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的UPDRS评分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钱若兵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UPDRS评分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傅先明 魏祥品 +4 位作者 汪业汉 潘建辉 李晓驷 顾建华 陈弘道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7年 3月~ 2 0 0 4年 3月间应用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的 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对术后超过 10年的 15例患者设立非手术对照组 ,采用简明精...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7年 3月~ 2 0 0 4年 3月间应用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的 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对术后超过 10年的 15例患者设立非手术对照组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大体评定量表 (GA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DAN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等对治疗结果和远期预后进行评定。结果  39例手术患者优 3例 ,显著进步 16例 ,进步 14例 ,无效 4例。手术前后GAS、BPRS、CG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长期随访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BPRS中的激活因子分、PANSS中的攻击危险性和偏执 /好斗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余各项评分及SDSS和ADL评分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手术对患者的社会和生活能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立体定向手术 精神量表
下载PDF
丘脑底核高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被引量:8
3
作者 凌至培 汪业汉 +5 位作者 牛朝诗 凌士营 姜晓峰 喻廉 李光群 孙华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3期125-128,共4页
目的 :研究脑深部刺激 (DBS)对帕金森病 (PD)的治疗作用 ,观察术中丘脑底核 (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及对语言的影响 ,探讨植入刺激电极的最佳位置。方法 :17例帕金森病患者 ,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 目的 :研究脑深部刺激 (DBS)对帕金森病 (PD)的治疗作用 ,观察术中丘脑底核 (STN)刺激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效果及对语言的影响 ,探讨植入刺激电极的最佳位置。方法 :17例帕金森病患者 ,利用MRI及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植入丘脑底核 ,其靶点 :X =11mm ,Y =- 1mm ,Z =- 7mm。术中予以高频刺激 (频率为 15 0Hz,脉宽为 15 0 μs,电压自 0 5V开始 ,逐渐增至 6~ 8V) ;其中有 2例进行了STN电极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 ,术后随访 6~ 8月。结果 :17例术中刺激发现 ,STN中上部是其刺激、改善病人症状的最佳位置 ,而电极过深及过外则易引起言语障碍。 2例永久性植入慢性电刺激经随访观察对肌僵直的控制非常满意 ,对运动缓慢有明显改善 ,并减少美多巴的服药量 ,UPDRS运动评分下降 5 0 %。结论 :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 ,是PD慢性刺激的最理想靶点 ,其中上部是刺激效果的最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深部脑刺激 立体定向 治疗
下载PDF
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慢性深部脑刺激治疗 被引量:5
4
作者 凌至培 牛朝诗 汪业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46-49,共4页
关键词 运动障碍性疾病 慢性深部脑刺激治疗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仁飞 汪业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0年第3期171-175,共5页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治疗 难治性癫痫
下载PDF
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钱若兵 汪业汉 +2 位作者 凌至培 傅先明 李光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计算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坐标的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在术后 3~ 7天复查MRI ,T1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1低信号点 ,中间为短T1高信号环 ,最外为长T1低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T2 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2 高信号点 ,中间为短T2 低信号环 ,最外为长T2 高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7例患者术后 1~ 2年复查MRI,毁损灶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 类圆形信号。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的误差小于 1mm。结论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大小与毁损的温度、时间、毁损针的直径和长度成正比 ,晚期MRI随访提示如果靶点位置正确 ,毁损灶大小在 5 .0mm× 5 .2mm× 8.1mm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 帕金森病 PD 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MRI表现 疗效
下载PDF
颅内生殖细胞瘤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祥品 钱若兵 +3 位作者 汪业汉 张红雁 付先明 凌至培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26-27,共2页
目的 :探讨颅内不同部位生殖细胞瘤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88年 8月~ 1998年 8月间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 33例 ,其中鞍区 5例 ,松果体区 2 8例。采用立体定向活检 +脑脊液分流术 2 4例 ,定向活检 +三脑室底部... 目的 :探讨颅内不同部位生殖细胞瘤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88年 8月~ 1998年 8月间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 33例 ,其中鞍区 5例 ,松果体区 2 8例。采用立体定向活检 +脑脊液分流术 2 4例 ,定向活检 +三脑室底部造瘘术 1例 ,开颅单纯活检 2例 ,肿瘤部分或近全切除 6例 ,术后均行放疗。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2 3个月 ,定向手术组和开颅手术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颅内生殖细胞瘤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明确病理诊断 ,立体定向活检结合术后分次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将成为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生殖细胞瘤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侧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
8
作者 钱若兵 吴国强 魏建军 《安徽医学》 2000年第5期24-25,共2页
目的 :讨论侧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 31例侧脑室肿瘤的生长部位、诊断、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入路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 2 7例 ,大部分切除 1例 ,部分切除 1例 ,1例神经上皮性囊肿行立体定向穿刺 +囊肿侧脑室内引流... 目的 :讨论侧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 31例侧脑室肿瘤的生长部位、诊断、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入路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 2 7例 ,大部分切除 1例 ,部分切除 1例 ,1例神经上皮性囊肿行立体定向穿刺 +囊肿侧脑室内引流术 ;1例星形细胞瘤行立体定向活检 +后装放疗。结论 :直接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侧脑室肿瘤的有效方法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可以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肿瘤 外科手术 立体定向术
下载PDF
兔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制作
9
作者 张连富 徐善水 +2 位作者 方兴根 李子付 江国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1-715,共5页
目的利用猪胰弹力酶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7、14和21 d组),每组5只。应用猪胰弹... 目的利用猪胰弹力酶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7、14和21 d组),每组5只。应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兔右侧颈总动脉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7、14、21 d时分别行DSA检测、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观察模型动物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DSA造影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直径(1.64±0.17)mm;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血管直径(1.66±0.24)mm。7 d组动脉瘤长径和宽径分别为(19.33±1.65)mm和(2.86±0.21)mm;14 d组分别为(19.66±1.18)mm和(3.95±0.54)mm;21 d组分别为(19.84±0.82)mm和(4.03±0.95)mm。病理学观察发现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内弹力膜断裂,中膜平滑肌结构絮乱,细胞形态扭曲;14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腔内膜逐渐增生稳定;21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颈与瘤腔交界处结构的变化明显。弹力纤维染色显示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弹力层明显变薄;14 d组从交界处始弹力层逐渐变薄;21 d组变薄的弹力层基本稳定。结论利用简单外科手术方法结合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局部血管壁,可以建立形态学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梭形动脉瘤模型,且动脉瘤模型与人颅内动脉瘤病理结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弹性蛋白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