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三角肌微创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岩松 王晓东 +2 位作者 李宏斌 侯建伟 应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比较经三角肌微创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45例... 目的比较经三角肌微创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45例;年龄(64.6±9.2)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微创组(34例,采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PHILOS固定)与标准组(31例,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PHILOS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2年影像学评分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微创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97.9±16.6)mL显著少于标准组的患者(155.8±27.4)mL,术中透视次数(12.0±1.8)次显著多于标准组患者的(6.7±1.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43.9±5.5)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2年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标准组患者比较,微创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的力量评分显著较低,Neer分型四部分骨折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与标准组均有1例螺钉穿出,均有1例患者出现完全缺血性坏死,分别有1、3例患者出现部分缺血性坏死。结论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相比,经三角肌微创入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肱骨头血供破坏少等优势。但对于Neer四部分骨折,可能更适合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 骨板
原文传递
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在踝关节骨折快速康复中的应用
2
作者 董红华 郭艮春 +3 位作者 江磊 吴雪飞 马飞翔 李海凤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3年第6期802-807,共6页
目的探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对踝关节骨折中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的8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排除合并肢体其他部位骨折或韧带损伤、踝关节畸形、陈旧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心脑血... 目的探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对踝关节骨折中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的8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排除合并肢体其他部位骨折或韧带损伤、踝关节畸形、陈旧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心脑血管病患者及神经系统病变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体化治疗组(n=41)和常规治疗组(n=42)。比较两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术前1 d、术后2 d、术后3 d踝关节围度,术前1 d、术后1 d和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体化治疗组的术前等待天数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常规治疗组(t=11.977、17.653,均为P<0.05)。术前1 d、术后2、3 d两组患者踝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F=681.232,组间:F=372.328,交互:F=9.894,均为P<0.05)。术前1 d、术后1、3 d两组患者VAS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时间、组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F=223.310,组间:F=17.532,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一体化治疗组的Baird-Jackson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Z=-3.526、-5.627、-7.200,均为P<0.05);一体化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8,P>0.05)。结论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能够明显减少术前踝关节肿胀程度,控制术后疼痛,缩短手术前等待的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提高踝关节功能的质量,优化了踝关节骨折术后快速康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术前运动 术后加速康复 疼痛 功能恢复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设计和临床前研究
3
作者 徐达强 赵加力 +1 位作者 孙焕建 杨惠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描述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组件克氏针限位器和克氏针导向锁紧器的设计和应用;6个医生根据手感或应用克氏针限位器在合成骨中植入克氏针,测量克氏针穿出骨的长度;克氏针导向锁... 目的探讨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描述骨折复位固定系统组件克氏针限位器和克氏针导向锁紧器的设计和应用;6个医生根据手感或应用克氏针限位器在合成骨中植入克氏针,测量克氏针穿出骨的长度;克氏针导向锁紧器配合锁定板及2根直径1.5 mm克氏针、2根直径1.5 mm克氏针和2根直径2.0 mm克氏针固定合成骨构建的骨折模型,测量结构的失效扭矩。结果克氏针限位器降低了克氏针穿出骨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克氏针导向锁紧器配合锁定板及2根直径1.5 mm克氏针固定骨折失效扭矩高于2根直径1.5 mm克氏针和2根直径2.0 mm克氏针固定骨折(P<0.05)。结论骨折复位固定系统是提供复位和固定骨折、判断和优化锁定板螺钉位置及保护骨折块血运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复位固定系统 克氏针限位器 克氏针导向锁紧器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经三角肌微创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腋神经相关解剖学研究
4
作者 王岩松 王晓东 +2 位作者 李宏斌 韩笑 应朗 《交通医学》 2023年第5期498-499,502,共3页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测量肩峰-腋神经距离及其与肱骨长度的关系,预测肱骨近端骨折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的腋神经位置。方法:选取国人成人上肢福尔马林浸泡尸体10具共20肩,其中男性12肩,女性8肩,测量肩峰-腋神经距离(acromio-axillary ne...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测量肩峰-腋神经距离及其与肱骨长度的关系,预测肱骨近端骨折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的腋神经位置。方法:选取国人成人上肢福尔马林浸泡尸体10具共20肩,其中男性12肩,女性8肩,测量肩峰-腋神经距离(acromio-axillary nerve distance,AAND)、臂长(arm length,AL)、从内固定上缘到腋神经下缘的距离,计算腋神经指数(axillary nerve index,ANI)。结果:AAND 5.5~6.6 cm,平均6.00±0.33 cm,AL 24.00~38.10 cm,平均32.20±3.55 cm。内固定上缘到腋神经下缘的距离3.10~4.30 cm,平均3.60±0.38 cm。ANI 0.17~0.23,平均0.19±0.01。AL和AAND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894,P=0.006)。结论: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可以通过臂长预测腋神经位置,距肩峰前外侧缘5.5厘米为腋神经安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神经 解剖学 经三角肌微创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
下载PDF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5
作者 吴加东 刘劲枫 朱磊 《江苏医药》 2023年第12期1270-1272,共3页
目的比较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33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组(A组,17例)和锁骨钩钢板组(B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 目的比较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33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组(A组,17例)和锁骨钩钢板组(B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主动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失血量小于B组(P<0.05),而手术时间长于B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动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和Constant评分均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低于B组(P<0.05)。结论锁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锁骨钩钢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远端骨折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 锁骨钩钢板
原文传递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宇伟 施凤超 +4 位作者 周敦 吕成堂 王成 王超 赵海越 《交通医学》 2022年第3期262-263,268,共3页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UBE技术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2天、6个月、1年VA...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UBE技术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2天、6个月、1年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1年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7.19±9.27 min,术中出血量43.38±14.84 mL,术后引流量48.68±13.33 mL,术后住院时间4.48±1.42天,术后无硬膜损伤、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产生。VAS评分由术前7.48±0.73分降至术后2天的3.05±0.55分、术后6个月的1.84±0.63分和术后1年的1.56±0.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由术前(64.94±8.22)%降至术后2天的(30.04±6.29)%、术后6个月的(14.73±3.29)%和术后1年的(12.79±2.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95.0%。结论:UBE技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