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及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宇 殷中琼 +4 位作者 魏琴 贾仁勇 范静 周黎军 杜永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105-2108,共4页
研究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采用饱和水溶法制备包合物,进行正交试验,以包合产率和包合率为筛选指标,优选包合工艺。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对包合效果进行评价,并考察包合物在强光、高温... 研究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采用饱和水溶法制备包合物,进行正交试验,以包合产率和包合率为筛选指标,优选包合工艺。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对包合效果进行评价,并考察包合物在强光、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最佳包合条件为1 mL油樟叶挥发油与8 gβ-环糊精进行包合,包合时间3 h,包合物温度40℃,β-环糊精和水的体积比1∶15。经红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定,形成了油樟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湿稳定性。试验得出的最佳包合工艺操作简便,包合物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叶挥发油 Β-环糊精 表征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油樟叶挥发油对三种真菌的抗菌效果 被引量:32
2
作者 陶翠 魏琴 +7 位作者 殷中琼 贾仁勇 周黎军 谢洪 方俊 杨磊 伍亮 张晓龙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3,共5页
为探讨油樟叶挥发油对须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小孢子菌的抑制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采用RPMI 1640液体培养基倍比稀释和沙氏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法分别检测油樟叶挥发油对这3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并绘制体外... 为探讨油樟叶挥发油对须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小孢子菌的抑制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采用RPMI 1640液体培养基倍比稀释和沙氏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法分别检测油樟叶挥发油对这3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并绘制体外杀菌曲线,观察MIC浓度下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的动态杀菌过程;透射电镜下观察油樟叶挥发油在MIC浓度下对3种真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的MIC和MFC值均为3.125μL/mL;杀菌曲线表明,作用的前12h内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的杀菌作用最强,随后杀菌作用降低;电镜下对照组的3种真菌形态正常,在MIC浓度下,3种真菌原有的细胞器模糊不清、溶解或消失。试验证实,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杀菌机理为破坏真菌的细胞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叶挥发油 抗真菌活性 杀菌曲线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四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被引量:28
3
作者 吴长龙 魏琴 +2 位作者 殷中琼 徐娇 石东霞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89-1193,共5页
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方法和参照M38-A液体微量稀释法,对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土荆皮4种中药的乙醇提取得率及其乙醇提取物的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得率分别为19.54%、10.60%、14.12%和2... 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方法和参照M38-A液体微量稀释法,对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土荆皮4种中药的乙醇提取得率及其乙醇提取物的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得率分别为19.54%、10.60%、14.12%和26.05%。苦参、白鲜皮、土茯苓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物对石膏小孢子菌的MIC值分别为0.7813、3.125、100和3.125mg/mL;对须癣毛癣菌的MIC值分别为0.781、3.125、50和0.781mg/mL;对犬小孢子菌的MIC值分别为3.125、1.563、25和0.781mg/mL。这4种提取物对石膏小孢子菌的MFC值分别为1.563、6.25、>100和6.25mg/mL;对须癣毛癣菌的MFC值分别为3.125、6.25、100和1.563mg/mL;对犬小孢子菌的MFC值分别为6.25、3.125、50和1.563mg/mL。结果表明,土茯苓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差的抑菌、杀菌作用,苦参、白鲜皮和土荆皮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提取物 真菌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真菌浓度
原文传递
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应静 游玲 +5 位作者 邱树毅 王涛 傅小红 罗明有 雷春琼 冯学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5-81,共7页
为探讨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采用实验室模拟固态控温发酵方式,对发酵过程进行控温,监测糟醅理化指标、典型微生物数量变化、出坛糟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加快糟醅水分蒸发,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产酒生酸... 为探讨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采用实验室模拟固态控温发酵方式,对发酵过程进行控温,监测糟醅理化指标、典型微生物数量变化、出坛糟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加快糟醅水分蒸发,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产酒生酸快,最终糟醅酒度偏低(1.52%vol);中温和低温发酵好氧细菌及酵母数量较多,有利于持续产酒产酸,最终糟醅酒精度分别为2.98%vol、4.67%vol。高、中、低温发酵出坛糟醅中高级醇含量分别为7.74 mg/100 g、7.42 mg/100 g、9.72 mg/100 g。中、低温发酵糟醅中未检测出糠醛,高温发酵糟醅中糠醛含量为1.90 mg/100 g。高、中、低温发酵糟醅总酯含量分别为69.99 mg/100 g、109.12 mg/100 g、96.64 mg/100 g。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中温(30℃)发酵糟醅与对照窖池出池糟醅风味组分构成更为接近,可通过控制发酵温度生产特定基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控温发酵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放线菌挥发性产物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涛 游玲 +4 位作者 赵东 冯瑞章 王松 冯学愚 林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84-187,共4页
为探讨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对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影响,对分离自窖泥、糟醅、窖房和曲房空气中的123株放线菌发酵液中的主要醇溶性和水溶性挥发物质进行检测。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123株放线菌均能产生多种挥发性产物,不同来源的放线菌... 为探讨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对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影响,对分离自窖泥、糟醅、窖房和曲房空气中的123株放线菌发酵液中的主要醇溶性和水溶性挥发物质进行检测。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123株放线菌均能产生多种挥发性产物,不同来源的放线菌菌株所产挥发性产物的种类有一定差异,仅Streptomyces属的多株放线菌可产生酯类、酸类、醛类、酮类及醇类等浓香型白酒中的重要呈香呈味物质,这些放线菌(特别是链霉菌)在浓香型白酒的酿造中很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还发现部分菌株在白酒和其他行业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放线菌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产物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丢糟生产茶树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游玲 王涛 +3 位作者 祝晓波 邱芳 陈泽军 周瑞平 《酿酒科技》 2009年第6期99-101,共3页
以多粮浓香型白酒的鲜丢糟90%、棉籽壳2%、麦麸5%、过磷酸钙1%、石膏粉1%为培养基,进行栽培茶树菇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丢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氮,以丢糟为主料的培养基上菌丝长势良好,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丢糟可生产符合有机食品要求... 以多粮浓香型白酒的鲜丢糟90%、棉籽壳2%、麦麸5%、过磷酸钙1%、石膏粉1%为培养基,进行栽培茶树菇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丢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氮,以丢糟为主料的培养基上菌丝长势良好,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利用丢糟可生产符合有机食品要求的茶树菇,其价值为2000元/t,生产茶树菇后的菌糠还可以用于生产饲料,是白酒糟综合利用的一条新途径。(丹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丢糟 茶树菇 综合利用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4种甜味剂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夏于林 李明春 +3 位作者 张莹 何开蓉 尹礼国 王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甜蜜素、阿斯巴甜、糖精钠、安赛蜜4种人工合成甜味剂,排除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测定时存在的假阳性的可能。样品只需简单前处理即可直接导入测定。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4种人工合成甜... 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甜蜜素、阿斯巴甜、糖精钠、安赛蜜4种人工合成甜味剂,排除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测定时存在的假阳性的可能。样品只需简单前处理即可直接导入测定。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4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回收率在86%~106%之间,定量检出限为5μg/L~12.5μg/L,在获得较高灵敏度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样品检测周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白酒 甜蜜素 阿斯巴甜 糖精钠 安赛蜜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池中糟醅微生物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蒲岚 李璐 +7 位作者 谢善慈 游玲 沈亮亮 冯学愚 邱树毅 许德富 倪斌 税梁扬 《酿酒科技》 2011年第1期17-19,共3页
研究了浓香型白酒典型微生物菌群主导的发酵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窖池典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监测,发现酒精发酵与生酸产酯发酵并未有明显界限,随着窖池主导菌群,或窖池微生物区系的交替演变而逐步转换。同时,不同区域企业生产窖池的... 研究了浓香型白酒典型微生物菌群主导的发酵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窖池典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监测,发现酒精发酵与生酸产酯发酵并未有明显界限,随着窖池主导菌群,或窖池微生物区系的交替演变而逐步转换。同时,不同区域企业生产窖池的典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有差异;单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结合平板涂布计数法测定好氧细菌数量,不能真实反映窖内好氧细菌的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糟醅 典型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脱油油樟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超 魏琴 +3 位作者 杜永华 周黎军 蒋勤久 殷中琼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0-694,共5页
探讨了油樟叶提取挥发油后的残渣的乙醇浸膏和乙醇浸膏的石油醚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萃取相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三种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及抑菌曲线。结果显示... 探讨了油樟叶提取挥发油后的残渣的乙醇浸膏和乙醇浸膏的石油醚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萃取相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三种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及抑菌曲线。结果显示,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为正丁醇萃取相(MIC、MBC:7·813、15.625mg/mL)>乙酸乙酯萃取相(MIC、MBC:15.625、31.125)>乙醇浸膏和水萃取相(MIC、MBC:31.25、62.5)>石油醚萃取相(MIC和MBC都高于5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为石油醚萃取相和乙酸乙酯萃取相(MIC、MBC:7·813、15.625)>正丁醇萃取相(MIC、MBC:15.625、31.125)>乙醇浸膏和水萃取相(MIC、MBC:31·25、62.5);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为乙酸乙酯萃取相(MIC、MBC:3.9063、7.813)>正丁醇萃取相(MIC、MBC:15.625、31.125)>乙醇浸膏和水萃取相(MIC、MBC:31.25、62.5)>石油醚萃取相(MIC、MBC:31.25、125)。由此可见,油樟叶提取物中存在抗菌活性物,其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萃取相和正丁醇萃取相。曲线结果表明,脱油后的油樟叶提取物对三种细菌的作用均属于浓度依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叶 提取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涛 姚韬 +4 位作者 李涛 游玲 周瑞平 王松 冯瑞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于空白对照,其最高的己酸乙酯含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58倍和窖内对照的3倍。对8株促进糟醅己酸乙酯生成能力显著(高于窖内对照)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基于26S rDNA D1/D2区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分属于Debaryomyces hansenii(4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2株)、Zygosaccharomyces bailii(1株)、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1株)等4种。研究表明,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促进糟醅产己酸乙酯的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酵母菌 己酸乙酯 26S RDNA
下载PDF
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超 张健 +1 位作者 侯茂 魏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343-11345,共3页
介绍了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从"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体系建立几方面,构建了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生物工程 高素质复合型 培养方案
下载PDF
多粮浓香型白酒丢糟栽培猴头菌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何元丽 余仕海 +2 位作者 王松 游玲 王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70,共3页
以菌丝生长情况、转化率及生长周期为评价指标,开展以多粮浓香型白酒丢糟作为主要培养料生产栽培猴头菌培养基的筛选。综合评价各种指标,筛选到1种较优培养基(鲜丢糟72%,棉籽壳12%,木屑10%,麸皮4%,1%石膏粉,1%过磷酸钙)。用该培养基生... 以菌丝生长情况、转化率及生长周期为评价指标,开展以多粮浓香型白酒丢糟作为主要培养料生产栽培猴头菌培养基的筛选。综合评价各种指标,筛选到1种较优培养基(鲜丢糟72%,棉籽壳12%,木屑10%,麸皮4%,1%石膏粉,1%过磷酸钙)。用该培养基生产菌种,其菌丝满袋时间、菌蕾形成时间与国内生产最为常用的培养基相比分别缩短了3d、4d,感染率提高6%;转化率仅低1.5%。结果表明,以酒糟为主料栽培猴头菌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丢糟 培养基 猴头菌
下载PDF
油樟叶乙醇提取物抗炎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魏琴 殷中琼 +3 位作者 杜永华 周黎军 陶翠 贾仁勇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9-864,共6页
为探讨油樟叶乙醇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建立了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醋酸诱导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的模型,并测定了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炎性渗出液中前列腺素E2、组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结果表明,油樟叶乙醇... 为探讨油樟叶乙醇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建立了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醋酸诱导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的模型,并测定了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炎性渗出液中前列腺素E2、组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结果表明,油樟叶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醋酸诱导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且呈剂量依赖性,并能显著降低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炎性渗出液中前列腺素E2、组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证实油樟叶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叶 乙醇提取物 抗炎活性 前列腺素 组胺 5-羟色胺
原文传递
窖泥放线菌的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涛 杜江 +3 位作者 陈泽军 周瑞平 田文 黄兴海 《酿酒科技》 2009年第3期26-28,共3页
研究了窖泥放线菌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新鲜窖泥制成10%窖泥悬浮液,加0.5g/kg的SDS和10g/kg酪蛋白水解物、40℃振荡20min、稀释10倍后在含有15mL/L黄水和5mg/L重铬酸钾的高氏I号分离平板最有利于窖泥放线菌的分离。同时,经过优化分离,... 研究了窖泥放线菌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新鲜窖泥制成10%窖泥悬浮液,加0.5g/kg的SDS和10g/kg酪蛋白水解物、40℃振荡20min、稀释10倍后在含有15mL/L黄水和5mg/L重铬酸钾的高氏I号分离平板最有利于窖泥放线菌的分离。同时,经过优化分离,发现新鲜窖泥中放线菌数量为9.6×104个/g,并且菌落特征和细胞表观特征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窖泥 放线菌 分离培养基 预处理
下载PDF
鸡腿菇菌糠对天府肉鸭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雅雪 王涛 +3 位作者 殷中琼 贾仁勇 周瑞平 唐代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8,共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日粮中添加鸡腿菇菌糠对肉鸭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20只1日龄健康天府肉鸭,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4%和6%鸡腿菇菌糠的日粮。结果表明,与对照...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日粮中添加鸡腿菇菌糠对肉鸭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20只1日龄健康天府肉鸭,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4%和6%鸡腿菇菌糠的日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肉鸭日粮中添加鸡腿菇菌糠,肉鸭的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在试验前2周肉鸭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后2周对肉鸭的日增重影响不大(P>0.05);饲料的转化率略微降低(P>0.05)。鸡腿菇菌糠对肉鸭的免疫器官指数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在肉鸭日粮中添加2%、4%、6%的鸡腿菇菌糠均对肉鸭的生长性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综合各项指标,在肉鸭日粮中添加2%的鸡腿菇菌糠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菌糠 天府肉鸭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丢糟栽培秀珍菇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涛 余仕海 +3 位作者 游玲 王松 王杰 何元丽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3-225,共3页
为提高浓香型白酒丢糟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秀珍菇生产成本,以丢糟为主要原料设计秀珍菇栽培配方,综合评比分析菌丝生长长速、转化率、生长周期等指标,筛选出1个较优配方(鲜丢糟80%、棉籽壳12%、麸皮5%、石膏粉1%、石灰1%、蔗糖1%)。使... 为提高浓香型白酒丢糟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秀珍菇生产成本,以丢糟为主要原料设计秀珍菇栽培配方,综合评比分析菌丝生长长速、转化率、生长周期等指标,筛选出1个较优配方(鲜丢糟80%、棉籽壳12%、麸皮5%、石膏粉1%、石灰1%、蔗糖1%)。使用该配方的生产周期较常规配方缩短近10 d,转化率提高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丢糟 秀珍菇 培养料
下载PDF
白酒中甜蜜素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明春 张莹 +1 位作者 尹礼国 冯学愚 《酿酒科技》 2010年第7期93-95,共3页
对白酒中甜蜜素的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白酒进出口品质管理方面对白酒中甜蜜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目前,我国现用国标中所列出的方法存在检出限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易出现假阳性,不能满足白酒中甜蜜素检测的要求... 对白酒中甜蜜素的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白酒进出口品质管理方面对白酒中甜蜜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目前,我国现用国标中所列出的方法存在检出限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易出现假阳性,不能满足白酒中甜蜜素检测的要求。采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蜜素的定量检出限均不能达到国外相关国家提出的白酒中甜蜜素不得检出(<0.01 mg/L)的要求;离子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法对甜蜜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45 mg/L、0.01 mg/L,对甜蜜素的检测灵敏度比以上方法均高很多,以此可以进一步制订进出口白酒中甜味剂检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甜蜜素 测定方法
下载PDF
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生酸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蒲岚 张超 +8 位作者 李璐 游玲 王涛 许德富 倪斌 税梁扬 谢善慈 沈亮亮 冯学愚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97-100,共4页
通过对控温发酵与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对照试验,检测不同发酵期糟醅中酵母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和乳酸、已酸的生成量.发现在发酵初期控制较低温度,可以使酵母菌成为优势菌群,抑制乳酸生成.在发酵中后期控制较低温度,可以使兼性厌氧细菌... 通过对控温发酵与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对照试验,检测不同发酵期糟醅中酵母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和乳酸、已酸的生成量.发现在发酵初期控制较低温度,可以使酵母菌成为优势菌群,抑制乳酸生成.在发酵中后期控制较低温度,可以使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出现两个峰值,促进已酸的生成.初步解析了发酵温度对酵母菌、兼性厌氧细菌的影响,以及酵母菌、兼性厌氧细菌的消长与乳酸、已酸的生成量的关系.表明用换热方法实现对浓香型白酒发酵温度进行控制可以降低乳酸生成量,提高已酸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发酵温度 糟醅酸度 乳酸 已酸
下载PDF
模拟运输振动胁迫对宜宾茵红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豫 胡伟 +1 位作者 王宇 郑朝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9-313,共5页
探讨振动胁迫对李子果实采后贮藏性的影响,为减轻李子果实振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宜宾茵红李为实验材料,模拟运输过程中机械伤害对茵红李采后果实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振动胁迫时间的延长,受振动胁迫的茵红李果实与... 探讨振动胁迫对李子果实采后贮藏性的影响,为减轻李子果实振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宜宾茵红李为实验材料,模拟运输过程中机械伤害对茵红李采后果实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振动胁迫时间的延长,受振动胁迫的茵红李果实与对照果实呼吸强度差异显著(p<0.05),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显著的下降(p<0.05),维生素C含量下降但不显著(p>0.05);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先急剧上升而后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二者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茵红李是一种易受振动损伤的李子品种,运输振动胁迫能加速果实采后成熟及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红李 振动胁迫 生理 生化
下载PDF
四川宜宾三种乔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涛 游玲 +3 位作者 崔晓龙 黄乃耀 李欣龙 魏琴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9-344,共6页
对四川宜宾同一生境中的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Gamble)N.Chao]、香樟[C.camphora(Linn.)Presl]和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三种30棵乔木根、茎、叶中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在属一级... 对四川宜宾同一生境中的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Gamble)N.Chao]、香樟[C.camphora(Linn.)Presl]和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三种30棵乔木根、茎、叶中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在属一级分类单位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器官特异性,组丝核菌属(Phacodium Pers.)为3种植物内生真菌共有的优势属;同时,通过对3种植物内生真菌的比较,发现3种植物整体及对应部位中内生真菌的相似性均较低;油樟和香樟间内生真菌的相似程度略高于二者与白栎内生真菌的相似程度,但并不显著,说明植物内生真菌的组成受环境和基因型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 香樟 白栎 内生真菌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