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二十六年临湘守戈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徐世权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7,共6页
学界对秦"二十六年临湘守戈"的年代和戈铭中"临湘守"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从地名"临湘"入秦的时间着手,定其年代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认为"临湘"不可能是"郡治县名代替郡名",也不可... 学界对秦"二十六年临湘守戈"的年代和戈铭中"临湘守"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从地名"临湘"入秦的时间着手,定其年代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认为"临湘"不可能是"郡治县名代替郡名",也不可能是新见的郡名,戈铭中的"临湘守"应该是县守,该戈应为秦代县级武库制造的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湘戈 年代 县守 武库
原文传递
有关出土文献的“阅读习惯”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胜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8,175,共10页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的孑遗,有的抄本还具有明显的齐鲁系或晋系文字特点。以上特点,基本反映了古人的"阅读习惯"。今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在"阅读习惯"上往往存在"趋同"与"立异"两种倾向。所谓"趋同"就是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意义不同之处说成是相同的,所谓"立异"则与"趋同"正相反。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对通假关系、通假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上。过去普遍认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国内学术界易于"趋同",而国外汉学界易于"立异",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古文字学分析以及对相关文义的准确理解,是正确选择通假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抄写时代的文字形体及用字习惯,才能处理好出土文献"阅读习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阅读习惯 通假
原文传递
新见羕陵攻尹戈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良宝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3,175-176,共5页
羕陵攻尹戈是新公布的楚国有铭兵器,戈铭中的"郘豊"就是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中的"吕礼",主要活动于秦昭王时期,由此可判断这件兵器铸造于战国中晚期之际。它和其他几件以事纪年的楚国兵器表明,战国中晚期... 羕陵攻尹戈是新公布的楚国有铭兵器,戈铭中的"郘豊"就是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中的"吕礼",主要活动于秦昭王时期,由此可判断这件兵器铸造于战国中晚期之际。它和其他几件以事纪年的楚国兵器表明,战国中晚期楚国兵器的监造者可以是当时的县公,也可以是县级的莫敖、司马、攻尹等职官;这种制度应该是受到魏、韩两国的影响。楚国兵器制度与三晋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的监造者有变化,楚国始终未实行三级监造制度、未见明确使用刑徒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羕陵攻尹戈 楚国兵器 监造制度
原文传递
九年■丘令戈地理考辨
4
作者 吴良宝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1期45-49,共5页
《三代吉金文存》等书收录的九年■丘令戈,是一件战国时期的三晋刻铭兵器。铭文中的地名有不同的释读意见,其中尤以'(甾)丘'说最为盛行。本文从铜戈的时代特征、魏宋两国的疆域变迁等角度论证了'(甾)丘'说的不可信。
关键词 (甾)丘 地理考证 疆域变迁
原文传递
商周时期颅骨刻辞材料整理
5
作者 许子潇 《出土文献》 2020年第2期1-15,154,共16页
本文整理全部商周时期的刻辞颅骨,对该类材料的来源、递藏、著录、形态、刻辞内容等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结合字体与出土信息,对以往研究中一些有关释读和断代的问题提出新看法。颅骨刻辞的时代并不都属于商代末期,可能跟先秦考古材料中... 本文整理全部商周时期的刻辞颅骨,对该类材料的来源、递藏、著录、形态、刻辞内容等情况进行详细梳理。结合字体与出土信息,对以往研究中一些有关释读和断代的问题提出新看法。颅骨刻辞的时代并不都属于商代末期,可能跟先秦考古材料中所见的"毁器"现象有关,其本身作为贞卜用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刻辞 甲骨断代 毁器
下载PDF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释文订补
6
作者 单育辰 《出土文献》 2020年第2期64-72,156,共10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收录《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四篇文献,整理者已经做了精彩的释文与注释,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继续探究。本文对这四篇中的一些字词或文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对有关文意进行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收录《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四篇文献,整理者已经做了精彩的释文与注释,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继续探究。本文对这四篇中的一些字词或文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对有关文意进行了疏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 释文 订补
下载PDF
夒膚瑚铭文新释
7
作者 李春桃 《古代文明》 CSSCI 2015年第4期56-58,111,共3页
夔膚簠一器应定名为夒膚瑚,铭文中被误释为"夔"的字,实为"夒"字,"夒"读为"鄾",指被楚所灭的鄾国。此器为鄾国后裔所作,是难得的鄾国史料。此外,铭文干支记日及瑚字写法也很重要。
关键词 郑国
下载PDF
魏“淮阳上官”鼎释地
8
作者 吴良宝 徐世权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8-20,共3页
湖北荆州谢家桥出土战国铜鼎铭文中的"淮阳",资料发表者解读为今河南淮阳县的楚国"陈"城,本文认为鼎铭"淮阳"就是原宋国都城"睢阳",齐灭宋后该地转属魏国,鼎铭的刻写时间不得早于公元前285年。
关键词 淮阳 睢阳 魏国
下载PDF
说“夬”“韘”——从“夬”字考释谈到文物中扳指的命名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春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5-182,共8页
趞曹鼎铭文中"橹"前一字,长期以来被学界误释为"虎",其实该形为"夬"字。"夬"字像手指上戴有扳指之形,为表意字。铭文中"夬"用为本义,指周王所赏赐的物品扳指,在铭文中其与弓、矢并列... 趞曹鼎铭文中"橹"前一字,长期以来被学界误释为"虎",其实该形为"夬"字。"夬"字像手指上戴有扳指之形,为表意字。铭文中"夬"用为本义,指周王所赏赐的物品扳指,在铭文中其与弓、矢并列,类似用例也见于传世文献,文例极其合适。目前,学界一直称扳指为"韘",其实并不严谨,扳指应有更合理的称呼——夬。联系出土资料、传世文献,可以看出"夬""韘"二者有别,"夬"是射箭时所戴扳指,而"韘"为"夬"中的衬垫,两者并不相同。包山简(260号)形旧释为"昷",实际为""字的误释,在简文中可读为"韘"。包山楚墓中出土的扳指,内部衬有皮垫——韘,与简文所记相合,也说明了"夬"、"韘"之间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趟曹鼎 扳指
原文传递
《凡物流形》“(風皮)飁”解
10
作者 王凯博 《华夏文化论坛》 2014年第2期208-211,共4页
本文结合古书文献所述及简文的逻辑关系,推测上博简《凡物流形》中的"(風皮)飁"应为"纳敛气体"之意,并据其声韵读为"闭歙"。
关键词 凡物流形 (風皮)飁 闭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