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80
1
作者 舒舍玉 王润 +2 位作者 孙艳伟 刘健 肖黎姗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业主要以组团式集聚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空间格局等与餐饮业分布有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与城镇住宅面积、商业服务用地关联度最高;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城中村住宅面积与餐饮业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中档次的餐馆最能代表餐饮业的发展特征,人口密度与中档次的餐饮分布呈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的比重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小型餐饮单位的分布与路网密度的正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业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厦门市
下载PDF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67
2
作者 崔胜辉 李旋旗 +2 位作者 李扬 李方一 黄静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88-1098,共11页
适应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对适应性概念的辨析,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应性的科学内涵,总结了适应性研究的途径。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将适应性研究途径分为敏感性-脆弱性-适应性框架、暴露-适应能力-脆弱性框... 适应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对适应性概念的辨析,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应性的科学内涵,总结了适应性研究的途径。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将适应性研究途径分为敏感性-脆弱性-适应性框架、暴露-适应能力-脆弱性框架与弹性-脆弱性-适应性框架。从"适应对象"、"适应者"以及"如何适应"的角度概述了适应性研究的实践与应用,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适应性 适应能力
原文传递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徐礼来 闫祯 崔胜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0-1185,共6页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剧增,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深入开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揭示垃圾产生机制,把握其动态变化趋势,从而指导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及调控.因此,以厦门市为例,基于1979—2010年...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剧增,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深入开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揭示垃圾产生机制,把握其动态变化趋势,从而指导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及调控.因此,以厦门市为例,基于1979—2010年生活垃圾清运量及经济、生活水平、城市发展水平、社会人口学特征、自然等方面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开展了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路径分析模型拟合优度很高,相比较简单的相关分析,很好地解释了因素与垃圾产量的因果关系;城市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GDP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58(p<0.001)、0.55(p<0.001)、0.52(p<0.001)、0.51(p<0.001),均大于0.5,说明正影响作用很大;家庭特征直接影响系数为-0.40(p<0.001),为较大负影响;GDP通过旅游人次、城市规模通过家庭特征对垃圾产量有间接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13(p<0.001)、0.31(p<0.001);各因素总影响系数排序为城市规模(0.89,p<0.001)>GDP(0.64,p<0.001)>人均可支配收入(0.55,p<0.001)>城市化率(0.52,p<0.001)>家庭特征(-0.40,p<0.001)>旅游人次(0.19,p<0.001)>年均温度(0.09,p<0.001);旅游人次影响作用为中等偏弱,温度只引起生活垃圾产量的年内变动而不影响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产量 影响因素 路径分析
原文传递
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黄云凤 崔胜辉 石龙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1-560,共10页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地域类型,其土地利用特征表现为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剧烈,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以厦...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地域类型,其土地利用特征表现为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剧烈,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分析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基于对2007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的方法,对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作出评估,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集美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随着半城市化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急剧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预计集美半城市化地区未来ESV将继续降低,可采取生态综合整治措施减缓ESV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效应 半城市化地区 厦门市集美区
原文传递
需求视角的中国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施亚岚 崔胜辉 +2 位作者 许肃 林剑艺 黄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84-2692,共9页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构建了中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完全排放矩阵,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氮氧化物排放在部门和不同需求间的分布结构,并通过情景模拟深入探讨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氮氧化物排放的综合影响和拉动效应,以期探索中国氮氧化物减排的多元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从878万t上升到2398万t,历年来由工业部门拉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占总量的比重高达70%左右;由最终消费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形成和出口拉动的氮氧化物排放比重逐年上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则从47.0 kg·万元-1降至6.0 kg·万元-1,其中,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排放强度最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看出,提高最终消费比重,扩大内需有利于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尤其是对工业部门的减排效果显著.实现氮氧化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在技术进步之外,积极寻求多元减排措施,以强化减排效果,突出能源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氮氧化物防治体系建设,并通过扩大内需优化最终需求结构以促进工业部门氮氧化物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需求视角 最终需求结构 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完全排放强度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被引量:28
6
作者 黄洁 吝涛 +1 位作者 张国钦 李新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7-44,共8页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态与功能耦合作用促成了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向不同方向发展;对外开放、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等是影响城市群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鉴于三大城市群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对其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动态特征的对比研究能够深入理解国家及区域尺度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机制,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群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化 形态扩张 功能演变 动态特征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闽三角碳排放脱钩状态及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侯丽朋 王琳 +1 位作者 钱瑶 唐立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663-9676,共14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群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方式。在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使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方法对闽三角以及厦门、漳州和泉州的脱钩状态和碳排放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7年闽三角碳排...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群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方式。在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使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方法对闽三角以及厦门、漳州和泉州的脱钩状态和碳排放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7年闽三角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均持续增加,二者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闽三角的工业中心泉州有最高的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发展型城市漳州碳排放最低,但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增长率均最高。服务型城市厦门碳排放增长率最低。(2)闽三角的脱钩状态逐渐改善,平均脱钩系数为1.03,脱钩状态为扩张性连接。厦门、漳州和泉州的平均脱钩系数分别为0.45、2.70和1.10,3个城市分别以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和扩张性连接状态为主。(3)人均GDP和人口规模是闽三角碳排放的正向因素,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是负向因素。正向因素的贡献在下降,负向因素的贡献在升高。人均GDP和能源结构分别对漳州和厦门碳排放有最强的促进和抑制效应。能源强度对3个城市碳排放变化的效应不同。(4)人口扩张促进碳排放增加,使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无法脱钩。人口规模对闽三角碳减排无脱钩努力。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下降有助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是闽三角碳减排的强脱钩努力和弱脱钩努力。能源强度对泉州碳减排无脱钩努力。优化能源结构是闽三角实现碳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关键。已经脱钩的厦门宜尽早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引领闽三角的碳达峰行动。漳州可通过升级产业结构实现减排。泉州必须提升能源效率才能降低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pio脱钩模型 LMDI方法 脱钩努力 “双碳”目标
下载PDF
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24
8
作者 于洋 崔胜辉 +1 位作者 林剑艺 李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288-3294,共7页
城市废弃物处理是城市人为活动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方法建立了厦门市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模型,对厦门市2005~2010年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估算,包括固体废弃物填埋... 城市废弃物处理是城市人为活动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方法建立了厦门市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模型,对厦门市2005~2010年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估算,包括固体废弃物填埋、焚烧以及污水处理等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折合二氧化碳当量(CO2e)为406.3 kt,2010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以CO2e计)达到704.6 kt,随着废水处理工艺的提高和城市生活垃圾量的迅速增长,主要排放源由废水处理转变为固体废弃物填埋.2005年填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固体废弃物处理排放量的90%左右,2010年所占比例下降到75%.厦门市废水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2007年最高,以CO2e计达到325.5 kt,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从2005~2010年一直是厦门市CH4排放量最高的产业,占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总量的5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市 固废填埋 固废焚烧 污水处理 温室气体
原文传递
中国低碳试点省份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健 王润 +2 位作者 孙艳伟 舒舍玉 肖黎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2,共7页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中国的参与。2010年8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中国的参与。2010年8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五省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本文以这五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根据1995-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基于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富裕度、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了五个低碳试点省份低碳发展路径:陕西省建设低碳省份应该从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两方面入手;广东省除控制人口规模外,还应该调整能源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辽宁省降低碳排放主要应该从能源强度方面入手;湖北省应该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三个方面着手;云南省主要应该从人口规模入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碳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RPAT模型 低碳试点省份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城市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及其环境负荷——以厦门市为例 被引量:23
10
作者 于洋 崔胜辉 +2 位作者 赵胜男 孟凡鑫 李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5953-5961,共9页
食物消费是城市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09年居民食物氮素消费的变化特点,分析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并探讨了居民食物氮素消费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变化与食物... 食物消费是城市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09年居民食物氮素消费的变化特点,分析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并探讨了居民食物氮素消费变化所带来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变化与食物消费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人均氮消费量2000年以前维持在3.29 kg N.人-1.a-1,2000年以后呈现波动性的增长,2004年达到最高值4.00 kg N.人-1.a-1。厦门市食物氮素消费总量增长幅度较大,由1988年的0.54万t增至2009年的1.50万t。同时,粮食在食物氮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45.5%下降到15.9%。畜禽肉、奶制品所占比例分别由25.0%和0.4%上升至29.8%和8.8%。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素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均与其联系较为密切,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与居民食物氮消费量呈负相关。通过选取1988、1994、2001、2008年分析居民食物氮素消费造成的环境氮负荷发现,由其带来的环境氮负荷量由3509.12t增加至7629.36t,约90%的氮素进入了土壤和水体。其中,进入土壤的氮素占进入环境氮总量的比例由37%增长到60%,进入水体的氮素比例由57%降至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食物消费 氮素流动 环境负荷 厦门市
下载PDF
基于SWOT法和层次分析法的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赵胜男 崔胜辉 +2 位作者 林剑艺 周健 张雅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9-194,共6页
针对能源发展战略分析中缺少定量分析的不足,将SWOT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框架,分析影响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计算各因素权重,在此基础上确定能源发展战略,并以厦门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 针对能源发展战略分析中缺少定量分析的不足,将SWOT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框架,分析影响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计算各因素权重,在此基础上确定能源发展战略,并以厦门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众多因素中,单位GDP能耗低、能源资源稀缺、能源进口关税不断下调、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等是影响厦门市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各自的权重值分别为0.141 0,0.145 1,0.046 9和0.353 3;厦门市应采取努力克服劣势、积极应对挑战保守型能源发展战略,即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应把节能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SWOT法与层次分析法的有机结合可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也能为能源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法 层次分析法 能源发展战略 厦门市
下载PDF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施亚岚 崔胜辉 +2 位作者 许肃 林剑艺 黄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55-362,共8页
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导致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研究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减排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扩展的经济-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首次尝试将结构分解方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 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导致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研究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减排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扩展的经济-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首次尝试将结构分解方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运用于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实例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氮氧化物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氮氧化物共增排1 522万t,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因素变动对增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107.2%),氮氧化物排放系数因素变动对减排贡献最大(贡献率为-27.3%)。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规模扩大是带动氮氧化物增排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水平提高是抑制氮氧化物增排最有效的措施,未来经济结构优化、能源强度降低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大潜力,交通部门应受到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氮氧化物排放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城市空间形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0
13
作者 崔胜辉 徐礼来 +1 位作者 黄云凤 黄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9-1218,共10页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叠加使城市成为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许多关键风险集中的区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以空间形态作为切入点,开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日益成为城市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叠加使城市成为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许多关键风险集中的区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以空间形态作为切入点,开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日益成为城市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综述了城市空间形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影响及评估方法、城市空间形态与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主要风险之间的关系、空间形态应对策略以及规划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 耦合关系 减缓与适应 城市规划
原文传递
中国铝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的情景分析及减排对策 被引量:18
14
作者 卢浩洁 王婉君 +2 位作者 代敏 陈伟强 石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1-462,共12页
铝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工业,探索铝工业的节能减排路径有助于我国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存量水平、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设置了15种情景,研究了我国铝工业1990~2100年的能耗和碳排放... 铝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工业,探索铝工业的节能减排路径有助于我国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存量水平、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设置了15种情景,研究了我国铝工业1990~2100年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探索不同路径下的节能减排潜力.我国铝在用存量将在2040~2050年达到峰值(4.6~7.3亿t);原生铝产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7~41百万t);再生铝产量在2050~2060年达到峰值(23~48百万t),在2035~2040年超过原生铝产量;在所有情景下,铝工业都可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在2030前达峰的目标,但只有在存量水平最低、技术水平最高和能源结构最优的情景下才可实现减排目标;技术水平的节能减排潜力最大(>45%).为了完成铝工业低碳转型,首要任务是提高技术水平,尤其是提高报废产品的回收利用率,进而提高原料中再生铝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分析 物质流分析 生命周期评价 节能减排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流域自然资本动态评估——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马维兢 刘斌 +1 位作者 杨德伟 郭青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1-880,共10页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及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九龙江流域人均足迹深度由2.34增加至4.33,足迹广度由0.463hm2/人增加至0.655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由1.08hm2/人不断扩大至2.84hm2/人,说明区域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渐增大,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快速上升,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压力加剧;(2)不同地类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除林、草地外,其它用地从2011年开始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最快,是区域生态足迹加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3)促进九龙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在于增加资本流量限度、减少资本存量消耗,为此需要倡导节约型消费、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三维模型 自然资本 可持续性 九龙江流域
原文传递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预测的核心问题探讨 被引量:18
16
作者 徐礼来 崔胜辉 +1 位作者 闫祯 吝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4-190,共7页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产量和成分的预测已成为生活垃圾管理研究的热点,是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规划、实施和优化的基础。文章总结了城市生活垃圾预测的基本框架,认为尺度、因素和方法是三大核心问题。在界定研究的...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产量和成分的预测已成为生活垃圾管理研究的热点,是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规划、实施和优化的基础。文章总结了城市生活垃圾预测的基本框架,认为尺度、因素和方法是三大核心问题。在界定研究的时空尺度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影响生活垃圾产生的因素,将其分成内在、社会人口学、个体、自然和政策5类,列举了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灰色系统模型和系统动力学等预测方法的原理、特征和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尺度 影响因素 预测方法
下载PDF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 被引量:17
17
作者 黄云凤 张项童 +3 位作者 崔胜辉 黄葳 许肃 王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603-4612,共10页
在全球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渐加剧,城市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对城市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评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内容.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绿色城市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而如何选择... 在全球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渐加剧,城市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对城市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评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内容.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绿色城市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而如何选择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的设置是开展绿色城市评价的首要科学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绿色城市发展理念与指标构建原则,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质量3个维度构建了10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并按照属性将基础指标分为正向、负向、特定向指标3类.然后,基于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发展阶段,分别对不同类型城市设立权重系数,通过整合综合权重系数,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差异化评价,提升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本研究建立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充分结合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为绿色城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城市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 指标权重 可持续发展目标
原文传递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关联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超 刘蓓蓓 +6 位作者 李楠 汪鹏 陈楚珂 陈伟强 张力小 刘俊国 吕永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3426-3440,共15页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这是最早描述物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系统性学说.在现代科学语境中,支撑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质资源、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大致与“五行”对...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这是最早描述物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系统性学说.在现代科学语境中,支撑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质资源、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大致与“五行”对应.它们之间存在广泛的依赖、替代、竞争和互补关系.近10年来,全球兴起了“资源关联”(resources nexus)的研究热潮.本文对资源关联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综述了常用研究方法、模型和数据,分析了资源关联的驱动力、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发现如下:(1)日益紧密的资源关联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2)全球化驱使资源关联由区域性向全球性开放系统延伸;(3)资源关联使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既存在协同也存在冲突;(4)资源关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型既有促进也有制约作用.未来可以在四方面深化该领域的研究:(1)拓展资源关联的研究范畴;(2)揭示资源关联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3)构建通用、开放、共享、可拓展的数据平台;(4)加强资源关联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关联 可持续发展目标 水资源-能源关联 水资源-能源-食物关联 能源-材料关联
原文传递
中国铝土矿贸易与供应安全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东方 陈伟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8-506,共9页
铝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铝土矿作为铝产业链的源头,是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全面了解铝土矿的进口市场有助于充分把握市场形势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本研究基于中国1992—2015年铝土矿的进出口数据,从对外依存度和... 铝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铝土矿作为铝产业链的源头,是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全面了解铝土矿的进口市场有助于充分把握市场形势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本研究基于中国1992—2015年铝土矿的进出口数据,从对外依存度和市场集中度两个方面,构建了铝土矿进口资源安全程度评价矩阵,以评价中国铝土矿的资源供应安全程度。结果表明:(1)1992—2015年,中国铝土矿的净进口重量和价值量逐年增长,特别是2004年以来,净进口重量和价值量增长显著;(2)1992—2007年,中国铝土矿的对外依存度逐渐上升,2007年之后相对平稳;(3)2007年之后中国铝土矿进口市场的集中度相对2007年之前较低;(4)近年来,中国铝土矿向供应相对安全的方向发展。建议:今后进一步积极开拓海外铝土矿资源;进一步均衡从各国进口铝土矿的比例。本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所构建的资源安全评价矩阵同样适用于对其他材料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铝土矿贸易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 对外依存度 市场集中度 资源安全程度评价矩阵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对城市代谢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旋旗 花利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965-2974,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急速提高,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呈现出大规模、翻新频率快和多样化的特点。研究不同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前后的代谢效率变化,对我国的可持续人居环境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运用功能分类法设计了城市代谢系统分类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急速提高,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呈现出大规模、翻新频率快和多样化的特点。研究不同城市住区形态变迁前后的代谢效率变化,对我国的可持续人居环境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运用功能分类法设计了城市代谢系统分类框架作为构建城市代谢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继而通过对住区与住区形态的文献调研与形态分析,将典型住区类型分为旧式住区、传统单位住区、普通商品房住区、新式商品房住区与半城市化住区。选择厦门市为研究区域,采用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并用能值分析法计算出不同住区类型的代谢效率,随后用Vensim软件构建了住区形态变迁对城市代谢效率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后发现:住区形态的更迭过程基本上都会带来福利效率的提升,但在很多情况下会给城市整体物质代谢效率带来负面影响,交通效率与住房效率的下滑是最主要的原因。旧式住区向半城市化住区转变是仅有一个城市整体物质代谢效率提高的情景。半城市化住区和普通商品房住区向新式商品房住区转变的情景下,城市整体物质代谢效率的下降幅度与福利效率的增长幅度都较为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代谢 住区形态变迁 住区代谢效率 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