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唐力 唐成鈅 《西部医学》 2012年第3期512-51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胺碘酮片治疗,第1周200mg,3次/d;第2周服药频率改为2次/d;第3周及以后改为1次/d,规律服药8周,用药期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对两组的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充血性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小剂量胺碘酮对充血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衰 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治疗应用
下载PDF
302例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利宏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347-1348,共2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时实际的血压变化。方法对3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对血压测量值、昼夜血压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血压负荷值:〈10%19例(6.29%),10%~40%108例(35.76%),〉40%17...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时实际的血压变化。方法对3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对血压测量值、昼夜血压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血压负荷值:〈10%19例(6.29%),10%~40%108例(35.76%),〉40%175例(57.95%);②血压增高主要峰值时间:上、下午均增高173例(57.28%),上午增高100例(33.11%),下午增高10例(3.31%),夜间增高19例(6.29%);③昼夜血压变化率及分型:杓型112例(37.09%),非杓型164例(54.30%),超杓型19例(6.29%),反杓型7例(2.30%)。结论 ABPM能提供丰富的血压数据,反映血压的波动、变异及昼夜节律,利于优化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杓型与非杓型血压
下载PDF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CT-A水平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利宏 曹华 高大中 《当代医学》 2011年第11期92-93,共2页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激活素A(ACT-A)浓度,观察其与CHF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入选CHF患者82例和健康对照组(Con)30例,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CT-A、IL-6浓度,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激活素A(ACT-A)浓度,观察其与CHF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入选CHF患者82例和健康对照组(Con)30例,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CT-A、IL-6浓度,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 CHF各组ACT-A浓度显著高于Con组(125.32±66.98pg/ml),P<0.05,依次为NYHAⅡ级(411.98±175.48 pg/ml)、III级(411.98±175.48pg/ml)和IV级(411.98±175.48pg/ml)。结论 CHF患者血清中ACT-A浓度增高,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ACT-A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素A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下载PDF
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NP、NT-proBNP和hs-CRP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华 黄刚 刘利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单用胺碘酮或联用培哚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对血浆心钠素(Atrialn atriureticpeptide,ANP)、N端脑钠素前体(N-terminal pro-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超敏C... 目的:探讨单用胺碘酮或联用培哚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对血浆心钠素(Atrialn atriureticpeptide,ANP)、N端脑钠素前体(N-terminal pro-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入选112例PAF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PAF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组1接受小剂量胺碘酮治疗(R1组);组2接受小剂量胺碘酮及培哚普利联合治疗(R2组)。分别用放射免疫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接受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血浆ANP、NT-ProBNP和hs-CRP水平;经胸超声检查治疗前,接受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左房内径变化;随访终点为房颤复发。结果:(1)PAF组服药前血浆ANP、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服药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2)服药后R1组的血浆ANP、NT-ProBN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R2组;同时房颤复发组(RE)的上述血浆指标也显著高于维持窦律组(SR)。(3)治疗后12个月,R2组的左房内径显著小于R1组(35.73mm±5.90mmvs37.85mm±4.70mm,P=0.04)。⑷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2组的窦律维持率显著高于R1组(P=0.02,log-ranktest)。结论:培哚普利联用胺碘酮较单用胺碘酮可明显降低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ANP、NT-ProBNP水平,延缓左房内径扩大,减少房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胺碘酮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利钠素 N端脑钠素前体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