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章翔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系脊髓遭受外力打击后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性脊髓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它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创伤,如交通事故、坠落伤、事故伤、暴力或运动损伤等。而脊髓损伤中以颈髓损伤尤为多见,损伤后常出现四肢瘫... 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系脊髓遭受外力打击后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性脊髓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它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创伤,如交通事故、坠落伤、事故伤、暴力或运动损伤等。而脊髓损伤中以颈髓损伤尤为多见,损伤后常出现四肢瘫痪或呼吸功能障碍,给社会及经济带来沉重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颈椎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发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针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始终是神经外科学的热点。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害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颈椎 急性 手术治疗 无骨折脱位
下载PDF
巨大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分型及外科治疗方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望家兴 魏梁锋 +5 位作者 谢金华 张帅 林顺安 赵琳 黄银兴 王守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92-698,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影像学分型的巨大无功能性垂体腺瘤(GNPA)治疗效果,探讨GNPA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自2011年7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9例GNPA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影像图片、临床资料与随访情况,... 目的比较不同影像学分型的巨大无功能性垂体腺瘤(GNPA)治疗效果,探讨GNPA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自2011年7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9例GNPA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影像图片、临床资料与随访情况,根据肿瘤在影像学上的形态与生长方式分为:竖直型、囊变型、偏移Ⅰ/Ⅱ型、侧伸型、窦下型、分叶型、孤立型、混合型共9个类型,比较不同术式下(经蝶或经颅1各类型肿瘤的切除效果。结果69例患者中行经蝶入路显微手术51例(全切率31.37%),开颅手术18例(全切率44.44%1,GNPA总体全切率为36.23%(25例),全切或次全切率为71.01%(49例)。不同分型的GNPA手术全切率不同,以混合型切除情况最差。53例患者获得1~66个月随访,平均约17个月;全切组未见复发18例(72%),复发1例(4%);X刀治疗14例。术后肿瘤残留缩小、控制、增大数分别为4例、26例、4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GNPA手术难度大,全切率不高,但总体预后尚可;经蝶入路手术为消除占位效应的首选方案;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术式,可减少肿瘤残留,提高全切与次全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影像分型 显微外科 治疗方案
原文传递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陈自谦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7年第1期1099-1103,共5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是由外伤、脊柱退行性变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与功能损害,导致损伤水平以下完全或不完全性脊髓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给社会与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脊髓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头颅磁共振阴性的额叶癫痫患者复合型颅内电极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贾延增 杨朋范 +4 位作者 林巧 裴家生 陈其钻 张辉建 钟忠辉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8年第5期275-281,共7页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阴性的额叶癫痫患者复合型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的特征及致痫灶定位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1例经手术治疗的头颅MRI阴性的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疗效将其,分为2组,即术后无发作...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阴性的额叶癫痫患者复合型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的特征及致痫灶定位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1例经手术治疗的头颅MRI阴性的难治性额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疗效将其,分为2组,即术后无发作组和术后有发作组。对其头皮EEG、PET-CT、复合型颅内电极EEG和临床病理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年以上,术后元发作组(EugelⅠ级)22例,术后有发作组29例(其中,Engel Ⅱ级9例,Ⅲ级14例,Ⅳ级6例)。51例患者中,4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术前颅内电极EEG在术后无发作组患者可见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ID)≥80%位于发作起始区(Seizure onsetzones,SQZ)内,有发作者则相应为72%,但两组的电发作起始波形类似,均以正弦没居多,起始频率以β-γ频段的快节律占优势;两组发作起始区均以局灶型和区域型为主,但术后无发作组局灶型和区域型发作起始的比例更大(96%对比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无发作的患者相比,术后有发作的患者术前颅内电极EEG发作起源放电播散达到周围区域2cm的时间更短(5.9±7.1s对比1.4±2.9s),电发作扩散波及同侧半球额叶外结构的播散时间更短(21.8±20.3s对比4.9±5.1s),比例更大(50%对比79%),电一临床延迟时间也更短(18.3±6.1s对比14.6±4.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型颅内电极EEG在MRI阴性的额叶癫痫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致痫灶定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癫痫 额叶 复合型颅内电极脑电图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
下载PDF
不同术式选择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贾延增 杨朋范 +6 位作者 林巧 梅珍 张辉建 裴家生 陈其钻 钟忠辉 王守森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4-33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选择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2013年共248例海马硬化性颞叶癫痫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8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ATL),165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selec...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选择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2013年共248例海马硬化性颞叶癫痫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8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ATL),165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selective amygdalohippocampectomy,SAH)。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两年分别接受临床记忆功能评估。结果 ATL组和SAH组优势半球侧手术的患者临床记忆商数(memory quotient,MQ)在术后3个月(74.5±16.2,75.6±19.5)均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年(75.1±14.1,76.1±17.6)略有恢复但仍然显著低于术前(82.9±15.8,83.2±21.2)(P〈0.05),其中SAH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两年相较术前MQ的减低程度都小于ATL组(7.6 vs.8.4;7.1 vs.7.8);ATL组和SAH组非优势半球侧手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的MQ(87.2±15.1,88.1±16.9)均高于术前(85.5±13.5,85.3±19.7),但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两年时,两组患者的MQ(92.8±12.7,93.7±17.1)对比术前都有了显著的改善(P〈0.05),其中SAH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ATL组略大(8.4 vs.7.3)。结论相比于ATL,SAH可能更有利于保护海马硬化性颞叶癫痫患者的术后记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颞叶切除术 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 术式 颞叶癫痫 记忆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兵兵 洪景芳 +3 位作者 尹腾昆 鹿松松 刘海兵 王守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临床、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例CVST引起的SA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例患者单纯行抗凝治疗...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临床、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例CVST引起的SA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例患者单纯行抗凝治疗,2例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结果1例患者妊娠期发病,2例患者发病诱因不明。3例患者均有头痛表现,其中2例伴有癫痫发作。2例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抗凝和溶栓治疗后均获得较好的预后,1例患者继发颅内出血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对于非动脉源性的SAH患者要警惕CVST的可能。抗凝和溶栓是首选治疗方法,但应适时、适量,避免继发颅内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