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烧伤创面修复及瘢痕防治中的临床转化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贤忠 孙记燕 +5 位作者 葛永亮 殷东京 张东波 李丽 季建峰 项铁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6年第2期81-96,共16页
目的通过综述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中的效果,发扬徐荣祥教授创立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30年来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19013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西医传统疗法与皮... 目的通过综述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中的效果,发扬徐荣祥教授创立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30年来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19013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西医传统疗法与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处理及防治瘢痕中的临床效果。结果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可明显减轻创面疼痛、感染等不良因素对机体的反复刺激,从而大大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体液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使患者平稳度过烧伤休克期;明显提高烧伤创面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减少瘢痕发生率及致伤、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治疗费用不足西医传统切削痂植皮疗法的70%)。以上方面与西医传统疗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应用瘢痕内切除、瘢痕薄化、点阵激光联合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传统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和瘢痕防治中的疗效优于西医传统疗法,其可使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顺利度过休克期,减轻创面疼痛和损伤程度,为创面提供生理性湿润环境,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及瘢痕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在防治方面,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也具有明显优势,为促进各种创面的再生修复及瘢痕防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目前创面再生修复和瘢痕防治的理想疗法。随着人体再生复原科学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明显提高创面再生修复及瘢痕防治的疗效,造福更多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再生复原科学 临床转化应用 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 西医传统疗法 创面修复 防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原位皮肤再生疗法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殷东京 孙记燕 +4 位作者 赵贤忠 葛永亮 卞兆连 姜浩 冯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09-1613,共5页
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理想方法,检索中西医结合原位皮肤再生疗法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结合临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难愈性创面常由于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创面反复感... 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理想方法,检索中西医结合原位皮肤再生疗法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结合临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难愈性创面常由于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创面反复感染、血液循环不良、局部受压及营养不良等的影响,导致创面潜能再生细胞不足或无法激活,单纯的西医、中医治疗很难有效。30多年中西医结合湿润烧伤膏(MEBO)皮肤原位再生疗法在深度烧伤和创伤溃疡创面治疗中成功的经验表明:只要创面有潜能再生细胞如创基或邻近有脂肪等活组织细胞,就可通过规范使用MEBO皮肤原位再生疗法激活达到愈合目的;纳米脂肪富含脂肪源性干细胞有再生的潜能,为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带来希望,笔者将MEBO原位皮肤再生疗法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其初步疗效显示优于单纯中医、西医、皮肤再生疗法或干细胞移植治疗;中西医结合原位皮肤再生疗法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可望是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性创面 原位皮肤再生技术 脂肪源性干细胞 纳米脂肪 湿润烧伤膏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中病椎内骨水泥弥散与骨折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敏 李玉前 +2 位作者 王晓东 李宏斌 张建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2期8391-8395,共5页
背景: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在手术最佳时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骨折时间对椎体成形病椎内骨水泥弥散的影响。方法:纳入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160例,均采用高黏度... 背景: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在手术最佳时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骨折时间对椎体成形病椎内骨水泥弥散的影响。方法:纳入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160例,均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进行椎体成形治疗,按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新鲜组(<3周)、亚急性组(3-6周)和陈旧组(>6周)3组,术后即刻采用CT三维立体图像及X射线分析病椎内骨水泥的分布特点、弥散及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为新鲜组>亚急性组>陈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骨水泥弥散特征均以均匀分布为主,骨水泥形状以实习团块状为主,绝大多数骨水泥均能够较大程度地弥散到超过椎体中线、达到上下椎板;各组患者病椎内骨水泥弥散系数为新鲜组>亚急性组>陈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新鲜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亚急性组和陈旧组(P<0.05)。表明选择骨折3周内进行椎体成形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病椎内骨水泥弥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维酮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水泥 椎体成形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弥散 骨折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