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脐单孔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6例小儿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取38例。对照组常规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脐单孔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6例小儿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取38例。对照组常规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腹腔镜下经脐单孔阑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34.21%(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脐单孔阑尾切除术可明显缩短穿孔性阑尾炎患儿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手术安全且临床疗效显著,可进行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通过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5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治疗的60例梅克尔憩室患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放组(n=28)和单孔腹腔镜手术组(n=32),比较两组的手术时...目的探讨通过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5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治疗的60例梅克尔憩室患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放组(n=28)和单孔腹腔镜手术组(n=32),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中情况方面,单孔腔镜组与传统开放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8.16±36.14)min vs(108.77±20.5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P=0.19);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4)mL vs 6(5~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6,P<0.001);术后恢复方面,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开放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43.87±6.48)h vs(53.80±6.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P<0.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7~8)d vs 8(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P<0.001)。术后门诊随访3月,两组均无粘连性肠梗阻、再腹痛、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梅克尔憩室在手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可推广应用;同时也对术者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期结肠袢式造瘘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8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肠造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115例...目的比较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期结肠袢式造瘘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8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肠造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115例,女童33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 240±572)g,平均胎龄(38.07±1.1)周,根据造瘘方式分为3组:A组采取结肠袢式造瘘(A1组:横结肠袢式造瘘术;A2组: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B组采取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式造瘘;C组采取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对各组手术时间、造瘘口脱垂、造瘘口内陷、远端粪石残留、Ⅱ期术前评估及手术难易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3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A1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仅3例(20.0%),A2组术前远端造影成功4例(66.7%),B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46例(79.3%),C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8.834, P <0.001)。B组出现远端造瘘口闭塞3例,A、C组未出现远端闭塞病例。所有患儿于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16例,其中A1组13例,A2组3例;B组和C组均未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3组远端肠管积粪扩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45.276, P < 0.05 )。A组中有5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而B、C组各有1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3组腹壁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45, P <0.05)。A组有1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该例无肠管内陷;B组有3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脱垂肠管为近端;C组有2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均为造瘘近端肠管。3组肠管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426, P =0.808)。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肛门闭锁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效果优于结肠袢式造瘘及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的造瘘方式。乙状结肠近降结肠处造瘘,可降低二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脐单孔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6例小儿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取38例。对照组常规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腹腔镜下经脐单孔阑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34.21%(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脐单孔阑尾切除术可明显缩短穿孔性阑尾炎患儿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手术安全且临床疗效显著,可进行推广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通过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梅克尔憩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5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治疗的60例梅克尔憩室患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放组(n=28)和单孔腹腔镜手术组(n=32),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中情况方面,单孔腔镜组与传统开放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8.16±36.14)min vs(108.77±20.5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P=0.19);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2~4)mL vs 6(5~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6,P<0.001);术后恢复方面,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开放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43.87±6.48)h vs(53.80±6.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P<0.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7~8)d vs 8(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P<0.001)。术后门诊随访3月,两组均无粘连性肠梗阻、再腹痛、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梅克尔憩室在手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可推广应用;同时也对术者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文摘目的比较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期结肠袢式造瘘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术及其改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48例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肠造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115例,女童33例,平均出生体重为(3 240±572)g,平均胎龄(38.07±1.1)周,根据造瘘方式分为3组:A组采取结肠袢式造瘘(A1组:横结肠袢式造瘘术;A2组:乙状结肠袢式造瘘术);B组采取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式造瘘;C组采取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对各组手术时间、造瘘口脱垂、造瘘口内陷、远端粪石残留、Ⅱ期术前评估及手术难易等资料进行总结。结果3组患儿出生体重、胎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A1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仅3例(20.0%),A2组术前远端造影成功4例(66.7%),B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46例(79.3%),C组术前行远端肠造影成功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8.834, P <0.001)。B组出现远端造瘘口闭塞3例,A、C组未出现远端闭塞病例。所有患儿于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16例,其中A1组13例,A2组3例;B组和C组均未发现直肠盲端积粪扩张,3组远端肠管积粪扩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45.276, P < 0.05 )。A组中有5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而B、C组各有1例发生腹壁伤口感染,3组腹壁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45, P <0.05)。A组有1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该例无肠管内陷;B组有3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脱垂肠管为近端;C组有2例出现造瘘口肠管脱垂,均为造瘘近端肠管。3组肠管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426, P =0.808)。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肛门闭锁单纯乙状结肠分离式造瘘效果优于结肠袢式造瘘及乙状结肠分离远端缩窄的造瘘方式。乙状结肠近降结肠处造瘘,可降低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