到了批判,而实质上福柯是把启蒙的问题从知识转向了社会和政治。在福柯看来,康德的启蒙观念——“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并没有使人类变成成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仍未成年。福柯认为这是因为现... 表面上看来,福柯把康德的启蒙观念从启蒙推进到了批判,而实质上福柯是把启蒙的问题从知识转向了社会和政治。在福柯看来,康德的启蒙观念——“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并没有使人类变成成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仍未成年。福柯认为这是因为现代人类仍然处于生命政治的规训和管控中,这种社会治理更加隐蔽和严密,人类依然无法做到主动运用自己的理智,于是生命政治学批判成了一种新的启蒙。作为生命政治学批判的启蒙就是一种不被治理的艺术,不被治理并不是不想被治理而是不能被那样治理,即不想被资本主义治理术规训和管控,因为其造成的后果是制造出驯顺且有用的主体。启蒙不仅是主动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反抗生命政治治理、解除主体屈从状态的勇气。由此,权力关系中主体的自我治理就成了启蒙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启蒙 理性 治理 自我治理
原文传递
罗尔斯是如何证明两个正义原则的?
16
作者 姚大志 罗翔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2,159,160,共11页
哲学家需要对自己的哲学理论给与证明,而证明是一件比提出理论更困难的事情。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当代政治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而且还在于他对正义原则提供了有力证明。罗尔斯为其两个正义原则提供... 哲学家需要对自己的哲学理论给与证明,而证明是一件比提出理论更困难的事情。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当代政治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而且还在于他对正义原则提供了有力证明。罗尔斯为其两个正义原则提供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证明:在《正义论》中,他主要使用“原初状态”的观念来进行论证,这种证明强调两个正义原则的理想性,并且带有契约主义的性质;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他更依赖“重叠共识”的观念来提供论证,这种证明重视正义社会的稳定性和可行性,从而带有某种历史主义的性质。罗尔斯的证明不仅对其正义原则给与了有力支持,而且也对当代政治哲学的证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正义 政治哲学 契约主义
下载PDF
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17
作者 李龙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3期27-28,共2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1期,14000字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问题,而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表征着一个时代最根本的精神状态和呼声,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历史的宏阔视野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1期,14000字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问题,而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表征着一个时代最根本的精神状态和呼声,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历史的宏阔视野内理解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动力,阐释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已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使命 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中华民族 精神状态
原文传递
黑格尔自由观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天成 程宇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共6页
黑格尔的自由观是神学自由观及近代独断论自由观经康德的诘难之后浴火重生的产物,它的起点环节是自由逻辑学对必然和自由一体化的证明,中介环节是将人的现实自由的活动看成绝对本身的展现,最高环节是绝对精神作为自由理念的完满实现。... 黑格尔的自由观是神学自由观及近代独断论自由观经康德的诘难之后浴火重生的产物,它的起点环节是自由逻辑学对必然和自由一体化的证明,中介环节是将人的现实自由的活动看成绝对本身的展现,最高环节是绝对精神作为自由理念的完满实现。这三个环节的统一成就一个自由理念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实现自己的圆圈,因而它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本体论式的证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自由观 路径 自上而下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19
作者 张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6期25-26,共2页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经过几代人努力,到世纪之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形成了新的比较稳定的套路和格局,笔者愿称之为“新时期模式”。相较于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新时期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经过几代人努力,到世纪之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形成了新的比较稳定的套路和格局,笔者愿称之为“新时期模式”。相较于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新时期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表现出解放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教科书 解放思想 思想僵化 教条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范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人类主体”:一种新型伦理主体的可能性——对“人类共同存在如何可能”的前提性反思
20
作者 贺来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8期24-26,共3页
当代世界的现实迫切要求哲学和伦理学进行深入反思:人类的“共同存在”是否可能以及如何成为可能?为此,一个重要理论任务是深入分析当代世界所遭遇的伦理境遇的深层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中探讨伦理主体所发生的重大嬗变,检讨近代以来“个... 当代世界的现实迫切要求哲学和伦理学进行深入反思:人类的“共同存在”是否可能以及如何成为可能?为此,一个重要理论任务是深入分析当代世界所遭遇的伦理境遇的深层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中探讨伦理主体所发生的重大嬗变,检讨近代以来“个人”和“民族国家”这两种现代伦理主体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和狭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主体 狭隘性 伦理学 人类主体 深层背景 当代世界 局限性 可能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