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4
1
作者 李少昆 赵久然 +12 位作者 董树亭 赵明 李潮海 崔彦宏 刘永红 高聚林 薛吉全 王立春 王璞 陆卫平 王俊河 杨祁峰 王子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1-1959,共19页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科学和技术 历史回顾 发展战略
下载PDF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33
2
作者 王晓鸣 晋齐鸣 +2 位作者 石洁 王作英 李晓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方式改变和新品种推广,我国玉米病害的发生也有所改变。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仍然持续严重为害,大斑病呈加重趋势;在夏玉米区,局部地区小斑病发生较重,而矮花叶病普遍发生较轻;以往的次要病害已成为重要病害:如,南方锈病在夏玉米区南部严重发生,瘤黑粉病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土传病害日益加重,细菌性病害发生渐多。对玉米主要推广品种、近年国家和主产省份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表明,在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品种抗性水平降低、个别感病品种的推广及病原菌致病力变异,大斑病在近年仍将呈现较重发生趋势;丝黑穗病的发生则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和种子包衣技术而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仍会严重发生;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将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在北方夏玉米区,小斑病暴发的可能性较小,但已有强致病力菌株出现;由于推广品种普遍对茎腐病抗性水平较低并受耕作制度的影响,茎腐病和苗枯病将成为主要病害;多数品种对南方锈病缺乏抗性,南方锈病发生面积将继续扩大,发病程度也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害 品种 抗病性
下载PDF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3
作者 张新春 庄炳昌 李自超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0-56,共7页
盐胁迫损害植物质膜的正常功能 ,造成植物气孔关闭 ,光合降低 ,耗能增加 ,养分离子吸收不平衡。目前已从许多植物中分离了一些盐胁迫诱导的基因及基因上游序列 ,但对植物耐盐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有渗透调节、拒盐机理、盐的区隔... 盐胁迫损害植物质膜的正常功能 ,造成植物气孔关闭 ,光合降低 ,耗能增加 ,养分离子吸收不平衡。目前已从许多植物中分离了一些盐胁迫诱导的基因及基因上游序列 ,但对植物耐盐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有渗透调节、拒盐机理、盐的区隔化、钾离子运输调控系统、水通道蛋白和光合途径改变等几种假说 ,有些耐盐基因已被成功转入植物中。研究表明 ,添加一些外源物质能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耐盐性 耐盐机理 盐诱导基因 盐害 基因工程
下载PDF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 被引量:188
4
作者 陈传永 侯玉虹 +3 位作者 孙锐 朱平 董志强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53-1160,共8页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群体密度对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有重要影响,为阐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本研究以先玉335、郑单958、吉单209为供试品种,设置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105000株...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群体密度对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有重要影响,为阐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本研究以先玉335、郑单958、吉单209为供试品种,设置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105000株hm^(-2) 4种密度处理,测定并计算6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性能参数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收获指数(HI)、单位面积穗数(EN)、单穗粒数(GN)、千粒重(GW),并结合产量性能参数的变化对各品种进行耐密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性能参数对密度胁迫的反应相同,MLAI、EN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MNAR、HI、GN、GW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响应呈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品种耐密性表现以先玉335最好、郑单958次之,吉单209较差,其中,先玉335的适宜密度范围为90000~105000株hm^(-2),郑单958与吉单209的适宜密度范围为75000~900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密度 叶面积指数 净同化率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0
5
作者 王鹏文 戴俊英 +1 位作者 赵桂坤 刘鹏飞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3-46,共4页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品质 密度
下载PDF
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其组分动态与养分吸收模式研究 被引量:157
6
作者 何萍 金继运 +2 位作者 林葆 王秀芳 张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3-130,共8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组分干重动态与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总生物量及粒重的增长均符合Logistic方程;营养体干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axebx;生物产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组分干重动态与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总生物量及粒重的增长均符合Logistic方程;营养体干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axebx;生物产量依子粒产量和营养体干重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exp(a+b1x1b2x2)。适宜的氮磷钾配比及施肥技术可促进玉米植株生有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千粒的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肥料用量下春玉米氮磷钾绝对量的积累均符合Logistic方程,肥料用量可明显影响到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及其出现日期。用量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且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相对较早;每生产100kg玉米子粒,适宜氮(N)、磷(P)、钾(K)的吸收量分别为1.557~1.602,0.419~0.427和0.973~1.025kg。植株养分吸收适宜比例N:P:K为1:0.27:0.62~O.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用量 春玉米 生物产量 养分吸收模式
下载PDF
混合盐碱胁迫对苗期紫花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4
7
作者 张永峰 殷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用不同浓度混合盐碱(NaCl/Na2CO3)对苗期紫花苜蓿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其对抗氧化酶系统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盐碱处理浓度的增大,经处理的苗期紫花苜蓿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 用不同浓度混合盐碱(NaCl/Na2CO3)对苗期紫花苜蓿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其对抗氧化酶系统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盐碱处理浓度的增大,经处理的苗期紫花苜蓿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呈增加趋势,并且均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盐碱胁迫 苗期 紫花苜蓿 抗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53
8
作者 陈国平 高聚林 +12 位作者 赵明 董树亭 李少昆 杨祁峰 刘永红 王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李潮海 王永宏 王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9
9
作者 王振营 鲁新 +1 位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02-412,共11页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 ,并提出了“十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大量饲养 预测预报 防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 被引量:146
10
作者 孟红旗 刘景 +6 位作者 徐明岗 吕家珑 周宝库 彭畅 石孝均 黄庆海 王伯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为进一步揭示农田土壤酸化的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收集了我国典型农田6个长期(18~30a)施肥试验(祁阳红壤、进贤红壤、重庆紫色土、公主岭黑土、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和高量施肥)... 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为进一步揭示农田土壤酸化的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收集了我国典型农田6个长期(18~30a)施肥试验(祁阳红壤、进贤红壤、重庆紫色土、公主岭黑土、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和高量施肥)的历史观测资料,对耕层土壤pH在不同试验阶段(每6a)和施肥措施(对照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磷钾配施氮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NPKM))间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计算土壤酸化速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对照CK处理的耕层pH略有降低,平均土壤酸化速率为0.013pHa-1;N处理的1~6a,祁阳红壤、公主岭黑土和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试验的耕层pH较对照显著降低0.32~0.55个单位,至最近6a,所有试验的耕层pH较对照显著降低0.64~1.46个单位;NPK处理的耕层pH在试验1~12a明显低于N处理;NPKM处理的耕层pH却较NPK处理高0.30~0.53个单位,pH变化趋势与NPK相似。处理间成对T检验表明,长期施肥农田的土壤酸化速率大小顺序为:N〉NPK〉NPKM—CK,N和NPK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分别为对照的4.6倍和3.2倍。基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排水良好的旱作或水旱轮作农田分析了农田土壤酸化过程。尽管存在地域差异性,长期施肥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存在对施肥措施的共性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pH演变 长期施肥 共性响应 地域差异性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 被引量:134
11
作者 侯云鹏 韩立国 +4 位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秦裕波 李前 谢佳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6-845,共10页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2-2013年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红光农场,选用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富优135和吉粳511为材料,设置施N 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水平。于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茎鞘、叶片和籽粒三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转运、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及各养分吸收、转运与产量间的关系。水稻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每20 cm为一层(共5层),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根据各层土壤容重计算0—100 cm土体无机氮积累量,分析土壤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施氮量6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结合当年水稻和肥料价格,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方程,得出最高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12.8 kg/hm^2和220.6 kg/hm^2,施氮范围在202.2-231.6 kg/hm^2之间,最佳经济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03.0和209.1 kg/hm^2,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之间。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抽穗期各养分累积量与籽粒转运量呈正比,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向籽粒转运出现负效应。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氮肥当季回收率以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产量 养分吸收 养分转运 氮素平衡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被引量:97
12
作者 王晶 解宏图 +1 位作者 朱平 李晓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 ,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 ,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 ,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 (DOC)和... 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 ,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 ,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 ,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 (DOC)和水溶性有机碳 (WSOC)、土壤有效碳 (AC)、土壤潜在可矿化碳 (PMC)、土壤易氧化碳 (ROC)、土壤微生物量碳 (SMBC)、土壤轻组有机碳 (LF C)几种较为普遍应用的土壤活性有机质 (碳 )从概念指标、分析意义到分析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描述与理顺 ,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上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 溶性有机碳 有效碳 可矿化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量碳 轻组有机碳
下载PDF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5
13
作者 陈国平 杨国航 +9 位作者 赵明 王立春 王友德 薛吉全 高聚林 李登海 董树亭 李潮海 宋慧欣 赵久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6
14
作者 张余莽 周海军 +2 位作者 张景野 刘淑霞 吴海燕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37-40,共4页
简要概述了生物有机肥的种类、作用原理、生产工艺以及在不同作物上的施用效果,分析了生物有机肥生产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种类 生产工艺 生产应用
下载PDF
水稻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方法 被引量:112
15
作者 祁栋灵 韩龙植 张三元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26-230,235,共6页
土壤盐/碱化是盐/碱稻作区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提高水稻耐盐/碱性,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减轻盐/碱胁迫导致的水稻减产,许多学者广泛开展了水稻耐盐/碱性的基因型差异、生理生化、遗传及定位等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 土壤盐/碱化是盐/碱稻作区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提高水稻耐盐/碱性,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减轻盐/碱胁迫导致的水稻减产,许多学者广泛开展了水稻耐盐/碱性的基因型差异、生理生化、遗传及定位等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国内在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方法方面还缺乏统一标准,这影响着水稻耐盐/碱性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至今所采用的水稻耐盐/碱性鉴定方法、耐盐/碱指标和分级标准等,以期为我国水稻耐盐/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以及水稻耐盐/碱性种质资源鉴定、生理生化分析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盐/碱性 鉴定 评价指标 水稻生产 鉴定方法 评价方法 耐盐 碱性 生理生化分析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 被引量:104
16
作者 朱玉芹 岳玉兰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06-108,共3页
论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概况及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作用。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秸秆还田后,大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增产6.1%~14.3%。秸秆还田要确定适宜的翻压时间、翻压数量... 论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概况及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作用。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秸秆还田后,大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增产6.1%~14.3%。秸秆还田要确定适宜的翻压时间、翻压数量、补氮数量,并要保证秸秆粉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培肥地力
下载PDF
玉米高频率单倍生殖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的选育 被引量:109
17
作者 才卓 徐国良 +3 位作者 刘向辉 董亚琳 代玉仙 李淑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对单倍体诱导系Stock6进行改良,从Stock6与M278的杂交后代中连续6代测交和选择,育成了高频率单倍体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通过对20个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单倍体诱导率介于5.50%~15.94%,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10.40%,是Stock... 对单倍体诱导系Stock6进行改良,从Stock6与M278的杂交后代中连续6代测交和选择,育成了高频率单倍体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通过对20个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单倍体诱导率介于5.50%~15.94%,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10.40%,是Stock6的10倍;子粒Navajo标记性状明显、稳定,花粉量大、结实性好、抗病性强,是优良的单倍体诱导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诱导系 吉高诱系3号
下载PDF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被引量:108
18
作者 王晓慧 张磊 +6 位作者 刘双利 曹玉军 魏雯雯 刘春光 王永军 边少锋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3557-3565,共9页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熟期 籽粒灌浆 产量
下载PDF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4
19
作者 张云慧 张智 +3 位作者 姜玉英 曾娟 高月波 程登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共8页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大发生 迁飞 虫源分析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9
20
作者 张永锋 梁正伟 +1 位作者 隋丽 崔彦如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0-235,共6页
以紫花苜蓿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碱胁迫下,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性指标(可溶性糖、脯氨酸、束缚水和自由水、叶片持水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公农1号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均有... 以紫花苜蓿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碱胁迫下,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性指标(可溶性糖、脯氨酸、束缚水和自由水、叶片持水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公农1号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最大值分别达到87.16%和753.49μg/g,束缚水与自由水比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经盐碱处理7d后,束缚水/自由水达到0.94;而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离体叶片持水力下降了12%~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盐碱胁迫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