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波治疗联合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仲悦萍 陈晓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17-118,共2页
颅脑损伤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急性严重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技术的进步,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但是,多达14%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BI)经抢救后处于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脑外伤昏迷患者清... 颅脑损伤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急性严重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技术的进步,严重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但是,多达14%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BI)经抢救后处于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率一直是困扰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问题。本研究将生物波治疗联合刺激性护理应用于脑外伤患者的促醒治疗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生物波 促醒
下载PDF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用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比较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晓艳 曹玲 仲悦萍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0期65-67,共3页
目的比较间断氧气雾化法、持续氧气雾化法、微量泵持续注射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湿化效果。方法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A组37例采用间断氧气雾化法,B组42例采用... 目的比较间断氧气雾化法、持续氧气雾化法、微量泵持续注射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湿化效果。方法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A组37例采用间断氧气雾化法,B组42例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法,C组41采用微量泵持续注射法。比较三组患者湿化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湿化满意率及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和刺激性咳痰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湿化满意率显著高于B组,A组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和刺激性咳痰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均P<0.012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间断氧气雾化法效果较好,可保证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持续氧气雾化法次之,微量泵持续注射法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氧气雾化吸入 微量泵 持续湿化 间断湿化
下载PDF
2种机械排痰法在人工气道患者中排痰护理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晓梅 陈晓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2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2种不同机械辅助排痰法在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选取80例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体外振动排痰仪排痰,实验组给予全胸腔高频胸壁脉冲排痰。比较2组的排痰量、排痰效果、... 目的观察2种不同机械辅助排痰法在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患者中的排痰效果。方法选取80例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体外振动排痰仪排痰,实验组给予全胸腔高频胸壁脉冲排痰。比较2组的排痰量、排痰效果、护士工作量。结果治疗第1-4天,实验组每日排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第6-7天的排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每次治疗30 min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第8天实验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胸腔高频胸壁脉冲排痰优于体外振动排痰,能更有效清除人工气道患者肺深部的痰液,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且较于传统手持式排痰更省力,有效减轻护理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高频胸壁脉冲排痰 人工气道 护理
下载PDF
神经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的现状及特征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晓艳 卢丽华 +5 位作者 曹玲 张晓梅 吴小波 李静逸 陆凤英 吴娟 《现代临床护理》 2019年第9期22-26,共5页
目的了解神经重症监护室身体约束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患者约束的患者自身因素,为规范临床护士身体约束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8月至11月对本院神经内外科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28例患者中10... 目的了解神经重症监护室身体约束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患者约束的患者自身因素,为规范临床护士身体约束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8月至11月对本院神经内外科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28例患者中103例受到身体约束,神经监护室总体身体约束率为80.5%,以双上肢约束为主(73.8%),护士约束理由以预防患者意外拔管为主(4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科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高、住院时间越长和有高危管道的患者接受身体约束可能性更高。结论神经重症监护室约束使用率较高,ICU护士需对入科患者意识状态、活动能力进行早期科学评估和决策,以促进约束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外科 身体约束 重症监护病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吴娟 钱海兰 +10 位作者 胡雁 李静逸 许惠芬 张艳 王晨慧 钱红继 周雪梅 施金梅 陈晓艳 卢丽泽 许旸晖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95-1402,共8页
目的 :应用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最佳证据,建立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的流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对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质量评价,汇总了23条最佳证据,并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 目的 :应用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最佳证据,建立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的流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对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质量评价,汇总了23条最佳证据,并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制订了18条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标准,将我院的1个综合ICU和5专科ICU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施组开展质量审查。结果 :证据应用前ICU成人置管患者约束率及约束时长(天/千置管日)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实施组较对照组约束率低、约束时长(天/千置管日)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组镇痛达标率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达标率、谵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组焦虑程度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束患者家属负性心理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护士对最佳证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应用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组约束医嘱的开具、约束评估工具的使用、患者或家属约束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情况均为100%,对照组仍未开具医嘱、未使用约束评估工具,患者或家属约束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情况均为100%;两组约束器具规范使用率、约束并发症的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ICU病房的环境管理情况无明显变化。结论 :ICU成人置管患者合理身体约束最佳证据的应用,可降低ICU成人置管患者约束率、缩短约束时长、提高镇痛达标率、提升医生和护士对证据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推动规范医嘱的开具和约束评估工具的使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置管患者 最佳证据 循证实践
下载PDF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预防失禁性皮炎的效果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晓梅 陈晓艳 仲悦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8期176-180,共5页
目的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预防失禁性皮炎,以降低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以下简称"我科")大/小便失禁住院患者181例。其中,对照组为2014年1~9月我科患者91例,采用传统的皮肤... 目的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预防失禁性皮炎,以降低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以下简称"我科")大/小便失禁住院患者181例。其中,对照组为2014年1~9月我科患者91例,采用传统的皮肤护理方法;实验组为2014年10月~2015年6月我科实施HFMEA方法的患者90例,根据HFMEA模式的流程,组建团队成立HFMEA小组,绘制流程图,评估各流程步骤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并对失效模式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针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措施改进并实施。比较两组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 (1)实验组90例中发生失禁性皮炎10例(11.1%),对照组91例中发生失禁性皮炎25例(27.5%),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组无和发生轻度、中度、重度失禁性皮炎的患者分别为80、8、2、0例,对照组分别为66、14、8、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有效降低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禁性皮炎 预防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下载PDF
经皮电刺激上、下巨虚穴位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伟 曹玲 《交通医学》 2018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上、下巨虚穴位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危重症肠内营养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肠内营养早期施行经皮电刺激上、下巨虚穴位治...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上、下巨虚穴位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危重症肠内营养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肠内营养早期施行经皮电刺激上、下巨虚穴位治疗。观察治疗1周内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13例(32.5%),其中恶心3例(7.50%)、呕吐5例(12.50%)、腹泻2例(5.0%)、便秘3例(7.50%);对照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28例(70.0%),其中恶心8例(20.0%)、呕吐9例(22.5%)、腹泻6例(15.0%)、便秘5例(12.5%);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上、下巨虚穴位组能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肠内营养 经皮电刺激 上、下巨虚穴位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病情变化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晓艳 仲悦萍 《交通医学》 2016年第2期188-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病情变化观察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58例通过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生血压剧变、意识、瞳孔变化等提示ICP增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恰当治疗;观察组63例主要依据ICP的实时监测数据,...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病情变化观察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58例通过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生血压剧变、意识、瞳孔变化等提示ICP增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恰当治疗;观察组63例主要依据ICP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及时、积极的处置。比较两组患者转出ICU时的GCS评分及ICU的入住时间。结果:对照组最终死亡5例,观察组最终死亡3例。存活患者转出ICU时GCS评分观察组为9.32±3.11分,对照组为8.15±2.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ICU时间观察组为5.32±2.23天,对照组为6.80±3.1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颅内压监测可早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予以及时处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颅内压监测可减少治疗与护理操作的盲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早期病情变化
下载PDF
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监测间隔时间的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孙琴 仲悦萍 陈晓艳 《当代临床医刊》 2016年第6期2693-2694,共2页
目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VAP在国内外的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导致ICU留治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而声门下吸... 目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VAP在国内外的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导致ICU留治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而声门下吸引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维持一定的气囊压,气囊是气管内导管的重要装置,可防止气道漏气、口咽部分泌物流人及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置入气管内导管后应使套囊保持一定的压力,以确保其功效并减轻气管损伤。定时监测并调整气囊压已被列入VAP预防指南中,但指南没有明确建议监测气囊压的时间间隔,国内学者建议每4小时进行一次气囊压监测和校正,但在临床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4小时后监测的气囊压往往下降很多,有很大一部分超出了气囊压力的低限,所以此研究的目的是就是探讨气囊压监测的频率,究竟我们应该至少几小时监测一次气囊压,才能保证气囊维持在理想压力,为气管切开并行声门下负压吸引患者气囊压的监测和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有效控制VAP的发生的目的。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120例,分A、B、C三组,A组记录压力校正后1h气囊压力值,B组记录压力校正后2h气囊压力值,C组记录压力校正后3h气囊压力值。气囊压力正常值上限为30cm H2O,为避免人为测压造成气囊漏气,每次测压后均进行进行校正并记录。结果 C组3小时监测气囊压力时间为最佳,能确保气囊压力在安全范围内,防治气道黏膜损伤,同时有效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结论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理想的气囊压力是既保证人工气道良好的密封性,保证机械通气有效的潮气量,又可以避免口咽分泌物等误吸,引发VAP的发生。国内研究报道,气囊压力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体位、吞咽、吸痰、注气量、套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气襄压力 间隔时间
下载PDF
交替性床头抬高在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晓梅 陈颖曦 +1 位作者 仲悦萍 陈晓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7期985-988,共4页
目的 观察交替性床头抬高对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骶尾部压疮发生率的影响,进而确立适合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床头抬高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入住该神经外科监护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观察交替性床头抬高对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骶尾部压疮发生率的影响,进而确立适合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床头抬高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入住该神经外科监护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取床头持续抬高30°~45°的方式,观察组采取床头抬高25°和30°每2h交替的方式,比较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骶尾部压疮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为33.33%,对照组发病率为24.07%;观察组压疮的发生率为3.7%,对照组压疮的发生率为20.37%,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交替性床头抬高的方式与传统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无差异,但可以明显减少因床头抬高导致的压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头抬高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压疮
原文传递
膀胱温监测在神经外科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晓艳 仲悦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9期2927-2928,共2页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因此生命体征的监测尤为重要。在临床中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都可通过监护仪的模块进行信号转化,从而进行连续、动态、准确的监测,但体温的监测多采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进行腋温(Axillary Temperatu...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因此生命体征的监测尤为重要。在临床中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都可通过监护仪的模块进行信号转化,从而进行连续、动态、准确的监测,但体温的监测多采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进行腋温(Axillary Temperature,AT)的测量。腋温的测量干扰因素大、不够准确,且护士依从性差。我科将测温导尿管用于颅脑损伤的危重症患者,进行体温的持续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膀胱温 水银体温计 神经外科 腋温 导尿管 颅脑损伤 体温单 生命体征 亚低温治疗
下载PDF
膀胱温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晓艳 张娜 仲悦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温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神经外科监护病房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32例,使用测温导尿管监测患者膀胱温,同时使用腋温探头监测患者腋温的变化;同时检查患者腋温监测方法3次/d,并进... 目的探讨膀胱温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神经外科监护病房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32例,使用测温导尿管监测患者膀胱温,同时使用腋温探头监测患者腋温的变化;同时检查患者腋温监测方法3次/d,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监测患者体温985次,Bland-Altman分析显示膀胱温与腋温的差值平均为O.8℃,95%的可信区间为(0-3,1-3);有5.5%(54/985)的数据在95%的可信区间外;在一致性界限范围内,膀胱温与腋温差值的最大绝对值为1.3;两者的一致性较差。共检查护士腋温监测方法507次,其中方法错误121次占23.8%。结论膀胱温可连续、动态、准确地反映患者的体温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温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原文传递
颅脑外伤患者尿流量变化与膀胱温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仲悦萍 陆凤英 +6 位作者 陈晓艳 张晓梅 曹玲 陈颖曦 王冬 孙琴 吴小波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550-553,共4页
目的探究尿流量与膀胱温检测变量对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诊疗价值,为颅脑外伤患者体温的科学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共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复方甘露... 目的探究尿流量与膀胱温检测变量对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诊疗价值,为颅脑外伤患者体温的科学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共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复方甘露醇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补液,比较2组患者颅内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按照实验设计分别检测2组尿流量、膀胱温、直肠温,并分析不同尿流量与膀胱温、直肠温之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研究组颅内压降低幅度[(17.24±3.15)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5.14±1.6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动脉压降低程度((31.43±5.36)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2.45±0.8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每小时尿流量[(52.26±10.14)ml]显著高于对照组[(23.15±6.2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直肠温均与膀胱温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温与腋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不同尿流量时,膀胱温均与直肠温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3.125,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膀胱温与直肠温的一致性较好,且不受尿流量的影响。结论采用测温导尿管检测膀胱温度,不受尿流量影响,能较好反映颅脑外伤患者体温和病情,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流量 膀胱温 颅脑外伤 直肠温
下载PDF
PDCA循环提升N1级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仲悦萍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24期3063-3064,共2页
临床实践能力是护士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护理程序、技能、健康教育、应急应变、护患交流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1,2]。对年轻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我国将护士分为NO—N4五个层级,N1级... 临床实践能力是护士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护理程序、技能、健康教育、应急应变、护患交流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1,2]。对年轻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我国将护士分为NO—N4五个层级,N1级护士指临床工作5年以内并取得执业证书的护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能力 年轻护士 PDCA循环 应用 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工作 护理程序 健康教育
原文传递
品管圈活动在危重症患者脑室引流管精准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晓艳 姚丽萍 +2 位作者 曹玲 陆凤英 仲悦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提高危重症患者脑室引流装置固定的精准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评价法确立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鱼骨图要因分析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提高危重症患者脑室引流装置固定的精准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评价法确立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鱼骨图要因分析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的脑室引流装置固定的精准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脑室引流装置固定的精准率46.15%,活动后脑室引流装置固定的精准率提高到83.23%。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危重症患者脑室引流装置固定的精准率,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脑室引流管 精准固定
下载PDF
尿流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膀胱温监测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仲悦萍 陈晓艳 +2 位作者 曹玲 张晓梅 陈颖曦 《江苏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983-984,共2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会出现中枢性高热,临床中多采用低温治疗和降温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高热状态,因此患者体温的变化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变化,也反映治疗的效果。膀胱温监测作为重要的体温监测手段,由于其创伤小,可提供连续稳定的体温监测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会出现中枢性高热,临床中多采用低温治疗和降温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高热状态,因此患者体温的变化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变化,也反映治疗的效果。膀胱温监测作为重要的体温监测手段,由于其创伤小,可提供连续稳定的体温监测结果,操作简单、方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体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患者 体温监测 膀胱 重型 尿流量 中枢性高热 低温治疗 危重症患者
原文传递
一例复发性巨大椎管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17
作者 姚丽萍 陈晓艳 仲悦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6期2264-2265,共2页
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和脊髓相邻近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椎管内脂肪组织、血管等)的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统称[1]。对于椎管内肿瘤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2]。现汇报的病例目前无类似报道,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肿瘤病人 复发性 护理 转移性肿瘤 原发性肿瘤 邻近组织 脂肪组织
下载PDF
品管圈在提高标准化(SBAR)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中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曹玲 仲悦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晨交班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晨交班病例412例,设为品管圈管理前,2014年5—9月晨交班病例434例,设为品管圈管理后。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晨交班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晨交班病例412例,设为品管圈管理前,2014年5—9月晨交班病例434例,设为品管圈管理后。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护士运用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标准化沟通方式进行晨交班依从性情况。结果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低的原因包括:专业知识缺乏、缺乏标准化晨交班表、检查力度不强等。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汇报率提升至79.1%,明显多于管理前的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86,P<0.05),说明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优于管理前。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标准化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中效果显著,并且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标准化沟通方式 晨交班 依从性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脑外伤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预防中的实践 被引量:8
19
作者 仲悦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4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脑外伤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预防中的实践。方法对2008年8月~2009年12月入住我病房的脑外伤偏瘫患者105例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进行循证护理。结果经过以上措施,患者出院时,无一例发生压...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脑外伤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预防中的实践。方法对2008年8月~2009年12月入住我病房的脑外伤偏瘫患者105例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进行循证护理。结果经过以上措施,患者出院时,无一例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1例发生尿路感染,2例发生便秘。结论对本病房脑外伤偏瘫患者恢复期常见问题的预防进行循证护理,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脑外伤 偏瘫 实践
下载PDF
护理专业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20
作者 仲悦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19期174-176,共3页
护理成人教育源于社会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它为大量的护理在职人员巩固了护理专业知识,提高了沟通和管理能力,同时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职业自信。然而,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我国的护理成人教育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仍需要广大护理工... 护理成人教育源于社会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它为大量的护理在职人员巩固了护理专业知识,提高了沟通和管理能力,同时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职业自信。然而,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我国的护理成人教育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仍需要广大护理工作者在根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成人教育 现状 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