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 被引量:24
1
作者 姜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1-194,共4页
中国当代粉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背景。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的变革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粉丝文化。纵观其演进路线,大致可将中国粉丝文化的嬗变分作三个阶段:改革初期社会单向传播中的受众粉丝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影响下的消费化... 中国当代粉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背景。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的变革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粉丝文化。纵观其演进路线,大致可将中国粉丝文化的嬗变分作三个阶段:改革初期社会单向传播中的受众粉丝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影响下的消费化粉丝文化,数字化背景下由受众粉丝向互动粉丝的转变。从发展进程来看,这三个阶段并不完全是线性的,而是有所交叠,且每个阶段均呈现出独特的粉丝文化表征。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征 改革开放 粉丝 历史转型 生产方式变革 中国当代 单向传播 消费化
原文传递
“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福贵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4,共9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80年的阐释和传播,已经从一种战时文艺理论发展为贯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整个过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确立不只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与其生生不息的跨时代阐释、传播、...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80年的阐释和传播,已经从一种战时文艺理论发展为贯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整个过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确立不只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与其生生不息的跨时代阐释、传播、发展及其体制化过程紧密相关。《讲话》文艺思想既来自马列主义的理论资源,也来自中国革命和变革的社会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这一思想体系生成发展和实践传播的逻辑基础。《讲话》是一种历史事实和现实精神的互动存在,我们需要对其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做进一步的确认和理解。这种确认和理解不能只限于对其文献本身的评价,而是应将其置于中国现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的层面进行历时性和现实性的客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人民性 历史逻辑 政治逻辑 伦理逻辑
原文传递
技术主义道路与传统文科的发展路向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福贵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9-156,共8页
“新文科”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思考路向。一个是“新的文科”,一个是“文科之新”。前者是从“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角度,创立和形成新的文科专业或者方向;后者则是从传统文科自身发展的角度,反思和调整现有文科的发展路向。“新的文... “新文科”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思考路向。一个是“新的文科”,一个是“文科之新”。前者是从“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角度,创立和形成新的文科专业或者方向;后者则是从传统文科自身发展的角度,反思和调整现有文科的发展路向。“新的文科”不单纯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扩展和融合,而最根本的是更新学科观念和创新学术思想、培养创新的人才。“文科之新”是文科特别是传统基础文科的自我革新和反思,通过融入新技术来实现文科的健康发展。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以降,人类文明的几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是以新技术革命为先导的,而每次浪潮袭来时也几乎都是人文学科向技术致敬和靠拢,尽可能从中认领份额和寻找空间。然而,“打破学科界限”不等于消除学科属性,融合应该是以我为主,以此来强化人文学科的功能与价值。对于有些传统基础文科来说现在不是急于如何“新”,而是思考如何“旧”,甚至是如何回归传统和原点。同时,要将“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思考各个新学科之间融合之后的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新的文科” “文科之新” 技术主义 原点经典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新全球化”理念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福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共7页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全球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原有的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诸多问题上,新冷战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思想等思潮盛行。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分裂和经济下行的复...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全球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原有的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诸多问题上,新冷战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思想等思潮盛行。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分裂和经济下行的复杂形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才能规避风险、实现共赢。早在新的世界性危机爆发前,习近平就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前瞻性理念。经过近年来的不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已经从以国际关系为着眼点的基本构想成为一种“新全球化”理念。这一理念是一种世界发展的整体性理念和文明观,为解决全球矛盾和国际冲突提供了基本思路。随着近年“逆全球化”的弥漫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新全球化”理念更加显示出其所具有的思想前瞻性和发展超越性价值,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新全球化”理念不只是一种整体性的全球理念,也是一种全局性的世界伦理,从而表现出新时代中国在世界大势中的责任担当与道德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全球化”理念 人类文明 差异性 多元一体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福贵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161,207,208,共2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之间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内在关系,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内容构成与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往在对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理解中,多强调古典文学固有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价值,相对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之间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内在关系,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内容构成与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往在对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理解中,多强调古典文学固有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价值,相对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所彰显的现代文化自信。文化发展要做继承传统的考量,更要做发展传统的考量,已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中的现代文化是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理解自信的文化构成,然后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其他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文化共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起点,寻求人类精神文明的共鸣点,是中国文学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共信的完整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人类意识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也应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新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自信 中国文学 现代文化 人的主题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福贵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3,共9页
中国文论话语转换和体系建构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新时代中国文论体系建构有其历史性与正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是“跟着说”、“对着说”到“自己说”的过程。“跟着说”是一种单向性的文化接受,是为中国文论输血、... 中国文论话语转换和体系建构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新时代中国文论体系建构有其历史性与正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是“跟着说”、“对着说”到“自己说”的过程。“跟着说”是一种单向性的文化接受,是为中国文论输血、注水的过程;“对着说”是一种对立性的文化冲突;“自己说”是一种主体性的文化建构,而最终是要抵达“一起说”的理论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历史演进 价值建构 民族性 人类性
原文传递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化新视野——黄万华《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启示
7
作者 张福贵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67,共5页
很长时间以来,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属性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人们在探讨其生成和发展流脉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纵向的视角辨析和概括其所具有的中国文学的全部特征。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判断,具有无数的文学史个案和文学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属性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人们在探讨其生成和发展流脉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纵向的视角辨析和概括其所具有的中国文学的全部特征。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判断,具有无数的文学史个案和文学发展的内在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 生成和发展 学科属性 新视野 本质性
原文传递
流动性、世界性与“南方精神”的再发现——“新南方写作”的文化地理意义
8
作者 金彤 白杨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近年来关于“新东北文学”与“新南方写作”的讨论,成为学界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以“新”为一种文学现象赋名,既是源于对新出现的地方性写作特色的敏锐发现,也内蕴着从地方性路径出发,重新勾勒中国文学版图,以寻求对文化模... 近年来关于“新东北文学”与“新南方写作”的讨论,成为学界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以“新”为一种文学现象赋名,既是源于对新出现的地方性写作特色的敏锐发现,也内蕴着从地方性路径出发,重新勾勒中国文学版图,以寻求对文化模式和文学史思维惯性进行突破的意愿。尽管从“现象”出发的命名,难免存在不周严之处,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的丰富思考,将研究者带入了具有历史感的文化时空中,观点的争鸣、思想的生成打开了话题的论域,由此延展出来的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尝试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讨论“新南方写作”的内在特征并阐发其文化地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感 思维惯性 东北文学 内在特征 流动性 地理 世界性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方向与鲁迅思想的精神指向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福贵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3,共10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的转折点,不仅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起点,更是思想文化史中一个始终被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鲁迅,其思想的精神指向与百年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属性问题,是研究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的转折点,不仅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起点,更是思想文化史中一个始终被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鲁迅,其思想的精神指向与百年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属性问题,是研究中国百年文学的新生动力。鲁迅思想的超前和深刻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应该值得我们百倍的珍惜,让鲁迅活在当下,以衍生未来发展路向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中国百年文化传统 鲁迅思想 精神资源
下载PDF
论胡以鲁的语言起源观与汉语词汇发展观
10
作者 包瑞琪 秦曰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7-92,共6页
受中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胡以鲁将语言起源分为三个时期:“于于”发声期、摹声期、言语胚胎时期;同时,胡以鲁对汉语的词汇发展亦有一番创见。对胡以鲁的语言起源观及其汉语词汇发展观进行分析以及溯源,能看到他对中国传统小学思想、日本... 受中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胡以鲁将语言起源分为三个时期:“于于”发声期、摹声期、言语胚胎时期;同时,胡以鲁对汉语的词汇发展亦有一番创见。对胡以鲁的语言起源观及其汉语词汇发展观进行分析以及溯源,能看到他对中国传统小学思想、日本国语学思想和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继承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以鲁 《国语学草创》 语言起源 汉语词汇发展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新文学主题的再理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福贵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29,共11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为经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导、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适合人类多样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从思想启蒙、阶级解放、民族独立,到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民族振兴等“中国式...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为经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导、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适合人类多样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从思想启蒙、阶级解放、民族独立,到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民族振兴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重大政治话题,是百年中国新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思想文化的融合意识。在这样的视角下,需要对“五四”时期“爱与美”的文学与革命文学的关系做新的理解,并努力构建个人、民族和人类意识相融合的文学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文学主题 思想启蒙 文学与革命 爱与美 阶级解放 人类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文艺批评个人话语的思想逻辑与审美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福贵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1,M0003,共5页
当被人诘问文学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将无知或无奈留给了问询者,虽说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是我们真的很少思考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为什么对他们没有发挥作用或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实质上是对文艺批评... 当被人诘问文学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将无知或无奈留给了问询者,虽说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是我们真的很少思考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为什么对他们没有发挥作用或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实质上是对文艺批评的社会价值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个人话语 思想逻辑 审美价值 诘问 真实性 发挥作用 无奈
原文传递
鲁迅思想的民族主义迷雾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福贵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3-105,共3页
任何历史都可以做多角度的阐释,阐释的结果也往往大相径庭。而鲁迅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或一种历史本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一直处于单一阐释的状态。从阶级和民族的立场去阐释鲁迅思想的价值与意义,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是... 任何历史都可以做多角度的阐释,阐释的结果也往往大相径庭。而鲁迅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或一种历史本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一直处于单一阐释的状态。从阶级和民族的立场去阐释鲁迅思想的价值与意义,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思想总是来自于客观现实,鲁迅思想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是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现实反映,也是弥漫于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民族主义 中国历史 文化主体性 拿来主义 历史人物 逝世 诞辰
原文传递
学术品格的坚守与鲁迅精神的传承——《思想型的作家与思想型的学者:王富仁和他的鲁迅研究》读后联想
14
作者 张福贵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1,共9页
在经历了历史风云的变幻之后,我们就愈加理解臧克家《有的人》一诗的深刻含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许多人的心里,王富仁就是这样一个虽然逝去但仍然活在人们思想中的大写的“人”。2017年5月的那个悲伤日子,我给刘勇打电话,知道王富... 在经历了历史风云的变幻之后,我们就愈加理解臧克家《有的人》一诗的深刻含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许多人的心里,王富仁就是这样一个虽然逝去但仍然活在人们思想中的大写的“人”。2017年5月的那个悲伤日子,我给刘勇打电话,知道王富仁去世前留下遗书希望他来主持处理自己的后事。这是逝者对生者最大的肯定,表现出王富仁对刘勇的高度信任。后事处理是一种生离死别的情义委托,刘勇做得尽善尽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精神 鲁迅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王富仁 逝者 刘勇 臧克家 历史风云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新文学主题的再理解
15
作者 张福贵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1期55-56,共2页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也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也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必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都要做开放性、发展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新文学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快速发展 开放性 理性选择 发展性
原文传递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相关话题
16
作者 张福贵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2,共6页
如果从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量化构成角度来说,我认为现在是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前所未有的最好时代。这固然是学界同仁20年来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努力的结果,从而使华文文学研究日渐兴盛,几乎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到了一个谁也不能忽视... 如果从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量化构成角度来说,我认为现在是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前所未有的最好时代。这固然是学界同仁20年来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努力的结果,从而使华文文学研究日渐兴盛,几乎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到了一个谁也不能忽视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研究 文学创作 学界同仁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 构成角度 筚路蓝缕
下载PDF
重新思考学科价值观中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福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106,共9页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的任务。其不仅是一种学理逻辑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必须对于“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理轻文”和“专业...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的任务。其不仅是一种学理逻辑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必须对于“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理轻文”和“专业细分化”等长期以来影响高校改革和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学科价值观进行反思。重视并实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合理性、学科专业融合的必然性和学术边界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体系 专业建设 理性发展 学科融合 专业超越
下载PDF
中华文明视野中的文学演进
18
作者 张福贵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3年第3期17-22,157,共7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是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文化建构的价值指引,具有人类文明一般形态的特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特征指明了中国文化自身发展谱系的内在一致性与相关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是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文化建构的价值指引,具有人类文明一般形态的特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特征指明了中国文化自身发展谱系的内在一致性与相关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特征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和价值理念。“创新性”是维系“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的动力机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个体文明、族群文明、人类文明的融合,其重要的价值内涵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据此我们可以更好地从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整合的角度,理解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在文学世界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稀见珍本明清传奇小说集》解题(选五则)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汝梅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8-255,共8页
《汉杂事秘辛》为杨慎托名伪撰。《陈子高传》是古代同性恋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滑县尹西蜀张公擒贼记》显示出卢柟小说创作的才能。《韦十一娘传》把剑侠小说的思想境界往前推了一大步。《江妃传》暴露皇帝奢靡荒政,反驳"女人祸国... 《汉杂事秘辛》为杨慎托名伪撰。《陈子高传》是古代同性恋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滑县尹西蜀张公擒贼记》显示出卢柟小说创作的才能。《韦十一娘传》把剑侠小说的思想境界往前推了一大步。《江妃传》暴露皇帝奢靡荒政,反驳"女人祸国"之观念,江妃虽死,其美永驻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李诩 卢柟 胡汝嘉 谢肇淛
下载PDF
呐喊者与看客的“言”下之意——从鲁迅到“现实鲁迅”与“科幻鲁迅”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福贵 向天一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9-199,239,240,共13页
小说文本本为虚构之作,作者以"言"而喻之,便衍生出对其概念、叙事、内容、审美以及伦理人性等方面诸多不能已于言者的解读与判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言者"--鲁迅,既有着"言"之于呐喊的深切体验,也... 小说文本本为虚构之作,作者以"言"而喻之,便衍生出对其概念、叙事、内容、审美以及伦理人性等方面诸多不能已于言者的解读与判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言者"--鲁迅,既有着"言"之于呐喊的深切体验,也有着"言"之于叙事的悲悯书写,在同时抵达"狂言"与"谎言"的彼岸,用着怪异奇谲的人物所"言"实现了叙述背后人性紊乱的悲喜恶善。从鲁迅"呐喊者"的三重身份与小说"看客"的两种身份切入,作横的对比与纵的分析,能够理解不同叙述立场背后衍生出"两言"--狂言与谎言所表达的理想主题、文本意蕴与现实意义,包括"两言"的意识与方向、困途与抉择、传承与希望。鲁迅在"沉默"的失声中不失颤动、不失希望;在"笑"的狂欢中不乏厉声、不乏绝望,由此可进一步反思"狂言"与"谎言"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锋中产生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狂言"在莫言小说中继续"呐喊","谎言"在刘慈欣小说中折射,接续上了"现实鲁迅"与"科幻鲁迅"的思想关联,共同构成了"鲁迅文化"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言” 狂言 谎言 呐喊者 看客 莫言 刘慈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