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3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180
1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4,共8页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 文学 文学活动 文学语言 美学 自我主体 对象主体 哲学
下载PDF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 被引量:79
2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0,共6页
主体间性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导致哲学的根本变革,对于现代... 主体间性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导致哲学的根本变革,对于现代美学建构具有根本的意义,它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自由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主体间性 美学建构
下载PDF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 被引量:66
3
作者 李如龙 杨吉春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1-29,49,共10页
本文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观点,并从汉语词汇自身的特点出发论述了"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理论依据。文章共4部分:如何理解"以词汇教学为中心",汉语词汇集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于一体,汉... 本文强调了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观点,并从汉语词汇自身的特点出发论述了"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理论依据。文章共4部分:如何理解"以词汇教学为中心",汉语词汇集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于一体,汉语的虚词是词汇、语法的教学重点,汉语的构词特征与词汇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教学 中心
下载PDF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被引量:71
4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2,91,共9页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 ,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文化批判 东方学 西方文化
下载PDF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56
5
作者 杨春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1-84,共4页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性 生态美学 哲学基础
下载PDF
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如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68-76,共9页
词汇衍生方式指的是创造新词的方式。从古至今 ,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大体上可以归为四大类 ,即 :音义相生、语素合成、语法类推。
关键词 汉语词汇 衍生方式 结构规律
下载PDF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如龙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8-56,共9页
文章用实际语言事实说明了,联系地方史可以了解方言的形成和演变,透过方言词语可以研究方言区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和各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文中还提出,方言和地域文化都应该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区,才能对方言与文化有宏观的... 文章用实际语言事实说明了,联系地方史可以了解方言的形成和演变,透过方言词语可以研究方言区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和各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文中还提出,方言和地域文化都应该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区,才能对方言与文化有宏观的、本质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文化 比较 类型
下载PDF
晋语“圪”字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白云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圪”字的运用是晋语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它与别的语素结合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且构词形式丰富多样。文章考察了“圪”从产生之初到近代的历时发展及在现代各方言的分布情况 ,认为“圪”可分为两类 :一类保... “圪”字的运用是晋语最突出的方言特征之一。它与别的语素结合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且构词形式丰富多样。文章考察了“圪”从产生之初到近代的历时发展及在现代各方言的分布情况 ,认为“圪”可分为两类 :一类保留了一定的词汇、语法意义 ,为构词语素 ;一类彻底虚化 ,没有任何意义 ,为“不表义入声音节”。“圪”是晋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构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圪” 虚化 构词语素 不表义入声音节
原文传递
对外汉语词汇大纲与两种教材词汇状况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苏新春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11,共9页
本文从词汇计量研究的手段入手,着力探讨不同目的下进行的词汇计量和词表制作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影响。纵观词汇计量研究和词表制作的历时态势和异同,横看教材编写的词汇现状差异,以便能够对北大版和北语版两种具有代表性教材的词汇... 本文从词汇计量研究的手段入手,着力探讨不同目的下进行的词汇计量和词表制作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影响。纵观词汇计量研究和词表制作的历时态势和异同,横看教材编写的词汇现状差异,以便能够对北大版和北语版两种具有代表性教材的词汇状况作出客观而细致的描写。通过对对外汉语纲领性质的词汇大纲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对比,进而探讨两种教材词汇收录和分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最终探寻能够解决教材收录和分布词汇时出现的种种问题之对策和方法,以期能够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词汇 计量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 语言研究 价值观念
下载PDF
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型元语言研究评述 被引量:31
10
作者 苏新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93-102,共10页
"元语言"最早是由哲学界提出的一个命题。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语义哲学界与对象语言相对立的表达语言、语言学词典学中与被释词相对的释义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界中表示认知义原的三种不同的主要研究类别,并正在成为愈多的人... "元语言"最早是由哲学界提出的一个命题。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语义哲学界与对象语言相对立的表达语言、语言学词典学中与被释词相对的释义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界中表示认知义原的三种不同的主要研究类别,并正在成为愈多的人文科学所接受的一个底层理论的概念术语。《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的2000条释词体现了英语的释义元语言工作,它形成有限释词靠的是作者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词典编纂经验。国内信息处理界也进行了释义元语言的工作,依靠的是数学中的图论方法,形成了3800多条的"定义原语"。然其存在不足,主要在于名词特别是专用名词所占的比重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语言 释义元语言 词典学 语义学 语义哲学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 被引量:40
11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文学本质 言说 文学理论教材 解构主义理论 反本质主义 形而上学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汉学或“汉学主义” 被引量:47
12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3,共9页
广义的汉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 ,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包括虚构与想象 ,协调知识与权力。狭义的汉学学科的意识形态倾向被掩蔽在学科理论假设与建制中 ,隐秘而不易察觉。“中国研究”出现 ,汉学进入后学科阶段 ,从冷战意识形... 广义的汉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 ,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包括虚构与想象 ,协调知识与权力。狭义的汉学学科的意识形态倾向被掩蔽在学科理论假设与建制中 ,隐秘而不易察觉。“中国研究”出现 ,汉学进入后学科阶段 ,从冷战意识形态到中国威胁论 ,汉学的汉学主义贯穿始终。汉学主义批判触发的知识合法性危机 ,威胁到汉学学科与中国目前的汉学译介研究 ,后者的“自我汉学化”可能在无意识中助成的“学术殖民” ,从一个侧面使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建设陷入虚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汉学主义 知识合法性
下载PDF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4
13
作者 杨春时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3,共5页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变,勾勒出西方美学体系的发展脉络,是今天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客体性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4-30,共7页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启蒙时期的哲学、美学思潮。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的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 ,现代美学必然转向主体间性。后实践美学是主体间性美学 ,它把存在不是看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 ,而是看作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共在 ,审美则是这种主体间性的彻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主体性 后实践美学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如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50,61,共9页
汉语方言的变声、变韵、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及其他小称音变等,可统称为语流音变。它不是纯语音的联合音变,有时是为了区别词义和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形成的。各种音变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从连读变调开始,而后产生轻声,进一... 汉语方言的变声、变韵、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及其他小称音变等,可统称为语流音变。它不是纯语音的联合音变,有时是为了区别词义和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形成的。各种音变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从连读变调开始,而后产生轻声,进一步发展为合音(包括儿化、小称变韵和小称变调)。各种音变是唐宋以来多音词大量产生后发生的,是自北向南扩展的,现代方言中是北方变得多,南方变得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语流音变 多音词
下载PDF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9-26,共8页
语言的本质是谈话,具有主体间性。但现实语言语言本质失落,成为主体性的语言,即独白的语言,语言形式成为主体性的工具。文学语言恢复了语言的主体间性,使人与世界充分地对话,使存在的意义显现。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克... 语言的本质是谈话,具有主体间性。但现实语言语言本质失落,成为主体性的语言,即独白的语言,语言形式成为主体性的工具。文学语言恢复了语言的主体间性,使人与世界充分地对话,使存在的意义显现。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克服了现实语言形式的工具性和抽象性,以审美的魅力恢复了语言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 被引量:30
17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21,共7页
东方主义研究起于《东方学》,它不仅开启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还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观点与方法。学界一方面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意义上批判东方主义,扩大与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域;另一方面则反思《东方学》的学说体系、认识论基础及其价... 东方主义研究起于《东方学》,它不仅开启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还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观点与方法。学界一方面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意义上批判东方主义,扩大与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域;另一方面则反思《东方学》的学说体系、认识论基础及其价值观念,试图超越其二元对立的世界秩序假设,从或东方或西方的文化立场到跨文化的公共空间,从东方主义到全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东方主义 话语 权力 后殖民主义
下载PDF
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 被引量:35
18
作者 陈玲玲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3-65,共3页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姚斯 定向期待 创新期待
下载PDF
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杨春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42,共7页
关键词 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 新古典主义 革命文学 文学思潮 理性精神 现实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如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汉语的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差异大。这不仅是语体、语用的差异,而且也是汉语两大造词系统的差异。它们共同构成了汉语词汇鲜活而丰富的洪流。从理论上区分口语词、书面语词对解决汉语词汇问题是一个突破口。在应用上,书面语词和口语词的区... 汉语的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差异大。这不仅是语体、语用的差异,而且也是汉语两大造词系统的差异。它们共同构成了汉语词汇鲜活而丰富的洪流。从理论上区分口语词、书面语词对解决汉语词汇问题是一个突破口。在应用上,书面语词和口语词的区分与比较,对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贡献,还可为辞书编纂、词汇规范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口语词 书面语词 词汇学 语文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