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程放射系统在基层医院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徐绍斌 端妮 +3 位作者 张雪林 杨小燕 黄凌化 覃志颖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43-1044,共2页
目的探讨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远程放射系统在我院的实际使用情况,通过对其关键技术、效益和优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结论远程放射系统完全可以解决... 目的探讨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远程放射系统在我院的实际使用情况,通过对其关键技术、效益和优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结论远程放射系统完全可以解决基层医院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生而限制医疗水平的问题,并在影像教学和远程会诊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医学 PACS 远程放射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AFP、CA199、CA1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燕娜 莫科 +1 位作者 刘成金 胡志安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肝...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肝癌组),另选择同期治疗的良性肝病患者50例及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良性肝病组和健康组。肝癌与良性肝病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并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检者的血清AFP、CA199、CA125水平。比较三组受检者的血清AFP、CA199、CA125水平,肝癌组与良性肝病组多层螺旋CT、AFP、CA199、CA125单独诊断阳性率,并分析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AFP、CA199、CA125检测单独与联合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效能。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血清AFP、CA199水平分别为(199.04±46.13)ng/mL、(104.53±31.34)U/mL,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的(0.87±0.25)ng/mL、(29.93±8.96)U/mL与健康组的(1.15±0.34)ng/mL、(4.91±1.43)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为(138.42±41.51)U/mL,与良性肝病组的(160.03±47.99)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组的(8.24±2.41)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肝病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12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患者多层螺旋CT、AFP、CA199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1.67%、80.00%、51.67%,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的4.00%、6.00%、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患者CA125阳性检出率为41.67%,与良性肝病组的3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AFP、CA199、CA125联合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分别为96.36%、95.00%,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的89.09%、83.33%,AFP的86.36%、80.00%,CA199的70.91%、51.67%,CA125的51.82%、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AFP、CA199、CA125联合诊断的漏诊率为5.00%,明显低于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多层螺旋CT 甲胎蛋白 糖类抗原-199 糖类抗原-125 准确度 灵敏度 漏诊率 诊断价值
下载PDF
16层螺旋CT与DR胸片在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林家健 黎洁飞 尚来换 《中国数字医学》 2015年第4期29-30,68,共3页
目的:探析16层螺旋CT与DR胸片在诊断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8例肋骨骨折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与DR胸片检查,分析患者肋骨骨折部位,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肋骨骨折的准确率和漏诊情况。结果:本... 目的:探析16层螺旋CT与DR胸片在诊断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8例肋骨骨折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与DR胸片检查,分析患者肋骨骨折部位,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肋骨骨折的准确率和漏诊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者经过16层螺旋CT与DR胸片检查及临床症状证实一共有138处肋骨骨折,16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确诊率为97.10%,明显高于DR胸片诊断肋骨骨折确诊率78.99%,两种诊断方式确诊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6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漏诊率为2.90%,明显低于DR胸片诊断肋骨骨折漏诊率的20.01%,两组诊断方式从漏诊率方面分析差异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确诊率及漏诊率均优于DR胸片,其临床推广价值极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DR胸片 肋骨骨折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 被引量:22
4
作者 姚吕祥 靳仓正 +1 位作者 徐新超 刘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2期84-86,9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8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8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血管添加技术(AV)显示肿瘤及其供血动脉,从而判断肿瘤的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8例GIST患者中,肿瘤起源于胃8例,空肠2例,回肠5例,结肠2例,1例来源于肠壁或肠系膜,未能明确其具体起源。MSCTA均清晰显示肿瘤主要供血动脉,显示率100%(18/18),定位诊断准确度为94.4%(17/18)。结论多层螺旋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高,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是判断GIST起源的主要依据,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供血动脉 三维重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头颅MRI检查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评价及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郑增鑫 刘宇轩 +3 位作者 蓝燚锋 谭秀贞 连宏洪 吴时光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968-970,共3页
目的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采用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式予以诊断,分析其诊断价值及意义,为临床提供更多理论参考。方法选取50例可疑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进行诊断检查,分析并观察T1加权图像(T... 目的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采用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式予以诊断,分析其诊断价值及意义,为临床提供更多理论参考。方法选取50例可疑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进行诊断检查,分析并观察T1加权图像(T1WI),记录苍白球T1WI信号异常和正常情况,比较苍白球T1WI信号异常(视为异常组)和苍白球T1WI信号正常患儿(视为正常组)的血清总胆红素(TSB)、直接胆红素(CB)、间接胆红素(UCB)、总胆红素与白蛋白(ALB),同时探究苍白球T1WI信号改变与胆红素水平的关系。结果50例可疑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新生患儿中,经MRI检查后,发现23例(46.00%)存在MRI信号异常,27例(54.00%)未见苍白球、丘脑型号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TSB、CB、UCB、ALB分别为(479.42±45.28)μmol/L、(439.87±41.16)μmol/L、(32.98±12.28)μmol/L、(0.81±0.12)g/L,正常组TSB、CB、UCB、ALB分别为(451.27±41.72)μmol/L、(412.39±40.54)μmol/L、(26.08±11.35)μmol/L、(0.71±0.18)g/L,异常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中,342≤TSB<427.5,427.5≤TSB<513,TSB≥513占比分别为52.17%(12/23)、43.48%(10/23)、4.35%(1/23);正常组中,342≤TSB<427.5,427.5≤TSB<513,TSB≥513占比分别为92.59%(25/27)、7.41%(2/27)、0.00%(0/27),异常组427.5≤TSB<513占比高于正常组,342≤TSB<427.5占比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MRI检查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评价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性,可为其早期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利于诊治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前干预能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MRI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 早期诊断 价值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生长、容积再现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海菁 徐新超 李春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血管生长(add vessel,AV)、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技术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腹腔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动脉瘤体、载瘤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血管生长(add vessel,AV)、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技术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腹腔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和腹部血管,并和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枚,其中脾动脉瘤12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8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枚和2枚,肾动脉8枚。MSCT血管生成、容积再现技术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腹部血管诊断腹腔内脏动脉瘤,无论是图像的质量还是病灶的显示都有明显的优越性,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内脏动脉瘤
下载PDF
3D-FS-SPGR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梁智锋 蓝燚锋 黄钰坚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4期1014-1016,共3页
目的:观察及分析3D-FS-SPGR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14例膝关节疼痛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对所有病例均展开矢状三维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以及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W1序列检... 目的:观察及分析3D-FS-SPGR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14例膝关节疼痛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对所有病例均展开矢状三维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以及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W1序列检查,并以Outer bridge分级标准作为依据,实施分型,再展开关节镜检查,针对检查分级情况实施比较分析。结果:矢状三维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获得到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98.7%,同关节镜检查结果对比Kappa=0.782,具有90.5%的完全一致率;并且对于Ⅱ级及其以下的膝关节软骨损伤得到的敏感度为94.0%,特异性为95.8%,同关节镜检查结果对比Kappa=0.768,具有88.3%的完全一致率;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W1序列位于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为95.6%,特异性为73.4%,同关节镜检查结果对比Kappa=0.612,存在70.6%的完全一致率。结论:采取3D-FS-SPGR序列的MRI检查,对于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准确度较理想,能够使诊断结果更接近于关节镜诊断结果,推广应用价值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FS-SPGR序列 膝关节软骨损伤 诊断效果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海菁 罗志坤 +2 位作者 林小慧 杜丽云 徐新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MDCTA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28例(其中包括10例经内脏动脉造影(DSA)确诊结果2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31枚,其中脾动脉瘤9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MDCTA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28例(其中包括10例经内脏动脉造影(DSA)确诊结果2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31枚,其中脾动脉瘤9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5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5枚和1枚,肾动脉5枚。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VE可清晰显示腔内血栓和钙化。结论临床诊断内脏动脉瘤极为困难,MD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替代DSA检查,它提供的详尽信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内脏动脉瘤
下载PDF
低场MRI对膝关节损伤诊断价值的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茂林 徐新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5期2210-2211,共2页
目的评价低场强MRI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共100个膝关节)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低场强MRI检查显示骨折30个、骨挫伤45个、关节软骨损伤21个、韧带损伤45个、半月板损伤65个,均具有较高... 目的评价低场强MRI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共100个膝关节)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低场强MRI检查显示骨折30个、骨挫伤45个、关节软骨损伤21个、韧带损伤45个、半月板损伤65个,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结论低场MRI对膝关节损伤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临床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损伤 磁共振成像 低场强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及适应证 被引量:8
10
作者 岑贤友 甘万崇 +3 位作者 徐绍斌 胡红耀 彭昊 饶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1423-142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58例患者行PVP治疗,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压缩程度<50%19例、50%~75%14例、>75%5例,骨折急性期8例),椎体转移瘤20例。26例单纯透视定位穿刺,32例CT图像帮助定...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58例患者行PVP治疗,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压缩程度<50%19例、50%~75%14例、>75%5例,骨折急性期8例),椎体转移瘤20例。26例单纯透视定位穿刺,32例CT图像帮助定位,再在X线透视下穿刺。结果:58例患者共治疗椎体79个,平均注射骨水泥4.5mL。26例单纯透视定位中19例一次穿刺成功(73.1%),7例2~3次穿刺成功;32例CT图像定位中30例一次穿刺成功(93.8%),2例2次穿刺成功。49例疼痛完全缓解(84.5%),9例部分缓解,有效率100%。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肿瘤安全可靠,对于急性和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也可行PVP治疗,并有良好疗效;CT片加电视透视定位穿刺法方便准确,可提高PVP的操作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柱肿瘤 经皮椎体成形术 适应证
下载PDF
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韦吉风 马云彪 刘旭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35期58-59,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骨盆外伤患者的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学资料,即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同时与普通X线摄片(DR)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X线...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骨盆外伤患者的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学资料,即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同时与普通X线摄片(DR)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X线检查检出骨折89处,CT检查检出骨折143处,其中包括X线检查为阴性的隐匿性骨折和X线检查为阳性的其他部位隐匿性骨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手段,提高骨折的检出率,对骨折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隐匿性骨折 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对复杂性肾结石行微创PCNL的术前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亮 谭理连 +5 位作者 梁锦发 曾万文 陈汉威 黄益 李沛杰 陈丽颜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在复杂性肾结石微创PCNL术前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复杂性肾结石行微创PCNL患者80例分2组:实验组40例,常规术前检查外,加作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检查;对照组40例,术前只进行常规... 目的探讨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在复杂性肾结石微创PCNL术前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复杂性肾结石行微创PCNL患者80例分2组:实验组40例,常规术前检查外,加作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检查;对照组40例,术前只进行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30)min、(100±30)min,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0%、82.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5%;结论 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能较好显示结石与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的解剖关系,对缩短复杂性肾结石微创手术时间、提高清除率和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肾结石 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 PCNL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寰椎沟桥分型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3
作者 万平华 高代平 +4 位作者 王本星 廖余胜 林润芳 凌志勇 陈桂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0-453,共4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探讨寰椎沟桥的涵义、分型及其对椎动脉影响。方法对头颈部MSCTA检查发现的92例沟桥原始数据采用VRT技术重建,观察沟桥的表现及其与椎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92例沟桥(133侧)中,单侧51例,双侧41例;单纯...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探讨寰椎沟桥的涵义、分型及其对椎动脉影响。方法对头颈部MSCTA检查发现的92例沟桥原始数据采用VRT技术重建,观察沟桥的表现及其与椎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92例沟桥(133侧)中,单侧51例,双侧41例;单纯沟桥112侧,复合桥21侧;单纯沟桥中,后桥(PP)、侧桥(PL)、边桥(PB)的检出率分别为68.75%(77/112)、19.64%(22/112)、11.61%(13/112),而半环型(HR)、断环型(DR)、全环型(WR)的检出率分别为51.79%(58/112)、25.89%(29/112)、22.32%(25/112)。对椎动脉造成影响23侧,其中受压变形15侧、长期痉挛性狭窄8侧、受激惹痉挛4侧、椎动脉走行异常3侧,部分为多种影响同时发生。结论应用MSCTA可观察沟桥形态及其对椎动脉的影响,有助于对沟桥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寰椎沟桥 血管造影术 容积再现 分型
下载PDF
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海菁 张应和 +2 位作者 徐新超 罗志坤 杜丽云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9期1009-1013,共5页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及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经MSCTA及3DDCEMRA检查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VR)...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及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经MSCTA及3DDCEMRA检查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重组。结果:行MSCTA及3DMRA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个,其中脾动脉瘤12个,肝动脉瘤6个,腹腔干动脉瘤8个,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个和2个,肾动脉8个。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A和3DDCEMR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力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供的详尽信息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脉瘤 内脏
下载PDF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蓝燚锋 卢烈静 +2 位作者 梁碧玲 马云彪 范淑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3期19-23,共5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MRI诊断为垂体大腺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肿瘤以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表现为颈动脉包绕,海绵...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MRI诊断为垂体大腺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肿瘤以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表现为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底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突破鞍隔等。MRI判断4级受侵19例,3级受侵8例,2级受侵7例,1级受侵9例,0级受侵5例;术中3-4级均证实海绵窦受侵犯,颈内动脉部分或完全受包绕。结论 MRI检查结果与手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在术前较客观评估垂体腺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及其侵袭范围,对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 垂体腺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改良Alvarado评分联合CT征象在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国鼎 胡幼霞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9期1951-1953,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CT征象与改良Alvarado评分判断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可行性。方法:筛选与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12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3组: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分析3组的临床表现、CT征象及改... 目的:探讨联合CT征象与改良Alvarado评分判断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可行性。方法:筛选与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12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3组: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分析3组的临床表现、CT征象及改良Alvarado情况,进行各项指标做单因素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无差异(P>0.05),而反跳痛、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等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患者CT影像学征象无显著差异(P<0.05),且MPR、CPR处理后检测阳性率均在90%以上,但无差异(P<0.05)。Alvarado评分单因素分析:P=0.001<0.0,三组病例CT分级卡方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水平。结论:三组间CT征象与改良Alvarado评分至少有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不同Alvarado评分对阑尾炎病理类型有影响,CT分级对阑尾炎病理类型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varado评分 CT 阑尾炎病理类型 单因素分析
下载PDF
非结核分枝杆菌与肺结核的高分辨CT影像对比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峰 彭荣华 +2 位作者 黄永穗 沈小斌 谭传允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6期1276-1278,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与肺结核杆菌(TB)感染的高分辨CT(HRCT)影像表现,提高对两种肺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30例经我院呼吸科确诊的的患者,随机抽取30 NTM例患者及50... 目的:对比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与肺结核杆菌(TB)感染的高分辨CT(HRCT)影像表现,提高对两种肺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30例经我院呼吸科确诊的的患者,随机抽取30 NTM例患者及50例TB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图像,进行比较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有无肺部基础疾病、有无咳嗽、有无咯血、咯血的程度;影像资料包括两组疾病累及肺叶范围、CT图像上有无支气管扩张、有无空洞、钙化、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肺气肿等影像表现。结果:NTM肺病患者合并肺部基础疾病、咳嗽、咯血发生率高于TB组(P=0.000<0.05);NTM组支气管扩张、空洞发生率、钙化、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肺大泡等均高于TB组(P=0.000<0.05)。结论:NTM肺病与TB肺病临床、影像表现有一定差异,尽管确诊的金标准是菌种鉴定结果,但依靠HRCT表现结合临床,能详细的显示病灶范围、程度,为临床确诊提供更多依据,并减少两者的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肺结核杆菌 高分辨CT 诊断
下载PDF
寰椎椎动脉沟桥DR分型及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万平华 高代平 +3 位作者 费西平 张福康 王本星 廖余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8-640,共3页
寰椎椎动脉沟桥(以下简称沟桥)是一种较为细微的颈椎结构解剖学变异,对其报道较少,临床常被漏诊。本文结合文献分析DR表现及分型。
关键词 寰椎 椎动脉 沟桥 X线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全景齿科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刚 胡海菁 +1 位作者 徐新超 杜丽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3期26-27,61,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全景齿科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患者的牙齿、颌骨部位的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全景齿科图像和牙槽骨的矢状面和冠状曲面图像,与原始图像结合,对牙科疾病进行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38例口腔...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全景齿科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患者的牙齿、颌骨部位的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全景齿科图像和牙槽骨的矢状面和冠状曲面图像,与原始图像结合,对牙科疾病进行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38例口腔疾病患者中,均能全方位立体再现齿科全貌:包括牙冠、牙体、牙根、牙髓腔的局部细节以及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完整地显示了单个牙体的表面形态、各牙所在的位置、倾斜角度以及各牙之间的距离、牙列的整体形态和牙根的走行方向。结论多排螺旋CT全景齿科成像可对牙、颌骨内微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为牙科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检查手段及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齿科成像技术
下载PDF
64例结肠癌患者的螺旋CT检测报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永穗 彭荣华 赵云燕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结肠癌患者的CT表现与术后病理资料。结果升结肠癌14例,橫结肠癌8例,降结肠癌17例,乙状结肠癌25例;在64例结肠癌患者中CT表现为肠壁增厚者62例...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结肠癌患者的CT表现与术后病理资料。结果升结肠癌14例,橫结肠癌8例,降结肠癌17例,乙状结肠癌25例;在64例结肠癌患者中CT表现为肠壁增厚者62例、肠腔狭窄者45例、腔内肿块者49例、浆膜面毛糙者38例、浆膜外侧条索状影24例;CT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4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者42例,在CT未检出有淋巴结转移的15例患者中,术后病检发现有5例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9.36%与58.82%。CT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TNM结果比较,T分期准确率为85.96%,N分期准确率为80.95%,M分期准确率为100%。结论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与术前定位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螺旋CT 术前分期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