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对偶与排比 被引量:6
1
作者 高婉瑜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0,共3页
本文将对偶和排比视为连续统,辞格归属以该语句篇章具备特征的多寡为参考依据。
关键词 对偶 排比 修辞格 认知 典型
下载PDF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6
2
作者 吕正惠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5期79-85,共7页
中国新文学是在反对中国旧传统、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趋势下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新文学作家大都熟悉旧文学传统,本身又习染旧文化,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中国新文学不自觉地就成为新旧交杂之下的产物。本文以小说为核心,分析旧文学传... 中国新文学是在反对中国旧传统、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趋势下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新文学作家大都熟悉旧文学传统,本身又习染旧文化,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中国新文学不自觉地就成为新旧交杂之下的产物。本文以小说为核心,分析旧文学传统中的史传型和说书型叙述文学,如何制约了新文学中的小说家,使他们不可能学习到西方现代小说的精髓。同时,也对产生中国传统叙述文学和西方现代小说的社会背景略加分析,以进一步说明新文学中的小说所以不能"神似"西方现代小说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西方现代小说 史传型叙述文学 说书型叙述文学
下载PDF
晚明戏曲刊行概况 被引量:3
3
作者 林鹤宜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28,共10页
由于内部长久以来的腐朽颓败,明代政治到了万历,可以说已经面临了生死存亡的关键,迫切需要一位贤主明君,及时振衰起弊,力挽狂澜,以扭转当时的一片颓势。刚开始,有励精图治的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辅佐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一时朝纲大振... 由于内部长久以来的腐朽颓败,明代政治到了万历,可以说已经面临了生死存亡的关键,迫切需要一位贤主明君,及时振衰起弊,力挽狂澜,以扭转当时的一片颓势。刚开始,有励精图治的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辅佐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一时朝纲大振,富强在望。惜明朝福祚不长,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神宗朱翊钧因为受到长期的压抑,加上宦官张诚及反对派的诬陷,竟革除张居正的官諡,甚至籍没其家产,从此纵情享乐,荒怠政事,创下明世宗以外另一个二十余年不视朝的纪录。万历中叶以后的朝廷,有东林与非东林之间的朋党倾轧,有宦官的乱政,还有数不清的内忧跟外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小说 万历 刊刻 张居正 刻书业 刊行者 晚明时期 明代政治 戏剧活动 评点
原文传递
“个人”作为“革命历史”的象征——论茅盾的《虹》 被引量:4
4
作者 苏敏逸 《华文文学》 2006年第6期17-27,共11页
本文对茅盾的作品《虹》加以分析,说明茅盾如何藉由女主角梅行素个人的成长经历,来回顾、厘清五四运动到1920年代中期群众运动的革命历史,并确立从“个人”到“集体”的革命道路。而在小说的叙述特色上则以“客观性”和“逼真性”来强... 本文对茅盾的作品《虹》加以分析,说明茅盾如何藉由女主角梅行素个人的成长经历,来回顾、厘清五四运动到1920年代中期群众运动的革命历史,并确立从“个人”到“集体”的革命道路。而在小说的叙述特色上则以“客观性”和“逼真性”来强化“革命历史”的建构。这部小说代表茅盾已摆脱北伐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的情绪,重新确认革命道路,在茅盾的创作历程中是《蚀》三部曲和《子夜》之间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虹》 教育小说 个人 集体 革命历史
下载PDF
韩愈《师说》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吕正惠 《文学与文化》 2011年第1期15-24,共10页
韩愈作《师说》,将自己摆在"圣人之道"与社会大众之间,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传扬"道"的重大责任。其实质在于,要求将教育权与思想传播权从门阀士族的掌控中解放出来,交由那些具有正确思想与道德勇气的"师"来... 韩愈作《师说》,将自己摆在"圣人之道"与社会大众之间,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传扬"道"的重大责任。其实质在于,要求将教育权与思想传播权从门阀士族的掌控中解放出来,交由那些具有正确思想与道德勇气的"师"来执掌,反映了庶族地主阶层崛起后的文化要求。《师说》与《原道》、"文以明道说"一道,解构了以士族门阀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体系,构建起一套新兴庶族地主据以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并对北宋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说》 韩愈 明道 庶族地主 北宋士大夫
下载PDF
《文心雕龙》做为一种“知识型”对当代之文学研究所开启知识本质论及方法论的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颜崑阳 《长江学术》 2012年第1期62-76,90,共16页
本文从文学知识本质论及方法论的后设性观点,揭明《文心雕龙》的"诠释典范"意义,并重构其理论体系,进而推衍、应用到当代的文学研究。《文心雕龙》做为一种"知识型",隐涵着"多元因素交涉、衍变、混融之有机总... 本文从文学知识本质论及方法论的后设性观点,揭明《文心雕龙》的"诠释典范"意义,并重构其理论体系,进而推衍、应用到当代的文学研究。《文心雕龙》做为一种"知识型",隐涵着"多元因素交涉、衍变、混融之有机总体的文学本质观",其方法论则秉持着"‘在境而离境;离境而在境’的论述定位与‘本末终始;敷理举统’的辩证综合思维法则"。此一知识型自身就已系统化地整合了"文学理论"、"文学史"、"作品实际批评",而获致文学知识的"自体完形结构",形成整密的"诠释典范",可以推衍、应用到其它的文学研究。若将这个"诠释典范"应用到对于"五四"时期文学论述所建构之"知识型"的反思、批判,则《文心雕龙》所隐涵"有机性"的文学总体本质观与传统观,正好可以解离"个人抒情文学本质观"与"无机性传统观"的二种迷蔽,因而对于曾经受到新知识分子所强烈反对或片面误解的儒家文学传统,应该可以重新获致确当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知识型 本质论 方法论 诠释典范
下载PDF
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化”文化——基于个人经验的回顾 被引量:3
7
作者 吕正惠 《华文文学》 2010年第4期6-10,共5页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重归祖国怀抱。1945年,国民党在内战中溃败,由于美国干预中国内政,国民党政权确立了在台湾的统治。在1950年左右,一批大陆文人随着国民党到达台湾,但是,真正对战后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却是...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重归祖国怀抱。1945年,国民党在内战中溃败,由于美国干预中国内政,国民党政权确立了在台湾的统治。在1950年左右,一批大陆文人随着国民党到达台湾,但是,真正对战后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当时大多还在十岁左右(生于三十年代后期)的小学生和初中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个人经验 六十年代 现代化 国民党政权 文化 1950年 决定性作用
下载PDF
说“文”解“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龚鹏程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28-141,159,共15页
台湾学者龚鹏程的《说‘文’解‘字’》对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线索与结构做了宏观严整的理论阐述,重点描绘了文学与诸艺术门类矛盾运动的历史轨迹:文字系统艺术的综摄能力导向了各门艺术的诗化、文学化。角度新颖,结论别致。
关键词 音乐艺术 艺术发展 中国文学 黑格尔 书法 造型艺术 绘画 文学艺术 诗化 文字书写
原文传递
陈映真与鲁迅 被引量:2
9
作者 吕正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3,共4页
陈映真先生在台湾有"海峡两岸第一人"之誉。他以充满人间大爱和悲悯情怀的创作,成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理想信仰的执著追寻以及坚持启蒙、批判的知识分子立场,使他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台湾的良心"。2009年9... 陈映真先生在台湾有"海峡两岸第一人"之誉。他以充满人间大爱和悲悯情怀的创作,成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理想信仰的执著追寻以及坚持启蒙、批判的知识分子立场,使他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台湾的良心"。2009年9月,欣逢陈映真先生创作50周年之际,海峡两岸先后举办了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本刊也特邀两岸知名学者共谈陈映真,并侧重从其文学创作的思想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为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鲁迅 现代文学 旧书摊 孤独感 政治犯 苦闷 作品
原文传递
陈映真对台湾现代主义的省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5,共3页
陈映真先生在台湾有"海峡两岸第一人"之誉。他以充满人间大爱和悲悯情怀的创作,成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理想信仰的执著追寻以及坚持启蒙、批判的知识分子立场,使他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台湾的良心"。2009年9... 陈映真先生在台湾有"海峡两岸第一人"之誉。他以充满人间大爱和悲悯情怀的创作,成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理想信仰的执著追寻以及坚持启蒙、批判的知识分子立场,使他当之无愧地代表了"台湾的良心"。2009年9月,欣逢陈映真先生创作50周年之际,海峡两岸先后举办了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本刊也特邀两岸知名学者共谈陈映真,并侧重从其文学创作的思想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为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文学 陈映真 台湾 社会主义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 文化评论 文学批评 创作实践
原文传递
受教谭延闿 各自出新意——闽台书家沈觐寿与朱玖莹师承渊源探微
11
作者 李佩玲 《大学书法》 2023年第6期88-96,共9页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闿,曾对沈觐寿、朱玖莹有过书法上的指导。沈觐寿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画院副院长,为晚清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后代,以唐楷作为代表书风;朱玖莹曾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为渡海来台书家之一,退休后长期...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闿,曾对沈觐寿、朱玖莹有过书法上的指导。沈觐寿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画院副院长,为晚清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后代,以唐楷作为代表书风;朱玖莹曾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为渡海来台书家之一,退休后长期生活在台南,传续谭氏书风。沈、朱两位闽台书家在不同地域继承了谭氏书法,笔者在梳理他们师承渊源之后,主要集中在二者楷书的字体态势上做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延闿 朱玖莹 沈觐寿 颜体楷书
下载PDF
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国民性思考的接受与衍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文倩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0,共5页
前言一般认为,陈映真(1937-2016)是深受鲁迅影响的台湾代表作家之一,陈映真自己也曾在其创作观《鞭子和提灯》(1976年12月)、《后街》(1993年)等文,具体地提到他受到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的效果及意义其实... 前言一般认为,陈映真(1937-2016)是深受鲁迅影响的台湾代表作家之一,陈映真自己也曾在其创作观《鞭子和提灯》(1976年12月)、《后街》(1993年)等文,具体地提到他受到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的效果及意义其实不容易评估,因为,就陈映真实际的文学作品来看,他比较明显受到鲁迅影响的是他较早期的小说(1959-1964),而这些早期小说的创作历史条件,由于刚好落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恐怖/戒严令的期间,再加上彼时台湾的文学环境以西化与“现代”主义为主导,很多作品都带有相当高的诲涩、抽象的特质,这些条件实在是加深了理解陈映真与鲁迅小说关系的差异与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早期小说 鲁迅作品 国民性批判 创作观 《呐喊》 将军族 文学作品 赵树理 《狂人日记》
原文传递
武周革命与盛唐诗风
13
作者 吕正惠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5-62,共8页
学术界一直认为,武则天执政时期特重文学之士,进士科地位大为提升。但这种说法受到傅璇琮先生的质疑。到底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特重文学之士"与"提升进士科"地位分开来看,前者是武则天的文学爱好;后者又分... 学术界一直认为,武则天执政时期特重文学之士,进士科地位大为提升。但这种说法受到傅璇琮先生的质疑。到底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特重文学之士"与"提升进士科"地位分开来看,前者是武则天的文学爱好;后者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人才得到擢拔,二是武则天权力斗争的手段。武则天用人策略和文化政策对坐官时期的政治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周革命 用人策略 文化政策 盛唐诗风
下载PDF
那些孤寡残弱者的抵抗与救赎——读路内《花街往事》
14
作者 黄文倩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90-93,共4页
一路内的长篇小说《花街往事》原发表于2012年的《人民文学》杂志,201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后,随即获得2013年《人民文学》的首届新人长篇小说奖。2016年台湾《文讯》杂志评选新世纪“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此作亦雀屏中选,... 一路内的长篇小说《花街往事》原发表于2012年的《人民文学》杂志,201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后,随即获得2013年《人民文学》的首届新人长篇小说奖。2016年台湾《文讯》杂志评选新世纪“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此作亦雀屏中选,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花街往事》在路内的创作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它在21世纪初期的两岸文学圈的代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救赎 弱者 长篇小说 《文讯》 21世纪 文学圈
下载PDF
越界跨国: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的思考——王润华教授访谈录
15
作者 黄文倩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1期4-5,共2页
王润华教授1941年生于马来西亚,原籍广东从化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南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台湾元智大学中文系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助理院长,并于1986年荣获新加坡最高荣誉之... 王润华教授1941年生于马来西亚,原籍广东从化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南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台湾元智大学中文系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助理院长,并于1986年荣获新加坡最高荣誉之文化奖(文学)。2006年5月,应《世界文学评论》副主编邹建军教授的邀请,王润华教授就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畅谈了自己的感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外国文学教学
下载PDF
古文文气论举隅
16
作者 吕正惠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9-82,共4页
文气在唐宋古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韩愈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按照韩愈的讲法,一个作家只要“气盛”,那么,文章里... 文气在唐宋古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韩愈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按照韩愈的讲法,一个作家只要“气盛”,那么,文章里“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自然就能够恰当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论 古文 《答李翊书》 韩愈
下载PDF
论一九八〇年代台湾新兴诗社与诗刊之特质
17
作者 杨宗翰 《华文文学评论》 2020年第1期320-337,共18页
一20世纪80年代是台湾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也是诗社/诗刊与政经局势牵扯最深的年代。其实早在解除戒严与开放报禁之前,便可见到诗人积极介入、参与党外民主运动,特意考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新诗左翼系谱,翻译外国弱小民族作家代表性诗... 一20世纪80年代是台湾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也是诗社/诗刊与政经局势牵扯最深的年代。其实早在解除戒严与开放报禁之前,便可见到诗人积极介入、参与党外民主运动,特意考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新诗左翼系谱,翻译外国弱小民族作家代表性诗篇。诗坛中人也亲睹神州诗社温瑞安、方娥真被控"为匪宣传",最终遭受驱逐出境的结局。政治已是彼时诗人不可逃避也无从逃避的焦虑,且出于对现实的反思关怀,政治诗赫然成为新诗重要创作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创作类型 解除戒严 温瑞安 诗社 方娥真 民主运动 诗刊
原文传递
香草美人传统的新变:论李商隐诗、温庭筠词中闺怨作品的意义(摘要)
18
作者 吕正惠 《唐代文学研究》 2016年第1期810-813,共4页
屈原在《离骚》中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以此来比喻贤士.五言诗成立以后,曹植承袭了屈原的作法.曹植的贡献在于:他以最近形成的五言诗这种新体式,结合屈原独创的比喻方式,在五言诗里重建起来,而成为另一个传统的开端.曹植的影响一直... 屈原在《离骚》中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以此来比喻贤士.五言诗成立以后,曹植承袭了屈原的作法.曹植的贡献在于:他以最近形成的五言诗这种新体式,结合屈原独创的比喻方式,在五言诗里重建起来,而成为另一个传统的开端.曹植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初盛唐之间的陈子昂和张九龄.他们的作品虽然在细节上有种种差异,但在整体上都有一种隐含的比喻结构,譬如曹植的《南国有佳人》、陈子昂的《兰若生春夏》、张九龄的《兰叶春葳蕤》.这样,我们才能说,这些作品是有“托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诗 张九龄 香草美人 五言诗 曹植 陈子昂 初盛唐 闺怨
下载PDF
当代文学六十年
19
作者 程光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24,共11页
主持人:程光炜 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 主持人:程光炜 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80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古典文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初步性 文学化 南方文坛 程光炜 八十年代 历史化 十年 吴福辉
原文传递
韩愈《师说》在文化史上的意义(摘要)
20
作者 吕正惠 《唐代文学研究》 2012年第1期505-508,共4页
韩愈作为宋代新儒学的先驱,其议论鲜明地表现在《原道》中,并已得到较多关注与研究。但其《师说》一文历来讨论较少,本文欲试加推阐,以就教于方家。《师说》问世之初,时人即议论纷纷,韩愈的好友柳宗元在文章中数次提到韩愈因“好为人师... 韩愈作为宋代新儒学的先驱,其议论鲜明地表现在《原道》中,并已得到较多关注与研究。但其《师说》一文历来讨论较少,本文欲试加推阐,以就教于方家。《师说》问世之初,时人即议论纷纷,韩愈的好友柳宗元在文章中数次提到韩愈因“好为人师”而被“群怪聚骂”,柳宗元坚决申明自己绝不为人师,以避免招来祸端。由此可见,韩愈“抗颜为师”,在当时是不符世俗习惯的。然而韩愈却始终不改初衷,这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道》 柳宗元 《师说》 不改初衷 韩愈 文化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