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满足可靠性要求的轻量化车身结构多目标优化方法 被引量:42
1
作者 谢然 兰凤崇 +1 位作者 陈吉清 丁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7-124,共8页
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需要满足模态、刚度和碰撞安全等多项性能要求;同时为了提高设计方案的鲁棒性,必须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各种方法中,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在工程设计的多目标和可靠性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需要满足模态、刚度和碰撞安全等多项性能要求;同时为了提高设计方案的鲁棒性,必须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各种方法中,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在工程设计的多目标和可靠性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采用高强度钢板后,为确定某车身前端结构的关键零件的厚度参数,分别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和40%偏置正面碰撞的简化模型;在优化模型中综合考虑白车身扭转刚度、最大碰撞力及平均作用力、碰撞吸能要求和质量最轻等多个性能指标要求,在构建高精度的响应面近似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其进行6σ可靠性优化设计;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对优化方案的鲁棒性进行评价。优化结果提高了整车的碰撞安全性,同时白车身扭转刚度和零件重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结构 轻量化 多目标优化 可靠性设计
下载PDF
自动变速器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勇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8-945,共8页
随着车辆自动变速器理论与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文中指出,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多挡化、电控化,液力变矩器自锁区域的低速化以及其传动部件的小型化、大容量化和高强度化;而无级变速器技术的发展则呈现... 随着车辆自动变速器理论与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文中指出,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多挡化、电控化,液力变矩器自锁区域的低速化以及其传动部件的小型化、大容量化和高强度化;而无级变速器技术的发展则呈现轻量小型化、大容量化和控制最佳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变速器 无级变速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采暖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皓 赵家威 +1 位作者 施骏业 陆冰清 《制冷技术》 2017年第3期39-42,共4页
空调系统采暖模式对冬季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原有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了优化,并通过低温除霜试验对比优化后的热泵系统和正温度系数电阻加热器加热系统(简称PTC加热系统)的采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热泵采暖模式热效率是... 空调系统采暖模式对冬季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原有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了优化,并通过低温除霜试验对比优化后的热泵系统和正温度系数电阻加热器加热系统(简称PTC加热系统)的采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热泵采暖模式热效率是PTC加热模式的2倍,节能效果明显,但是环境温度低于-5℃时,热泵空调系统会失效,而PTC加热系统仍可以工作,两种采暖模式各有优缺。实验研究为电动汽车空调PTC辅助加热的低温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热泵空调系统 采暖性能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的车身前部吸能部件优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兰凤崇 钟阳 +2 位作者 庄良飘 陈吉清 方舟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4-408,共5页
结合新车型开发中的整车碰撞分析,引入自适应响应面法对车身前部吸能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避免了传统响应面法完全依赖于最初选定的试验点,对复杂函数拟合精度较差的问题。通过对前纵梁等主要吸能部件的板厚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身的正面... 结合新车型开发中的整车碰撞分析,引入自适应响应面法对车身前部吸能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避免了传统响应面法完全依赖于最初选定的试验点,对复杂函数拟合精度较差的问题。通过对前纵梁等主要吸能部件的板厚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身的正面抗撞性,为汽车产品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车身 碰撞吸能 优化 自适应响应面法
下载PDF
基于行人保护的乘用车前部造型设计优化 被引量:25
5
作者 吕晓江 王纯 +3 位作者 刘卫国 马芳武 吴成明 赵福全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06-211,共6页
汽车前部造型是获得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的关键。基于《欧盟行人保护法规》之条款Directive78/2009/EC及《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中的相关规定,运用计算机辅助造型(CAS)技术,考虑到行人保护头部碰撞区域及腿部碰撞区域的划分要求... 汽车前部造型是获得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的关键。基于《欧盟行人保护法规》之条款Directive78/2009/EC及《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中的相关规定,运用计算机辅助造型(CAS)技术,考虑到行人保护头部碰撞区域及腿部碰撞区域的划分要求,对某乘用车的前部造型(发动机罩、翼子板、通风盖板和前保险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前部造型有效地控制了碰撞区域,有利于提升该车型的行人保护性能。因此,该结果可为新车造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乘用车 行人保护 汽车前部造型 设计优化:计算机辅助造型(CAS)技术
下载PDF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手动变速器换挡力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玉祥 臧孟炎 +1 位作者 陈勇 胡志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96-1000,共5页
采用Pro/E和ADAMS联合建模方式,在实现同步器动力学模型完整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手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使用ADAMS对换挡过程各阶段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换挡力和换挡位移的关系。通过分析换挡力,对手动变速器换挡难易程度做... 采用Pro/E和ADAMS联合建模方式,在实现同步器动力学模型完整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手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使用ADAMS对换挡过程各阶段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换挡力和换挡位移的关系。通过分析换挡力,对手动变速器换挡难易程度做出评价,为变速器设计提供依据。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仿真研究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动变速器 换挡力 ADAMS 虚拟样机
下载PDF
基于PolyMAX的声固耦合模态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高云凯 冯海星 +1 位作者 马芳武 杨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白车身的结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反映了汽车车身结构的固有特性,对车内噪声有重要影响。车内空腔跟车身结构一样,同样拥有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采用LMS数据采集系统对某国产SUV进行车内空腔声学模态试验。首先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方法获取... 白车身的结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反映了汽车车身结构的固有特性,对车内噪声有重要影响。车内空腔跟车身结构一样,同样拥有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采用LMS数据采集系统对某国产SUV进行车内空腔声学模态试验。首先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方法获取响应点的信号,然后利用PolyMAX方法提取声学模态频率及振型。将声学模态频率与白车身结构模态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车内空腔的第一、二阶声学模态分别跟白车身的第四、十阶结构模态有很强的耦合。最后通过实车测试验证了声固耦合共振时低频轰鸣的存在。可以在关键部件增加板厚、顶盖和地板附加阻尼层、顶盖加加强筋等方式改变车身结构的局部模态来破坏车身结构模态和声腔模态的强耦合状态,降低车内的低频轰鸣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AX 声固耦合模态 模态试验 NVH
下载PDF
基于汽车碰撞损伤的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22
8
作者 蔡志华 兰凤崇 +2 位作者 陈吉清 刘卫国 雷旦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3,共8页
目的利用胸部有限元模型预测与评估碰撞载荷下胸部生物力响应与损伤机理。方法利用CT和MRI图像数据对胸部骨骼与内部软组织进行几何重建,并划分网格。模型的生物组织材料参数与材料本构模型基于文献尸体实验与组织材料实验。结果对模型... 目的利用胸部有限元模型预测与评估碰撞载荷下胸部生物力响应与损伤机理。方法利用CT和MRI图像数据对胸部骨骼与内部软组织进行几何重建,并划分网格。模型的生物组织材料参数与材料本构模型基于文献尸体实验与组织材料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前碰撞与侧碰撞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胸部接触力、胸部位移量、力与位移曲线与尸体实验吻合较好,并利用胸部位移量、黏性准则对仿真过程进行损伤评估。结论模型可满足汽车碰撞安全中胸部损伤机理与防护及医学胸部钝器损伤的仿真研究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碰撞损伤 CT图像 材料参数 生物力学 汽车碰撞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高压电气架构的设计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田田 金启前 冯擎峰 《汽车工程师》 2013年第11期49-51,共3页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的架构是保证人员和汽车设备安全的关键,涉及配电方案、高压互锁、高压部件的选型及在整车上的布置位置等。文章从现有的典型纯电动汽车的高压系统电气架构分析入手,进行优缺点的比较,并结合在纯电动车上的实际应用,... 纯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的架构是保证人员和汽车设备安全的关键,涉及配电方案、高压互锁、高压部件的选型及在整车上的布置位置等。文章从现有的典型纯电动汽车的高压系统电气架构分析入手,进行优缺点的比较,并结合在纯电动车上的实际应用,提出了2种不同的高压电气架构方案。这2种方案均基于安全及保证各零部件独立工作的原则,尽可能地缩减结构模块和降低成本。结果表明,2种方案满足电动汽车的要求,具有安全、简单且易实现的优点,同时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高压系统 电气架构 设计
下载PDF
纯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悬置设计原则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康强 顾鹏云 左曙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35-1242,共8页
与内燃机的机械和低频发火阶次的燃烧噪声不同,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的噪声主要是由电磁力和齿轮啮合产生的高频啸叫声。电驱动总成的2000-2500 Hz以下频率的噪声主要通过结构传递路径传入驾驶室内。由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转矩大,故电驱... 与内燃机的机械和低频发火阶次的燃烧噪声不同,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的噪声主要是由电磁力和齿轮啮合产生的高频啸叫声。电驱动总成的2000-2500 Hz以下频率的噪声主要通过结构传递路径传入驾驶室内。由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转矩大,故电驱动总成悬置在保证抗扭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提高隔振性能。本文中对电动车和燃油车动力总成振动特性以及不同悬置布置方案下绕横向轴角位移和悬置力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电驱动总成悬置隔振率的主要因素,最后总结了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悬置的一般设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电驱动总成 悬置 隔振 设计原则
下载PDF
基于25%小偏置正面碰撞的某乘用车前端结构改进设计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林峰 刘卫国 +2 位作者 张君媛 张乐 周浩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400-2405,共6页
对比分析25%小偏置正面碰撞车体结构变形与正面全宽和40%偏置碰撞车体结构变形异同点。针对小偏置碰撞车体结构变形特点提出车体前端结构优化措施,优化措施包括结构改进与材料加强两个方面。对优化后的整车模型进行25%小偏置碰撞虚拟实... 对比分析25%小偏置正面碰撞车体结构变形与正面全宽和40%偏置碰撞车体结构变形异同点。针对小偏置碰撞车体结构变形特点提出车体前端结构优化措施,优化措施包括结构改进与材料加强两个方面。对优化后的整车模型进行25%小偏置碰撞虚拟实验,结果表明车体结构优化效果显著,乘员舱侵入量明显减小。进行了正面全宽和40%偏置碰撞工况下的减速度波形验证,证明改进整车模型刚度配置合理,不会影响乘员约束系统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性 25%小偏置正面碰撞 车体结构评价 结构改进
下载PDF
车用胶粘剂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许双英 金玉明 +3 位作者 李莉 刘强 杨安志 赵福全 《中国胶粘剂》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7,共4页
以车用胶粘剂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其VOC(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和气味性能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焊装用胶的主要成分为丁基橡胶、加工油和炭黑,三者对VOC含量的影响依次为加工油>炭黑>丁基... 以车用胶粘剂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其VOC(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和气味性能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焊装用胶的主要成分为丁基橡胶、加工油和炭黑,三者对VOC含量的影响依次为加工油>炭黑>丁基橡胶,其气味等级(3~4级)属于难闻和反感级别;涂装用胶的主要成分为糊状PVC(聚氯乙烯)树脂、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剂和有机溶剂等,其对整车车内VOC含量影响较大,并且涂装用胶的气味等级(4级)属于反感级别;总装用胶的主要成分为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等,其乙苯含量相对最高,对整车车内的VOC含量影响极大,并且总装用胶的气味等级(1级)属于无法忍受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胶粘剂 车内空气质量 挥发性有机物 气味性能 健康
下载PDF
总装工艺模块化装配设计 被引量:18
13
作者 郑德权 赵福全 +2 位作者 回金楷 马贝方 李斌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0年第10期6-13,共8页
以轿车为例,主要介绍了总装工艺模块化装配的内容,重点介绍了仪表板模块化装配设计方法,总结模块化装配的设计原则以及模块化装配的优点,并对模块化装配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模块化装配对提高汽车的装配质量,缩短汽车的生产周期,降低总... 以轿车为例,主要介绍了总装工艺模块化装配的内容,重点介绍了仪表板模块化装配设计方法,总结模块化装配的设计原则以及模块化装配的优点,并对模块化装配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模块化装配对提高汽车的装配质量,缩短汽车的生产周期,降低总装生产线的成本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设计 总装工艺 模块化 总装生产线 设计方法 发展趋势 装配质量 生产周期
下载PDF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测试场景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江丽君 贺锦鹏 +2 位作者 刘卫国 朱西产 马志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3,共5页
根据国外已提出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测试场景,对适用于我国汽车行驶工况的AEB测试场景进行了研究。采用行驶记录仪采集了汽车实际行驶危险工况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驾驶员反映时间确定了危险开始时刻,从而获得相应的AEB测试场景参... 根据国外已提出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测试场景,对适用于我国汽车行驶工况的AEB测试场景进行了研究。采用行驶记录仪采集了汽车实际行驶危险工况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驾驶员反映时间确定了危险开始时刻,从而获得相应的AEB测试场景参数,并依此建立完整的测试场景仿真模型,得到了符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情况的AEB测试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测试场景 仿真模型
下载PDF
车身密封性对车内噪声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胡远志 雷雨 +3 位作者 郑光泽 刘卫国 冯擎峰 刘西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9期1-6,共6页
对某微型车的车内噪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其车内噪声泄露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座椅、换挡机构、地板、车门、车窗、前围板和仪表等的密封性能测试,对比分析了相应的车内泄露噪声贡献量。结果表明:针对该车型的车门、车窗和座椅的密封优... 对某微型车的车内噪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其车内噪声泄露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座椅、换挡机构、地板、车门、车窗、前围板和仪表等的密封性能测试,对比分析了相应的车内泄露噪声贡献量。结果表明:针对该车型的车门、车窗和座椅的密封优化效果比较显著;而当发动机冷却风扇开启时,各种密封方式对降低车内噪声的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密封性 泄露噪声 车身部件
下载PDF
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液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6
16
作者 康平平 宋文生 +2 位作者 回金楷 陈伟 闫润娟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5,共4页
以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乙二胺为原料,由自制的乙二胺基乙磺酸钠为亲水性扩链剂,采用预聚体法合成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液。研究发现,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液固含量高(43.66%),稳定性大于6个月,且性能优于羧酸型... 以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乙二胺为原料,由自制的乙二胺基乙磺酸钠为亲水性扩链剂,采用预聚体法合成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液。研究发现,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液固含量高(43.66%),稳定性大于6个月,且性能优于羧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预聚体法 磺酸型 分散液
下载PDF
无钥匙进入启动系统介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秦浩 欧建平 +2 位作者 陈文强 由毅 赵福全 《汽车电器》 2011年第6期42-45,共4页
无钥匙进入与启动系统在新车型无线进入应用中正迅速地成为主流和通用的方案选择。相对于通过按遥控钥匙去控制车门的开与关和通过传统的钥匙去启动汽车,无钥匙进入与启动系统通过一个用户携带的智能钥匙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无钥匙进入启动系统 CAN 电子转向锁
下载PDF
TPM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全有 赵福全 +2 位作者 杨安志 金吉刚 翟洪军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0年第12期3-5,10,共4页
TPMS能够有效预防因轮胎气压不足引起的爆胎事故,同时可以帮助驾驶员维持正常的轮胎气压,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目前,TPMS主要有直接式和间接式两大类,直接式应用较广,但安装复杂成本较高,受到很大限制;间接式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可以预测未... TPMS能够有效预防因轮胎气压不足引起的爆胎事故,同时可以帮助驾驶员维持正常的轮胎气压,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目前,TPMS主要有直接式和间接式两大类,直接式应用较广,但安装复杂成本较高,受到很大限制;间接式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间接式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与其他汽车电子控制模块集成到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MS 压力传感器 轮速传感器
下载PDF
浅析汽车风阻系数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全有 赵福全 +2 位作者 杨安志 金吉刚 翟洪军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2年第11期59-62,共4页
简要介绍了空气阻力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形成机理,通过AVLCruise软件仿真分析了风阻系数与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相关参数的关系,突出说明风阻系数对油耗的影响。根据空气阻力各部分形成机理提出了降低各阻力可行的措施和方向。
关键词 空气阻力 风阻系数 汽车造型
下载PDF
电动汽车电驱动高频啸叫噪声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康强 顾鹏云 +1 位作者 李洁 左曙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2-687,共6页
相比于内燃机的低频点火、机械和燃烧噪声,电动汽车的主要噪声变为电磁力和齿轮啮合导致的更高频的啸叫声,令人烦躁。且由于没有内燃机工作噪声的掩蔽,这些高频单调噪声在许多工况下会很显著。同时,纯电动汽车行驶时也还有路噪、胎噪和... 相比于内燃机的低频点火、机械和燃烧噪声,电动汽车的主要噪声变为电磁力和齿轮啮合导致的更高频的啸叫声,令人烦躁。且由于没有内燃机工作噪声的掩蔽,这些高频单调噪声在许多工况下会很显著。同时,纯电动汽车行驶时也还有路噪、胎噪和风噪等噪声。因此,既要考虑单调噪声的声压级,也应计及其它噪声的掩蔽效应。本文中对7款纯电动汽车车内噪声的声压级、TNR和主观评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TNR与主观感受的趋势一致,而声压级的大小并不能直接用来评价啸叫声的显著度。根据电驱动总成主要阶次的TNR分布,得出对应于电动汽车啸叫声显著度的TNR数值范围。最后总结了电驱动总成的NVH目标设定方法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驱动 啸叫噪声 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