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家的起源与神话的类型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儒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150,共18页
道家是秦汉后建构出来的学派,先秦时期没有"道家"一派,后世建构出来的"道家"遂不能不有较强的异质性。道家分为"黄老"与"老庄"两支,前者重外王,后者重内圣,但内圣与外王亦有连续性。黄帝、老... 道家是秦汉后建构出来的学派,先秦时期没有"道家"一派,后世建构出来的"道家"遂不能不有较强的异质性。道家分为"黄老"与"老庄"两支,前者重外王,后者重内圣,但内圣与外王亦有连续性。黄帝、老子、庄子是道家传统中最重要的三个符号,追溯道家三子的起源,可追溯到神话的源头。黄帝源于天子神话,老子源于大母神神话,庄子源于飞仙神话,神话的源头不同,三子的思想定向也就不同。三子继承远古的神话,也继承了远古时期积极礼仪的斋戒实践。在从巫教(萨满教)到道家的传承中,后者也对前者作了批判的转化,三子在战国时期分别形成各自的体系,并在秦汉后被聚合成一家,即所谓的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神话 萨满教 黄帝 老子 庄子 大母神 飞仙 斋戒
下载PDF
良知学——物的证成或遗忘
2
作者 杨儒宾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62,285,共26页
良知学的成立可以归到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龙场之悟的内容是新的格致学,也是对朱子学的格致学的反动。王阳明的“良知”是主体化的本体,可谓“乾知”,它统摄了主体的情、意、知的功能。良知的作用是无知之知,它与所感者不是主客对列的关... 良知学的成立可以归到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龙场之悟的内容是新的格致学,也是对朱子学的格致学的反动。王阳明的“良知”是主体化的本体,可谓“乾知”,它统摄了主体的情、意、知的功能。良知的作用是无知之知,它与所感者不是主客对列的关系。良知的感应为物,其物不是认知心所对之物,而是无物之物。王阳明的格致是良知直感直应的顿教事件,“心”与“物”都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是超越界的概念,但却又作用于现实世界。朱子的格致论也预设了“心”与“物”都有超越面,它在学者“豁然贯通”的功夫论终点呈现。但在工夫历程中,心知与物理有辩证的关系。学者要先了解现实事物的认知之理,其心中蕴藏的理才可彰显。心中明朗一分后,对物之理可以有更广与更深的理解,如此反复。朱子的格致论强调现实世界的道德判断都要建立在分殊性的、间接性的背景知识上面,最终才可达到心物同时升入先天境界。王阳明与朱子的格致论其实不一定矛盾,但王阳明因强调良知的承体起用,所以彰显了物的先天义,但对物的知识义却无法证成。本文举王阳明用以形容良知妙用之场的书法与军事为例,指出良知的当下判断其实仍建立在广阔的支援性意识的间接性知识上面,良知教是顿教与渐教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王阳明 朱子 格物致知 焦点意识 支援意识
下载PDF
商周精神转变中的“经”之意识
3
作者 杨儒宾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5,共4页
1960年,徐复观在《民主评论》发表了《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一文,文中他提出了“忧患精神”一词,这个词语表示在殷周之际,周文王面对艰困的局势,生起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指向在艰困时期,周人兴起的一种道德奋发的动力。这种意识的... 1960年,徐复观在《民主评论》发表了《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一文,文中他提出了“忧患精神”一词,这个词语表示在殷周之际,周文王面对艰困的局势,生起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指向在艰困时期,周人兴起的一种道德奋发的动力。这种意识的升起有时代的背景,但也有更久远的天人关系转变的意义,也就是天命原本高挂在彼岸,此后降在人身上,由人承担起来。徐复观此一名文影响极大,带有康德“何谓启蒙”的声调,后来收入《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他的立论背后,有着“从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的演进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患精神 徐复观 天人关系 人文宗教 忧患意识 中国人性论史 人文精神 周文王
原文传递
理学功夫论的反思
4
作者 杨儒宾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69,共4页
在整体儒学史中,宋明理学所占的时间不算短,其思想特色也颇为明显。比起之前的汉魏六朝或隋唐阶段,或之后的清代儒学,理学家显然拥有更深层的精神生活。清儒常批判“性与天道”是孔子所罕言,理学家却热衷于这一领域,因而造成了对日用伦... 在整体儒学史中,宋明理学所占的时间不算短,其思想特色也颇为明显。比起之前的汉魏六朝或隋唐阶段,或之后的清代儒学,理学家显然拥有更深层的精神生活。清儒常批判“性与天道”是孔子所罕言,理学家却热衷于这一领域,因而造成了对日用伦常的忽略,甚至引发了家国覆亡的悲剧。清儒对理学家的刻板印象显然不合事实,作为历史上存在的理学体系自然有它的限制,凡存在即是体现也是限制,理学也不例外。问题是批判理学之限制性的考据学知识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刻板印象 清儒 考据学 理学 儒学史 限制性
下载PDF
大禹与九州原理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儒宾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19,共19页
大禹是儒家传统中的圣王,"古史辨"时期中争议的人物。从今日经学的角度,大禹在儒家传统中具有新的诠释内涵。大禹是虚实相参的人物,他的形象与治水神话紧密相关。大禹治水神话是环太平洋地区捞泥造陆神话的一种类型,但经由前... 大禹是儒家传统中的圣王,"古史辨"时期中争议的人物。从今日经学的角度,大禹在儒家传统中具有新的诠释内涵。大禹是虚实相参的人物,他的形象与治水神话紧密相关。大禹治水神话是环太平洋地区捞泥造陆神话的一种类型,但经由前代儒者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了普世性的意义。他成了大地原理的象征,他的治水敷土则成了体国经野的九州原理,大禹本人后来更成为儒家圣王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九州原理 治水神话 大地原理 海洋文化
下载PDF
孔门诗教:仁诗一致说的确立
6
作者 杨儒宾 《儒学评论》 2019年第1期83-106,共24页
由孔子所开出的诗教的传统源远流长,其是儒家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孔门诗教的形成和发展,将指出诗、志、仁这几个概念在孔子身上同时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们彼此间有密切的勾连。孔子论诗最大的特色是仁、诗一致,诗既是道德实... 由孔子所开出的诗教的传统源远流长,其是儒家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孔门诗教的形成和发展,将指出诗、志、仁这几个概念在孔子身上同时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们彼此间有密切的勾连。孔子论诗最大的特色是仁、诗一致,诗既是道德实践的载体,也是人格外显化的符号,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的表现方式是诗乐一体,其主要功能仍是抒情,但孔子论诗,基本去除了诗的私人性或私密性的个人情感,而将之转为普遍性的道德情感,其诗论的情是公共意义的情。孔子站在春秋君子所接受并诠释过的诗之公共性上,更向前一步,将私人性的情感收纳于后礼仪规范的儒家价值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经 诗教
原文传递
国家理性
7
作者 张旺山 《历史法学》 2011年第1期115-133,共19页
一、导论'国家理性'的拉丁文是ratio status,英文是reasor of state,法文是raison d’etat,意大利文是ragione di stato,德文是Staatsr(a|¨)son(但常常也直接借用法文的'raison'而写作'Staatsraison',而... 一、导论'国家理性'的拉丁文是ratio status,英文是reasor of state,法文是raison d’etat,意大利文是ragione di stato,德文是Staatsr(a|¨)son(但常常也直接借用法文的'raison'而写作'Staatsraison',而由于法文的'raison'相当于德文中的'Vemunft',因此也有人写成'Staatsver-nun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意大 国家 世纪 概念 导论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与Aletheia的哲学字源学
8
作者 吴俊业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6年第1期22-47,共26页
在现象学与古希腊传统之连接上,海德格尔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通过其存在史的论述,现象学从以笛卡尔计划继承者自居,转移至以终结近代乃至西方整个形而上学传统为己任。借此,在哲学理念上,现象学思潮渐渐越出追求严格科学性之目标,而... 在现象学与古希腊传统之连接上,海德格尔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通过其存在史的论述,现象学从以笛卡尔计划继承者自居,转移至以终结近代乃至西方整个形而上学传统为己任。借此,在哲学理念上,现象学思潮渐渐越出追求严格科学性之目标,而力图伸延至更为根源深邃的思想之道。在方法学上,哲学历史的解构(Destruk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etheia 字源 现象学思潮 形而上学传统 《存在与时间》 存在者 路德 兰特 悬搁 意义转变
原文传递
大禹与九州原理
9
作者 杨儒宾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6期218-218,共1页
大禹是儒家传统中的圣王,“古史辨”时期中争议的人物。从今日经学的角度,大禹在儒家传统中具有新的诠释内涵。大禹是虚实相参的人物,他的形象与治水神话紧密相关。大禹治水神话是环太平洋地区捞泥造陆神话的一种类型,但经由前代儒者创... 大禹是儒家传统中的圣王,“古史辨”时期中争议的人物。从今日经学的角度,大禹在儒家传统中具有新的诠释内涵。大禹是虚实相参的人物,他的形象与治水神话紧密相关。大禹治水神话是环太平洋地区捞泥造陆神话的一种类型,但经由前代儒者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了普世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环太平洋地区 儒家传统 古史辨 普世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