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槽粘结是口腔正畸学操作的关键步骤之一,托槽的正确粘接及精准定位将极大影响后续的矫治效果。传统的正畸实验教学受示教者体位、实验环境、实验器材、操作步骤等限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正畸托槽粘结”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使用3 d ma...托槽粘结是口腔正畸学操作的关键步骤之一,托槽的正确粘接及精准定位将极大影响后续的矫治效果。传统的正畸实验教学受示教者体位、实验环境、实验器材、操作步骤等限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正畸托槽粘结”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使用3 d max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HTML、CSS编程语言进行页面设计。通过术前准备,操作前准备,托槽粘结,术后处理四个模块,分步骤系统性学习了正畸患者从初诊资料搜集、X线片分析、托槽粘结及术后医嘱等临床一系列流程。该系统还提供了多个训练课程、评分标准和不同项目内容供学生反复操作练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口腔临床技能教学效率。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及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两种不同上颌前牙内收方式引发法牙槽骨改建差异。方法:收集于2...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及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两种不同上颌前牙内收方式引发法牙槽骨改建差异。方法:收集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并矫治完成的患者88例(共352颗上颌前牙),依据前牙的实际内收方式分为倾斜性内收组(P组,172颗)和控根性内收组(Q组,180颗)。利用CBCT和三维影像分析比较两组牙齿内收及牙槽骨改建指标。结果:牙齿内收指标的变化,P组患者上颌前牙的ΔIE-VD、ΔLAI/PP明显高于Q组(P<0.05),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明显高于Q组。P组患者ΔRA-VD为负值,而Q组患者为正值(P<0.05),根尖移动方向相反。牙槽骨改建指标的变化,P组唇侧厚度由根颈部至根尖部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提高。腭侧厚度S1明显减少,而S2~S3明显增加。总厚度T1明显减少,而T2~T3明显增加。唇侧高度及腭侧高度均明显减少,且腭侧的减少量相对较大。Q组唇侧厚度由根颈部至根尖部均明显增加,但增加量相对较小。腭侧厚度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降低。总厚度T1~T3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降低。唇侧高度及腭侧高度均明显减少,且腭侧的减少量相对较大,且程度大于P组。结论:倾斜性内收时的唇侧根尖部、腭侧根颈部及控根性内收时的腭侧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的高发部位,上颌前牙过度内收时可导致以上部位的牙槽骨损伤。展开更多
文摘托槽粘结是口腔正畸学操作的关键步骤之一,托槽的正确粘接及精准定位将极大影响后续的矫治效果。传统的正畸实验教学受示教者体位、实验环境、实验器材、操作步骤等限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正畸托槽粘结”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使用3 d max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HTML、CSS编程语言进行页面设计。通过术前准备,操作前准备,托槽粘结,术后处理四个模块,分步骤系统性学习了正畸患者从初诊资料搜集、X线片分析、托槽粘结及术后医嘱等临床一系列流程。该系统还提供了多个训练课程、评分标准和不同项目内容供学生反复操作练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口腔临床技能教学效率。
文摘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及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两种不同上颌前牙内收方式引发法牙槽骨改建差异。方法:收集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并矫治完成的患者88例(共352颗上颌前牙),依据前牙的实际内收方式分为倾斜性内收组(P组,172颗)和控根性内收组(Q组,180颗)。利用CBCT和三维影像分析比较两组牙齿内收及牙槽骨改建指标。结果:牙齿内收指标的变化,P组患者上颌前牙的ΔIE-VD、ΔLAI/PP明显高于Q组(P<0.05),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明显高于Q组。P组患者ΔRA-VD为负值,而Q组患者为正值(P<0.05),根尖移动方向相反。牙槽骨改建指标的变化,P组唇侧厚度由根颈部至根尖部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提高。腭侧厚度S1明显减少,而S2~S3明显增加。总厚度T1明显减少,而T2~T3明显增加。唇侧高度及腭侧高度均明显减少,且腭侧的减少量相对较大。Q组唇侧厚度由根颈部至根尖部均明显增加,但增加量相对较小。腭侧厚度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降低。总厚度T1~T3均明显减少,且由根颈部至根尖部的减少量逐渐降低。唇侧高度及腭侧高度均明显减少,且腭侧的减少量相对较大,且程度大于P组。结论:倾斜性内收时的唇侧根尖部、腭侧根颈部及控根性内收时的腭侧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的高发部位,上颌前牙过度内收时可导致以上部位的牙槽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