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在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军 李立强 +2 位作者 姜友 李文波 李良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在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在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3月至2021年7月期间通过LC联合LCBDE治疗的39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测量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直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扩张组胆总管直径>8 mm,共280例,正常直径(5 mm≤胆总管直径≤8 mm)胆总管结石113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胆总管正常直径组结石复发3例,均通过ERCP取出。扩张组结石复发8例,7例通过ERCP取出,1例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结论在胆囊结石合并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行LC+LCBDE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病 胆总管结石病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
原文传递
麻醉诱导前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氧化应激和血清S100β、NSE、BDNF的影响
2
作者 李刚 何文胜 +3 位作者 王凯 田杰利 史天伍 张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前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氧化应激和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LC的150...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前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氧化应激和血清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LC的150例老年患者分为高剂量组(盐酸戊乙奎醚0.015 mg/kg)、中剂量组(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和低剂量组(盐酸戊乙奎醚0.005 mg/kg),每组各50例。对比三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血清S100β、NSE、BDNF水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剂量组喉罩置入后5 min(T1)~停止气腹10 min后(T4)HR、MAP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术后1d MDA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SOD、T-AOC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术后1d S100β、NSE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BDNF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POCD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结论:老年LC患者麻醉诱导前应用0.01 mg/kg盐酸戊乙奎醚,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氧化应激和脑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老年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氧化应激 S100Β NSE BDNF
原文传递
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鲁俊 姜友 +1 位作者 刘家阳 李良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评估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1年4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7例,女性57例,年龄(51... 目的评估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1年4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7例,女性57例,年龄(51.3±15.8)岁。46例行汇入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的患者为微切开组,68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后留置T管的患者为T管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术中和术后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微切开组中转开腹率2.2%(1/46),T管组中转开腹率2.9%(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T管组相比,微切开组具有更少的术中出血量[5.0(5.0,10.0)ml比10.0(5.0,10.0)ml,P=0.043]以及更短的手术时间[(85.2±32.1)min比(102.8±39.5)min,P=0.012]、引流管拔管时间[(5.1±1.2)d比(6.6±1.3)d,P=0.031]和术后住院时间[(6.5±1.7)d比(7.4±2.8)d,P=0.0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微切开组的液电碎石使用率为4.3%(2/46),T管组为8.8%(6/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微切开组和T管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2/46)和11.8%(8/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截至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结石复发和胆管狭窄。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腹腔镜下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细径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探查 汇入部微切开
原文传递
Lewis大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提取与鉴别
4
作者 李立强 李明皓 +3 位作者 李良 李文波 张军 孔令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4013-4017,共5页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未成熟阶段表现出极强的抗原吞噬功能,它可以在免疫耐受、癌症的免疫治疗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但由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微,这就严重限制了它在临床、科研方面的应用。目的:提取鉴别Lewis大鼠...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未成熟阶段表现出极强的抗原吞噬功能,它可以在免疫耐受、癌症的免疫治疗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但由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微,这就严重限制了它在临床、科研方面的应用。目的:提取鉴别Lewis大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方法:从Lewis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前体细胞,应用20 ng/m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ng/mL白细胞介素4培养7 d诱导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然后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加入1μg/mL脂多糖继续培养2 d诱导为成熟树突状细胞。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ELISA检测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7A因子的分泌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反应。结果与结论:①普通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具有明显的突起结构;②流式细胞仪可见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CD40、CD86等共刺激分子;相反,成熟树突状细胞高表达上述共刺激分子;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A分泌水平要远高于成熟树突状细胞(P<0.01);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2分泌水平低于成熟树突状细胞(P<0.05);④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刺激明显比成熟树突状细胞强,当成熟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比例达到1∶10时刺激能力更强;⑤结果表明:Lewis大鼠骨髓前体细胞可以分化为树突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鉴定、相关因子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够鉴别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未成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成熟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