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成骨诱导体系对MC3T3-E1成骨分化的影响
1
作者 管馨 陈安琪 +4 位作者 赖颖真 吴勇敏 翁鑫泽 王伟新 雷奕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明确前成骨细胞MC3T3-E1最佳体外成骨诱导体系。方法:构建不同成骨诱导体系,分别为A组地塞米松0.1μmol/L、抗坏血酸50μg/mL及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B组地塞米松0.01μmol/L、抗坏血酸50μg/mL及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C组地... 目的:明确前成骨细胞MC3T3-E1最佳体外成骨诱导体系。方法:构建不同成骨诱导体系,分别为A组地塞米松0.1μmol/L、抗坏血酸50μg/mL及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B组地塞米松0.01μmol/L、抗坏血酸50μg/mL及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C组地塞米松1μmol/L、抗坏血酸50μg/mL及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D组抗坏血酸50μg/mL及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E组抗坏血酸100μg/mL及β-甘油磷酸钠5 mmol/L。对MC3T3-E1进行为期7 d、14 d的体外成骨诱导,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对在不同成骨诱导体系作用下MC3T3-E1成骨分化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RT-q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ALP、Runx2、COL-1、OCN、OPN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成骨诱导体系的诱导性能。结果:B、D和E组茜素红定量最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 d的RT-qPCR结果显示C组ALP、Runx2、COL-1的基因表达量最高(P<0.05)。诱导14 d的RT-qPCR结果显示:OCND组表达最高(P<0.05)。结论:地塞米松和抗坏血酸的浓度均对MC3T3-E1的成骨分化产生影响,C组1μmol/L地塞米松、50μg/mL抗坏血酸与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早期成骨更佳,选择其作为早期成骨验证,D组50μg/mL抗坏血酸与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晚期成骨更佳,但综合考虑,建议B组0.01μmol/L地塞米松、50μg/mL抗坏血酸与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成骨诱导体系用于MC3T3-E1体外晚期成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3T3-E1 成骨分化 诱导体系
下载PDF
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对体外成骨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董丹妮 黄艳玲 +1 位作者 赖颖真 尹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2-461,共10页
目的对纯钛表面分别进行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不同方式改性后在其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评价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胶原修饰的方案对细胞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胶原蛋白通过交联剂作用附着于纯钛(Ti... 目的对纯钛表面分别进行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不同方式改性后在其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评价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胶原修饰的方案对细胞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胶原蛋白通过交联剂作用附着于纯钛(Ti-C)、碱蚀钛片(Ti-Na-C)、碱蚀后硅烷化修饰钛片(Ti-A-C)及碱蚀后多巴胺修饰钛片表面(Ti-D-C),以纯钛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表面微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表面接触角测量仪评估材料表面亲水性。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通过CCK-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评价材料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Ⅰ型胶原蛋白(COL-1)、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SEM与XPS结果表明胶原已成功修饰于钛片表面,Ti-Na-C组有较厚的胶原纤维层覆盖。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除了Ti-Na-C组与Ti-Na组的接触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亲水性。CCK-8结果显示各组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增殖高于相应的未经胶原修饰材料;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可见,胶原修饰后材料表面细胞铺展面积更大;ALP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均提示,Ti-Na-C组体外成骨效果最佳,茜素红定量结果显示Ti-Na-C组吸光度值最高;RT-qPCR检测结果显示Ti-Na-C组的OPN基因表达量最高。结论在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对钛表面进行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的方案中,钛表面经过碱蚀处理后直接修饰胶原的方法最有利于MC3T3-E1黏附铺展、增殖与成骨分化,可作为胶原修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成骨细胞 成骨
下载PDF
明胶或聚多巴胺修饰的聚己内酯电纺膜对MC3T3-E1细胞生物学行为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3
作者 谢泽宇 林彦吟 +1 位作者 王鸿 赖颖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9-507,共9页
目的:比较明胶(Gel)和聚多巴胺(PDA)分别修饰聚己内酯(PCL)后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和成骨功能的差异。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CL电纺膜,化学自组装技术于PCL表面分别修饰Gel、PDA,记为G/PCL和D/PC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 目的:比较明胶(Gel)和聚多巴胺(PDA)分别修饰聚己内酯(PCL)后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和成骨功能的差异。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CL电纺膜,化学自组装技术于PCL表面分别修饰Gel、PDA,记为G/PCL和D/PC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等测定表征电纺膜的理化性能。通过SEM,免疫荧光染色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C3T3-E1细胞在2种材料上的黏附形态,CCK-8试剂法检测细胞1、3、5 d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基因表达水平。结果:D/PCL膜表面有PDA颗粒涂覆层,FTIR和XPS显示Gel与PDA的特征峰,接触角测量G/PCL和D/PCL未见明显液滴。G/PCL组细胞密度较高,黏附形态好,伪足明显。细胞增殖结果显示G/PCL组最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中D/PCL组的颜色深于其余2组。qRT-PCR结果显示D/PCL组ALP、COL-1、RUNX2、OCN成骨相关基因表达较其余两组明显提高。结论:Gel和PDA修饰均可提升PCL支架的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性能,Gel修饰提升增殖作用更明显,PDA修饰提升成骨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明胶 聚多巴胺 成骨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类骨单位钛表面对巨噬细胞破骨分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鸿 吴清霖 +1 位作者 赖颖真 蔡艺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模拟天然骨单位进行同心圆结构的设计,并修饰氧化石墨烯(GO),探究新的仿生微纳米结构表面对巨噬细胞RAW264.7破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光滑钛片组(SS)、微沟槽组(CMS)和微沟槽表面修饰GO组(GO-CM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 目的本研究通过模拟天然骨单位进行同心圆结构的设计,并修饰氧化石墨烯(GO),探究新的仿生微纳米结构表面对巨噬细胞RAW264.7破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光滑钛片组(SS)、微沟槽组(CMS)和微沟槽表面修饰GO组(GO-CM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和拉曼光谱仪研究材料表面的理化性能,通过细胞活性检测、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对RAW264.7的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免疫荧光染色、TRAP定量检测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研究其对巨噬细胞破骨分化的影响。结果巨噬细胞沿着微沟槽排列成同心圆状,修饰GO后,材料表面含氧基团增多,亲水性增加。GO-CMS组诱导形成的破骨细胞体积小,数量少,TRAP表达量最少,TRAP单位酶活性也最低。GO-CMS组虽然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但破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低于S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心圆微沟槽限制了破骨细胞的融合及封闭区的形成,GO修饰类骨单位同心圆微沟槽抑制了巨噬细胞RAW264.7的破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骨单位 同心圆微沟槽 氧化石墨烯 巨噬细胞 破骨分化
下载PDF
钛及氧化锆表面微沟槽结构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赖颖真 卢薛冠 蔡艺煌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76-682,共7页
目的探讨钛及氧化锆表面微沟槽结构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期为种植体穿龈部分寻找合适的材料及表面处理方法。方法利用精细加工切片系统在钛和氧化锆试件表面制备微沟槽,沟槽顶宽60μm... 目的探讨钛及氧化锆表面微沟槽结构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期为种植体穿龈部分寻找合适的材料及表面处理方法。方法利用精细加工切片系统在钛和氧化锆试件表面制备微沟槽,沟槽顶宽60μm,沟槽宽60μm,沟槽顶到沟槽底深度10μm。实验分为光滑钛组、光滑氧化锆组、微沟槽钛组和微沟槽氧化锆组(每组5个试件),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沟槽宽度及深度)并测量表面粗糙度、静态接触角以及进行元素分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GF的黏附形态,利用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培养6 h,1、3、5、7 d的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黏附早期(6 h)和晚期(3 d)整合素α5、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结果光滑钛组和光滑氧化锆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63.23±2.55)和(26.78±3.11)nm。微沟槽氧化锆组的静态接触角最小,为51.2°±2.0°。两个沟槽组表面HGF均顺着沟槽排列,培养6 h至7 d的各时间点微沟槽氧化锆组HGF增殖均显著多于其他组(P<0.05)。黏附早期微沟槽氧化锆组整合素α5 mRNA表达量最大(P<0.05),各组整合素β1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附晚期两个沟槽组整合素α5、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均显著大于两个光滑组(P<0.05)。结论氧化锆表面粗糙度较小,其中微沟槽氧化锆亲水性较好,可引导HGF顺沟槽排列,有利于HGF黏附、增殖及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表面特性 成纤维细胞 氧化锆
原文传递
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许志强 曾秀峰 +1 位作者 赖颖真 陈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筛选具有良好软组织封闭效果的二氧化钛纳米管。方法在10、30和60 V电压下,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管径分别为30、100和200 n... 目的探讨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筛选具有良好软组织封闭效果的二氧化钛纳米管。方法在10、30和60 V电压下,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管径分别为30、100和200 nm的二氧化钛纳米管,分别计为30、100和200 nm纳米管组,以未经处理的光滑纯钛片作为对照组。在各组试件表面培养HGF,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 d后各组细胞黏附形态,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2 h后细胞黏附情况及培养1、3和7 d时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各组培养7 d后的Ⅰ型胶原分泌量(每组每种实验各3个试件)。结果对照组HGF蜷缩成圆形,30和100 nm纳米管组HGF均呈现明显的同向伸展,200 nm纳米管组HGF分布稀疏且没有伸展。30和1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分别为0.603±0.021和0.773±0.045)及Ⅰ型胶原分泌量[分别为(36.5±9.5)和(47.7±4.5)μg/m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细胞黏附A值:0.427±0.057;Ⅰ型胶原分泌量:(22.2±5.9)μg/ml](P<0.05),且1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显著大于30 nm纳米管组(P<0.05);200 nm纳米管组细胞黏附A值(0.250±0.046)及Ⅰ型胶原分泌量[(10.1±3.7)μg/m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100 nm纳米管组细胞增殖A值均为最大,均显著大于相同时间点200 nm纳米管组和对照组(P<0.05),且培养3 d时亦显著大于30 nm纳米管组(P<0.05);各时间点200 nm纳米管组细胞增殖A值均为最小,除培养1 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均显著小于相同时间点其他组(P<0.05)。结论钛表面管径为100 nm的二氧化钛纳米管较适合HGF的黏附、增殖和Ⅰ型胶原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管 成纤维细胞 细胞黏附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