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杨春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80
|
|
2
|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 |
杨春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9
|
|
3
|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 |
李如龙
杨吉春
|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
2004 |
66
|
|
4
|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
周宁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1
|
|
5
|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
杨春时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56
|
|
6
|
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 |
李如龙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44
|
|
7
|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
李如龙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48
|
|
8
|
晋语“圪”字研究 |
白云
|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5
|
|
9
|
对外汉语词汇大纲与两种教材词汇状况的对比研究 |
苏新春
|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7
|
|
10
|
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型元语言研究评述 |
苏新春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31
|
|
11
|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 |
杨春时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0
|
|
12
|
汉学或“汉学主义” |
周宁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7
|
|
13
|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
杨春时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34
|
|
14
|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
杨春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4
|
|
15
|
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 |
李如龙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7
|
|
16
|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
杨春时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3
|
|
17
|
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 |
周宁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0
|
|
18
|
论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 |
陈玲玲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35
|
|
19
|
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 |
杨春时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2
|
|
20
|
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 |
李如龙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