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及其诊断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49
1
作者 赵金霞 苏茵 +25 位作者 刘湘源 叶华 李茹 邹庆华 方勇飞 刘花香 李兴福 郭嘉隆 毕黎琦 顾菲 孙凌云 梅轶芳 张志毅 陈丽娜 朱平 李光韬 张卓莉 冷晓梅 赵岩 姜莉 邹和建 赵毅 刘毅 李蕾 王洪源 栗占国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51-656,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早期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特征,提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RA)分类标准,并评价其在早期RA分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病程〈1年、年龄〉16岁的明确关节炎的患者。详细记录其发病情况,包括关节肿痛部位... 目的通过分析早期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特征,提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ERA)分类标准,并评价其在早期RA分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病程〈1年、年龄〉16岁的明确关节炎的患者。详细记录其发病情况,包括关节肿痛部位、持续时间、对称性、晨僵时间、皮下结节等,检测其血清中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并记录关节影像学改变的特点。经风湿病专科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未确诊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分析入选时各项指标,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指标纳入新的早期RA分类标准,并建立计分法的早期RA分类标准。采用t检验彭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共纳入病程〈1年的早期关节炎患者803例,经1年随访,514例确诊为早期RA,251例确诊为其他风湿性疾病,38例仍未能确诊。②将对早期RA分类诊断敏感性或特异性较高的指标纳入新的早期RA分类标准(称为早期RA分类标准),其在早期RA分类诊断中的敏感性为84.4%,明显优于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的58.0%,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7.4%与93.6%。③与2010年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分类标准复杂的评分系统相比,早期RA分类标准更简便实用,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于文献报道的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④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计分法的早期RA分类标准,该标准在早期RA诊断中的敏感性为86.4%,明显优于1987年ACR分类标准的58.0%。结论早期RA分类标准在早期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1987年ACR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fEULAR的RA分类标准相比,更简便实用,有利于早期RA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早期诊断 分类标准
原文传递
黄芪甲苷对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张静 马翠丽 王志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91-996,I0004,共7页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AS-Ⅳ)对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AS-Ⅳ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30min再灌...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AS-Ⅳ)对大鼠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AS-Ⅳ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3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制备局部I/R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AS-Ⅳ组(于再灌注前5min静脉注射10mg·kg-1 AS-Ⅳ)、PI3K抑制剂Wortmannin(WOR)组(于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0.6mg·kg-1 WOR)和AS-Ⅳ+WOR组(于再灌注前5、10min依次静脉注射10mg·kg-1 AS-Ⅳ和0.6mg·kg-1 WOR)。同时选取15只同周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分析各组大鼠I/R后的心脏质量、心肌缺血程度和梗死程度及心功能情况[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VSP)、舒张末期压力(LVEDP)、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梗死区Akt及mTOR磷酸化(p-Akt和p-mTOR)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DHE染色分析心肌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程度、梗死程度、LVEDP、心肌p-Akt/Akt和p-mTOR/mTOR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均升高(P<0.05),LVSP、FS和EF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S-Ⅳ组大鼠心肌缺血程度、梗死程度、LVEDP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均降低(P<0.05),心肌p-Akt/Akt、p-mTOR/mTOR及LVSP、FS和EF均升高(P<0.05);与AS-Ⅳ组比较,WOR组和AS-Ⅳ+WOR组大鼠心肌缺血程度、梗死程度、LVEDP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均升高(P<0.05),心肌p-Akt/Akt、p-mTOR/mTOR及LVSP、FS和EF均降低(P<0.05)。结论:AS-Ⅳ对心肌I/R损伤有改善作用,可降低心肌梗死及氧化应激程度并提高心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心肌缺血再灌注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下载PDF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阿仑磷酸钠的干预 被引量:27
3
作者 暴淑英 赵庆国 毕黎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6期9095-9099,共5页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例中凋亡的骨细胞增多,因此认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凋亡所致,而并非缺血性坏死。目的:观察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3...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例中凋亡的骨细胞增多,因此认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凋亡所致,而并非缺血性坏死。目的:观察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3,caspase-3)的表达,以及阿仑磷酸钠的干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2007-02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Wiste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激素模型组、藻酸双酯钠组、阿仑磷酸钠组、联合用药组,20只/组。藻酸双酯钠片为吉林东丰制药厂产品,阿仑磷酸钠为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给予醋酸泼尼松龙臀肌注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藻酸双酯钠组、阿仑磷酸钠组分别灌服对应药物,联合用药组灌服藻酸双酯钠+阿仑磷酸钠。各组肌注用药1次/周,灌服药1次/d,实验持续6周。所有大鼠均强迫间断站立,4h/d。主要观察指标:光镜观察股骨头病理变化。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股骨头组织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给药第4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激素模型组股骨头坏死现象明显,骨小梁变细甚至断裂,空骨陷窝数量明显增多(t=2.629,P<0.01);藻酸双酯钠组骨小梁和空骨陷窝数量介于前2组之间(t=1.713,P<0.01);阿仑磷酸钠组、联合用药组骨小梁和空骨陷窝数量接近正常对照组(t=1.462,t=1.657,P>0.05)。与激素模型组比较,藻酸双酯钠组、阿仑磷酸钠组、联合用药组股骨头组织bcl-2阳性细胞率均明显升高(t=2.146,P<0.05;t=2.815,P<0.01;t=2.947,P<0.01),caspase-3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降低(t=2.97,P<0.01;t=2.462,P<0.01;t=1.854,P<0.05),其中阿仑磷酸钠组及联合用药组升高尤为明显(t=2.503,t=1.959,P<0.05)。结论:大剂量激素可能通过抑制bcl-2表达和促进caspase-3表达引起股骨头坏死。阿仑磷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早期 骨细胞凋亡 BCL-2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 被引量:18
4
作者 叶华 苏茵 +16 位作者 李茹 赵金霞 刘湘源 梅轶芳 张志毅 郭嘉隆 毕黎琦 刘霞 王国春 刘金晶 冷晓梅 顾菲 孙凌云 邹庆华 方勇飞 姜泉 粟占国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02-805,共4页
目的 多中心验证并比较早期RA (ERA)分类标准与1987年ACR和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在病程≤1年的E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验证方法,入选病程≤1年,年龄>18岁,至少有1个以上部位关节炎的患者,详细记录发... 目的 多中心验证并比较早期RA (ERA)分类标准与1987年ACR和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在病程≤1年的E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验证方法,入选病程≤1年,年龄>18岁,至少有1个以上部位关节炎的患者,详细记录发病情况,包括关节肿胀部位、持续时间、对称性、晨僵时间、皮下结节以及伴随症状等,检测其血清中抗CCP抗体、RF、ESR以及CRP等指标,并记录关节影像学改变的特点,经2名风湿科专科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未确诊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比较ERA标准和1987年ACR以及2010年ACR/EULAR标准在ERA分类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采用Mc Nemar检验,阳性预测值比较采用Score检验.结果 ①共入组患者271例,1年随访结束时确诊病例256例,其中RA 120例,非RA136例;未确诊病例15例.②ERA标准的敏感性(76.7%)略高于2010年标准(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但2010年标准(70.0%)和ERA标准(76.7%)的敏感性均明显高于1987年标准(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1;χ^2=26.471,P<0.01).ERA标准、2010年标准和1987年标准的特异性相似,分别为83.8%、83.8%和86.8%.结论 ERA分类标准在ERA诊断中的敏感性稍高于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明显高于1987年ACR分类标准;3个标准在ERA诊断中的特异性相当,但ERA标准更为简单实用,可用于ERA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早期诊断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托法替布治疗老年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9
5
作者 南鹤 张锌 杨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734-3737,共4页
目的评估托法替布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中重度RA患者20例,记录患者用药后2 w、4 w、12 w及52 w时关节肿胀及疼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 目的评估托法替布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中重度RA患者20例,记录患者用药后2 w、4 w、12 w及52 w时关节肿胀及疼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20例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2 w、4 w、12 w、52 w后关节肿胀及压痛数目、DAS28(ESR)、ESR、CRP、RF、抗CC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患者在接受托法替布治疗前后均未发生过敏反应。仅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血白细胞一过性降低,停药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可能与应用药物有关。结论对老年中重度RA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案[多种DMARDs药物联合和(或)加用其他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生物制剂]效果不佳时,托法替布联合甲氨蝶呤是一种良好的控制疾病的手段,且用药方便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法替布 类风湿关节炎 疾病活动性评分
下载PDF
淋巴细胞亚群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贾淑媛 李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11期1943-1946,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滑膜、软骨,严重者出现骨破坏[1]。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的,而T细胞调节紊乱是其主要的免疫机制[2]。但近年来,研究发现B细胞免疫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滑膜、软骨,严重者出现骨破坏[1]。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的,而T细胞调节紊乱是其主要的免疫机制[2]。但近年来,研究发现B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可能也参与了RA致病机制。已知B细胞不仅可以产生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等,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关节,造成关节炎症,也可通过抗原呈递作用激活T细胞,并产生促炎因子[3]。然而,B细胞在RA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和是否对RA病情进展产生影响仍不清楚,同时B细胞是否直接参与了关节骨破坏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主要分析了RA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与其疾病活动性的关系,进一步探究B细胞在RA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并首次根据关节骨破坏情况对RA进行分组,探讨B细胞与RA关节骨破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 疾病活动性 关节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情进展 骨破坏 关节滑膜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评估 被引量:13
7
作者 宋丁 刘波 +1 位作者 李萍 毕黎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3期3049-3053,共5页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手关节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从而评价其在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诊断标准的25例RA患者双...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手关节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从而评价其在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诊断标准的25例RA患者双手X线片、MRI及临床特点.结果 25例RA患者在MRI扫描中均显示异常征象,而其中16例患者的X线平片未见异常,18例早期RA患者中有12例未出现X线平片改变.无论患者病程<1年还是>1年,MRI骨侵蚀在抗CCP抗体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F-IgG阳性组出现滑膜炎的患者明显多于阴性组(P<0.05).血清RF-IgA浓度与骨髓水肿呈正相关(r=0.561,P<0.05).在早期患者中,RF-IgM阳性组出现滑膜炎的患者明显多于阴性组(P<0.01).VAS评分与骨髓水肿评分呈正相关(r=0.562,P<0.01).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MRI积液关节的数目呈正相关(r=0.457,P<0.05).结论 MRI对于早期RA的诊断价值要远远大于X线平片.早期RA的MRI改变最常见于腕关节.抗CCP抗体阳性时MRI更易出现骨侵蚀,RF-IgG阳性时MRI更易出现滑膜炎.MRI骨髓水肿评分是VAS评分的重要影响因素.CRP水平可反映有关节腔积液的关节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性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原文传递
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附68例报告) 被引量:12
8
作者 闫天懿 安林 +1 位作者 李萍 贾玉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斑狼疮2例、甲状腺疾病4例、白癜风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13例、乙肝和丙肝感染组10例、肿瘤组6例和无并发症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CD3^+、CD4^+和CD8^+的表达情况,检测不同并发症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比较,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有并发症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3^+比例亦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CD4^+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
下载PDF
住院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孙丽平 郝春艳 +2 位作者 靳蓉晖 吕秀春 姜珊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20期2405-2409,共5页
目的调查住院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8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呼吸科住院的哮喘患者163例,采用哮喘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Herth希望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 目的调查住院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8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呼吸科住院的哮喘患者163例,采用哮喘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Herth希望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平均分为(3.41±0.46)分;60.1%的患者主要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无低等希望水平患者,中等希望水平患者占33.1%,高等希望水平患者占66.9%。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哮喘入院次数、病程、病情程度、用药途径种类、希望水平、应对方式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93、3.315、6.698、4.826、5.637、2.686、6.637、19.752、26.330;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回避"和"面对"应对方式、多种途径联合用药、有无基础疾病、婚姻状况、总体希望水平是住院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住院哮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多数采取"面对"的医学应对方式,总体希望水平较高。影响住院哮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联合用药种类、有无基础疾病、婚姻状况、"面对""回避"医学应对方式和总体希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董红宇 徐连那 毕黎琦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315,共3页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72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RA组)和58例健康的绝经后女性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25-(OH)D3的水平,并采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估RA患者疾...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72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RA组)和58例健康的绝经后女性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25-(OH)D3的水平,并采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估RA患者疾病活动性,比较两组间25-(OH)D3水平的差异及25-(OH)D3与RA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25-(OH)D3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25-(OH)D3水平与DAS28呈负相关。结论维生素D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诊治过程中,可能起到防治及病情评估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25-羟维生素D3
原文传递
亚临床型和临床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免疫炎症指标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韩雪兰 李萍 刘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1期1925-1927,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并非局限于关节,近50%的患者可出现关节外表现,如类风湿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和肺部病变等。其中肺部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ILD)、胸膜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并非局限于关节,近50%的患者可出现关节外表现,如类风湿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和肺部病变等。其中肺部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ILD)、胸膜炎、肺动脉高压等,ILD是其中最主要的肺部表现,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晚期出现肺纤维化后,病死率甚至高达10%-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型 类风湿关节炎 间质性肺疾病 类风湿结节 间质性肺炎 肺部表现 肺动脉高压 免疫炎症 肺纤维化 侵蚀性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中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海澄 宋丁 +9 位作者 于萍 王健 王洁蕊 舒荣 韩依轩 杨文浩 袁伟 刘白鹭 李娜 崔刘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4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以寻找治疗AS新靶点。方法本研究纳入50名AS患者,其中30例为初诊未治疗活动期患者,20例为治疗三个月稳定期患者。从同...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以寻找治疗AS新靶点。方法本研究纳入50名AS患者,其中30例为初诊未治疗活动期患者,20例为治疗三个月稳定期患者。从同地区选取性别、年龄和种族与疾病组配对的3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通过ELISA方法测定不同组别的血清HMGB1与TNFα的表达,检测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HMGB1与TNFα的表达水平,比较分析AS患者HMGB1与TNFα变化以及其与炎性指标、AS躯体功能指数BASFI和AS活动性指数BASDA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S患者血清中HMGB1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稳定期较活动期患者二者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AS患者血清中HMGB1和TNF-α水平均与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ASFI、BASDAI呈正相关;AS患者血清中HMGB1和TNFα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AS中HMGB1与TNFα的表达升高,与疾病活动性正相关,且两种因子有较强的正相关性,HMGB1在AS的发病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91例颈肩上肢痛临床特征与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文琪 杨光 +6 位作者 崔树森 朱庆三 顾锐 方乐 张静菊 郭嘉隆 罗民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分析复杂性颈肩上肢痛病例临床特征,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归类、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颈肩上肢痛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颈肩上肢痛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就诊的颈肩上肢痛... 目的分析复杂性颈肩上肢痛病例临床特征,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归类、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颈肩上肢痛的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颈肩上肢痛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就诊的颈肩上肢痛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诊断进行分类、总结。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计91例患者,男41例,女50例。病史5 d至30年,平均25.4个月。47~67岁年龄段最多见(53例,58.2%)。除疼痛外,麻木(35%)、无力(13%)、肌肉萎缩(11%)、活动受限(7%)是常见的症状。24例Spurling征阳性患者中,有神经根型颈椎病17例(70.8%)。11例行前中斜角肌诊断性封闭,8例阳性中7例患者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在48例单一诊断中,颈椎病类10例(21%)、胸廓出口综合征类9例(19%)、周围神经类9例(19%)、中枢神经系统类7例(15%)、肿瘤类4例(8%)、感染类3例(6%)、其他6例(12%)。在29例复合诊断中,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其他疾病16例(55.2%),其中包括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其他疾病7例(24.1%)。结论复杂性颈肩上肢痛好发于中老年人,以女性多见。颈椎病是复杂性颈肩上肢痛最常见病因,胸廓出口综合征占到一定比例。部分复杂性颈肩上肢痛患者是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胸廓出口综合征为主的复合性诊断。Spurling征和前中斜角肌诊断性封闭有助于复杂性颈肩上肢痛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诊断 临床特征 神经根型颈椎病 胸廓出口综合征
原文传递
健康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董红宇 徐连那 毕黎琦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妇女140例经知情同意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A组)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并予健康...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妇女140例经知情同意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A组)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并予健康管理干预组(B组),进行12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分别于入组基线时与12个月结束时测量前臂、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并计算12个月内两组患者的骨折发生率。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部位骨密度变化的差值均具有明显的差异,B组(0.54±0.14,0.80±0.12,0.73±0.15)大于A组(0.50±0.13,0.78±0.15,0.68±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骨密度升高幅度与依从性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其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健康管理在增强患者依从性的同时,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是治疗有效性与持续性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质疏松 健康管理 骨密度 骨折
原文传递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脂水平与疾病活动及骨侵蚀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丽 马翠丽 李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2期256-259,共4页
目的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脂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活动期RA患者80例,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RA组患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 目的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脂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活动期RA患者80例,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RA组患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检测,并计算RA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双手X线Sharp评分;对健康对照组进行TC、TG、HDLC、LDLC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RA患者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TC、TG、LDLC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LC与DAS28(ESR)、DAS28(CRP)、SDAI、CDAI、ESR、CRP呈负相关(P<0.05或P<0.01);TC、TG、LDLC与DAS28(ESR)、DAS28(CRP)、SDAI、CDAI、ESR、CRP无明显相关;TC、TG、HDLC、LDLC与Sharp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RA患者体内血脂水平发生异常,HDLC可作为评价RA疾病活动性的指标,RA患者血脂水平与骨侵蚀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血脂 疾病活动 骨侵蚀
下载PDF
黄芩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乃旭 郝苗 +4 位作者 张天夫 赵柯林 黄子嫣 李春艳 王晓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5-993,共9页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CAL27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μmol·L^(-1))黄芩素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各组细...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CAL27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和200.0μmol·L^(-1))黄芩素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克隆形成情况,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2’,7’-二氢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罗丹明123(Rhodamine123)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50、100和200μmol·L^(-1))黄芩素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细胞周期细胞百分率和细胞凋亡率。对数生长期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50和100μmol·L^(-1))黄芩素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50μmol·L^(-1)黄芩素+NAC组和100μmol·L^(-1)黄芩素+NAC组,采用DCFH-DA荧光探针和Rhodamine123荧光探针分别检测黄芩素与NAC联合作用后各组细胞中ROS和MMP水平。结果:结晶紫染色,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克隆形成数呈浓度依赖性减少,200μmol·L^(-1)黄芩素组细胞几乎无克隆形成。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黄芩素组细胞中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G0/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黄芩素与NAC联合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50和100μmol·L^(-1)黄芩素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分别与50和100μmol·L^(-1)黄芩素组比较,50μmol·L^(-1)黄芩素+NAC组和100μmol·L^(-1)黄芩素+NAC组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MMP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黄芩素可以通过激活线粒体氧化应激通路抑制CAL27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 细胞周期 活性氧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纯化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翠丽 毕黎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2-335,共4页
目的:研究从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方法,测定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对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植物来源的新有效组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粉碎、盐析、透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方法分别从野生型及人... 目的:研究从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方法,测定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并对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植物来源的新有效组分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粉碎、盐析、透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方法分别从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应用LDI-1700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结果:从野生型新鲜栝楼块根中纯化的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388.9,产率为1.2mg.g-1;从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纯化的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116,产率为0.3mg.g-1。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高于已应用于临床的天花粉蛋白针剂(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及从美国产的栝楼中分离纯化出的TAP29(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0),野生型产率高于人工培植型的产率。结论:分别从野生型与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纯化的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含量不同,且两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亦不同于天花粉蛋白针剂及TAP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分离和提纯 天花粉/分析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4^+CXCR5^+Tfh细胞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闫天懿 徐廷双 李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9期1507-1511,共5页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受体CXCR5(CXCR5)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 cells)上的表达水平,分析CD4^+CXCR5^+Tfh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HC)的临床资料,...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受体CXCR5(CXCR5)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 cells)上的表达水平,分析CD4^+CXCR5^+Tfh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HC)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水平,探讨其与实验室指标及疾病活动性与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与HC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2)高中疾病活动组RA患者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水平明显高于低疾病活动及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3)无关节骨侵蚀RA患者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水平与血沉(ESR),健康评估问卷(HAQ),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Tfh细胞水平显著升高,且Tfh细胞主要在疾病高度活动时参与免疫反应。此外,本研究发现了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可能在RA疾病早期,即尚未发生关节骨侵蚀阶段的病情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及时阻断该炎症因子,有可能阻止RA骨破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T淋巴细胞 受体CXCR5
下载PDF
贝赫切特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活动性评估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方泽 苏美华 +2 位作者 张斌 董易典 李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2547-2550,共4页
目的 通过分析贝赫切特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其疾病活动性评价方法,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7至2014年116例贝赫切特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及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特点.首次对比分析了中国患者贝赫切特病... 目的 通过分析贝赫切特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其疾病活动性评价方法,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7至2014年116例贝赫切特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及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特点.首次对比分析了中国患者贝赫切特病近期活动性量表(BDCAF)和电子病历疾病活动性指数(EMRAI)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提出临床应用建议.结果 患者年龄多为21 ~40岁,平均病程4年,男性病程(9.5年)比女性(4.0年)更长(P<0.05),而且男性血管病变更常见(11.9%比1.36%,P<0.05);女性年龄分布更广泛,结节红斑更多见.BDCAF与EMRA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前者与血液多种炎性指标明显相关,后者应用更为简便.结论 不同性别的贝赫切特病患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BDCAF与EMRAI评分方法与多种实验室炎性指标相关,能很好地反映疾病活动性,可用于指导临床评估病情及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赫切特病 活动性 评分方法
原文传递
组织块培养的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立明 毕黎琦 姜文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7期9221-9225,共5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但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存在病毒污染的可能,且随年龄增长其细胞数量和扩增分化能力会出现明显下降,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拟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但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存在病毒污染的可能,且随年龄增长其细胞数量和扩增分化能力会出现明显下降,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目的:拟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3/2008-05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胚教研室完成。材料:脐带来自正常足月产健康婴儿,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将脐带剪碎至1mm×1mm×1mm大小组织块,置于培养瓶中,并在组织块表面覆盖载玻片防止其漂浮,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细胞贴壁后,每隔三四天更换培养基,待细胞出现集落生长达60%以上汇合后,弃组织块,消化后,按1:2~1:3的比例传代。取第7代细胞在含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磷酸甘油、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与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地塞米松、胰岛素、吲哚美辛、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抗坏血酸、青霉素和链霉素的DMEM/F12培养液中诱导其成骨及成脂分化。主要观察指标:光、电镜观察获得的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表型,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分化能力。结果:组织块贴壁后1周可见多数呈长梭形或扁平形的成纤维样细胞,2周后,细胞形态变为均一的纺锤形。透射电镜观察第5代和第7代细胞均为幼稚形态的细胞,细胞膜表面不光滑,核大,不规则,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胞浆少,胞浆内可见较多游离核糖体,此外还可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显示,第3,5,7代70%以上的细胞处于G0/G1期;第3,5,7代细胞均强烈表达CD105、CD90、CD44,不表达CD34、CD31、CD45。第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 诱导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