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等长度静脉导管置管不同尖端位置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林芳 蔡志云 +3 位作者 樊小朋 姜凤娅 赵磊 赵锐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7-524,共8页
目的比较中等长度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便利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月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辽宁省共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生成的随机数字将其随... 目的比较中等长度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便利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月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辽宁省共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生成的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1的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试验组2导管尖端位于胸壁段腋静脉,对照组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远端。比较3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渗血、渗液)发生率、因并发症拔管率、导管留置时间、拔管后血管内膜异常率。结果共纳入384例患者。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93%、14.63%、34.17%,因并发症拔管率分别为2.13%、4.07%、13.33%,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2.00(8.00,19.75)d、12.00(8.00,21.00)d、10.00(6.00,17.75)d,拔管后血管内膜异常率分别为0.75%、1.69%、6.36%,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因并发症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试验组1和试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关于导管留置时间,仅试验组1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中等长度静脉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胸壁段腋静脉时,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留置时间较长,临床应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长度静脉导管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并发症 风险管理 护理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中线导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兰 蔡志云 +1 位作者 郑俊艺 韩秋英 《护理学报》 2018年第20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中线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中线导管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引导下改...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中线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中线导管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比较2种置管方法置管后出血量、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总费用、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即刻出血量、置管后穿刺点24 h内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291元,对照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721元,试验组置管总费用低于对照组;2组置管后1周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置管术在中线导管置管中能够减少穿刺点出血,节省操作时间,降低置管费用且不会引起静脉炎风险的增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线导管 改良塞丁格技术 中线导管 导管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的建立及临床实践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秋英 李兰 +3 位作者 蔡志云 林玉凤 林丽惠 黄珑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3-46,共4页
目的评价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根据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建立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比较该质控模式实施前(2017年)和实施后(2018年)的质控数据。结果新质控模式实施后床旁质控、质控结果汇总、生成各类质... 目的评价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根据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建立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比较该质控模式实施前(2017年)和实施后(2018年)的质控数据。结果新质控模式实施后床旁质控、质控结果汇总、生成各类质控报表的耗时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临床护士静脉治疗专科理论知识掌握达标率、静脉治疗相关操作规范执行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输液工具选择正确率、患者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建立的静脉治疗信息化精准质控模式,可以提高质控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静脉治疗相关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 行业标准 信息化 精准质控模式 输液工具 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
下载PDF
PICC尖端腔内心电定位准确性及最佳长度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0
4
作者 缪晶 韩秋英 +2 位作者 蔡志云 林玉凤 林丽惠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5期1352-135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腔内心电定位准确性,并构建最佳长度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7月我院1586例PICC置管患者资料,评价腔内心电定位长度与理想长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腔内心电定位长度的因素,应...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腔内心电定位准确性,并构建最佳长度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7月我院1586例PICC置管患者资料,评价腔内心电定位长度与理想长度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腔内心电定位长度的因素,应用多元回归方程构建置入最佳长度的预测模型。结果纳入的1586例PICC置管患者中从右侧血管置入1336例,左侧血管置入250例。腔内心电定位长度、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长度均呈正相关,且腔内心电定位长度与理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腔内心电定位长度(Y)为因变量,体外测量深度(X1)、性别(X2)、导管类型(X3)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方程左侧Y=7.582+0.881X1-0.875X2(R2=0.777,F=433.697,P<0.001),右侧Y=7.064+0.878X1-0.908X2-0.322X3(R2=0.771,F=1495.772,P<0.001)。结论腔内心电定位对于PICC尖端的定位具有较强的预示作用。置入PICC导管之前,可借助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导管置入的最佳长度,减少置管中的调整次数,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尖端位置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腔内心电定位 预测模型 专科护理
下载PDF
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兰 蔡志云 +2 位作者 彭健 林玉凤 韩秋英 《护理学报》 2019年第20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68...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68例)与观察组(12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引导套件进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比较2种置管方法置管费用、1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1884元,对照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2023元,观察组患者置管总费用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ICC置管时误入动脉、神经损伤、送管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应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能够降低患者的置管费用,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且不会增加置管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盐水 导针器 PICC 改良塞丁格
下载PDF
意外伤害患儿上腔静脉置入20cm中长导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兰 李现文 +2 位作者 蔡志云 黄珑玲 韩秋英 《护理学报》 2020年第16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上腔静脉置入20 cm中长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7年12月置入PICC意外伤害患儿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20 cm中长导管置管的意外伤... 目的探讨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上腔静脉置入20 cm中长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7年12月置入PICC意外伤害患儿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20 cm中长导管置管的意外伤害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PICC导管,观察组采用20 cm中长导管,比较2组意外伤害患儿置管总费用、导管末端位置准确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0 cm中长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费用(752元)较PICC导管费用(1953元)低;2组患儿导管末端到达理想位置(上腔静脉下1/3)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 cm中长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能够为1~3周岁意外伤害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同时较PICC置管相比,可降低患儿的置管费用,置入上腔静脉达理想位置与PICC导管相同,其留置时间与PICC导管相当,满足患儿治疗需要,不增加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导管 PICC 幼儿 意外伤害
下载PDF
基于血管分级评估的高压注射碘对比剂外周静脉穿刺流程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林玉凤 缪晶 +1 位作者 蔡志云 韩秋英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33-134,共2页
对比剂高渗、高黏的特性及瞬时高速的注射方式导致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比剂渗漏可导致检查失败,造成患者局部组织肿胀、剧烈疼痛,甚至会引起皮下组织坏死、关节功能障碍[1].耐高压留置针的使用可降低外渗的发生率,但对于肥胖、水肿的... 对比剂高渗、高黏的特性及瞬时高速的注射方式导致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比剂渗漏可导致检查失败,造成患者局部组织肿胀、剧烈疼痛,甚至会引起皮下组织坏死、关节功能障碍[1].耐高压留置针的使用可降低外渗的发生率,但对于肥胖、水肿的患者,穿刺困难程度增加.注射对比剂之前,应对血管进行评估,并对穿刺困难的患者使用可视化辅助工具[2].笔者应用血管分级评估方法及血管超声辅助设备,优化行增强CT检查患者的高压注射碘对比剂外周静脉穿刺流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组织坏死 碘对比剂 留置针 关节功能障碍 血管超声 辅助工具 高压注射 辅助设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