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N末端Strep蛋白标签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石禹
吉宏张
包小峰
机构
南通 大学 附属 第三 人民 医院 临床 药学 室
南通 大学 药学 院
出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1370209
31400165)
+1 种基金
南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No 13025166)
"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文摘
目的构建携带N末端Strep(NS)蛋白标签的表达载体;在表达载体中构建衣原体RNA聚合酶亚基重组蛋白并表达。方法采用PCR的方法,通过引物引入NS蛋白标签和新的多克隆位点替代p ET21c-DH质粒中原有的T7蛋白标签和多克隆位点,选择新引入的Not I酶切位点进行PCR产物的环化自连,转化DH-5α细菌后筛选阳性菌株,PCR法和基因测序法鉴定新构建的表达载体;在新构建表达载体的Bam H I和Sal I位点之间分别插入衣原体RNA聚合酶核心酶的α、β、β'亚基,获得表达NS-α、NS-β、NS-β'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转化表达菌株Arctic Express,筛选阳性表达菌株,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Western blot等法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NS蛋白标签的p ET21c-NSMCS载体,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衣原体RNA聚合酶核心酶亚基融合蛋白的构建及表达。结论获得稳定表达NS-α、NS-β、NS-β'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为研究衣原体基因转录调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Strep蛋白标签
表达载体
融合蛋白
克隆
RNA聚合酶
衣原体
Keywords
Strep-tag
expression vector
fusion pro tein
cloning
RNA polymerase
chlamydia
分类号
R341
[医药卫生—基础医学]
R345.57
题名 二氢苯并呋喃醇化合物体外抗衣原体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禹
包小峰
陆群
乔进
刘凌燕
机构
南通 大学 附属 第三 人民 医院 临床 药学 室
南通 大学 药学 院
南开大学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47-165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400165)
南通市市级科技计划立项项目(YYZ17028)
+1 种基金
南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立项课题(WKZL2018060)
南通市基础科学研究项目(JC2019097)。
文摘
目的分析前期合成的5个二氢苯并呋喃醇类化合物的抗衣原体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寻找新型抗衣原体活性物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测定感染性子代滴度的方法,评估化合物对沙眼衣原体L2(Chlamydia trachomatis L2,C t L2)和肺炎衣原体AR39(Chlamydia pneumonia,Cpn AR39)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子代滴度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通过Evans Blue细胞形态染色、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细胞核染色和增殖细胞计数,评估化合物对宿主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和衣原体预处理实验,检测化合物对衣原体感染过程的影响;通过后加药和撤药实验,检测化合物对衣原体增殖过程的影响。结果5个化合物均能浓度依赖性抑制C t L2和Cpn AR39生长,其抑制感染性子代滴度的IC_(50)均在5μmol·L^(-1)附近,同时在16μmol·L^(^(-1))时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5个化合物均对衣原体感染过程没有影响;化合物1,3,5对衣原体的增殖全过程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4的抑制作用较弱且需要全过程的持续作用。结论5个二氢苯并呋喃醇类化合物均具有广谱抗衣原体活性,其作用机制与衣原体的感染过程无关,主要作用于衣原体的增殖过程。
关键词
二氢苯并呋喃醇类化合物
衣原体
抗衣原体活性
Keywords
Dihydrobenzofuranol compound
Chlamydia
Antichlamydial activity
分类号
R979
[医药卫生—药品]
题名 某院21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敏
张月月
王丹丹
孟佳佳
机构
南通 大学 附属 南通 第三 人民 医院 临床 药学 部
出处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3期46-49,共4页
基金
江苏省药学会恒瑞医院药学科研项目(H202053)。
文摘
目的 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人民医院21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人民医院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13例抗菌药物ADR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5 772例未出现抗菌药物ADR的患者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DR级别、患者转归、累及系统及相关症状、抗菌药物类别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过敏史、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时长、给药途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抗菌药物ADR的危险因素。结果 213例抗菌药物ADR患者中,男性94例,占比44.13%;女性119例,占比55.87%。年龄分布在6个月~89岁。213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190例(占89.20%),严重的ADR 23例(占10.80%),经对症治疗后,痊愈195例、好转13例、未好转2例、不详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ADR的抗菌药物共有12类24个品种,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62例)、喹诺酮类(55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37例);较常见的ADR为累及皮肤及附件,共127例(59.62%);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共47例(22.07%)。研究组患者中有过敏史、联合用药、用药时长≥3 d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用药时长≥3 d是抗菌药物发生A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本院抗菌药物ADR患者以20~79岁居多,致ADR的抗菌药物排名前三的药物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且注射给药是抗菌药物发生ADR的首要原因,过敏史、用药时长≥3 d是抗菌药物发生ADR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危险因素
Keywords
Antibiotic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ational drug application
Risk factors
分类号
R978
[医药卫生—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