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段伟利 陈红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7年第2期238-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为该类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610例,根据术后早期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未感染组578例;选取同期76例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为该类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610例,根据术后早期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未感染组578例;选取同期7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郭峰法检测红细胞免疫情况,ELISA法检测促炎因子表达。先在红细胞免疫和促炎因子水平上进行比较,之后比较感染组中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患者的上述指标。结果感染组ATER、DTER、FEER、RBC-C3Br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浅部感染组TER、DTER、FEER、RBC-C3Br水平均明显高于深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IL-6、IL-8、IL-17、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浅部感染组IL-6、IL-8、IL-17、IL-18水平均明显低于深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TNF-α、NO、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浅部感染组TNF-α、NO、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深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者红细胞免疫和促炎因子有明显变化,且浅部感染与深部感染的差异明显,因此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对感染防治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感染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 红细胞免疫 促炎因子
原文传递
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应用观察
2
作者 段伟利 解勇 +1 位作者 陆兵 陈红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动态稳定器 退变性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