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代捺钵三题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7-154,共8页
四时捺钵的随行人员包括皇族、官员及其家属、卫兵,分散驻扎在相当广阔的地域内,并不皆与皇帝驻扎一处。中期以后,捺钵地不仅出现宫殿,也存在官员私家建筑,非捺钵季节亦有一定人员留驻。但也出现了将随从捺钵的队伍留在捺钵地而皇帝轻... 四时捺钵的随行人员包括皇族、官员及其家属、卫兵,分散驻扎在相当广阔的地域内,并不皆与皇帝驻扎一处。中期以后,捺钵地不仅出现宫殿,也存在官员私家建筑,非捺钵季节亦有一定人员留驻。但也出现了将随从捺钵的队伍留在捺钵地而皇帝轻装简从返回五京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捺钵地 随行人员 二元体制
下载PDF
从“天下”到“大一统”——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思想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程妮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102,共15页
古代王朝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思想,发端于传统的"天下观"与"服事制",核心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汉族统治集团汲取了"华夷之辨"思想中"华夷一体"与以"华"为根本的因素,注重... 古代王朝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思想,发端于传统的"天下观"与"服事制",核心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汉族统治集团汲取了"华夷之辨"思想中"华夷一体"与以"华"为根本的因素,注重强化边疆朝贡制度的政治统属性。在各族王朝经营边疆朝贡制度的过程中,"同服不同制"思想对部落、古国朝贡形式向羁縻建置朝贡形式演进起到了重要作用;"修德怀柔远夷"、"厚往薄来"、"恩威并行"思想与王朝固边安邦的治边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稳定了边疆统治秩序;北方民族王朝奉行的"重威辅恩"思想对边疆朝贡制度向民族地区建置的转变,进而实现中央集权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贡制度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天下观 服事制 华夷一体
原文传递
辽代节镇体制与地方监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俊达 杨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154,共11页
辽代节镇除本州外,亦下辖支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辽代节度使所带观察处置使、御史台官等结衔,皆是节度使监察权的... 辽代节镇除本州外,亦下辖支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辽代节度使所带观察处置使、御史台官等结衔,皆是节度使监察权的体现。节度使以下,节镇内部由判官、孔目官、录事参军等具体负责监察事务。辽代节镇内部设置的判官分为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军事判官三种类型。由观察判官负责考课下属,节度判官、军事判官负责监察司法审判,孔目官负责勾稽文案,从而达到监察政务的目的。地方监察事务在节镇一级基本可以得到解决,节镇是辽代地方监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辽代节度使总揽辖区内行政、监察、经济、军事等权力,为防止出现唐末五代地方割据情况,辽朝中央采取了诸多措施。辽朝在节镇之上设置更高一级的监察区,后由于监察区与军事区、经济区之间存在重叠,使得辽代已经开始逐渐孕育出一种钱粮兵谷合一的大的行政区划。这与金代的路—节镇—州—县四级体制,宋代的路—州—县三级体制,共同奠定了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节镇体制 监察 节度使
原文传递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下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的演进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高福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79,共19页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演进的主旋律。历代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基础,千方百计地于边疆民族区域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移风易俗,以达天下儒家文化认同,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天下一统...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演进的主旋律。历代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基础,千方百计地于边疆民族区域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移风易俗,以达天下儒家文化认同,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天下一统,然入主中原的历朝统治者又常以正统自居,鄙视边疆民族、区隔华夷,导致历代王朝所施行的边疆民族文教举措常常受到局限而未能达到统治者所预期的理想效果。"大一统"、"华夷之辨"与"羁縻而治"的华夷观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交织运行,致使历代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呈现出一体性、稳定性、多元性与局限性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认同 民族多元互动 文教举措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原文传递
古代“乡绅之治”开启基层治理密码 被引量:8
5
作者 高福顺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142-144,共3页
"乡绅"作为古代皇权向中国基层社会权力延伸的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中国基层社会之纵横捭阖,演绎出"乡绅之治"的鲜明特色与时代烙印,也成功开启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的核心密码,以古... "乡绅"作为古代皇权向中国基层社会权力延伸的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中国基层社会之纵横捭阖,演绎出"乡绅之治"的鲜明特色与时代烙印,也成功开启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的核心密码,以古鉴今,经世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国 乡绅之治 皇权 基层社会
下载PDF
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各民族政权的“中国观”与“中国认同” 被引量:6
6
作者 陈俊达 赵永春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3期94-105,173,共13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将中国古代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边疆民族(政权),统一于“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共同体意识”,便是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中国古代各民族及其政权,从自称“中国”,到接续“中国”历史谱系,再到“中...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将中国古代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边疆民族(政权),统一于“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共同体意识”,便是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中国古代各民族及其政权,从自称“中国”,到接续“中国”历史谱系,再到“中国认同”的进一步扩大,这一过程可理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十至十三世纪,由于向往成为“天地之中”“文化中心”,各政权纷纷自称“中国”。以此为起点,认同作为“中国”一分子的政权,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入“中国”谱系,接续“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中国认同”不断扩大,即不仅同时期各政权认同彼此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身份,后世王朝同样认同前朝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身份。古代“中国”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如十至十三世纪分裂割据时期,在“中国认同”的旗帜下,始终保持同一性和一体性特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观 中国认同 十至十三世纪
原文传递
从名籍到谱牒:中古中国的皇族档案 被引量:7
7
作者 陈鹏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3,共5页
秦汉时期的皇族档案,主要是宗室名籍和根据名籍编撰而成的帝王诸侯世谱、年谱。至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皇族档案的形式和编撰制度出现了新进展:在魏晋南北朝,皇族档案呈现出“谱牒化”和“士族化”倾向;至唐代,皇族谱牒编... 秦汉时期的皇族档案,主要是宗室名籍和根据名籍编撰而成的帝王诸侯世谱、年谱。至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皇族档案的形式和编撰制度出现了新进展:在魏晋南北朝,皇族档案呈现出“谱牒化”和“士族化”倾向;至唐代,皇族谱牒编撰又展现出“制度化”和“多样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族档案 中古中国 名籍 谱牒
原文传递
三统说与汉晋服色 被引量:7
8
作者 陈鹏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5,83,共11页
"三统说"主张王朝更替按"黑统→白统→赤统"次序循环,新王朝根据相应的"统"改正朔、易服色。该说与"五德终始说"对汉晋王朝改易正朔、服色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秦至西汉初年,王朝正朔、服色主要... "三统说"主张王朝更替按"黑统→白统→赤统"次序循环,新王朝根据相应的"统"改正朔、易服色。该说与"五德终始说"对汉晋王朝改易正朔、服色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秦至西汉初年,王朝正朔、服色主要依据"五德终始说"。至汉武改制,定正朔改从"三统说",服色仍据德运。王莽篡汉,亦据"三统说"改正朔,据德运定王朝尚色,但牺牲的颜色却依据"三统说"。东汉亦兼取二说,但"三统说"影响更广,除徽帜从德运外,服色、牺牲皆据汉统(黑统)。魏晋时期,逐渐不再改正朔,皆用寅正,"三统说"影响被削弱,但仍影响王朝服色,魏牺牲尚白、晋色尚赤即其表现。南北朝以降,"三统说"不仅不再成为王朝定正朔的依据,对王朝服色也几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统说 服色 正朔
原文传递
大数据时代史学的多元发展趋势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卫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26,共3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兴起,使得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历史学也不例外。在大数据的时代,史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历史学...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兴起,使得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历史学也不例外。在大数据的时代,史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历史学的史料样态、研究客体与主体、研究方法、史学传播形态等的多元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传播形态 研究客体 发展趋势 网络媒介 关联分析法 傅斯年 历史资料 预测分析 陈寅恪
原文传递
王国维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戊戌变法
10
作者 贾小壮 栾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06-111,共6页
19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一次历史尝试,以维新派六君子被害的结局宣告失败,至此,戊戌变法的悲剧色彩奠定。钻研西方美学的王国维提出了“壮美”的审美范畴。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对抗、变法的失败,印证了王国维悲剧美学在... 19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一次历史尝试,以维新派六君子被害的结局宣告失败,至此,戊戌变法的悲剧色彩奠定。钻研西方美学的王国维提出了“壮美”的审美范畴。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对抗、变法的失败,印证了王国维悲剧美学在历史中的时代反映。在发掘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悲剧倾向的基础上,探究戊戌变法的悲剧含义,旨在展现一种富有时代情绪的历史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王国维 美学 “壮美” 悲剧
下载PDF
明清时期对违规传教士的惩处与安置
11
作者 陈玉芳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09-120,M0006,共13页
明清时期发生过多起涉及天主教和传教士的案件。朝廷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化外人有犯,依律拟断”的司法原则始终是基本参照。与此同时,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混合运用,法条、历史经验、国家安全、对天主教的政策、贸易关系、传教士与朝廷的关... 明清时期发生过多起涉及天主教和传教士的案件。朝廷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化外人有犯,依律拟断”的司法原则始终是基本参照。与此同时,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混合运用,法条、历史经验、国家安全、对天主教的政策、贸易关系、传教士与朝廷的关系、朝廷对特殊地区的政策与管理,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态度等等,都是关联因素。具体来看,从晚明到清嘉庆时期,朝廷对京城违规传教士的惩处有别于地方传教士,对所有违规的在华传教士的处置总体上趋于严厉,其间“禁教”政策是变化的关键。与“禁教”趋于严厉相关,朝廷对中国澳门天主教的管治渐与内地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禁教 司法 传教士 怀柔远人
下载PDF
边疆治理视阈下的明代边疆文教 被引量:6
12
作者 蒋金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4,214,共12页
在“文德以化远人”治边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明朝在边疆地区兴办儒学以化导边人,施乡约行旌表以感召边民,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边疆文教体系,将儒家文化远播边疆,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明朝在边疆地区大兴文教是以边疆治理为依归、以“安边... 在“文德以化远人”治边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明朝在边疆地区兴办儒学以化导边人,施乡约行旌表以感召边民,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边疆文教体系,将儒家文化远播边疆,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明朝在边疆地区大兴文教是以边疆治理为依归、以“安边”为核心,文教乃“兴太平”之手段,兴教是为安边服务,一旦有悖于此,儒学即失去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边疆文教 边疆治理
原文传递
北朝天水赵氏宦居与乡里变迁
13
作者 陈鹏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2,共12页
十六国时期,天水赵氏因仕宦后秦形成“京兆—天水”的“双家形态”。随着后秦衰亡,赵逸、赵温、赵迁三支分别进入赫连夏、仇池和江左,后又皆入仕北魏。在北魏,赵逸、赵温二支皆宦居京师,但分别葬于洛阳和天水,呈现出不同的乡里认同;赵... 十六国时期,天水赵氏因仕宦后秦形成“京兆—天水”的“双家形态”。随着后秦衰亡,赵逸、赵温、赵迁三支分别进入赫连夏、仇池和江左,后又皆入仕北魏。在北魏,赵逸、赵温二支皆宦居京师,但分别葬于洛阳和天水,呈现出不同的乡里认同;赵迁一支,随仕宦而居,却归葬于家族在后秦开创的京兆小陵原祖茔。北朝后期,赵逸一支宦居北齐京城邺城,但以洛阳为乡里;赵迁一支,因仕宦西魏、北周,回归京兆乡里;赵温子孙在乡里认同上,则呈现出京城与天水的分歧。北朝天水赵氏的个案研究显示,北朝士族因仕宦而迁徙乃至移居京城可能已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赵氏 士族 仕宦 乡里认同 家族溯源
下载PDF
中共东北党组织由“苏维埃运动”到“反日民族革命”转型的路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会军 白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8,共12页
东北党组织是土地革命战争与局部抗日战争时期最早领导反日民族革命运动的中共地方党组织。从"苏维埃运动"到"反日民族革命",东北党组织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其中既有与当时"左"倾路线的斗争,也有中共驻共... 东北党组织是土地革命战争与局部抗日战争时期最早领导反日民族革命运动的中共地方党组织。从"苏维埃运动"到"反日民族革命",东北党组织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其中既有与当时"左"倾路线的斗争,也有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直接介入、满洲省委隶属关系的转移等等。最终,东北党组织克服了"左"倾路线的干扰,通过两条路径确立起"以统一战线整合东北抗日力量,以武装抗日领导反日民族革命"的政策主轴,实现了领导东北地区从土地革命斗争到反日民族革命斗争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中央 满洲省委 政策转型 反日民族革命
下载PDF
中国认同: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统一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永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241,共6页
2023年7月14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在京召开了“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统一性’——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学术研讨会。《中... 2023年7月14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在京召开了“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统一性’——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根据专家会议发言,组织了这组笔谈专稿,分别就中国认同、“大一统”思想、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西域历史、社会记忆等主题探讨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希望有助于深入推进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以及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边疆民族 中国边疆学 会议发言 民族交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三大体系 主题探讨
原文传递
分立与整体: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历史整体性的发展轨迹
16
作者 程尼娜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8,共11页
辽宋夏金王朝是原唐朝统辖的民族在原唐疆域内建立的政权,各王朝统辖的各族人口中以汉人占多数。辽夏金王朝从国情出发,程度不同地继承中原王朝典章制度的同时,兼容了统治民族的传统制度和文化特点,体现了中国历史整体性的内在机制与发... 辽宋夏金王朝是原唐朝统辖的民族在原唐疆域内建立的政权,各王朝统辖的各族人口中以汉人占多数。辽夏金王朝从国情出发,程度不同地继承中原王朝典章制度的同时,兼容了统治民族的传统制度和文化特点,体现了中国历史整体性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轨迹。南北民族大迁徙使民族杂居状况更为普遍,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分布于内地与边疆、北族王朝与两宋王朝的同一民族内部割不断的亲缘关系,强化了古代中国社会底层的整体关系。各王朝统治者皆自称“正统”,将重建大一统王朝作为最高目标。儒家文化成为各王朝的主体文化,北族王朝积极吸纳汉文化精华发展本族文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民族在以儒学为主的整体文化层面上,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宋夏金 整体性 内聚力 正统观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左传》叙事成就与中国古典史学的诞生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卫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103,282,共14页
《左传》以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叙述了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齐、晋、秦、楚、鲁等几十个诸侯国255年间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叙事史的第一个范本。《左传》历史叙事的重大成就在于:实现了从历史记事到历史叙事的飞跃;用历史叙事... 《左传》以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叙述了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齐、晋、秦、楚、鲁等几十个诸侯国255年间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叙事史的第一个范本。《左传》历史叙事的重大成就在于:实现了从历史记事到历史叙事的飞跃;用历史叙事方式全方位叙述历史;以多种史料的广泛收集与辨别、取舍为叙事的依据与前提条件;在叙事中孕育了纪传、纪事本末体的雏形;首创以文辞叙事的历史文学样本;开启了中国史学以史为鉴叙事传统之先河。《左传》具有丰富的史学内涵。它的问世,是中国古典史学诞生的标志。《左传》与希罗多德的《历史》,几乎同时问世于中西文明的轴心时代,可谓轴心时代中西古典史学的双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历史叙事 古典史学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以史为鉴 春秋
原文传递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高句丽历史研究述评(上)
18
作者 高福顺 明阳 《地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21-41,共21页
2004年6月28日-7月7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在中国江苏苏州市召开。7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顺利通过了将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以此为契机,学界乃至东亚学界掀起了一股高句丽研究... 2004年6月28日-7月7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在中国江苏苏州市召开。7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顺利通过了将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以此为契机,学界乃至东亚学界掀起了一股高句丽研究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委员会 高句丽研究 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 王陵 近二十年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元修三史彰显“中华一统”
19
作者 陈俊达 《历史评论》 2024年第3期31-35,共5页
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正统地位的确立不再局限于接续哪一朝的德运、道统,而是在承认中国古代历史接续不断的前提下,能够对“大一统”辖境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 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正统地位的确立不再局限于接续哪一朝的德运、道统,而是在承认中国古代历史接续不断的前提下,能够对“大一统”辖境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元代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的三部正史——《辽史》《金史》《宋史》。在三史编修过程中,关于正统观念的讨论呈现出由“正闰之争”向“中华一统”的转变,对明清正统观产生深远影响。“中华一统”正统观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和统一性的鲜明体现,反映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 《金史》 《辽史》 《宋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大融合 大一统
原文传递
真番新考
20
作者 杨军 《地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本文在详细梳理有关真番郡所在地的诸家之说基础上,认同“在南说”中的真番郡在今朝鲜黄海道至京畿道一带说。
关键词 真番郡 在南说 在北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