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军 邹鹏 +3 位作者 王煜恒 王会聪 骆桂兰 汤传全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26-3736,共11页
为确定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08±0.01)g的大鲵稚体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大鲵稚体投喂5种不同的饵料,分别为... 为确定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1.08±0.01)g的大鲵稚体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大鲵稚体投喂5种不同的饵料,分别为鱼块、黄粉虫、水蚯蚓、卤虫和米虾,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显示:不同饵料对大鲵稚体的存活率以及全鱼水分、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米虾组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和水蚯蚓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干物质效率表现为鱼块组和水蚯蚓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米虾组显著高于卤虫组和黄粉虫组(P<0.05),卤虫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各组间大鲵稚体蛋白质效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水蚯蚓组>米虾组>鱼块组>卤虫组>黄粉虫组;鱼块组脂肪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卤虫组和米虾组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黄粉虫组(P<0.05),水蚯蚓组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米虾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为各组最高,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黄粉虫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大鲵稚体全鱼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蚯蚓组、卤虫组和米虾组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高于鱼块组和黄粉虫组(P<0.05)。鱼块组和米虾组大鲵稚体胃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黄粉虫组和卤虫组(P<0.05);黄粉虫组胃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胃肠道淀粉酶活性仅卤虫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米虾是大鲵稚体的最佳饵料,鱼块次之,水蚯蚓和黄粉虫最后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不同饵料 生长 体组成 消化酶
下载PDF
中国大鲵饵料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煜恒 陈军 +2 位作者 王会聪 骆桂兰 汤传全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4-28,共5页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大鲵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促进了我国大鲵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章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在大鲵天然饵料和食性、营养需求、配合饲料研究开发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大鲵饵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国大鲵 饵料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鲵幼鲵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洪玉定 巫爱军 +3 位作者 王煜恒 陈军 周广帅 汤传全 《水产养殖》 CAS 2019年第9期5-8,共4页
大鲵(Andriasdavidia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有“活化石”之称,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其肉质鲜嫩、味道独特,具有极高的经济、药用和食用价值。经过近40年的研究和推广,大鲵的人工养殖已... 大鲵(Andriasdavidia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有“活化石”之称,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其肉质鲜嫩、味道独特,具有极高的经济、药用和食用价值。经过近40年的研究和推广,大鲵的人工养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特种养殖业。目前大鲵人工养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形成了原生态、仿生态和工厂化养殖3种模式,其中原生态养殖多用于人工增殖放流,后两种生产中应用较多,但是这两种模式对大鲵生长情况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性能 大鲵 养殖模式 人工增殖放流 生态养殖 人工养殖 特种养殖业 工厂化养殖
下载PDF
不同繁殖模式对大鲵繁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煜恒 陈军 +3 位作者 洪玉定 巫爱军 周广帅 汤传全 《河北渔业》 2019年第10期26-28,33,共4页
为研究全人工和仿生态两种繁育模式对大鲵( Andrias davidiaus )繁殖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两种繁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仿生态繁育模式中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5.00%、74.99%和86.08%,而全人工繁... 为研究全人工和仿生态两种繁育模式对大鲵( Andrias davidiaus )繁殖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两种繁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仿生态繁育模式中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5.00%、74.99%和86.08%,而全人工繁育模式分别为50.00%、63.94%和72.36%,前者均分别高于后者。因此,大鲵繁殖时可采取适当人工干预的仿生态繁殖模式,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us) 全人工繁育 仿生态繁育 繁殖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