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变化在重症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高威 《中国医药导刊》 2016年第2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的血清中降钙素原(PCT)浓度水平及其变化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4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其感染情况分为重症感染组(n=32)和局部感染组(n=32),另选健康者作为...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的血清中降钙素原(PCT)浓度水平及其变化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4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其感染情况分为重症感染组(n=32)和局部感染组(n=32),另选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2),入院时分别检测三组的血清PCT、外周白血细胞(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动态监测检测重症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WBC和CRP水平.结果:入院时,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的PCT、WBC及C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的PCT及CRP高于局部感染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进展,重症感染组患者的PCT水平显著降低,将入院时、治疗3d及治疗7d的PCT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及超敏CR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及其变化水平对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重症感染 外周白血细胞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ICU肾功能不全患者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特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喻声洋 胡玉清 +3 位作者 方卫华 黄佳鹏 高威 王新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0期1924-1928,共5页
目的:调查与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肾功能不全患者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特性。方法:收集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入住我院ICU的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感染性患者标本46例,调查标本来源与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调查与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肾功能不全患者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特性。方法:收集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入住我院ICU的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感染性患者标本46例,调查标本来源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离鉴定病原菌并进行耐药特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165株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于尿液6例,痰液20例,血液4例,肺泡灌洗液10例,分泌物3例,胆汁3例。165株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80%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在75%左右,对米诺环素、四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下。46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1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74%;ICU平均住院天数为(11.48±2.11)d;总住院天数为(45.29±1.48)d,院内病死11例,病死率为23.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置管置入(OR=1.893)、年龄≥65岁(OR=2.154)、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2.041)为ICU肾功不全患者发生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肾功不全患者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多来源于痰液标本,对米诺环素、四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性低,在临床上可以选择此类药物,合理把握用药的时间和剂量,增强抗感染的效率。同时,深静脉置管置入、年龄≥65岁、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治疗过程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在ICU肾功不全患者治疗中,应该重点考虑,提高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肾功能不全 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成功救治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1例报告
3
作者 苏长权 方卫华 +3 位作者 胡玉清 喻声洋 李彩凤 梁萌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176-177,共2页
百草枯中毒是一种致死率高的中毒性疾病,肺是百草枯中毒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它同时会造成严重的肝肾损害,以及循环、免疫等多系统损害[1]。本院首例患者,经多学科配合抢救成功痊愈出院,报告如下。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多系统损害 肝肾损害 抢救成功 中毒性疾病 靶器官 成功救治 致死率
原文传递
HFNC与NPPV治疗急性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喻声洋 黄佳鹏 +3 位作者 高威 刘小毅 胡玉清 方卫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1期4055-4059,4087,共6页
目的:比较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疗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1型呼吸衰竭患者46例,... 目的:比较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疗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1型呼吸衰竭患者46例,根据入院的顺序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FNC组和NPPV组,每组23例,分别给予HFNC治疗与NPP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48 h的动脉血气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动脉血气pH值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48 h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 PaO2和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5),且治疗后48 h,NPPV组显著高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的PaCO2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48 h的PaCO2值NPPV组显著低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呼吸频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逐渐降低(P<0.05),且治疗后2 h、24 h及48 h的呼吸频率NPPV组显著高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心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FNC与NPPV治疗单纯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HFNC在提高患者治疗中的舒适度及耐受性等方面可能优于NP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1型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临床效果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