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子学核心价值的21世纪新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俊杰 《深圳社会科学》 2019年第4期37-48,156,157,共14页
本文将朱子学置于21世纪新视野之中,探讨朱子学中的“理一分殊”说、“仁”说与“公共”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新意义。本文首先指出:21世纪世局的根本问题在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潮流的激荡,“全球正义”(globaljustice)备... 本文将朱子学置于21世纪新视野之中,探讨朱子学中的“理一分殊”说、“仁”说与“公共”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新意义。本文首先指出:21世纪世局的根本问题在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潮流的激荡,“全球正义”(globaljustice)备受挑战,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斗争之纾解,则有待于朱子学思想资源的流注。朱子学对近八百多年来东亚思想界影响深远,其三大核心价值中之“理一分殊”说强调“理一”在“分殊”之中,对21世纪世界建立“和而不同”的“多元普遍性”具有深刻启示。其次,朱子学的“仁”说以“爱之理”释“仁”,强调“爱之存在的存在性”,可以因应文明冲突与对话的新时代问题。最后,朱子学特重“公共”精神,对于21世纪世界各国因贫富不均所带来的“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问题具有新启示,可以开启“活私开公”的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东亚儒学 全球化
下载PDF
北京当代诗人生态:文化与认同
2
作者 杨小滨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6期27-30,共4页
从2012年6月起,我开始陆续联络在北京居住(以及小部分从北京移居国外)的近百名诗人,征求他们关于接受“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项目的意见。2012年夏至今,我亦多次访问北京,与许多诗人(兼及友人或家人)进行当面访谈。从2013年1月起... 从2012年6月起,我开始陆续联络在北京居住(以及小部分从北京移居国外)的近百名诗人,征求他们关于接受“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项目的意见。2012年夏至今,我亦多次访问北京,与许多诗人(兼及友人或家人)进行当面访谈。从2013年1月起,我陆续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发出问卷,并回收答复的问卷,部分诗人并未回复,因此本调查报告应该说是基于抽样调查的结果。以下是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基本情况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北京 生态 文化 当代 抽样调查 电子邮件 调查结果
下载PDF
徐晓鹤:绝望中的笑声
3
作者 杨小滨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6期41-48,共8页
徐晓鹤小说的深刻重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彻底发掘。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琐碎和荒谬的行为给快乐的误喻提供了途径,主流话语并没有受到严肃的抵制,却在把握特定的社会或群体中悲惨痛苦而又毫无意义的处境时遭到毁形。对徐晓鹤来说,无能... 徐晓鹤小说的深刻重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彻底发掘。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琐碎和荒谬的行为给快乐的误喻提供了途径,主流话语并没有受到严肃的抵制,却在把握特定的社会或群体中悲惨痛苦而又毫无意义的处境时遭到毁形。对徐晓鹤来说,无能为力的表现意味着,惟一的表现途径就是让人陷入现有话语的陷阱,这个陷阱始终诱使现实误入表现彻底失败的荒谬处境。徐晓鹤在1983年转入小说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晓 中短篇小说 主流话语 小说写作 叙事者 话语模式 整篇小说 叙事主体 毫无意义 现代性
下载PDF
尽是魅影的历史:陈大为诗中文化他者的匮乏与绝爽
4
作者 杨小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7,共6页
陈大为的诗如何重写了历史?历史作为一种他者的符号秩序在陈大为的诗里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拉冈关于符号域(the symbolic)与他者(the Oth-er)的论述,以及匮乏(lack)与绝爽(jouissance)的辩证法,辨析陈大为诗中抒情主体... 陈大为的诗如何重写了历史?历史作为一种他者的符号秩序在陈大为的诗里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拉冈关于符号域(the symbolic)与他者(the Oth-er)的论述,以及匮乏(lack)与绝爽(jouissance)的辩证法,辨析陈大为诗中抒情主体的基本面貌。因此,通常所说的陈大为诗学中解构宏大历史的策略,可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进行更为细密的解读。陈大为诗中的符号他者狭义地看是中华传统他者(the Other as Ch-inese tradition),广义地看是一般时空意义上的文化他者(the cultural Other)。那么,将这样的历史书写置于20世纪华文文学重建历史符号的脉络里来考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陈大为的历史书写也是对现代性的重新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诗歌 中华传统他者 文化他者 历史书写 现代性重新书写
原文传递
中国经学史上的回归原典运动 被引量:13
5
作者 林慶彰 《中国文化》 2009年第2期1-9,共9页
一前言 一九八六年暑假,我开始撰写《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一书,在思考明末清初经学发展的一些问题时,阅读余英时先生大文《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①,余先生以为清初学术思想史有回归原典的现象,我受到启发认为明末清初的经典研究... 一前言 一九八六年暑假,我开始撰写《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一书,在思考明末清初经学发展的一些问题时,阅读余英时先生大文《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①,余先生以为清初学术思想史有回归原典的现象,我受到启发认为明末清初的经典研究,是一种回归原典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回归 运动 学术思想史 明末清初 中国 辨伪学 余英时
下载PDF
论《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识 被引量:10
6
作者 华玮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101,共12页
在中国古代戏曲评本中,有一部内容十分特殊而在今日已十分罕见的本子,那就是清雍正年间“笠阁渔翁”刻汤显祖名著《牡丹亭》的评注本《才子牡丹亭》。此书批者署名“阿傍”,笔者曾将此书批语与史震林《西青散记》相关内容比对后,断... 在中国古代戏曲评本中,有一部内容十分特殊而在今日已十分罕见的本子,那就是清雍正年间“笠阁渔翁”刻汤显祖名著《牡丹亭》的评注本《才子牡丹亭》。此书批者署名“阿傍”,笔者曾将此书批语与史震林《西青散记》相关内容比对后,断定笠阁渔翁的真实身份便是清代戏曲家、《太平乐府》(《玉勾十三种》)的作者吴震生(1695—1769),而阿傍即其妻子程琼,此书系出自夫妇二人之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 注本 雍正年间 女性意识 戏曲家 《牡丹亭》 乐府 中国古代戏曲 散记 真实
原文传递
论说精致歌仔戏 被引量:5
7
作者 曾永义 《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31-34,共4页
一、百年来歌仔戏的曲折身世 我常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戏曲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是个戏曲的国家。何以故呢?因为中国小戏和傀儡戏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歌仔戏 中华民族 傀儡戏 戏曲 小戏
下载PDF
民初美育运动的“情感”与“理性”辩证:跨文化观点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小妍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38-48,158,共12页
一九二○年的《美育》杂志出了七期,成为一九一七年蔡元培提倡的美育运动的机关刊物。美育运动是一九一○、二○年代新文化运动的一环,知识分子认为晚清以来强调西方科学教育,却并未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唯有文化教育能改造个人,有健全... 一九二○年的《美育》杂志出了七期,成为一九一七年蔡元培提倡的美育运动的机关刊物。美育运动是一九一○、二○年代新文化运动的一环,知识分子认为晚清以来强调西方科学教育,却并未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唯有文化教育能改造个人,有健全的个人才能组成健全的国家。蔡元培主张,学校的德育应以陶冶情感的美育来取代宗教。《美育》杂志的宗旨则是"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并且想救济一般烦闷的青年,改革主智的教育,还要希望用美来代替神祕主义的宗教。"《美育》杂志的创办人为一九一九年成立的中国美育协会成员,皆美术、音乐教师,任教学校包括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及爱国女学。编辑包括吴梦非、周湘、欧阳予倩、丰子恺等,均对后来的艺术教育影响深远。本文一方面探讨中国美育运动与日本、德国美育运动的跨文化连结,一方面指出美育运动与梁启超、蔡元培主导的人生观派在理念上的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运动 主智的教育 跨文化 人生观
下载PDF
杂剧中鬼神世界的意识形态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永义 《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25-31,共7页
我园古典戏剧的目的在于娱乐和教化.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除了戏剧艺术的表现之外。还有赖于戏剧所依托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可以区别为现实的和超现实的两类。所谓现实的是指人世间曾经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事件.所谓超现实的是指人们所... 我园古典戏剧的目的在于娱乐和教化.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除了戏剧艺术的表现之外。还有赖于戏剧所依托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可以区别为现实的和超现实的两类。所谓现实的是指人世间曾经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事件.所谓超现实的是指人们所幻设出来的鬼神世界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神世界 意识形态 杂剧 古典戏剧 故事情节 戏剧艺术 超现实
下载PDF
“人生观”与欧亚后启蒙论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小妍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47,共23页
一九二○年代的人生观论述,是跨越欧亚文化的思想运动之一环。"人生观"一詞是現代日文的译詞,译自德國哲學家倭伊铿(Rudolf Eucken,1846-1926)的哲学概念,认为启蒙理性以"我"来归纳、掌控世界,导致主体(我)与客体(... 一九二○年代的人生观论述,是跨越欧亚文化的思想运动之一环。"人生观"一詞是現代日文的译詞,译自德國哲學家倭伊铿(Rudolf Eucken,1846-1926)的哲学概念,认为启蒙理性以"我"来归纳、掌控世界,导致主体(我)与客体(非我)分离。因此,寻求主客合一的道路,成为欧亚反启蒙运动的关键课题。倭伊铿提倡希腊传统的"玄学"(即形而上学Metaphysik),呼吁哲学脱离认知科学的歧途,回归人生的探讨。西田由法国哲学的"心的认知"(la connaissance du coeur)概念,进而发展佛教的"一切有情"及"宗教心"概念,由坐禅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张君劢等,则在打倒孔家店、科学挂帅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致力于连结儒家传统与欧亚后启蒙运动,使濒临危机的传统文化展开跨文化的连结,重新开创传统文化的现世意义。在此同时,以"唯情哲学"来对抗理性的思潮,也在一九二○年代前后的中国展开,以顾绶昌与袁家华一九二四年的讨论最为全面。对启蒙理性的反动,启蒙时代的休姆及鲁索即已发其端,至一九六○年代而不坠。德勒兹的"情动"(affect)概念,正是晚近对启蒙理性的持续质疑。中国一九二○年代以降的人生观运动所启动的情与理性的讨论,实具有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人生观 欧亚后启蒙 倭伊铿
原文传递
从西施说到梁祝——民族故事之命义、基型触发与孳乳展延
11
作者 曾永义 《戏剧之家》 2009年第4期18-24,共7页
一、民族故事之命义 “民族故事”一词.是本人在所授“俗文学概论”课堂上所提出的观念。何谓民族故事?简要而言。凡能够传达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思想、情感、意识、文化,而其流播空间遍及全国,
关键词 民族 故事 西施 论文 戏剧 触发 文学概论
下载PDF
瘙痒的主体:胡续冬诗中的社会讽喻与转义喜剧
12
作者 杨小滨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78,共5页
胡续冬的诗学气质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罕见的。在相当程度上,他也是被忽视的,远远没有与他同代的许多创作美学上不如他激进的诗歌同侪那样获得广泛的专业研究或公众讨论--或许,讨论相对简单直接一点的作品总是更为简便。这也就暗含了一... 胡续冬的诗学气质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罕见的。在相当程度上,他也是被忽视的,远远没有与他同代的许多创作美学上不如他激进的诗歌同侪那样获得广泛的专业研究或公众讨论--或许,讨论相对简单直接一点的作品总是更为简便。这也就暗含了一个前提:胡续冬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写作,甚至是有难度的写作--尽管难度本身并不保证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同他的诗歌作品表面呈现的样貌并不一致,因为他的风格保持着一种草根的话语形态,并无艰难或晦涩的隐喻,也并无费解的谜团。不过,胡续冬的诗又是充满了修辞的,当然这种修辞绝不意味着任何意义上的矫饰--至少他始终维持着某种日常的语调和基本上口语化的句式。正是在这种日常形式与转义语言之间的尖锐张力使得胡续冬的诗作既远离了枯涩的学院体模式,又拒绝臣服于浅白的通俗体写作--而这,恰恰正是难度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作品 当代诗人 创作美学 话语形态 转义 浅白 修辞 口语化
下载PDF
当代台湾学术性佛教多元哲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林镇国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
13
作者 刘宇光 赵东明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4,共5页
本文拟讨论和介绍林镇国教授,为何堪称他是"当代台湾学术性佛教多元哲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并对其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都做了相关的检讨。
关键词 当代 台湾省 佛教哲学 林镇国 知识论
原文传递
有关气与理的超越、吊诡、反讽——从庄子延伸至理学与佛学的讨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博克 何乏笔 +2 位作者 赖锡三 吴崇柏(文字记录) 李志桓(校正补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1-15,共15页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赖锡三到任博克教授任教的芝加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2019年5月,何乏笔从德国法兰克福来访。为延续他们过去讨论庄子wild card与天台吊诡思维的乐趣,三人于赖锡三在芝加哥大学的海德公园小白楼住处,进...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赖锡三到任博克教授任教的芝加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2019年5月,何乏笔从德国法兰克福来访。为延续他们过去讨论庄子wild card与天台吊诡思维的乐趣,三人于赖锡三在芝加哥大学的海德公园小白楼住处,进行了这场以文会友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加哥大学 德国法兰克福 庄子 以文会友 吊诡 理学与佛学
下载PDF
庄子与天台的吊诡性思维:延续Wild Card的跨文化对话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博克 何乏笔 +4 位作者 赖锡三 吴崇柏 释修畅 陈慧贞 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1-30,共30页
缘起说明:这份新对话稿,缘于2017年10月,我和何乏笔的一场跨文化对话(这份资料名为:《关于〈庄子〉的一场跨文化之旅:从任博克的Wild card出发》,刊载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其中包含任博克的中文回应)。
关键词 跨文化 对话 CARD 庄子 天台 CARD 师范学院
下载PDF
疯狂的前奏曲:初探果戈理与鲁迅作品的“黑暗世界”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相因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82,共11页
果戈理与鲁迅在早期作品与创作生涯的发展中,具有高度同构型与相对相似性。两位作家在俄、中两篇《狂人日记》生成之前,已经各自继承了两国传统文学遗产中早已具备的共通性——对"黑暗世界"里种种精神现象所展现的兴趣、观察... 果戈理与鲁迅在早期作品与创作生涯的发展中,具有高度同构型与相对相似性。两位作家在俄、中两篇《狂人日记》生成之前,已经各自继承了两国传统文学遗产中早已具备的共通性——对"黑暗世界"里种种精神现象所展现的兴趣、观察与探讨。两位作家文学知识生成的背景与发展阶段中,对于所谓的"黑暗意识"、"黑暗闸门"与"小传统"的喜爱,确立未来作品中对于异类、异端与异化的接受与关注。在早期作品中,两位作家连结了原始、黑暗与疯狂,在手法上选择了滑稽感与笑,展现其衍生的种种问题。他们藉由这些来自黑暗世界的非理性与精神现象,展现了远比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中道德性说教更具力量与份量的效果,更能颠覆所谓西化的文明。两位作家的早期作品在赞扬原始的狂欢性质之余,并不产生低级的、卑俗的"滑稽的毛病",反而吊诡地提升悲喜剧的美学特质,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鲁迅 黑暗意识 阴间幻象 滑稽感与笑 中俄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